<p class="ql-block">山东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以齐鲁文化而著称于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批至第四批全国一级博物馆共204家,</span>山东省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一共18家,跟北京比肩,远高于其他省份。在山东省众多的博物馆中,有三家县级博物馆是非常耀眼的,那就是青州博物馆、滕州博物馆和莒州博物馆(习惯称“莒县博物馆”),并称为山东省三大县级博物馆,都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和莒县博物馆都去看过,这次回枣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程去滕州,看看滕州市博物馆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座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府前路龙泉广场东北侧的县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馆藏5万余件(套)文物(不计5万多枚古钱币),以北辛文化遗存、商周青铜器、玉器为特色,其中数量众多、纹饰精美、铭文丰富的商周青铜器享誉全国,青铜器收藏量位居全国县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馆</span>前列。<span style="font-size:18px;">滕州更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两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县级市。</span>另一家是滕州市汉画像石馆,滕州汉画像石大致延续了300多年,中间没有出现明显年代中断现象,是国内汉画像石墓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以此为基础,滕州汉画像石馆于2008年建成开放,是山东省目前唯一的汉画像石专题陈列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次去滕州的遗憾就是汉画像石馆闭馆改造升级,只能再次去了。</p> <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是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地方博物馆。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6年滕县文化馆建立的文物陈列室,经过多次迁址和扩建,最终于2020年初建成并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馆,位于龙泉广场东北侧,荆河西岸,是龙泉广场文化建筑群“一塔六馆”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展厅包括:</p><p class="ql-block">史前文化厅:展示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玉器厅:展示了各种精美的玉器。</p><p class="ql-block">商周文化厅:展示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尤其是滕侯鼎、不其簋等珍贵文物,更是这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兵器厅:展示了古代兵器。</p><p class="ql-block">钱币厅:展示了古代货币。</p><p class="ql-block">字画厅:展示了古代书画作品。</p><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收藏文物数量太大了!这次滕州之行,重点是看北辛文化、玉器和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考古发掘的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金朝设滕阳州;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为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滕州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孟尝君、毛遂的故里。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滕王阁”第二座南昌滕王阁和第三座阆中滕王阁均源于此。</p><p class="ql-block">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北辛文化的发现地。继北辛文化之后,诸多文化遗存也都不同程度的分布在这块广袤的热土上,是古今文化衔接未断的悠悠绵长之地。</p> <p class="ql-block">北辛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span>北辛文化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州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400年至前 44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北辛遗址在1964年山东省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1978年冬至1979年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发掘面积共计2583平方米,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2000余件。1980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滕州博物馆收藏大量的北辛文化文物,涉及到采集、渔猎等生活用品,制陶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进步。</p> <p class="ql-block">北辛文化时期,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先民多选择在土地肥沃的濒河平原地带种植农作物。</p><p class="ql-block">多样化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北辛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石、骨、角、牙等加工而成的生产工具。其中,磨制石器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杜会生产力。先民用石铲、鹿角蜀等工具圈动松土,主要种植粟类粮食作物;用石刀、石镰等收割庄稼;使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来加工谷物。</p> <p class="ql-block">相对原始的农业和有限的家畜饲养业无法满足北辛文化时期先民基本的生活需求,渔猎在先民生活中仍旧占有重要位置,并在所有食物来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p><p class="ql-block">在北辛文化遗存中,发现有石刀、石球、不同质料的镞、矛等工具。其中,尤以镞种类多、数量大,表明射猎是一种较重要的狩猎方式。狩猎对象主要是小型食草动物和小型食肉动物,如鹿、璋、麋鹿、貉、獾等。此外,北辛先民已经开始用网捕鱼,并掌握了鱼鰾、网坠等捕捞工具的使用方法。</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陶瓷古国。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滕州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了陶器。而陶器在经历了温度提升、土料改进、釉的采用后,最终走上了瓷器的发展道路,并发展为精彩纷呈、驰名中外的实用和艺术兼有的器具。滕州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展序列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它们孕育出了红陶、灰陶、白陶、黑陶等独具特色、造型多样的陶器。</p><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以新石器时代早期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早期青瓷见长,尤其是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数量丰富、造型多样、制作精美,堪称山东地区出土原始青瓷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瓷器发展经历了新生之后,宋代达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单色瓷的最高峰,元代后,青花乃至彩瓷成为主流,直到今天,瓷器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显示出瓷器旺盛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收藏大量的北辛文化文物:陶盘、陶碗等。</p> <p class="ql-block">北辛文化时期的陶器和制陶工具。</p> <p class="ql-block">在先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因为玉的质地温润、色彩美丽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最终脱离了工具的范畴,成为特殊的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玉石制成玉器后,被人为的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器形也因为用途而多有变化,其中既有用来祭祀天地四方,成为天授王权的象征,又有比德于玉,起到礼仪、装饰等功能。</p><p class="ql-block">汉代以后的玉器逐渐失去了神秘色彩,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器具陈设,直至今日,玉器仍然是人们日常佩戴的重要的装饰品之一。</p><p class="ql-block">膝州博物馆所藏玉器以商周时期墓葬所出土的玉器见长,制作精美,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陈列了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玉旋玑,玉质细腻、做工精细,这些文物均为在滕州地区发现。</p> <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馆藏玉石数量众多,从原始质朴的“石玉”到宗教图腾的“神玉”,从有礼有制的“礼玉”,再到谦谦君子的“德玉”。<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span>,延续时间几千年,玉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传统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馆藏玉器形态灵韵,雕工精美,纹饰简洁、明快,充分彰显了古滕人民的聪明才智。不论是在选材用料上,还是雕琢手法上;不论是形象刻画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时代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人面纹玉饰:这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玉器,展示了滕州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制玉工艺。(借用滕州博物馆宣传图片)</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玉器不仅成为象征天子而且还是象征着国家的权力重器。商周玉器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在我国玉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滕州前掌大遗址、庄里西遗址出土的玉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种类丰富,反映出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周和两汉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社会风尚和意识观念发生改变,人们赋予玉“德”的观念,以此比喻个人高尚的情操。“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而“古之君子必佩玉”。这一时期佩饰用玉更加完善,纹饰精细多样,造型优美。玉雕艺术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镂雕及套环技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代以后,玉的礼器功能慢慢减弱,玉器开始走向世俗化,装饰功能的玉器渐多。明清以后,玉器艺术步入了鼎盛时期,题材日益广泛,玉器基本上成为个人案头把玩的观赏品和装饰品,玉器从此走下了神坛,也走下了王权的殿堂,回归世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玉器已经广泛用于装饰,而进入社会各界。</p> <p class="ql-block">滕州市博物馆有藏品52038件/套,其中青铜器就有近6000件!尤以商周青铜器文物藏品巨多而闻名全国。</p><p class="ql-block">“滕”铭铜器的发现是滕州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1978年3月,在滕县庄姜屯镇里西村村西发现一座墓葬,出土铜鬲1件、簋2件。鬲铭文二行七字:“吾乍(作)滕公宝尊彝”。两簋形制相同,器内底部铭文五字:“新囗乍囗簋”<span style="font-size:18px;">(囗,此处两篆文,见下图)</span>。根据铭文、形制推断,三器同为西周早期器物。</p> <p class="ql-block">1978年3月姜屯镇出土的两个簋器内底部铭文解读。</p> <p class="ql-block">滕州地区出土的青铜量大、种类繁多,器型美观。这只青铜匜(<span style="font-size:18px;">yí</span>),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1980年3月城郊后荆沟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匜是一种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span style="font-size:18px;">柄中有通道可以注水,</span>主要用于浇水洗手。 匜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常与盘一起出土,</span>与盘搭配使用,成为一套盥洗用具。匜的用途和外形都与水瓢相似,主要用于沃盥之礼,即浇水洗手的仪式。在使用时,匜用于向手中浇水,而盘则用于承接污水。这种组合在商周时期的宴飨和重大仪式中非常常见,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裸体人形足青铜盘。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也是19800年3月城郊后荆沟村出士的。</p><p class="ql-block">盘通常与匜配套使用。在使用时,匜用于向手中浇水,而盘则用于承接污水。这种组合在商周时期的宴飨和重大仪式中非常常见,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太多了!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认真地观赏每一件藏品,琢磨其中的奥妙与功用,脑海中浮现出彼时的情景,惊叹古人的礼仪之繁华。</p> <p class="ql-block">老伴被精美绝仑的青铜器所吸引,仔细观赏每一件藏品,沉浸在那漫长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滕侯”青铜鼎,1982年在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1982年3月,庄里西村一个村民在田里干活时,挖到一座古墓。他将墓中挖出的6件青铜器带到废品收购站,所幸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一眼看出这是文物,当即打电话通知文物保护部门。考古人员赶到现场后,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清理挖掘,出土文物20余件。</p><p class="ql-block">滕侯鼎出自西周早期,它是滕国国君祭祀用的礼器,通高27厘米,子母口加盖,盖上置4个卷龙状小钮,盖及口沿下饰夔龙纹、鸟形纹各一周,腹饰饕餮兽面纹4组,足饰蝉纹及卷云纹。盖、器内底部分别铸铭文2行6字——“滕侯作宝尊彝”。此鼎铜质精良、纹饰华丽、铭文清晰,代表了西周早期滕国青铜铸造的最高水平。<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时鼎型器特点是:器身呈长方形槽状,足为圆柱型,双耳多立于两短边的口沿上。方型鼎出现于商,盛于西周早期,中期渐少,晚期几乎绝迹。</span></p> <p class="ql-block">滕侯鼎是西周初年滕国之器,历经近3000年的水浸土沁,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这件青铜器是滕国国君祭祀用的礼器,鼎身附两耳,腹部外鼓,四柱状实足,盖及口沿下均饰夔龙纹、鸟纹各一周,云雷纹填地;腹饰饕餮纹四组,足饰蝉纹及卷云纹。鼎盖、鼎身内部分别铸有内容完全相同的铭文“滕侯乍(作)宝尊彝”两行六字,这种器形被文物界专称为“对铭器”,实属罕见。(铭文图片源于博物馆宣传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滕州博物馆另一件镇馆之宝:</span>西周晚期的“不其簋”。通高26厘米,口径23厘米。1980年在滕州市后荆沟西周墓出土,圈形提手,子母口鼓腹,兽首形双耳,圈足外附兽鼻形足。盖饰横向和兽身交连纹,身饰横沟和兽体卷曲纹,圈足饰鳞纹。器底铭文151字,记不伐猃狁取胜,受到白氏号季子的赏赐。</p> <p class="ql-block">《不其簋》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大篆的图案化为其字形带来紧密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美感,从残存的和已经走样的象形痕迹,可唤起联想,把美推向自然,其式样的模糊性可直接造成似是而非、如幻非幻、挥之不去、索之皆无的迷濛感受。</p><p class="ql-block">其线条圆劲苍老、质朴浑穆;用笔方圆互用,笔力沉雄;结字谨严而不失瑰奇,空灵而不失稳健,章法有行无列,错落有致,字字相生,无一不表现出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铭文】:唯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朔方严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余命汝御追于罂,汝以我车宕伐于高陶。汝多折首执讯。戎大同,从追汝,汝及戎大敦。汝休,弗以我车陷于艰,汝多禽折首执讯。”伯氏曰:“不其,汝小子,汝肇敏于戎工。锡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其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伯、孟姬。用丐多福,眉寿无疆,永纯灵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p> <p class="ql-block">1980年,不其簋出土以来,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铭文逐字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对研究周代文化和历史有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国传统乐器制作的材质分为金、石、丝、竹、匏、革、土、木,其中钟为金质,馨为石质,为商周时期最重要的乐器。钟有钟、钮钟,磬有特磬、编磬,形制相同,大小递减,乐工以木锤敲击不同的部位,发出高低乐音。钟声悠扬,磬音清越,是为雅乐。乐以敛容,以成礼,为礼乐制度的发轫期。滕州博物馆收藏有编钟和编磬各一套。</p><p class="ql-block">青铜编钟。1982年在姜屯镇庄里西窑场取土时发现一座墓葬出土一套编钟,其中编镈4件、钮钟9件。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4件编镈制作精细,腔体厚实,造型一致,大小递减,通高34至30厘米,钮高8.9至8厘米。舞平,上植双龙吞蛇形繁钮;合瓦形腔体,铣棱略弧,于口平齐,有内唇。以高棱框隔枚、篆、钲区,舞、篆饰龙纹,鼓部饰由龙纹组成的兽面纹,在每件镈正面的右铣、钲间及左铣有铸铭,四镈文字相连读,成为完整的一篇铭文,全铭共81字。</p><p class="ql-block">9件钮钟,造型一致,大小相次。舞平,上植方形环钮;合瓦形腔体,铣棱斜直,于口弧曲上凹,有内唇。以绳索纹框隔枚、篆、钲区,舞饰勾连卷云纹,鼓部、篆间饰交龙纹。</p> <p class="ql-block">打击乐器,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将形制相同、大小速减的磬悬挂一组,利用长短厚薄的差异,敲打时发出不同的音律。</p><p class="ql-block">磬在中国夏代已经出现,与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编磬也是重要的礼器,常与编钟合奏,称为“金石之声”,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一套“编磬”,1978年在姜屯镇庄里西村,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当地窑厂在取土时挖出一座古墓葬,出土了石编磬一套13件。除了2件断裂和残损之外,其余11件均保存完好,用青黑色的石灰岩精工磨制而成,造型基本一致,大小相次,底边弧曲自然。</p><p class="ql-block">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使用这组编磐演奏合成了《师襄弄磬》、《幽兰》等作品,由中国广播电台录音,作品播出后轰动一时。</p> <p class="ql-block">滕州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古代钱币,据介绍仅古钱币藏品就有超过50000件之多。展出的刀币非常精美,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古时候,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发,在滕州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的武器装备。</p> <p class="ql-block">青铜剑和青铜戈</p> <p class="ql-block">走进滕州博物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里面的展品琳琅满目,从古老的陶器到精美的青铜器,每一件文物都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匆匆的脚步,无法细读每一件文物背后的秘密。这次美丽的邂逅,让我勾起更多的好奇心,滕州博物馆,我还会再来!</p> 附录:山东省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p class="ql-block">第一至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4家,山东省有18家,其中青州博物馆、滕州博物馆、莒县博物馆和章丘博物馆为县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第一批4家:中国海军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2008年5月公布,共83家。</p><p class="ql-block">第二批1家:山东省博物馆。2012年11月公布,共17家。</p><p class="ql-block">第三批2家:烟台市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2017年5月公布,共34家。</p><p class="ql-block">第四批12家:孔子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span>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淄博市陶瓷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院、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滕州市汉画像石馆、济宁市博物馆(朱复戡艺术馆)、临沂市博物馆。2020年12月公布,共74家。</p><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21日,经过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的重新定级评估,北京天文馆、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国海军博物馆和华侨博物院4家博物馆因未达到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被取消国家一级博物馆等级,降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山东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13家)。2024年5月8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的公示》。《公示》显示,中国华侨博物馆等123家博物馆拟公示定级为一级博物馆,其中山东省有13家,非常突出的是又有临朐县博物馆、邹城博物馆和巨野县博物馆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公布后,国家级一级博物馆达到327家,其中山东共有31家,有7家县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另有,位于青岛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2008年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3年因不达标被降为二级,重新获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