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美尼亚,有两处古修道院的遗迹列入世界遗产的一个项目。这两处修道院是相隔不远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萨那欣修道院。这两处修道院建于公元十世纪,内部还有教堂,礼拜堂,图书馆,画廊等,行成融合了拜占庭教会建筑和高加索地区本土传统风格的建筑群。在公元十到十三世纪的基乌里克王朝,也都达到其鼎盛时期。以后随着王朝的消亡,又有地震和战火的毁坏,逐渐被遗忘了。只有从留存的建筑空壳,仍可看出当年鼎盛时期的辉煌。 13世纪初始,高加索木式结构寺院便陆续围绕着它建了起来。这种两种不同类型的寺院的巧妙结合,是10世纪至13世纪之间亚美尼亚宗教艺术最杰出的艺术典范。 在长达3世纪的不断扩建中,修道院内相继建成了20多个不同风格的教堂和礼拜堂、4个附属建筑、墓地、钟楼、研究大楼、藏书馆、餐厅、画廊、桥梁和其它纪念物,更不用说无数的宿舍和服务设施。主要的修道院建筑都围绕着它们的中心庙宇,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相对于中轴线是不对称的,这使它们看起来错落有致。建筑群整体紧凑和谐,每一个新的建筑都充分考虑了其在整体中的位置和风格的结果。整个建筑群不仅在不同建筑的结构特征上具有共性,而且在建筑的细节和装饰上也有共性。仿佛都是出自同一学校的工匠之手。 恩莎纳教堂的小礼拜堂是哈格帕特建筑群中的又一个杰出代表。其空间安排独具匠心。原来它只是一个小的画廊式的基乌里克国王的墓地,建于1185年。哈琛后来将其扩建,这使其成为带有大规模的圆顶的独特建筑,圆顶使建筑内部显得格外的宽阔和庄严。内部的艺术形式极为豪华,这使它与其它的小礼拜堂明显不同。小礼拜堂、画廊、作为墓地的特殊建筑都是为贵族服务的。这样的建筑在这里有很多处,但每个都各具特色,这是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力的明证。 萨那欣修道院位于亚美尼亚萨那欣村附近一个树木繁茂的山坡上。据10世纪之前一部亚美尼亚文手稿的最早记载,修道院修建在一片4~5世纪教会的废墟上。由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几个建筑组成:较大的阿曼那基茨教堂和与之毗邻的较小的阿斯特瓦萨丁教堂,格里高利圆形教堂,学院、钟楼和图书馆。1235年,由于蒙古人入侵,修道院日渐衰落,许多建筑遭到毁坏,包括僧侣的生存处所、詹姆斯教堂、大旅舍和基乌里克的坟墓。萨那欣修道院规模不是很大,但很古朴优雅迷人。 由阿绍特三世巴格拉突尼的妻子霍斯洛夫突尼建设的阿门纳普基沙在众多教堂中格外引人注意。这个气度恢弘的建筑内部是传统的东方式大圆顶,共两层。祭坛和拱顶都用优美的拱廊装饰,这些都和不规则的门窗装饰线条相和谐,这样就突出了前部的宽敞空间。 东面庄严肃穆的正面的墙壁上悬挂着基乌里克和斯姆巴特国王的雕像。这是第一次以人物的雕像作为教堂装饰和崇拜的对象,这对美洲艺术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群中的各种装饰图案非常有趣,它们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新的态度和理解。"通向耶路撒冷"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一个富有家庭及其拥有者的生活片断。 这地上都是墓碑,当地的风俗认为,人们从墓碑上面走过去才是对死者的尊重。 修道院里仍可看到不少十字架碑,这是亚美尼亚文化中刻有十字架的纪念性石碑,上面还常带有风格化的装饰图案(比如石榴)及圣象等。 眼前这些墙都是公元10世纪的原版,可以触摸到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 地上的洞是当时的人们藏值钱的东西和粮食的。因为当时亚美尼亚经常遭外来人的侵入,当敌人来时就把值钱东西放进去,上面用土和草盖上。 拱洞外就是美丽的高加索山脉。 这拱洞内放有不少十字架碑,有人称这里是十字架碑纪念馆。<br><br> 萨那欣和哈格帕特建筑群之所以如此引人注意,不仅是因为它们是宗教建筑,尤其是民用建筑的大胆创新之作,而且它们也是反映了高超美洲建筑技艺的城镇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不对称布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和紧凑令人叹服。他们对中世纪亚美尼亚建筑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 因为收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上山顶的风光也十分壮美,现哈格帕特修道院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