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井陉 . 秦皇古道</p><p class="ql-block"> 秋色正浓时节,当我从重庆驾车穿越秦岭,从陕入晋,抵达山西的阳泉平定县后,便能远远望见层峦起伏的太行山那苍凉的身影。太行山的背后就是与山西交界的古燕赵大地,现今河北省的西大门,即太行八陉之第五径的井陉,也是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逦而来,层峦叠岭,几无间断,成为晋冀之间的交通大阻。战国至秦代,这里可是古燕赵入晋抵陕的第一道关隘,当年秦国不惜兵力财力,在这里修建了一条直达京、冀、晋、陕、川的“高速公路”,即久负盛名的秦皇古道,史称“冀晋通衢”。井陉关背负太行,遥对华北平原,扼晋冀交通咽喉,后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不仅如此,井陉还是商文化的起源地,商朝先民曼族源生于此,也是春秋战国时的中山国和赵国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由于井陉之重要,所以历史上这里战争频繁。历史上著名的17次大战都发生在这里。秦将王翦伐赵之战,赵国灭亡中山国的蔓葭之战,汉韩信克赵的背水之战,唐郭子仪歼灭史思明叛乱之战,清刘光才战胜八国联军的庚子之战,抗击日寇的百团大战……。</p><p class="ql-block"> 井陉,是我燕赵寻古之行的第一站,我将在这里停留数日,细细寻觅考察两千年前那段历史的蛛丝马迹。</p><p class="ql-block"> 巍巍太行,名不虚传。高耸陡峭的山势如道道关隘,登上井陉关口,驻足眺望,东边一马平川,古燕赵大地、冀中平原尽收眼底。而我的身后,却是崎岖的太行山脉,绝妙的地理分割,奇妙的山川景色,让我情不自禁地吟出清代词家陈维崧的一首点绛唇小令词:“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所不同的是,他是站在河北永年的临洺驿口回望,而我却站在太行山井陉关口眺望,不同的地点,却是相似的心境。千古往事,空间上纵横万里,时间上跨越千载。</p><p class="ql-block"> 临近傍晚时分,抵达秦皇古驿道,这里已成为一个景区。一道新筑的白皮关城墙高高横亘着,周围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沿着幽静朴拙的林荫小路往前走,小路的右侧出现了三间石砌的小屋,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立鄙守路”四字,出自《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石屋前有一白色小桥相连。别小看这间小石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的181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专供官员休息、补充给养、传送官文函件的地方,全国仅存两处,另一处在苏州横塘,它们同被称为邮驿史上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开始就有了车辙印。这条道是秦始皇时期修的,全长约一百公里,是燕赵通往秦晋的交通要塞。井陉驿道两边石壁峭狭,一线羊肠,险恶难行。驿道中间有两座关城式建筑群,由东、西两座城门构成,像两把铁锁牢牢地扼守住驿道关隘,其中一段近千米的石质道路被保存了下来。驿道上的石板历经车轮碾压,马蹄踩踏和风雨侵蚀,都已变得凹凸不平、光滑可鉴。东城门门洞是古驿道的最窄处,深深的车辙印印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历史见证。来往车辆经过此处,车轮反复碾压,形成一道固定的车辙。久而久之,车辙越磨越深,当车辙深到抵磨车轴,车辆无法通行时,古人只好将路面向下凿平,历经千百年岁月,路面越凿越深。我仔细观察门洞内凿痕,可明显看到最深处已下凿了2米多,此情此景不谨让人唏嘘感叹。清代光绪年间正定府赵文濂巡游此地时,曾有诗云:“箭括通天辟一门,去天尺五蹑云根。狼峰四起汹兵气,鸟道千寻凿石痕。”将东天门的山势险峻,古驿道的悠久历史描绘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离东门不远处有一块石头平台,这里是著名的“秦始皇歇灵台”,平台旁边有块石匾,刻着清郑大进的诗碑:“廿载升沉话始皇,郎当西渡走辒辌。可堪回首东征日,赵国河山黯夕阳”。遒劲的字迹里透着沧桑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年秦始皇死在沙丘平台以后,他的少子胡亥、宰相李斯、书记员赵高等人,秘密修改了遗诏,废长子扶苏,改立少子胡家为储君,为达目的,他们秘不发丧,而是将尸体放在一辆辒辌车上,不惜绕远,通过这条古道运往都城,等走到咸阳才宣布秦始皇病逝,同时拿出伪造的遗诏,胡亥继位,逼扶苏自杀,大将蒙恬赐死。</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叱咤风云一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条由自己开创的秦皇古道,会是送他冥冥西归的末路。</p><p class="ql-block"> 漫漫古道,累累车辙。这条比罗马古道还要早一百年的秦皇古驿道,依然静静地躺在荒山峻岭中,保持着远古风貌,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而它凝固的历史却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还有一个更有纪念意义的古迹---庚子长墙。此长墙原用石块垒砌,系庚子年间修筑而成名,它像一条长龙,在东天门两端顺山势蜿蜒盘亘在井陉的莽莽山岭间。1900年,法军占据鹿泉,又欲西进晋秦,清将刘光才奉命于井陉驻防,凭据此工事,和德法联军激战五个多月,重创侵略者,取得了庚子之役的重大胜利。可惜的是,后来在重修东天门时,误将旧垒拆除殆尽,毁坏了古迹,重新修葺的红砖长墙风韵全无,令人遗憾。</p><p class="ql-block"> 百里古道,可谓关隘重重。秦皇古驿道沿线还有一个重要的关口,即井陉的东口土门关,座落于鹿泉区的东、西土门村。被《吕氏春秋》、《淮南子》称其为“天下九塞”之一,与山海关、潼关齐名,苏轼曾有“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的诗句。因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所以历代此地均有重兵把守,从唐朝起,这里都由五品提督领兵把守,可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p><p class="ql-block"> 翻阅历史,有很多中国历史的名人与土门关有联系。秦始皇十八年(公之前229年),秦使王翦代赵,下井陉口(土门关)灭之。秦始皇病死后置尸车中,密丧不发,经石邑土门关通咸阳。在中国书法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里两次提到土门关。</p><p class="ql-block"> 打开史书,跟土门相关联的首先是战事。这里发生过大小17次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的军队与赵国军队之战,即韩信破赵之战。当时,韩信背靠绵河列阵排兵,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战术,在关外破釜沉舟,背水而战,战胜赵国二十万大军,生擒赵王歇,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以少胜多、名垂千古的战例。</p><p class="ql-block"> 在现场采风时,当地百姓讲:“土门原有四座关楼,在东、西土门村口处,现存阁楼三座,即东土门西阁,西土门东、西阁”。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从东土门一路寻到西土门,三座古老的阁楼果然静静矗立在东、西土门村口,条石砌基,拱券门洞,门洞上是砖砌楼阁。东土门西阁券门上题写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石刻“三省通衢”门额。西土门东阁券门嵌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写的“山辉川媚”四字。西阁券门上嵌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题刻的“山陕通衢”四字。阁楼下秦汉时代修建的石砌古驿道深深的车辙依然可见。早已被千年岁月和车马人流踏磨得崎岖不平、光滑残破的块块巨石,作为历史的见证,仍旧无声地向游人述说着关楼当年“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唐.王维)时,战马嘶鸣、滚滚烽烟、金戈相向的悲壮场面。</p><p class="ql-block"> 如今,土门关一带已被开发为旅游区,在新打造的驿道小镇中,一排排青砖黛瓦映入眼帘,路边小吃夹杂着山陕特色,人来人往中,重现了明清的繁华景象,与那斑驳的石墙,沧桑的古道,形成鲜明的对照。</p><p class="ql-block"> 历史在转移,时代在变迁。在太行山秦皇古道的旁边,一条条现代化高速公路连接着晋冀两地,川流不息的车辆来往其间,太行天险如今已成坦途。秦皇古道上的烽火狼烟、铁马金戈早已沉消,取而代之的是这个时代的祥和景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井陉秦皇古驿道之白皮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车同轨,书同文”之见证。</p> <p class="ql-block">深深的车辙,印证千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块块垒石,彰显当年秦皇古道的威仪。</p> <p class="ql-block">秦皇古道关楼</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依稀能见到古道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座“立鄙守路”石屋重建于清嘉庆16年(公元181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驿铺,被称为我国邮政史上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庚子长墙,1900年,清军在此大破法国军队,取得第一次大战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尽管是后来补修的庚子长墙,站在城墙上,还是能感受到当年清军打败德法联军时的英雄气度。</p> <p class="ql-block">东土门关。</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关堡,东土门关关楼东面墙。</p> <p class="ql-block">东土门关楼西面墙。</p> <p class="ql-block">东土门关券门内,千年车辙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500年老槐树见证着土门关的悠悠历史。</p> <p class="ql-block">西土门关关楼。</p> <p class="ql-block">西土门关关楼。</p> <p class="ql-block">西土门关关楼。</p> <p class="ql-block">西土门关券门上明代题刻“山陕通衢”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明代修葺的西土门关券门洞内,碎石垒拱,几百年不塌。</p> <p class="ql-block">土门关驿道小镇的碉楼,登顶可一览土门关全景。</p> <p class="ql-block">土门关全景,绵河绕村而过,韩信“背水一战”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此门进入土门关驿道小镇。</p> <p class="ql-block">土门关驿道小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