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市,如果光有建筑没有历史,或者虽有历史没有文化,抑或有历史有文化却没有拥趸的人群,这个城市就缺乏韵味。所谓名城,是纵横交错的街街巷巷,是百年老店的特色饮食,是飘浮其中的故事传说,是弥漫其间的乡音乡调。</p> <p class="ql-block"> 潮州之为名城,囊括了构成名城的一切要素,而最别出心裁、在全国处于独一无二地位的,是古城中心的牌坊街。</p> <p class="ql-block"> 这条街位于古城的中轴线,全长约两公里。古街两边是颇具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鳞次栉比的商铺,经营的主要是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潮绣、手拉壶、陶瓷茶具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宝、牛肉火锅、各种粿条及凉茶。古街的中间,高高矗立着23座中式明清石牌坊,这些牌坊均为2004年修复新建,2009年10月峻工开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潮州历史上为粤东的政治文化中心,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为纪念达官名士,明清两代建立了众多牌坊。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潮州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12年(公元1517年),最迟的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除两座木结构两座砖砌外,其余均为石结构。这些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有的加设石狮石鼓。由于气势雄伟,工艺精湛,遂成为古潮州一大景观。然几百年过去,由于年久失修,这些牌坊已如垂暮的老人齿摇骨酥,到上世纪解放初期,尚存的牌坊均出现松动和伤损,有的甚至倒塌压死压伤行人,于是经当时潮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于1951年将牌坊全部拆除。</p> <p class="ql-block"> 但是那气势恢弘的牌坊不仅留存在典籍里,更留存于潮州人世代相承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古城的骨骼和血脉,那是海内外潮州人的精神庄园!为了弘扬历史,再现精彩,1986年潮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市政府便开始策划修复重建牌坊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建的牌坊街,虽然少了几许沧桑,几许古旧,但因遵循“原址、原貌、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大体保留了明清牌坊的原有风格和特色,不仅重现历史,也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牌坊街。</p> <p class="ql-block"> 我是在造访许驸马府后,从中山路步行来到太平路牌坊街的。由于时间尚早,街上还没多少游客,只有一座座牌坊次第屹立在早春的风里。迎面的第一座牌坊是“四进士坊”,为潮州籍明代正德年间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所建。此四进士为官清廉、施政公平,曾带乡勇抗击倭寇,兴修水利,为百姓称颂,故建此坊。牌坊为四柱三门,横跨街面,旁植大树,绿叶掩映,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从四进士坊往前略行百米,是文宗方伯坊,为明代福建左布政黄琮建。黄琮曾任云南督学,故称“文宗”,又任福建左布政,故尊为“方伯”。此坊不仅为纪念黄琮,亦是纪念抗日英烈。1939年此坊西北处为日冦驻军司令部,当年7月15日,国民党军独九旅625团攻入潮州城,与日军巷战,激战三昼夜,伤亡400多人。人们怀念英烈,常到坊下拜祭,日冦便把此坊拆除。七十年后,此座牌坊重新矗立,先烈的英魂浩气也永立于牌坊之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行数十米,便是最著名的“状元坊”,为明代嘉靖年间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p><p class="ql-block"> 林大钦是潮州唯一一名状元,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传说林大钦原名林大茂,启蒙老师叶臻为试其机敏,曾出对“竹架满园,岂能成林大茂?”林知他说竹子难成栋梁材,便以寒梅回对:“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意即梅花不随树木发芽长叶,偏在寒冬开花而成魁首。叶臻知其有大志,便将大茂改名为大钦,以表钦佩之意。林大钦最著名的是他洋洋4500余言的《廷试策》,它尖锐地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详尽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八项除弊措施,文笔明快奔放,内容切中时弊,论述精辟深刻,因而打动了当时尚未完全昏庸的嘉靖皇帝而高中状元。</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走,便有圣朝使相坊,为清代潮州籍职位最高的官员、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所建,他家自其曾祖始得赠三代大夫,所以北额镌“覃恩三锡”四字。郑大进虽为名门之后,且学识渊博,官居高位,却胸怀开阔,宽容博爱,仼湖广总督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的家乡揭阳山美村与邻乡池厝渡村常因地界诸类事发生纠纷,山美村人想趁他回乡省亲时,借用他的权势压制池厝渡村。郑大进当即告诫乡亲:“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奈何修怨以累子孙乎?”富有哲理的话感动了两村村民,自此旧怨全消</span>。这则典故与清代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异曲同工,体现了中华民族礼让谦和、宽容大度的美德,如今,这个中国故事就深藏在这高高矗立的牌坊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太平路中段,牌坊更加密集,仅在三家巷口,便有诰敕重封坊和侍御坊两座。诰敕是诰封和敕封的合称,皇帝对五品以上官员诰命授予爵位名号,称诰封,五品以下则称敕封。我对皇帝诰敕的这些官员不甚了解,倒更喜欢逛逛街旁小巷,因小时读过小说《三家巷》,便对这巷名特别感兴趣,心想这深巷之中,或许也有几户人家,洐生出爱恨情仇诸多故事。走进小巷,不足两米的路旁摆满摩托车,杏黄的茶旗高高挑起,却未见《三家巷》中玉树临风的美男子周炳和善良勇敢的美女区桃。想想也是,且不说此三家巷非彼三家巷,即便是,小说人物也是虚构的,就算有原型,也早已不在人世间了。</p> <p class="ql-block"> 一直在寻找为韩昌黎先生建的牌坊,终于在郑厝巷口见到了“太山北斗”和“十相留声”坊。牌坊的一面大书“太山北斗”四字,纪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韩愈。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写《谏迎佛骨表》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悲愤交加的韩愈由此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苍凉悲壮之情:“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一生仕途坎坷,五十岁上才因参与平淮擢升刑部侍郎,却因文获罪,一贬就离长安八千里,幼女也在途中不幸夭折。虽屡遭劫难,韩愈却仍将衰朽惜残年,在潮州任上不足8个月,他行文利学、驱赶鳄鱼、解放奴婢、兴修水利,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潮州人民为纪念他,将原来的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名为韩江,并在城东笔架山麓建韩文公祠,又建“太山北斗”牌坊以铭记他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牌坊的另一面镌刻“十相留声”,十相指历代被贬或随亡朝来潮州的十位宰相,其中唐代四位,均为被贬;宋代六位,三位被贬,三位随亡宋而来,他们之中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名相。</p> <p class="ql-block"> 23座牌坊,一座牌坊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是一个故事,牌坊后面,站着一群优秀的潮州人,他们或科举及第,或沙场建功,或为良臣名相,或为忠孝义士,位高者官至宰相,年长者寿达百岁,有人居庙堂之上,有人处江湖之远,无论在职下野,百姓心中有杆秤,名列牌坊者皆品行方正,为世楷模。座座牌坊,既是潮州人建筑、雕刻艺术的展示,更是潮州历史风貌、人文环境、道德追求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与石牌坊相得益彰的是街两旁的骑楼,这种被誉为“店铺的公共走廊”的外廊式建筑物,其渊源最早可上溯到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以后,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等南亚国家首先建造,称为“廊房”,并逐渐传入东南亚和我国华南地区。这种骑楼,楼上居家,楼下开店,前店后屋,前街后弄,长廊既是店面的外廊,又可挡风雨,避骄阳,为经商开店和逛街购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刚从三年疫情中解脱出来的国人,将激情挥洒到全国各个旅游胜地,潮州也不例外。每个店铺里都挤满游客,每个牌坊前都游人如织,毎个网红点都有人打卡拍照。老药桔、黄皮豉、老香黄,哪个不提着两袋三袋?牛肉丸、鸭母稔、砂锅粥,哪个不吃上一碗两碗?还有蚝烙、肠粉、卤鹅,还有鲎粿、烤薯、豆干……潮州的美食应有尽有。走累了,进茶楼去,一盏鸭屎香,一碟腐乳饼,一曲潮音戏——唱的是《孙尚香》片断。东吴孙权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孙尚香为夫君叛兄别母,其情可鉴。虽然听不懂潮州话,只能借助字幕明白其意,但优美婉转的旋律、典雅高贵的潮绣戏服便使人陶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绣工艺,不仅满足了你的食蕾,更丰富了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p> <p class="ql-block"> 入夜,牌坊古街灯火通明,一座座牌坊、一幢幢高楼被霓虹灯装扮得玲珑剔透,较之白天更加明艳灿烂,婀娜多姿。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内敛与张扬,就这么和谐地融为一体。其实,潮州城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牌坊,它屹立在中国大地上,旌表先人德行,弘扬民族传统,彰显中华特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述着古城的前世今生,描绘着潮州的美好未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