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p class="ql-block">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即)为第一希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p> <p class="ql-block">朗读版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p> 译文 <p class="ql-block">这时候,须菩提听完佛陀开示这部经的妙义之后,深深领悟它的义理旨趣,涕泪纵横,向佛陀陈白道:“ 希有!世尊!您所说的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自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过的。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部经,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他便发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真实现象,应当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世尊!无上正等正觉的真实现象,就是没有任何相是非相,所以如来说,这只是名称叫做实相。世尊!我现在能够亲自听闻您讲说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最后一个五百年的末法时代,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候能够听闻这微妙经义,还能够生起清净信心,那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分别执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我相就是虚幻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虚幻相。为什么呢?既然我人众生寿者相是虚幻相,离一切诸相就名叫做诸佛。</p><p class="ql-block">佛陀告诉须菩提:确实是如此,确实是如此!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此人是非常希有难得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并不是第一波罗蜜。只是名称上叫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须菩提,所谓忍辱波罗蜜,我说它也并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就像我过去曾被歌利王割解身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当时身体被割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便会生起瞋恨心。须菩提!我又想起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候,我的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着。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幻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不住而生胜义的菩提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无法安住于胜义的菩提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事相上而行布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虚妄之假相,不过是因缘聚合而现起,非真实有。如来又说:一切众生,是四大五蕴聚合而成,有无常的生灭变化,也并非实有自性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须菩提,如来是不虚妄的、不诓骗的、完全与事实相符合的、不欺诳骗人的、不自相矛盾的觉悟者。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定性实有,亦不是空无所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须菩提,如果菩萨住任何事相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能不住任何一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能洞见一切事物。</p><p class="ql-block">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领受持诵,以如来的智慧,绝对是悉知、悉闻、悉见此人之行,他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p> 释义 <p class="ql-block">①义趣:义理之所归趋(“趣”是“趋”的通假字),所谓“是所说义,何所归趣”。义即佛法的道理,趣即修持佛法达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②慧眼:佛教中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为空谛一切智,即具有能够认识到万法皆空的眼力和智慧。</p><p class="ql-block">③信解受持:即信解行证,先信仰佛法,再理解佛法的道理,然后按照佛法的道理修行实践,最后达到觉悟成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④第一波罗蜜:即般若波罗蜜。</p><p class="ql-block">⑤忍辱波罗蜜:即六波罗蜜里的“忍辱”。</p><p class="ql-block">⑥歌利王:即迦利,古印度乌仗那国王,即波罗奈国王,暴戾恣睢。</p> 忍辱波罗蜜 <p class="ql-block">忍辱波罗蜜是佛教术语,指的是通过持守忍辱之道,达到解脱的境界。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强调在面对侮辱和伤害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瞋恨之心。</p><p class="ql-block">具体含义和修行方法</p><p class="ql-block">耐怨害忍:对怨家及伤害我们的人修忍辱行,即使受到伤害,也不去反击,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修行。</p><p class="ql-block">安受苦忍:对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包括天灾、人祸等种种痛苦的情况。</p><p class="ql-block">谛察法忍:审谛观察诸法,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无自性、空的,这是前两种忍的所依处。</p><p class="ql-block">果报和修行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修行忍辱波罗蜜的果报可以分为究竟的和世俗的两种:</p><p class="ql-block">究竟的果报:成就无上菩提,最终达到正等正觉。</p><p class="ql-block">世俗的果报:虽然不是自己所希求的,但会自然而至,如容颜姝丽、无诸疾病、声誉远扬等。</p> 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身体的故事 <p class="ql-block">在佛学经典《贤愚因缘经》里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完整版本,只是人物的译名不同。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个国家里,有一位仙人带着五百弟子在山林里修炼忍辱的功夫。有一天,歌利王到附近来玩,他的一位侍女离开他,去听仙人讲法。歌利王大怒,遂拔出宝剑,他想试试仙人的忍辱功夫是真是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歌利王先后砍断了仙人的双手、双脚,耳朵和鼻子,仙人每次都忍了下来,每次都很淡定。到最后,反而是歌利王崩溃了,但他还是不服气,嘴硬地对仙人说:“你说你能忍,空口说白话可不行,要拿出点证据给我看!”歌利王这样说,有点无理取闹了,你把仙人都砍成这样了,仙人都那样淡定,这还不算能忍的证据吗?</p><p class="ql-block">但仙人的回答也脑洞大开:“好吧,如果我的忍辱能力是真的,就让我的血变成奶水,让我的身体复原。”这种逻辑也是异于常人,超乎常理。话刚说完,他的血就真的变成了奶水,身体也真的复原了。歌利王这下服气了,仙人没有怪罪他,反而对他说:“等我以后修炼成佛,一定要第一个度化你。”</p><p class="ql-block">故事里的这位忍辱仙人,就佛陀的前世,而歌利王后来被佛陀度化,修成了正果,他就是佛陀大弟子憍陈如的前世。我们看到的五百罗汉的雕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位憍陈如,他就是歌利王转世的化身。排在憍陈如后边的四位罗汉,他们的前世就是歌利王身边的四位大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