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瑜故里庐江柯坦城池村周家井庄初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吴守春。</p> <p class="ql-block">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周家井庄人。自“孤生江淮”的高祖父周荣以征辟起家,官至尚书令之后,周家六代为东汉、三国年间官僚,地位显赫,“雄于江淮”。周瑜曾祖父周兴为尚书郎,堂祖父周景为东汉太尉,堂伯周忠亦是太尉,周瑜之父周异为洛阳令。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p><p class="ql-block">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南宋名臣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p><p class="ql-block">江淮世家</p><p class="ql-block">周瑜家在东汉三国年间的庐江郡舒县,即今之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周家井庄。这里自古以来,因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素有江淮之间之称,所以周瑜的高祖父周荣自称自己是“兴淮孤生”,一个“孤生”可以想象在周荣那时候,周瑜家可能是单门独户,周荣的父辈祖辈当是草根平民布衣百姓。那时候的周家,因傍庐江郡与舒县的“城池”,自是“郊区户口”,不过“城厢”而已。“城池”里的繁华和达官贵人的奢侈生活,与周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居住郊区,自是比穷乡僻壤要好得多,只要辛勤,便有余资,所以,周荣这个周家单传独苗的孩子有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周荣穷则思变,自是发愤读书,终成明经秀才,又因离庐江郡城近在咫尺,因而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东汉章帝时,由明经被推荐到司徒袁安府,最终仕途达到了巅峰尚书令。从此,周家成了庐江郡的士族,举足轻重。他的堂祖父周景、堂伯周忠,都官居汉太尉之职,那可是执掌军事大权的“国防部长”,算是副国级的人物,其显赫地位登峰造极。正是由于周家是“江淮孤生”,所以,周家井这一支的周家很是团结,相互照应,就连周瑜父亲周异也当到了洛阳令,那洛阳令虽只是一个县官,但位置很重要,因为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屈指可数的重镇,若是没有他的伯父周景、堂哥周忠的关系,估计如此重镇大邑不一定轮到周异。如此显赫的周家,自然是大兴土木,所以,直到现在周家井一带的老人还说周家井古代是“城市”,周家豪华的府第在1800年后,依然有断墙残垣城壕依稀可辨,地下遗存更是经常“出土”。</p><p class="ql-block">结缘孙氏</p><p class="ql-block">周瑜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甚有抱负。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人移居舒县 。孙坚(155年~192年),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p><p class="ql-block">孙坚家在今之杭州,由于讨伐黄巾军起义,将家眷都留在九江郡寿春县,他在淮、泗一带招募兵士兵。最终,为何为何将其家眷子女安置到庐江郡城郊的周家井?首先,周家乃是望族,周瑜堂祖父、堂伯父以及父亲都在朝中为官,肯定与孙坚多有交集,且在那个乱世,他们志同道合;其次,他与其时的庐江郡太守陆康关系甚密,据《吴录》记载,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儿当时任宜春县令,被敌兵所攻,派人向孙坚求救。主簿劝孙坚不要越界征讨。孙坚回答:“太守我没有什么文德,只以征伐为功。越界征讨,是为保全郡国。倘若以此获罪,我无愧于天下!”于是,整顿部伍,起兵驰援,敌人听说孙坚要来,闻风逃遁。正是有这二层关系,所以孙坚在与董卓作战时,才放心将妻吴夫人妾室某氏以及孙策、孙坚、孙翊、孙匡、孙朗五子,包括成为刘备妻孙夫人在内的三个女儿移置周瑜之家的周家井庄。一来周家宅大如城,二来这里离庐江郡城甚近,好有周家与庐江郡太守陆康的有力保护。周家对孙坚家人的到来,十分欢迎,因为周瑜与孙策同龄,所以,这二位同龄人相当投契,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母亲吴夫人为义母,可以说,这时候周瑜与孙策已成了生死相依金兰之好的义兄义弟,周孙两家相融与共风雨同舟。《周瑜传》中虽只只写了周瑜和孙策的关系,至于他与孙策兄弟姐妹关系,不著一字,尽在想象之中。周瑜与孙策在此广交名士,很有声誉。这为他们日后举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试想,如若没有孙家此时的投奔周家,周瑜与孙家兄弟的友爱,孙家兄弟起兵,周瑜成为左膀右臂,成就了东吴霸业,否则,周瑜纵有雄才大略,也无法一展英姿。</p><p class="ql-block">丹阳借兵</p><p class="ql-block">初平三年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这时候在丹阳省亲,正好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将要东渡,于是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其叔父之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我得到你,太好了。”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南京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南京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兴平二年(195年),逼走刘繇。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我已经有了平山越的兵力财力粮食,你还是回去镇守丹阳吧。”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p><p class="ql-block">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今安徽寿县的寿春。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作为,所以只请求做今巢湖市的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p><p class="ql-block">锋芒初露</p><p class="ql-block">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p><p class="ql-block">因庐江一带,士民向来佩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今之无为市一带的“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即今芜湖市南陵县一带。不久,孙策要攻打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今潜山市),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p><p class="ql-block">立国重臣</p><p class="ql-block">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时年26岁,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其弟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作为义兄弟的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实以“勤王”。周瑜虽是孙权的义兄,握有重兵,但却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p><p class="ql-block">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在公元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孙权把儿子送到曹操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不愿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的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1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p><p class="ql-block">对于孙氏,周瑜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曾派善于辩说的蒋干前去游说周瑜,周瑜果断的回绝了蒋干。天下的士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p><p class="ql-block">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军反击,俘虏了邓龙。</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p><p class="ql-block">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孙权又受到鲁肃、以及刘备属下诸葛亮的说词影响,正犹豫不决,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p><p class="ql-block">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态势,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且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周瑜自荐以三万精兵抵抗曹军,孙权这才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敢说投降的人,就像这个桌子一样!”</p><p class="ql-block">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双方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 ,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曹操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p><p class="ql-block">巴丘命陨</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后,周瑜乘胜前进,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杀敌,曹仁只好退走。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阵营的军队部属,但孙权不同意。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孙权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p><p class="ql-block">后世追封</p><p class="ql-block">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飞、张辽、吕蒙、陆逊、邓艾、陆抗而已。及至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周瑜。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周瑜亦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周郎影响</p><p class="ql-block">2013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先生在皖南考察,返京途中,慕周瑜之名,顺道到庐江由我作向导至周瑜墓园凭吊,并欣然命笔《过庐江谒周瑜墓》: </p><p class="ql-block">风流千古事,唯有周郎知。</p><p class="ql-block">弄琴一杯酒,顾曲两行行。</p><p class="ql-block">庐江埋骨地,芳香护桑梓。 </p><p class="ql-block">斯人虽已远,倜傥留相思。</p> <p class="ql-block">高洪波先生回京后,亲笔泼墨,由其秘书邑人作家王志祥先生快递给我,我则不敢留取,交由县文化局保管,我觉得高先生这帧诗幅,是庐江文化的瑰宝,不应私藏。高洪波先生这首诗,后来与包括诗仙李白在内的十余位吟哦庐江的诗词一道,成了庐城东门水体公园的二十座诗雕之一,也是近现代咏叹庐江的唯一一首。说句实话,这也是差不多国内最高级别的文化大家对庐江的眷顾,风尘仆仆的高先生能够拨冗忙里偷闲,在庐江周瑜墓园停留二个小时,完全是因为羽扇纶巾的周瑜魅力的吸引,足见周瑜的影响之巨!</p><p class="ql-block">周瑜英年早逝,他的同时代人包括他的宿敌是如何对他评价的呢?他的义兄孙策说:①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②吾得卿,谐也。他的义弟孙权:①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②(吕蒙)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④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王朗: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程普: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p><p class="ql-block">两晋——陈寿: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陆机: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p><p class="ql-block">唐宋——严从:周瑜、鲁肃,咸起诸生,鹗视乌林,鹰扬赤壁。然肃为布衣,当襄汉之际,标卖田宅,分财结士,以求人杰: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孙策,子敬辍粟於周郎,咸有异於人者也。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绩、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梁肃:昔汉纲既解,当涂方炽,利兵南浮,江汉失险。公瑾尝用寡制众,挫强为弱,燎火一举,楼船灰飞。遂乃张吴之臂,壮蜀之趾。陈渊:当时人物如周瑜辈,盖百世之士,若其它智勇纷出,莫可悉数。陈亮: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洪迈: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钱时:江左之势定于赤壁之一战。操破荆州乗胜东下号八十万,向微公瑾决此大计,六郡之众宁足恃乎?论者遂谓此为公瑾功第一。</p><p class="ql-block">直到近现代,对周瑜的评价依然不断。卢弼: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p><p class="ql-block">而最为独到视角的当推历史学家吕思勉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前者评价道:周瑜、鲁肃,亦皆可谓为好乱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轻之徒,同怀行险徼幸之计,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祸,岂不哀哉。后者则不无幽默地说: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p><p class="ql-block">三国以降,文人墨客以周瑜为题材的诗词歌赋浩如繁星,兹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首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唐·李白《赤壁歌送别》: </p><p class="ql-block">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p><p class="ql-block">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p><p class="ql-block">唐·胡曾《赤壁》:</p><p class="ql-block">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p><p class="ql-block">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p><p class="ql-block">唐·孙元宴《吴·赤壁》:</p><p class="ql-block">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p><p class="ql-block">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p><p class="ql-block">唐·李端《听筝》:</p><p class="ql-block">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p><p class="ql-block">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p><p class="ql-block">唐·李九龄《读三国志》:</p><p class="ql-block">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p><p class="ql-block">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p><p class="ql-block">唐·刘禹锡《纥那曲词》:</p><p class="ql-block">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p><p class="ql-block">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p><p class="ql-block">唐·杜牧《赤壁》:</p><p class="ql-block">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p><p class="ql-block">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p><p class="ql-block">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清·华长卿《庐江怀古》公瑾风流妙若神,阿瞒霸业枉劳薪。水边月夜闻筝笛,疑是分香卖履人。古人很少知道庐江,但文化人鲜有不知周瑜,以故天津道光年间举人华长卿在其《庐江怀古》中,竟将周瑜代表了庐江,他怀古庐江,怀的是周公瑾与曹操斗智斗勇的故事,整个庐江竟是为了周瑜作铺垫。有什么办法呢,古人所谓人杰地灵,人们想到周瑜,情不自禁地会想到周瑜背后的庐江,或是养育周瑜的土地。</p><p class="ql-block">那么作为周瑜故里的周氏后人,就更为周瑜而骄傲。大城坂《周氏宗谱》就曾多次提到他们的先祖周瑜。且看康熙年间《天行公传》:“天行一少年人耳,而奚以传耶?以其学也。学亦不乏人矣。曷言乎其可传耶,以优文也以裕武也。夫周之先曾亦有优文而裕武者耶,曰公瑾是也。嗟乎,公瑾者,年少周郎也。天行者,周郎而年少也。是可以传矣。”同一时期邑庠生徐克全《太亲翁荣若公传》:“公讳大仕,字荣若,居兔山之竹园,竹园之下有溪焉,之流渟而蓄者为堰,跨乎堰之右者为桥,桥公固所独力鼎成,以通庐与桐之要道者,相沿至今。名其堰为周家堰,而桥为周家桥焉。桥之左右膏腴数千顷悉公之产,其上巍然而临者,则公之室,规模宏敞朴素浑坚。延先辈孙丈起山(康熙进士孙维祺)于家,孙丈之豪饮也,与公同课读之暇,每限以香一炷文一篇,不成者罚依金谷酒数酒后耳热辄按节而歌之顿足起舞振音林下,一时有周郎顾曲之称焉,意公亦风流豪爽人耶。”周瑜之所以被因代所尊崇,实乃文武兼备且风流倜傥,元代陆文圭竟其文辞与北宋咏哦他的苏轼相提并论,他在《赤壁图》时写道:</p><p class="ql-block">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p><p class="ql-block">却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籍贯争鸣</p><p class="ql-block">《三国志·周瑜传》开宗明义:“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翻译过来则是:“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所以,“庐江舒人也”里的“庐江”,并非指如今的庐江县,而是指三国时期的庐江郡,那时候庐江郡辖下的县,并没有庐江县,庐江县是由于后来到了隋朝开皇初年,隋文帝改“郡县制”为“州管县”,撤销庐江郡,在今合肥设立庐州府,而原庐江郡城所在地周围则改成庐江县,为的是保留庐江郡之名,这符合历史沿革的传承。问题出在“舒人也”。庐江郡汉时管辖十二个县,首县为舒县,而首县与郡城同城,就如同如今的合肥,既是安徽省会,又是合肥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而合肥市下辖的县,则在合肥城区之外。当然,亦有反复。到了隋文帝儿子隋汤帝时,又恢复到了庐江郡。到了唐朝初年,唐封李瑗为庐江王,表明那时仍然叫庐江郡,后来,这位庐江王因谋反被斩,不久,庐江郡再度撤销,又变成了“州管县”,直到这时庐江郡才被彻底废止,而庐江郡所在的柯坦城池村这时候便成了庐江县城。之后更是将庐江县城从城池迁到原庐江郡所辖的潜县县城,即今日之庐江县城,所以庐江县又叫“潜川”“潜江”,今日的庐江县城又叫“潜”“潜城”,潜县被撤销了,移来了庐江县,得保留点原潜县的痕迹,遂有别名潜川、潜江。“潜川”今日依然行时,但“潜江”则保留在明清家谱等文献里,现已鲜有人提及。到了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割庐江西北乡和合肥县的南乡置舒城县,这时候庐江县还辖乡一十有二。到了北宋熙宁三年(1070)割置无为县后,或省或改,所存仅六乡而已。分别是在城、庐江乡、南慕善乡、北慕善乡、三公乡、安丰乡、新兴乡。到了明成化五年,知县梅江增在城一里,所以之后明代共编户二十里。在这一城。这些乡名甚有意思,有的甚至明显带有庐江郡的胎记,因为庐江县实乃长期是庐江郡城的核心,如安丰乡辖二里,俱治东,主要在今白湖镇、冶父山镇部分、龙桥镇部分,我怀疑与今寿县安丰塘有关,因为寿县一带曾是庐江郡辖区,庐江县承续了庐江郡的“遗产”,好比合肥市有“庐江路”一样。北慕善乡二里,在治东北,即今之白山镇临湖部分、盛桥镇、以及冶父山镇部分,而与之接壤的古代无为,亦有慕善乡,想必古时慕善乡甚广,显然,无为那个“慕善乡”是庐江县割让的部分。三公乡呢,在今之矾山镇,矾山石峡村毗邻的无为有一个三公山,三公乡是以其境内三公山得名,这个乡绝大部分划给到无为,所以只有二里。庐江乡最大,辖五里,俱治西北,包括今天的柯坦、乐桥部分、汤池、万山、金牛、郭河等。为什么这里叫“庐江乡”?这就牵涉到沿革的传承连续性问题了。因为庐江县是由庐江郡之舒县演变而来的,继承了庐江郡的遗产和舒县的幅员,好比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当时县域面积甚大,经济基础亦甚雄厚,再加之后来的区划调整,将“潜县”划归庐江县,可能就在这时,割让了庐江县西北“舒县”部分和合肥县南乡部分,增置了舒城县,所以,庐江县的“庐江乡”应是“舒县”剩余的部分。</p><p class="ql-block">这样分析应当是合理的,如果此论成立,那么,“庐江舒人也”的周瑜,家就在今日庐江县的“庐江乡”区域。</p><p class="ql-block">如果搞不清楚历代区划调整,“庐江舒人也”极有可能被人理解为舒城人,因为更多人是“望文生义”,“庐江”是庐江郡,那么,“舒人”还不是舒城人吗?</p><p class="ql-block">在唐代开元二十三年之前,舒庐本是一家,至少今日舒城县的一半是庐江县区域,其后,割庐江县合肥县部分设立舒城县,但打断胳膊连着筋,至今,人们还有“自古舒庐是一家”之理念,一衣带水,割舍不了。但这一割让,是否把“周瑜故里”割让给了舒城?这才是舒庐二县争夺周瑜故里问题的实质和焦点,可惜,“赤膊上阵”“大打出手”“图穷匕见”的舒城,恰恰不知这个关键,相反,庐江也是一样。总之,还是晋代陈寿的“周瑜,庐江舒人也”给后来的舒庐二县对周瑜是哪里人留下了争论的空间,而且一直是争论不休。当然,陈寿哪里知道后来的区划调整。事实上,明清以来,周瑜是哪里人,舒庐二县一直争论得没完没了,谁叫周瑜是叱咤风云雄姿英发的历史名人呢!</p><p class="ql-block">舒城古代又叫“龙舒”,“舒县”和“龙舒”不是一回事。所以,雍正年间庐江知县历史学者陈庆门作有《辩舒、龙舒》:</p><p class="ql-block">《左传》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预以为庐江舒县,舒之县名起于汉。考光武本纪,建武四年遣马成围李宪于舒,唐章怀太子注云,舒县故址在今庐州庐江县西,据此则汉时舒县断在庐邑也。第群舒之国袤延数百里,庐江又兼有龙舒地,考汉楚王英传,封许昌为龙舒侯,唐张怀注云,龙舒县故城在今庐江县西,据此则汉时龙舒县亦在庐邑也。或以舒为今之舒城,按唐开元中,始割庐江、合肥两县地,并为舒城县,则舒城仅有汉舒县西偏之半,而其东境自在庐邑。(舒城县旧城乃古舒鸠之城,寰宇记谓舒鸠故城在舒城城内是也。若汉时舒县为古为舒国,其城自在庐江境内)或又以龙舒为今之桐城县,按:桐城之东北境,在汉亦属龙舒,而实非当时县治也。盖唐时已有桐城县,如龙舒城在彼,则唐人注龙舒侯国何以不言桐城县而云在庐江县西耶?故知舒与龙舒两县,俱为庐邑地,舒则邑之北迤西,及舒城境,龙舒则邑之西南及桐城境。今考舒,旧志疑县西北之金斗(牛)城是(今按:其城大、小兼在邑北,恐非是,辨见沿革),若龙舒旧治当属县西南之大城。旧志以为金牛,则与桐城隔远,恐误。(汉舒县有桐乡,亦在今桐城,此不过舒之一乡耳。)</p><p class="ql-block">本辨意思是说,春秋时代的鲁僖公三年,徐人取舒国。舒县古城在今庐江西西。直到光绪年间,还是“庐江之为舒,颇少有知者”。《光绪县志·封系》写道:</p><p class="ql-block">庐邑于春秋为舒子肇封之壤。汉封庐江王。历代以来,屡分茅土。自唐以后,其地始专在庐江。顾龙舒为舒龙之地,今之舒城犹以氏其邑焉,而庐江之为舒,颇少有知者。故上溯春秋,下迄有明。凡剖符兹土者,悉为列之。</p><p class="ql-block">但光绪十一年的《续修庐州府志》卷三十记载着“庐江郡龙舒今舒城……舒,今庐江……周荣,舒人,举明经,有传。周兴,荣子,举孝行,尚书郎。周景,兴子,辟将军府。周尚,舒人,丹阳守……周瑜,舒人,有传。”其时的庐江县与舒城县,均是庐州府的属县,庐州府在编写府志时,应当不偏不倚,所以,府志的记载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写得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周瑜包括整个周族家族,都是庐江人。</p><p class="ql-block">20世纪八十年代,周瑜藉贯问题风波再起,夏云扬先生写了一篇考证文章,题目就叫《周瑜是庐江人》,他的文章核心是考证今日之~庐江即是三国时期的舒县——周瑜(175~210)是何方人氏?新版《辞海》、《中国历代名人生卒年表》都说是今安徽舒城县人。还有些书上甚至把他写成:“今安徽舒县人”(按今安徽无舒县)。《三国志·吴书》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这个“舒”并不是现在的舒城县。《左传》杜预注:“今庐江(郡)南有舒(县)城,舒(县)城西南有龙舒。”《新唐书》、《旧唐书》于“舒城”县下都明白记载建于“开元二十三年(735)”,《旧唐书·地理志》于其下还加注:“取古龙舒县为名。”根据有关资料,现在的舒城县,大概得古龙舒全境以及合肥之南,庐江之西,桐城的西北之地。《汉书·地理志》说:“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在这十二个县中,无“庐江”(当然也不会有“舒城”),直至《隋书》才出现“庐江县”字样,所以《通考》说它“始于隋”。宋建隆二年(961)庐江县举人祝况在《重修庐江县治记》中写道:“隋大业中(605~617),改(庐江郡名)为县(名)。”既然庐江自汉至隋都是郡名,那末,现在的庐江县在隋以前该是什么县呢?《后汉书·郡国志》在序中写道:“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p><p class="ql-block">以上我们确定了“周瑜,庐江舒人也”即是今日的庐江县,而且还论证了周瑜在今之庐江县的“庐江乡”。下一步,我们将确定周瑜是“庐江乡”具体哪个地方人,按下不表。先看看舒城。</p><p class="ql-block">舒城人介绍周瑜家位于舒城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干汊河镇瑜城村。那里确实有个周瑜城,明代舒城人任天成《登周瑜城怀古》:“登城见古寺,慷慨吊周公。两汉余王业,三分定霸功。云平战士垒,花压美人宫。往问孙吴事,江南梦已空。”清代诗人倪域,登城也写下了感怀之作《周瑜城怀古》:“土墙倾坏雉楼平,云是周郎此筑城。不见人提三尺剑,空闻屯聚八千兵。雨余草色迷孤迹,月落山风响柝声。几度登监倍惆怅,豪华今古最关情。”</p><p class="ql-block">注意,这里是周瑜城,“土墙倾坏雉楼平,云是周郎此筑城。”顾名思义,周瑜城是周瑜所筑之城,并非周瑜之家。周瑜劳命伤财筑城,为的是与南下的曹魏对垒。我们说周瑜家在今之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周家井庄,周家井庄与庐江郡城相隔里许,曹操攻打周瑜、孙策据守的庐江郡城,城破,周瑜与孙策被迫转移到今舒城筑周瑜城,与曹操对抗;或是为了阻止曹魏大军南下,攻打庐江郡城和保卫家乡,周瑜、孙策等东吴班底在通往庐江郡城路上筑城,这样的解释方能服众。那时的城,是军事防御工事。如若说周瑜建的防御性工事就是他的家乡,那么,作为战略家军事家的周瑜、孙策们也太小家子气了。是保卫东吴所辖的庐江郡城,还是只保他周、孙二家?!即使按照舒城方面的介绍,把周瑜城说成是周瑜的家,也是牵强附会,不值一驳。且看:“周瑜城,位于舒城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干汊河镇瑜城村。它是24岁以前的周瑜在此招募军队、屯兵训练的地方,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丘陵起伏,杭埠河故道经此,是舒城县城去西南乡、镇和大别山区的咽喉要道。周瑜城为土城,平面近似方形,长284米、宽264,高4至8米,占地面积104亩,四周是土筑城墙,高城之上是平整的台地,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相对称的宽六七米的城门。原建有兵营、养马场、周瑜井、拜母堂、净梵寺、古塔等。城的西北方向有呈鼎足之势的三个土墩,名曰‘练三墩’,传为当年周郎练兵牧马处。周瑜城及练三墩,古称‘牧马旧市’,为昔日‘龙舒八景’之一。”其一,他们说24岁前周瑜在周瑜城招募军队屯兵训练的地方,这一点应当不值得怀疑;前面说过,他筑城应有筑城的理由,其理由不再重复。其二,是舒城县城去西南乡镇和大别山区的咽喉要道,潜台词是筑城为了保护舒城县城,三国时有舒城县城吗?舒城县直到唐开元二十三年才设置,哪来保护县城之说,周瑜筑城,保护的只能是其时郡治在今庐江柯坦的庐江郡城和自己的家乡,或是庐江郡城已落入曹魏之手,在此筑城以与曹魏对抗。所以,周瑜城不过是周瑜家破郡失之后,在此筑的军事营垒,与周瑜故里不能混为一谈,否则,贻笑大方。</p> <p class="ql-block">谱牒析疑</p><p class="ql-block">企图用境内发现的《周氏宗谱》上的“世系”上溯,其远祖有周瑜,就断定那个地方或那个有周氏宗祠的地方就是周瑜故里是荒唐可笑的,因为庐州府包括舒城县庐江县现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家族,乃明代初年朱元璋实行的移民政策移居而来。元末明初旷日持久的反元、汉族起义军集团相互争夺江山,作为朱元璋的“龙兴之地”的庐州府凤阳府一带,特别是介于中国南北过渡带的江淮之间的庐江县舒城县,几成无人区,清初曾任河南南阳府知府时来敏在《时梅氏宗谱》序中写道,“当洪武改革之初,兵戈未静,徭役甚重,人多分姓以避抽丁之苦。相传庐邑土著仅存八家,尽皆匿迹。”“土著”指明初庐江县内的原居民,“仅存八家”似有夸张,人烟稀少确是事实。据《康熙县志》载,伍塾洪武甲辰年(1364)任庐江县知县,“开设县治,招抚百姓”,需要指出的是,《康熙县志》的“洪武甲辰”与如今的年代划分有点出入,1364年朱元璋是吴国公,直到1368年才称帝,年号洪武,但这时候的庐江已属“吴国公”管辖,故有洪武甲辰年之说。其时的县治已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人民流离,所以才有“招抚百姓”之说。到了朱元璋称帝,肯定还在继续“招抚百姓”,而这时招抚的百姓,绝大多数是从江西、皖南等地强制迁移而来的移民,诚如《邢氏宗谱》所言:“明洪武初,安庆、庐州诸属县,土旷人稀,招募土民居住,时自徽而来者实多。”在我所研读的近八百家家谱中,与上述谱记基本吻合,庐江境内的七家《周氏宗谱》,无一例外皆是外地移民。所以,当某年庐江有关部门兴冲冲宣布“发现周瑜家谱”,断定周瑜就是庐江人时,庐江人一片欢呼,其时的央视要来庐江,领导要我以地方学者身份接受采访,我当即婉谢,我说,不出二个月,舒城肯定也会“发现周瑜家谱”。果然。不仅舒城“发现周瑜家谱”,而且江西那个周瑜次子周胤以罪徒庐陵郡的庐陵即今日江西安吉等地也欢呼雀跃地宣布“发现周瑜家谱”。事实上,庐江、舒城因多为明初移民,一般家谱是从明代中后期才始修,而周瑜那时已作古千余年,在这一千多年空白里,初修家谱时如何慎终追远地将“世系”顺藤摸瓜地反方向寻“根”,更多的是“谱师”在起作用,这样,谱师为了使请他修谱的主人高兴,自然会将这个家族“嫁接”到历史上的“名人”那里,作为“正面形象”的周瑜,必然会被众多周氏家族“溯源”成“源头”,成了他们共同的“祖先”。同理,南宋奸臣秦桧的后人则是“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所以庐江境内的《周氏宗谱》其纪实部分是在“迁庐一世祖”之后。</p><p class="ql-block">按照《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与小乔生两男一女。女儿嫁太子孙登。长子周循,拜骑都尉,有乃父周瑜之风,可惜未婚早卒。次子周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徒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等连名上疏给孙权求情,意思是看在周瑜情份上,放周胤一马,解除劳役,孙权才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但出狱后不久,周胤病死。周胤“妻以宗女”,表明他已婚,但是否有后,《三国志》没有交待,后世学者也是一片茫然。但是,确有一些《周氏宗谱》在世系里标榜其是周瑜后裔,我所见过的庐江七家《周氏宗谱》中,就有三家。</p><p class="ql-block">乐桥周家大屋周氏</p><p class="ql-block">《周家大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据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怀宇考证,周瑜家在乐桥镇桂圆村周家窊。下面是周怀宇先生《周家大宅的故事》,我们只能将其作为“故事”阅读。下面是《周家大宅的故事》节选——</p><p class="ql-block"> 周家窊,位于庐江县城关镇西南15公里石牛山下,住户多为周姓。村民周绪友家藏《潜川周氏宗谱》,续修于民国四年(1915),凡16卷。谱系中,周瑜为“周氏十七世孙”,收藏此谱的谱主周绪友为周氏七十六世孙。这部《潜川周氏宗谱》传递了一个基本信息,周家窊村民是周瑜世系的后裔,史籍记载周瑜舒县的“大宅”当位于斯。追溯周瑜先祖,《后汉书》中有记载。周荣,为庐江舒人,周瑜第五代祖。东汉章帝时期,周荣“擢为尚书令”,年迈“以老病乞身,卒于家。”官居尚书令的周荣,归家养老,皇上降“诏特赐钱二十万”安家,即今庐江县石牛山周家窊。周荣回归故里,后“卒于家”,这说明周家窊,不仅是周瑜五代祖传下的老宅,也是其五代祖的灵山所在地。细审《周荣传》,周荣在和窦氏集团的斗争中,自言“荣江淮孤生”,无所畏惧,“纵为窦氏所害,诚所甘心。”这一细节,说明周荣乃一脉单传,世居庐江舒县。他又写书信告诉“妻子,若卒遇飞祸,无得殡敛,冀以区区腐身觉悟朝廷。”这不仅说明周荣忠烈可嘉,也透露周荣居官期间,夫人、子女,居住在庐江舒县周家大宅。周荣之子周兴官居尚书郎,周兴之子周景官居太尉。周景之子周崇官至甘陵相,其次子周忠官居大司农、太尉。周忠之子周晖,官居“洛阳令”。洛阳权贵肆虐,豪强横行,周晖愤世嫉俗,“去官归”。周瑜的父亲周异官居洛阳令,当是补周晖“去官”之缺。周晖和周瑜是堂兄弟,此时周瑜年少,仅14岁。周晖辞官回到周家窊周家大宅,居家交友,众“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声望满江淮,这说明周家大宅在周晖居住时期,门庭兴旺,这也造就了周瑜广交朋友的洒脱性格。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乱政愈演愈烈,废少帝,挟献帝西迁,诸州郡奋起讨伐董卓。孙坚亦拔剑出鞘,“兴义兵讨董卓”,汇入潮流。16岁的周瑜,心怀国恨家仇,仰慕孙坚义举。孙坚“从军于外,留家寿春(今安徽寿县)。”为了解除孙坚后顾之忧,周瑜主动前往寿春,造访孙坚长子孙策,劝说孙策“徙家於舒”,迎接孙坚夫人全家徙居周家大宅。孙家数十余口人,全部住进周家窊周家大宅。2人一见如故,“独相友善”,十分契合。周瑜在周家大宅筑道中分,道路南边的住宅全部推让于孙策全家居住。一切生活用品、日常开销,统统由周瑜供给,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深得孙策母亲吴夫人的喜爱,于是“升堂拜母”,结拜兄弟。建安七年(202),周瑜“母前定议”,决裂曹操,孙刘联姻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加固了2人感情。 </p><p class="ql-block">爱莲堂周</p><p class="ql-block">人口集中于乐桥桂园、詹店村,泥河镇周家小圩等。周氏历世渊源系图将周瑜尊其为十七世祖。</p><p class="ql-block">一世:周舍,春秋时人,居汝南事赵简子。赵简子曰:“何以教我?”舍曰:“愿为谔谔之臣!”笔墨标简牍随君后同君之过而书新序。</p> <p class="ql-block">二世:周统,都督。</p><p class="ql-block">三世:周招,司马。</p><p class="ql-block">四世:周传,居沛县,朝散大夫。</p><p class="ql-block">五世:周敏,居徐州沛县。</p><p class="ql-block">六世:周勃,西汉时惠帝朝太尉,拜相。七世:周亚夫,西汉文帝时为将军,累官司太尉,景帝时平七国之乱,拜封侯。</p><p class="ql-block">八世:周颖,居顺天府。</p><p class="ql-block">九世:周仁:居顺天府文安。</p><p class="ql-block">十世:周堪,安汉师西汉,元帝为尚书。十一世:周廷奕。</p><p class="ql-block">十二世:周朝聘,迁太原。</p><p class="ql-block">十三世:周默,居广平府甘陵县。</p><p class="ql-block">十四世:周德,大夫。</p><p class="ql-block">十五世:周福。周裕,迁庐江。</p><p class="ql-block">十六世:周恺,同叔裕居庐,子孙旺庐江。周恒三。(周瑜父)</p><p class="ql-block">十七世:周瑜,字公瑾,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葬庐江。</p><p class="ql-block">迁庐一世(五十五世):周进一,由太平龙门而迁泾川,迨其后生齿日繁,分居星散,复由泾川而迁庐江,于大明万历年祥舜公创修宗谱,则尊进一公为一世祖。字曰太。生于至正庚子年三月二十已时,配氏胡生于壬寅年八月二十辰时,生子一:振,公享年八十有五,卒甲子年,妣卒乙卯年,公妣合葬祖基下首高园里酉山卯向有碑。</p><p class="ql-block">二世:周报振,字献猷,生于洪武十七年十月初三,配郝氏生于洪武十六年五月十八,生子二:寿、福,继娶氏王生子一:禄。公妣合葬砖桥周家洼燕窠形。</p><p class="ql-block">周家明代初年周进一由泾川今皖南泾县迁庐江,是为庐江一世祖。周进一居今矾山砖桥,约在明代中期从今矾山镇砖桥迁居今乐桥周家大屋。康熙乙酉年(1705)鼎建家庙于今桂园村周家大屋。</p><p class="ql-block">①我们从《周氏宗谱》里可以看出,此支周氏在其“世系”中确有“攀龙附凤”之嫌,从其一世到十七世周瑜,历代多是大人物,而且到周瑜高祖父那一代,与《三国志·周瑜传》里的家世介绍,完全“乱套”。《三国志》里的周瑜高祖父是“江淮孤生”的周荣,而谱中的“十三世周默,居广平府甘陵县”,这就驴头不对马嘴了。至于“十四世周德,大夫;十五世:周福;周裕,迁庐江;十六世:周恺,同叔裕居庐,子孙旺庐江;周恒三,周瑜父”则更是不论了。</p><p class="ql-block">②周家二世祖周报振,与妣合葬砖桥周家洼,周怀宇先生可能是将“周家洼”与“周家大屋”混淆,遂有周瑜家在“周家窊”之说。</p><p class="ql-block">周家大屋</p><p class="ql-block">位于牛头山西麓,庄前一口18亩的大塘,大塘东有一口6分田的小荡,此荡是周家老祖坟风水荡。古井位于周大屋之西,泉井,石头券筑。老周家起根在砖桥,明代中叶周文峰从矾山镇砖桥周家洼迁到其时的吕家大屋,后易名周家大屋。周祠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祠前有一株古柏,需三人合抱才能围得过来。</p><p class="ql-block">《周氏宗谱·周氏迁居石牛山本末纪》中记道:“周公文峰先生,明季渡江来游,见邑西乡石牛山山水秀丽,风俗敦朴,爱之。时有家人多方筹画,乃得结庐于龙泉寺之麓。迄今之启尔宇克昌厥后,莫非得家人之力也。家人之姓字未详,卒葬扇铺庄上,坐西朝东。我等饮水思源立碑标祀,因为之赞曰:追悼家人,吾族忠臣。图报主德,甘受鼎烹。巍巍寝庙,以妥先灵。累累丘墓,以享奠祀。明禋开创,义勇绝伦。吾族致祭,永远感情。周爱莲堂合族敬识。”《周氏宗谱·老坟图记》:“我周氏系出汝南派衍徽州支分龙门泾邑,明季文峰公讳乐兄弟诸公迁庐邑西乡石牛山。”周祥乐,邑庠生,字文峰。生于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配江氏生于隆庆四年八月初六,继娶虢国公俞通海裔孙女生于万历十八年五月十六,生子一:烛。公卒于崇祯五年十月十一,同俞妣合葬舒城东关洪家冲李宅后凤形,江妣同子葬(石牛山)钮庄。</p><p class="ql-block">周家大屋周氏创建者周文峰,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定居于此,开基立业。他之所以能如愿以偿得到周家大屋这一方山水秀丽之区,是因为“时有家人多方筹画,乃得结庐于龙泉寺之麓”。</p><p class="ql-block">明代中前期,老吕家居住在现如今的石牛山、平顶山周边,今桂园村周家大屋,便是吕家最早的村庄之一。那时候,周家大屋叫吕家大屋。吕家由于读书当官的多,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有的移居城里,有的迁往他处,所以,吕家大屋便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空心村”,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几十年后的万历年间,周文峰自砖桥周家洼来迁,见这里山青水秀,前有塘池,后有靠山,上有龙泉,下有平畴。是一处可避秦乱的武陵桃源,不愧是人间仙境养生福地,遂定居于此。周家来此,将曾经的“吕家大屋”易名为“周家大屋”。吕家知道老宅基被周家鸠占鹊巢,遂与周家理论,吕、周两族为吕(周)家大屋村庄归属权打起了官司。知县就用老祖先传下来的老办法‘鼎烹’判决归属。”啥叫“鼎烹”?最早的鼎,是三个足的国家礼器,后来,那鼎改造成了鼎锅,是那种有足的煮具,锅的容积很大,可以烧水煮饭。“鼎烹”,就是烧一鼎锅沸水,原被告双方各派一个代表,跳进鼎沸的鼎锅里,以在鼎锅里滞留时间长的取胜。周家其时有个老家丁,为报主恩代表周家“甘受鼎烹”,英勇献身。周家遂将其葬于“扇铺庄上”即今之桂圆村冲过庄相邻的杨岗村盛老屋庄山场,阖族一致同意,追认他为周家“忠烈公”;每年清明、冬至,周家合族祭祖之前,必先祭这位老家人,以示不忘老家丁义薄云天的深恩。一直沿续了数百年,直到如今。</p><p class="ql-block">纵上所述,乐桥桂园村周家大屋周氏极有可能是修谱时的攀高接贵,周家大屋庄绝非周瑜的出生地。</p><p class="ql-block">孝友堂潜川周氏</p><p class="ql-block">人口集中分布在庐城镇分水、方店,郭河镇龙庙村风车塝,金牛,冶父山,白湖,汤池,白山,人丁二千人。享堂昔在庐城西门外五里周家老院。2005年四修序云:“十七世祖周瑜,随父来庐江居住,到五十三世祖岐凤,由江西吉水迁居桐城周潭,五十七世祖德生于明初,由周潭迁移庐江,定居大西门外迎松周家老院,修建享堂。”</p><p class="ql-block">迁庐江一世周德生,字传远,号晴川,配许氏生子一:名弼。公卒于明洪武癸酉年五月初六,妣卒于建文己卯年二月十四。公妣合葬大西门外丁宅旁狮形地有碑。公世居五松凤凰山,于明洪武初年由桐邑周家潭至庐,爱其山水清秀,爰挈其家而居焉。迄今墓儿墩周家老院是其旧宅,故公为潜川一世祖。</p><p class="ql-block">大城坂周氏</p><p class="ql-block">崇祯七年八世孙周曰贤《周氏正宗小纪》:“余家自洪武初普兴公托迹于庐江西乡大城坂白免山之阳,发源于桐城鹞子石周家潭青山蒿藤嘴……惟正一公元末时避兵乱流迁于庐郊之西,及我太祖龙兴,始入贯而附庐籍当庐差,因卜居于此,而遂更名普兴焉。”迁庐一世周普兴,周庆二长子。行正一,原名敦。元末自桐城鹞子石蒿藤嘴迁居庐江县西乡白兔山大城坂,更名普兴。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附籍户名注册。配杨孺人生子:胜二。公享寿七旬,卒葬牛路嘴亥山巳向,孺人卒葬藕塘稍北塝。嘉庆三年常州府知府胡观澜《大城坂周氏四修宗谱序》:“其先世士竜公领宋省元为常州剌史,宦游于桐城杨都湖上,见其山环水秀遂卜居焉,至今称为周潭者是也。”</p><p class="ql-block">周氏宗祠原建于今城池村“城池”内的城子的周家祠堂庄,因咸丰年间动乱焚毁,同治光绪初年易地在今城池村周家井庄建祠。光绪七年《周君芬莲先生序》“自兵燹之后屋宇祠庙俱遭煨烬,太学生周君香池字芬莲长理户事,自捻匪稍平,爰聚族人同议更择爽垲建立新祠。”解放后周祠为周井小学,直到布局调整,才完成了历史使命。周氏现有族丁数千人,主要集中在城池、枣岗、陈埠、小墩等村。据周家潭《周氏宗谱》资料,大城坂周氏系周瑜正宗之后,宋代周士竜任常州刺史,宦游于桐城即今枞阳,是为枞阳周家潭一世祖。而周士竜则本家于江西吉安,乃周瑜次子周胤之后。《周氏宗谱》世系记载:一代周荣(尚书令),二代周兴(尚书郎),三代周景,四代周崇、周忠、周尚、周异,五代周瑜,六代周峻、周循、周胤、周氏(女),与《三国志·周瑜传》记载一致。孝友堂周氏与大城坂周氏均源自枞阳周家潭,两谱对照,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根在江西吉水,吉水是吉安市辖县。这与《三国志·周瑜传》里周瑜次子周胤定居于此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但即使孝友堂周氏与大城坂周氏确系周瑜后裔,也不能断定这里是周瑜出生地,尤其是大城坂周氏,明初自枞阳迁到大城坂、城池、周家井一带,只是表明这支周氏是“歪打正着”地“叶落归根”,无意中经过了一千余年的转圈,最终回到了他们东汉末年和三国年间的祖居地。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庐江旧迹</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正面人物一般留下的地名并不多,而反面中性人物反而多有留名,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但仔细琢磨便明白个中原由,因为人们总对正面人物以仰望星空朝圣般的姿态俯视,唯恐用脚下的某个岭某条河某个阜冈与心目中的高人联系在一起,将心中的圣灵玷污。这样,同是三国年间的代表性人物,“奸雄”曹操留下来了很多地名,如今泥河镇的柴埠渡,而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郎却因老百姓朴素的“保护”而被屏蔽,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史书演义戏剧故事里对周瑜“参见”。按老百姓的话说,这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可能是好人的悲哀宿命。所以,周瑜出现在庐江地名故事中,一般不是地名本身,而是地名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周瑜故里在今柯坦镇城池村庐江郡城南之一里开外的周家井庄,那么,围绕周家井庄周边应当有一些周瑜的遗迹。作为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与周瑜有关的遗迹,多为战争,今舒城的“周瑜城”,只是周瑜年轻时的一处战争遗址而已。事实上,作为家乡庐江郡城、舒县的周瑜,在今庐江境内,我们已发现数处周瑜与曹魏鏖战的遗迹。简而述之。</p> <p class="ql-block">周瑜养马城在今乐桥镇唐老院庄之西北村头,那里是占地十余亩的土墩。土墩边乃唐老院唐氏一世祖的荷花地坟园。据《唐氏宗谱》载,明代正德年间状元唐皋与唐老院唐家是宗亲,其时唐皋与庐江人王万年同年考中举人,两人相投契,王万年便请他到庐江一玩,因为乐桥唐氏与他们一宗。王万年可是学富五车,明嘉靖初年初修《庐江县志》,王万年是主笔,他所修的《庐江县志》,奠定了后来庐江志书的基础。唐皋(1469年~1526年),字守之,号心庵,别号紫阳山人。南直隶徽州府歙县岩镇人。明正德年间状元,官至侍讲学士兼经筵讲官。曾奉旨出使朝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唐皋随王万年来到庐江,游山玩水,应本家宗亲之约,写了《荷田八景诗》,“荷田”即今乐桥唐老院一带以及唐氏祖坟园的雅称。引曰:“家大人与迁庐叔氏世俊同出梅臞,分才六世。至正宣德间,凡两会谱越八十年,为今上癸酉,予与庐之王二江名万年者同领乡书。鹿鸣晏罢,予谓之曰,贵乡唐氏与我一源,岁杪来事寻访兼可同整公车。十二月朔,抵庐荷田,升堂揖拜,与世俊叔再修宗盟,因留度岁。予与二江会文风洞间,着游屐玩赏八景,各为赋诗。其地舆形胜古迹域里,兹不具论。戊春人日,世俊于其行也。命书于册以纪胜会志世讲焉。”八景诗其中有一首——</p><p class="ql-block">《天城》</p><p class="ql-block">荷田数十武外有城,天造地设,相传为周瑜养马处。后吴王杨行密因地胜又营行宫其中,今夷为阡陌,但周垣陡绝,竹木竞荣,可寄篇什。予易其名曰“天城”。</p><p class="ql-block">周公骐骥如云日,吴主亭台遍野时;何如本色天然景,入我豪端不朽诗。</p><p class="ql-block">望曹尖</p><p class="ql-block">望曹尖位于乐桥镇黄山村苏小圩庄。年逾九旬的苏长银介绍,苏小圩庄倚望曹尖而居。此为一处土山,约四十亩面积,高约十数米,生长有竹木。相传三国时打仗,这里驻扎周瑜和孙策孙权部队,而曹操之营盘踞于桐城吕亭。周瑜在此墩上观察吕亭方向曹营动向,留下“望曹尖”之名。后又因长有茂盛的荒草,得名“荒草尖”。此尖既是“卧虎地”又是“船形地”,虎头在北,船舵也在北。古人很是迷信,相风水度地势安营扎寨。</p><p class="ql-block">标曹涧标曹涧位于矾山镇瓦洋河中游的一段山涧,一边是双庙村,一边是新中村,那里有一座标曹涧石桥,三衖,每衖用三块长丈余的巨型麻石条铺就,中间两个石墩,迎水面均设有桥梭,以便减少洪水冲击,分解水压。</p><p class="ql-block">据《三国志·周瑜传》载:“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庐江,出备牛渚。”“牛渚”即今马鞍山市牛渚矶,或是今之无为牛渡镇,其时的牛渡镇属庐江郡之舒县,宋建隆二年(961)祝况《重建县治记》中有:“有牛渚、马头、郑渠、舒口,以导其污”,因为熙宁三年(1070)才从庐江割置成立无为县,所以建隆二年“牛渚”还是庐江县。孙策授周瑜为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周瑜率部驻守牛渚,目的是抵挡曹魏挥师南下,打回老家去,夺取庐江郡城。</p><p class="ql-block">相传周瑜当年从从牛渚率兵进入矾山镇釜顶山一带,打得曹操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曹操突出重围,只带了几个侍从,仓皇而逃。周瑜乘胜追击,来到今双庙村山涧处,山涧汹涌的涧流拦住了去路。周瑜登上涧前双庙贾家塘庄山坡伫立,睃巡曹操败兵踪迹,发现曹操一哨人马果然越涧而过,遂趟水上了对岸,尾随而去。此段瓦洋河的涧沟,便有了个小地名:“标曹涧”。曹操上了石曹岭,向天光山石门而去,因此,石曹岭又叫“失曹岭”,意指曹操在这里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石曹岭下那条山沟,遂有失曹河之名。曹操狼狈不堪从失曹岭沿着天光山余脉之东南侧的小路,穿过今新中村小矾厂庄,来到关门石,被关门石挡住了去路。曹操是何等人物,法力无边,命令随从,楞是将关门石撞开,进得山门,关门石又自动关上。当周瑜兵马追到此处,见是一道铜墙铁壁似的关门石,拔退回追,心想这扇山门太高了,曹瞒哪能逾越?从此后,山门就再也没谁打开过,所以,樵夫药农上天光山,都得绕道而行。</p> <p class="ql-block">周瑜墩</p><p class="ql-block">郭河镇河口村直下圩的周家墩,本是巢湖滩边的古人类神墩,墩有20余亩,四周塘沟,是为“船形地”。墩上曾散布有古香炉脚、石刀、石铲、石斧等,并有像烧炭遗留的黑土。此庄对面2里开外即为“中吴桥”(终吴桥),意思是吴国到了那里便算是尽头了。三国时此处为吴国与魏国的交界,马槽河便成了吴、魏两国的界河。现居住在此墩的,为王与汪二姓,并没有周姓,据说,此墩原叫周瑜墩,演称周家墩。离此墩约七八里处的福元社区的榆树墩,也为“周瑜墩”,只是讹称而已。这两个墩,传说都与周瑜有关。后者是周瑜驻军抵魏而挑筑的烽火台,此墩则是周瑜利用古神墩再挑筑加高的点将台、圩墩。</p><p class="ql-block">传说周瑜当了吴国都督,带兵驻扎在魏吴交界的马槽河东岸,与曹魏对峙。那时的直下圩,还是巢湖南岸的一处湖汊,离今三畈村岗地一里开外的湖滩边就有这个天然的神墩,其时,墩上居住的是渔民,而2里开外的当时属曹魏控制的烟墩冈,正是他们的晒网滩。自从孙吴与曹魏以马槽河划界而治,滩上的渔民连片晒网晒鱼之地都没有了,十分苦恼。其时周瑜看中了这个神墩,组织兵士有意挑成“船形地”的战船,象征东吴水师乘风破浪无坚不摧,利用直下圩那一片湖湾,操练水兵,神墩便成了点将台了。</p><p class="ql-block">自从孙吴水师进驻今郭河镇,神墩成了周瑜的水师营地,墩上的渔民不得不上岸。这些耕湖的人不得不耕地,显得无所适从。加之,那么多兵士进驻巢湖沿岸,补给线远在南京,路途遥远,粮草供应捉襟见肘,闹得周瑜焦头烂额。某日,周瑜与鲁肃站在墩上,极目向远处的湖滩望去,周瑜心头萌生了筑圩屯田的想法。周瑜若有所思地对鲁肃道:“我的家乡巢湖南岸这么大滩涂,都是土肥水美的沃土,若是筑堤造圩,种上庄稼,我们的军粮就绰绰有余了。”鲁肃笑道:“都督大人,你真是突发奇想啊。这倒是个好主意,你们家乡这一带虽然临湖,但住在岗地上的农民却是‘家住巢湖沿,望水干断田’,水抽不上去,近水也解不了近渴。”周瑜接过话茬:“所以,沿岸人家只得下湖捕鱼。但船小浪高,行船跑马三分命啊。”鲁肃问:“你是想在巢湖滩圈筑圩口,栽种水稻,既解决军粮,又改变渔民生活耕作方式,来个一箭双雕?”周瑜点头,颔首微笑。说:“知我者鲁兄也。”鲁肃道:“办法倒好,只是……”话未说完,就被一班吵吵闹闹声打断。只见一班渔民来到墩上,与卫兵发生冲突。周瑜向鲁肃打了个暂停的手势,说,我俩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原来,孙吴大军驻扎在巢湖沿岸,将渔民从沿岸赶上丘陵冈头,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湖岸,这些“失湖渔民”是来反映问题的。</p><p class="ql-block">周瑜对渔民们说:“乡亲们,你们遭难了。我们庐江郡本属吴国,但北方曹魏逞强,占领了我们大片土地,我们不得不保家卫国,所以,马槽河才成了吴魏两国的界河,这里才成了前线,也弄得你们失去家园,我向你们道歉了!”说着,向渔民们鞠了三躬。渔民们被都督大人的诚恳感动,愤懑一扫而光。纷纷说:“都督大人,这道理你不说我们也懂,即使我们下湖捕鱼捞虾,马槽河那边也以为我们是吴国的兵船湖探,常对我们进行打击骚扰,大人就是不撵我们上岸,我们也不敢轻易下湖了。”鲁肃为给周瑜解围,抢过话头:“除了湖还不有岸么,你们可以在岸上种地呀。”这话,把渔民们刚被平息的怒火腾地一下挑起:“鲁大人啊,你是外地人,常言道,新来乍到,摸不到锅灶,周都督是我们家乡人,他晓得我们家乡情况。一来冈头上种地,虽然临湖,但却提不上去水;若是提水,起码得五六盘车车水;二来,我们祖祖辈辈靠湖吃湖,也种不好庄稼。”鲁肃道:“可以在湖滩上圈筑圩口,种植水稻呀。”鲁肃话一出口,就遭到渔民们一片呛声:“鲁大人,你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圈筑圩口倒是好办法,那可是需要人山人海协同作战,谁来领首?再者,听说水稻在都城所在的下江一带到处种植,产量甚高,可那地方是平原,不需筑圩。再说,那可是新鲜玩意,我们哪里种得,充其量只能种点旱粮充饥。”没等鲁肃回答,周瑜接过话题:“乡亲们说得都对,我赞成。不过,要是我们军民一起筑圩,人多力量大,筑出来的圩口,田亩按照出劳比例分成,你们看如何?至于你们担忧不会种植水稻,这不是问题,我们的兵士,大多出自下江一带,在未征兵之前,都是种植水稻的好把式呢。”渔民们琢磨还是家乡周都督说得通情达理,胳膊肘儿朝里弯,试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打仗了,这里连营盘也没有了,但圈筑的圩口还不是屋檐滴水落在墙根底下,归我们湖民所有?遂一片欢呼。住在墩上的一位老渔民道:“这巢湖筑圩,可是日费斗金再不住东风一浪啊,若是圩破了咋办?”周瑜用脚跺跺脚下加固增高的点将台,说:“再在圩内规划挑筑几个圩墩,将房屋建在圩墩上,岂不就高枕无忧了!”</p><p class="ql-block">说干就干,周瑜指挥筑圩,鲁肃带领渔民和兵士挑筑圩墩。</p><p class="ql-block">就在直下圩工程挑到快要合拢的节骨眼上,孙权派人送来诏令,曹操83万人马来到赤壁。</p><p class="ql-block">咋办?鲁肃说:“只有待打完仗再来筑圩了。”</p><p class="ql-block">周瑜摇头,说:“东汉亡国之后,军阀割据,形成如今的三国局面,长年征战,民不聊生。我们还真没有为老百姓做过一件好事。心想这回为他们干件力所能及的事吧,又因风云突变……不行,这太使渔民百姓失望了。”他想了想说:“传我暴病身亡,回国理丧。待仗打完,我们就来扫尾,绝不负民望。”</p><p class="ql-block">鲁肃听了,连连摇头,说:“不行,这太不吉利。”</p><p class="ql-block">周瑜哈哈大笑道:“鲁兄,你真愚拙,带兵的哪能忌讳这些。”坚定地道:“甭思三虑四啦,退了曹兵之后,我还来筑圩,要是不能来,对不起民众,虽死也不足惜。”</p><p class="ql-block">于是,鲁肃传令周瑜暴病身亡,军营起哀停了工程,拔寨送都督归国理丧。</p><p class="ql-block">当地百姓信以为真,男男女女,赶来送葬。众百姓一齐向鲁肃要求,把周瑜葬在这里。鲁肃只得答应。葬好空棺后,樯橹从八百里巢湖浩浩荡荡开赴长江。</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周瑜联合诸葛亮打败曹操,由于操劳过度竟染病身亡,再也没有到此完成夙愿了。但周瑜留下那半拉子筑圩工程,还是被当地渔民经过好几年的奋战圈筑完成。由于周瑜的水师从周家墩直下巢湖,圩成,便被命名为“直下圩”。后来老百姓也知道这里葬的是一口空棺,他们深谙周瑜对家乡父老的一腔情怀,老百姓也没有忘记他,每年他的祭日,老百姓都来祭奠培土,年复一年随着坟土的堆高,后来竟成了一个占地20多亩的大墩,人们称之为“周瑜墩”。周家墩的老人们说,夏天打暴,偶尔会看到一匹白马下塘喝水,人撵不见;他们说,那是周瑜的白马坐骑显灵。</p><p class="ql-block">周瑜墩东南之郭河镇南圩村,有个湖嘴叫吴塘嘴,实由吴塘演化而来,此乃东吴周瑜在此屯垦湖滩筑圩,那时的圩是滩圩,水来成湖,水去是圩,故称吴塘。“吴塘”即今之南宫圩与北宫圩,当时将圩筑成“南宫”与“北宫”,寄托了周瑜协助孙氏兄弟成就霸业蹲宫为王的宏伟抱负。</p><p class="ql-block">中吴桥</p><p class="ql-block">《康熙县志》:“中吴桥,治西北五十里。”中吴桥坐落在今郭河镇三畈村中吴桥庄东侧的马槽河道之上。据《庐江地名录》载,此桥在三国时为吴、魏之分界桥,南吴北魏。明清时此处形成中吴桥镇,《光绪县志·市镇·北乡镇》:“中吴桥镇,距治五十里。”据史料记载,中吴桥东侧的马槽河,在三国时为吴、魏分界之河,南吴北魏。中吴桥最初写作“终吴桥”,意思是吴国疆域到此就没有了。相传当年周瑜率兵与曹魏对垒,两军相持不下,最后周瑜曹操坐到谈判桌前,握手言和,以马槽山流水的马槽河为界,但隔河不为邻,况且河东河西还是两国。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互通有无,周瑜在此架设一道简易木桥,是为“终吴桥”。</p><p class="ql-block">故里周井</p> <p class="ql-block">周家井北高南低,是位于庐江郡城南之里许的一片畈地,前对白兔山,原庐江郡城西边外侧的“环城大道”直穿村庄中心,将周家井庄自然形成了东西两个部分。由于是国史,作者只能惜墨如金。《三国志》在介绍周瑜时,只能提纲挈领,点到为止。所以,对他年少时的情况包括家庭村庄,只是写道:“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从这段话分析,一是周瑜家是其时的庐江郡舒县人;二周瑜叔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汉朝太尉,其父周异官也是洛阳令;三是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投奔到周瑜之家,当时的周瑜年轻,因为孙坚与周景、周忠及其父周异有旧,才举家而来;四是孙坚子孙策与周瑜同年,且“独相友善”,所以周瑜将道南大宅给孙策居住,让其一点也没有“寄人篱下”的感受,孙策住在周家大宅,自有主人翁感觉,而周瑜可能还住在道北之小宅,两人结拜兄弟,孙策拜周瑜母为母。周家这样的官宦之家,居庐江郡之舒县,且舒县是庐江郡的首县,郡县同在“城池”“大城”,当时是异地做官,所以周景、周异、周忠都不在庐江郡为官,一般来说,即使周瑜曾祖父、高祖父是草根,真的居住在舒县某个乡下或山沟,比方说舒城所谓的“周瑜故里”“周瑜城”,但当周景、周异都在仕途上风生水起时,他们也会将家迁徙到郡县同城的“城池”“大城”,就像如今农村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不可能再在原乡下老家定居,或如今的农民工进城,因为城市各个方面包括交通都较偏僻的乡野方便。但古代一般的官宦家庭,出于培养孩子的需要,担忧沾染上城市习性,一般是将家安置在城市附近,所以,周家便在庐江郡城南边里许开外的周家井择地构宅;况且那时候的城池较小,主要是官府衙门军事市政设施,容纳不了更多居民。“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这里的“舒”,可以指舒县的某个地方,也是指舒县县城也就是庐江郡的郡城,但“舒”在这里更是指舒县县治所在地。古代史书县志所言的某个县,一般多指这个县的县治所在地县城,即使如今也是依然。如我们到合肥,那是指去合肥市,而不是指到合肥辖下的某个县,更非指某个县下的某个镇村,虽然这个县镇村也在合肥管辖之内。</p><p class="ql-block">城池南里许,则是周家井庄,一个村落,竟有十三口古井,亦有人说,是十六口古井,真正是名副其实的井庄。若非大家巨族,没有必要建那么多井,尤其是在东汉年间,生产力极不发达,穿井绝非易事。笔者在那里找出六口,其中有二口乃先秦汉晋时期才有的陶井,相传这里是周瑜故家所在地。曹操挥鞭东下征吴,攻下东吴所辖的庐江郡暨舒县的“城池”和“大城”,自此,周瑜一家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而24岁的周瑜,走上了征途,直到12年后36岁卒于巴丘,才落叶归根,葬到其时庐江郡辖下的的潜县县城之东郊,离老家直线距离也才二十里许。那么,为何不直接更近的葬到周家井周边?这可能一是葬地风水,二或许其时周瑜的老家周家井一带还在曹魏控制之下,无法归葬。</p><p class="ql-block">周家井家一带由于先秦时就是古舒国国都所在地,且在古舒国建立之前新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1986年,县文物所工作人员在周家井考古勘察时,无意中拾到一枚“石斧”, 经专家考证系石器时代之物件。据当地老人介绍,他们在田间耕作时,经常翻犁出“石矛”“ 石锤”之类的石器。</p><p class="ql-block">这里要说的是,周家井庄与如今所居的村庄周姓无关。如今的大城坂周家,元末明初自今枞江周家潭一带来迁,经过六百多年的休养生息,繁衍成大城坂周氏家族。周氏家族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在“城池”中心的“城子”建立宗祠,经过咸丰年间动乱,祠宇毁坏,才于清同治年间在今之周家井庄易地建祠。他们之所以在明代崇祯七年初修宗谱时将宗谱定名的“大城坂周氏宗谱”,是因为当时周家主要散居于“大城坂”,那时候今天的“周家井”庄是不是有周家居住,尚是个问号。周氏新建宗祠在周家井庄,祠内确实也凿了口祠井,或许有人误认为那口周家凿的祠井,便是“周家井”庄得名之由来,其实不然。</p><p class="ql-block">《邢氏宗谱》:“邢世济,乐施好善积学能文,身历兵荒不亏操守。生于万历癸丑年,配周家井周悄林公女,生于万历庚戍年,妣节孝壬午寇变救姑遇害葬河湾稻场嘴。”由此表明“周家井”作为村庄名称,明代就已存在。而一个村庄的得名,是需要经过时间沉淀的,周家井庄名应早于明代,可以上溯至元、宋、唐、隋,甚至更早。《周氏宗谱》:“周先珍,号聘园,生于雍正八年,配吴氏,公卒乾隆四十五年,葬周家井宅后戴家塘东首。”这里的“周家井”,正是如今的“周家井庄”,因为“戴家塘”正是介于周家井庄与今戴庄之间。一个村庄可能有不同的名称,或者不同地方对同一个村庄称谓略有不同。乾隆年间《周氏宗谱·周公兔岑先生德配崔老孺人合传》:“至今士林犹啧啧称井头周为隆师者。每于花晨月夕,邀二三知己赌酒联吟,竞称胜会。”这里,则雅称“周家井”之周姓塾师为“井头周”,他家住在周家井的“井头”,故称。</p><p class="ql-block">周家井庄是个较大的自然村庄,5个村民组,110余户,周、刘、李、莫、葛、王、柯、陈、徐,周占半数。莫家是咸丰年间跑反自金牛一担挑而来,刘家宗祠在下沙溪,属罗河沈桥刘,晚清来迁。据本庄老人说,本庄原属“马芹村”范围,周光耀家门前搭沟碑上有“马芹村”字样。同治年间所建的周家新祠堂三进,每进五间,坐北朝南,门前有一对石鼓。1955年利用周氏宗祠建周井小学,1998年教育达标时将祠屋拆除,如今的大门便是当年的祠门。周家建祠请地仙看大门向,老先生素称半神仙,这天来到周家建祠工地,说是讨杯茶喝,周家人哪里知道他是族长请来的半神仙,便沏了壶茶,喝过,半神仙告辞。当族人赶到工地,一打听,断定是半神仙来过,令家人撵,半神仙说我坐椅子与茶壶嘴对准的方向便是给你们家祠堂确定的祠向。地仙有规矩,不走回头路,家人回,但施工师傅将地仙坐的椅子和茶壶已搬走。周家族长亲自追地仙,地仙说:“既然如此,你周家大门只有敞开着了。”意思是说你们咋相都行。但村庄却被地仙说着了,因为昔日村庄特大,人多势众,土匪都不敢来骚扰,所以可以敞门睡觉,正应了周家井大门敞开着。事实上,周氏宗祠祠向朝南,抢白兔山中包子的向正南。现如今的周井小学亦已闲置,院内尚遗祠树,两株古柏。墙壁上镶嵌有“道光十二年十二月”的周家在城池内的老祠堂移来的碑和“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立议字的‘公同合议碑’。”周家祠堂祠井尚在周井小学内,1999年学校重新修缮。</p><p class="ql-block">据村庄老者代代口口相传,三国时这里是周瑜老家,村中的一些老井就是周瑜家所打的古井。那时候周家大宅很大,好比是座城,东头唱戏,西头不知,足见是个大村落或小城池。现村庄总体坐北朝南,也有部分坐东对西。民国年间老周家、徐家、汤家都有各自的老堂屋、厅屋。村庄西北弯塘,由上弯塘、中弯塘、下弯塘三塘组成,上弯塘属徐庄,中弯塘保六十石,下弯塘保四十石;东南有口古墓有蜡烛台名蜡烛塘,三十亩面积;东边藕塘,一口新挖塘;还有徐家大荡、陈家大荡、董家大荡,周大炮家塘、莫家大塘等,这些塘口相传是周瑜家在村边四周挖的水壕,将村庄一转转箍了起来,后来断续改田铺路,便成了众多塘口。</p><p class="ql-block">据周家井庄老人介绍,周家井庄传说有九口古井。我在周家井庄共找到七口古井。</p><p class="ql-block">⑴周家祠堂井。⑵周建叶家门前井。周建叶家门前本有一口老垱,他将老垱挖深,挖到垱底竟有口老井,那井有六七丈深,是用陶器涵子一截截同上来的,上下一样粗。井框40公分直径,上半截已毁,井内有破碗破罐破碟子,井口生长一株石榴树。陶井极其古老,当为秦汉时期所建。⑶莫昌周家院内井。莫家本是金牛人,太平天国时期跑反而来。井圈陶烧,有四个圆形眼,当是放置辘轳之类。井壁是古大砖圈砌,四五丈深,九十公分直径。莫昌周介绍,20多年前我挖垱养鸭,上面是板土,发现底下有黑土,掏到底下,烂泥巴捧上来,黑水,七八斤重马骨头、马尾毛,马尾毛见风风化。还有陶罐、瓷鼓、瓷碗。陶井圈内因淤填,长了一株石榴树。⑷刘茂年家门前井,麻石井圈,直径七十公分,井壁古大砖砌就,深达十米,井底是红砂石,上小底大,底部三托。水质碱性较重。现今做屋下墙脚,将水路弄断。1978年大旱,掏井,掏过生锈的宝剑已呈半腐烂状态。这口井解放后一直使用,冬热夏凉。井框是砂石,过去被挪到沟上搭路,叫独轮车轧出沟槽,后又搬回。⑸刘茂年家门前有口藕塘,1978年大旱塘干挖泥,发现一口“藕塘井”。井发现时已无井圈,小砖砌筑,井筒里有罐子坛、瓷盆、瓦碗,以及鹿角之类。瓦碗表明此井至少在秦汉魏晋就已经存在。⑹吴小飞家门前一口井,也是无意中挖出的砖井。⑺马井。在村庄东边的马井大田里。相传那里是马芹村,周瑜家养马的马厩马饮水井。三国年代战火纷飞,有一民谣:“庐桐二县踩成泥,狗不叫鸡不嘶。无为潜川是马场,十里一家人为稀。”这表明古代周家井城池一带是三国时期东吴与曹魏角逐的政治军事中心。</p> <p class="ql-block">原是乐桥区文化站站长徐尚文说,他1983年文物普查,当地老者说周家井庄共有十五口古井,并在那里发现有石斧。徐尚文说,周家井庄这些古井,以周氏宗谱的祠井最为年轻,井龄也在150年以上,而那些麻石井、特别是陶井,则只有古代钟鼎玉食的大户人家如周瑜之家才有能力和必要建筑那么多井,因为周家周景、周忠都当过东汉时期的太尉,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长。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 ,分别开府,置僚佐。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后汉书》言周景之子“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雄江淮间”,是指当时周家资财在江淮之间首屈一指,周家“兄弟好宾客”,没有雄厚的家产作后盾,无从谈起。正是由于周瑜家族的显赫,他家才能在汉代末年建设城堡式的庄园,才需要打出那么多口井。正是:“公瑾故里傍郡城,陶土井圈汉时存。一庄竟遗十五口,野老呼作周家井。”</p><p class="ql-block">由于周瑜伯祖周景、堂叔周忠都是东汉末年执掌军权的太尉,周瑜生长在军事之家,加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周瑜从小就喜欢读兵书习武艺。据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发明八卦阵,是移花接木周瑜的。因为诸葛亮辅佐东汉正统皇室刘备父子,曹魏与孙吴均是乱臣,故“抑周扬诸”,罗贯中便将周瑜发明的八卦阵移到了诸葛亮头上。周家井庄与庐江郡郡城“城池”之间,至今还保留了一块八卦田。城池村戴庄九旬老人戴必常说,那田又叫八拐田,在城池最南端的“长城子”西边下坎,一个田八个拐,兴长城子移埂,割去三个拐,现剩五个拐。此田现有三亩二分,属城池埂庄。这里是“城池”西边外环大路,这条大路直通周家井庄,相传“八拐田”是当年周瑜、孙策结拜兄弟,为了保护庐江郡城,在“城池”之下摆“八卦阵”,演练抵抗曹操兵锋所遗留。</p><p class="ql-block">周家井庄东南方向对三胜河有一条古埂,那条古埂拦河蓄水,相传周瑜与孙策在此演练水兵舟楫所筑。城池、周家井一带是畈区,西北则是庐江的“西山”,“西山”乃巢湖与枞阳菜籽湖的水源地,最终归流入长江,但三胜河、柯坦河上下落差较大,所以河道走的是“客水”。现代史家范文澜先生评价孙权以“水师立国”,而周瑜、孙策正是孙权集团“水师”的缔造者,周家井庄的这条“古埂”,那可算得上东吴水师的策源地了。</p><p class="ql-block">周氏人物</p><p class="ql-block">东汉-三国庐江舒县周氏高祖曾祖祖辈父辈平辈子侄辈孙辈周荣周兴周景周崇周忠周晖周尚周异周瑜之兄周峻周护周瑜周循周胤周氏(周瑜家族世系表)</p><p class="ql-block">太守周荣</p><p class="ql-block">周荣,字平孙,周瑜高祖父,东汉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周家井庄人。东汉章帝时,由明经辟司徒袁安府,袁安数与议论,奇之。及安奏举窦景、窦宪争立北单于事,皆荣所具草。窦氏客太尉徐齮深恶之,胁荣曰:“子为袁公腹心之谋,排奏窦氏,窦氏悍士,刺客满城,谨备之。”荣曰:“荣,江淮孤生,蒙先帝大恩,纵为窦氏所害,诚所甘心。”尝敕妻子曰:“若卒,遇非祸,无得殡殓,冀以区区腐骨,觉悟朝廷。”窦氏败,荣由此显名。自郾令擢为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岁余,复以为山阳太守。所历郡县,皆见称纪。以老病乞身,卒于家,诏特赐钱二十万,除子男兴为郎中。</p><p class="ql-block">“江淮孤生”,表明周荣出生于江淮之间,是家中独子,或许,他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去世了。一个“孤”字,孤独无助、孤苦伶仃的身世和盘托出。但周荣却能自强不息,发愤读书,后由明经征辟举荐到司徒袁安府当幕宾。</p><p class="ql-block">尚书郎周兴</p><p class="ql-block">周兴,周荣之子,周瑜曾祖父。少有名誉。永宁中,陈忠上疏荐兴曰:“臣窃见光禄郎周兴,孝友著于闺门,清厉闻于州里。《三坟》《五典》,无所不览;属文著辞,有可观采。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臣等既愚暗,而诸郎多文。俗吏鲜有雅才,每为诏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或以不能而专己自由,辞多陋固。兴抱奇怀能,随辈栖迟,诚可叹惜。”诏拜兴为尚书郎,卒。</p><p class="ql-block">《康熙县志·艺文》载有陈忠《荐周兴疏》:庐江周荣子兴为郎中,有名誉,疏入拜尚书郎。臣伏惟,古者帝王有所号令,言必弘雅,辞必温丽。垂于后世,列于经典。故仲尼嘉唐虞之文章,从周室之郁郁。臣窃见光禄郎周兴,孝友之行著于闉门,清厉之志闻于州里。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属文著辞,有可观采。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臣等既愚暗,而诸郎多文,俗吏鲜有雅才。每为诏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或以不能,而专己自由,辞多鄙固。兴抱奇怀能,随辈栖迟,诚可叹惜!</p><p class="ql-block">太尉周景</p><p class="ql-block">《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载:周景,字仲飨。周兴之子。周瑜伯祖父。辟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好贤爱士,拔才荐善,惟恐不及。后征人,为将作大匠。及梁冀诛,景以故吏免官禁锢。朝廷以景素著忠直,复引拜尚书令,迁太仆卫尉。六年,代刘宠为司空。时宦官任人及子弟充塞列位。景初视事,与太尉杨秉举奏诸奸猾,自将军、牧守以下免者五十余人,连及中常侍防、东阳侯览、东武阳侯贝瑗,皆坐黜,朝廷莫不称之。视事二年,以地震策免。岁余,复代陈蕃为太尉。建宁元年薨。以豫定策立灵帝,追封安阳乡侯。长子崇,嗣至甘陵相。中子忠,少历列位,累迁大司农。忠子晖,前为洛阳令,去官赐归。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及帝崩,晖闻京师不安,来候忠。董卓闻而恶之,使兵劫杀其兄弟。忠后代皇甫嵩为太尉,录尚书事,以灾异免。复为卫,从献帝东归洛阳。</p><p class="ql-block">周景(?-168年),字仲飨,扬州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周家井庄人。东汉名臣,尚书郎周兴之子。初为大将军梁冀掾属,迁豫州刺史,转河内太守。梁冀被诛后,以梁冀故吏连坐,遭到免官禁锢。后以贤名,征召入朝,迁将作大匠、尚书令、司空,累官太尉,曾与杨秉一同奏免贪吏五十余人。建宁元年(168年),去世,以拥戴汉灵帝登基之功,追封安阳乡侯。周景好贤雅士,最初被大将军梁冀征辟为掾属。后出任豫州刺史,当时陈国相羊昌贪赃枉法、暴虐不堪,因此当周景带领官署巡行到梁国时,当地县功曹乔玄前往拜见周景,请求任命自己为陈国从事,以终究羊昌的罪恶,周景认为他意气豪迈,于是同意了。乔玄到任后,逮捕羊昌的宾客,仔细核实羊昌的罪行。但羊昌一向依附梁冀,于是梁冀派人传话给周景,要求他召回乔玄,周景碍于梁冀是自己的前任上司,加上当时梁氏权势熏天,他开罪不起,于是只好照办,不料乔玄只交还文书而自己不出发,核查羊昌的罪名更加急切,羊昌最后被囚车押解进京,而乔玄也因此闻名。后来,周景转任河内郡太守。不管是在豫州刺史还是河内太守任上,他都爱才好士,擢贤荐善,唯恐有所疏漏。每到节岁的时候,总是邀请所举的官吏前往后堂,与他们共同欢宴,如此多次,才让他们就任。赠送的财物,没有不齐全的。既而选用父兄子弟,都特别厚待。周景经常说道:“儿女犹一体,怎么不能厚待他们!”之前司徒韩演任河内太守时,志在无私,举荐的官吏将要出发,不过一见辞别罢了,有恩惠也不对待他家。说:“我举荐他们就够了,怎么还能让他们一门富贵!”于是当时人以此议论二人的优劣。他嫉恶如仇,奏免贪吏。朝廷征召周景入朝任将作大匠。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杀,周景因为曾是梁冀的故吏,遭到免官禁锢。但朝廷因为周景素来以忠正闻名,于是在不久后拜周景为尚书令,又改任太仆、卫尉。延熹六年(163年),接替刘宠,升任司空。当时由宦官任命自己的人或者亲戚出任各种官职。周景初上任,就联合太尉杨秉共同上奏奸猾之人,从将军、牧守之下,共五十余人,或免或死。又连及中常侍侯览、具瑗,二人因此被废黜。天下因此称颂周景。周景在任两年后,因发生地震被策免。一年多后,再次接替陈蕃,升任太尉。建宁元年(168年),周景去世。朝廷根据周景参与拥立汉灵帝的功劳,追封他为安阳乡侯。《全后汉文》录有其文《与尚书边韶议奏杨秉韦著》。</p><p class="ql-block">周崇·周忠·周尚·周异</p><p class="ql-block">周崇,周景长子,周瑜堂伯,袭父爵安阳乡侯,官至甘陵国相。</p><p class="ql-block">周忠,字嘉谋,周景次子,周瑜堂伯。子周晖,雒阳令。少历列位,累迁大司农。李傕郭汜犯长安时,以光禄大夫代皇甫嵩为太尉,录尚书事,以灾异免。复为卫尉,从献帝东归洛阳。在曹阳与杨奉、董承等阻击李傕,被击败。</p><p class="ql-block">周尚,周瑜伯父。汉灵帝建安元年携周瑜返回寿春,次年袁术称帝,因不看好袁术,故请出任丹阳太守,周瑜为旗下居巢(巢县)长。孙策起兵时,周瑜携兵投靠孙策。周异,周瑜之父。东汉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柯坦镇周家井庄人,生卒年不详,灵帝时官至洛阳县令。周异生有二子,长子周某,名、字不详;次子即为周瑜。</p><p class="ql-block">吴国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p> <p class="ql-block">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p><p class="ql-block">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p><p class="ql-block">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p><p class="ql-block">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p><p class="ql-block">以瑜恩信著於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p><p class="ql-block">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乎?今北土既未平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p><p class="ql-block">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p><p class="ql-block">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p><p class="ql-block">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p><p class="ql-block">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p><p class="ql-block">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於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p><p class="ql-block">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p><p class="ql-block">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徒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扞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於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况於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於兴继,为胤归诉,乞匄馀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抱罪之臣,展其后效。”权答曰:“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孤於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畴,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骘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护为将。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墓园遗韵周瑜墓园</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三年周瑜墓园。照片文字:“城东半里有吴名将周公瑾墓巍然䇄立,惟年久失修,墓冢崩颓。卅一年十月,驻军团长覃振元君与栋共商修建,保存古迹。乃用军民合作政策,由县府征民夫五千,配合士兵工作,两月告竣。此不特为庐江之一名胜,亦为一伟大建筑也。谢殿栋,三二、九、十,志于庐江。”谢其时为庐江县长。)</p><p class="ql-block">《康熙县志·冢墓》:“周瑜墓,在东门外三里朝墓巷内。正统间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立碑。题曰:‘吴名将周公瑾之墓’。《一统志》在庐江县东十里安丰乡。不知在何处?又按,安庆宿松有瑜墓,江西新淦亦有之。盖瑜进取蜀之策于孙权,还江陵至严道,卒巴丘,权闻哀恸,以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芜湖在庐江下流,墓之真者不知何在?但庐江乃其故乡,葬之近是。或曰:巴丘,瑜所镇处。本传注,巴丘在岳州,今巴陵县是,与前镇名同地异。至新淦,决非真者。”《光绪县志》:“周瑜墓在东门外二里许,《一统志》作十里。明正统间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立碑。题曰‘吴名将周公瑾之墓’。今舒城及安庆之宿松江西之新淦俱有瑜墓。按《三国志》:‘瑜,庐江舒人’。古舒县得今庐江及舒城县地,首邱之义,自以在庐江舒城者为真。”《一统志》应是《大元一统志》,因为《康熙县志》乃承续明代志书而来,明嘉靖初年初纂《庐江县志》,将《大元一统志》资料旁引,以作佐证存疑。《一统志》因是国史,对具体位置往往有出入,而元代庐江县的“安丰乡”在治东,就是说“周瑜墓”确在“安丰乡”,或许“庐江县东十里安丰乡”系“东一里安丰乡”之笔误。当时的周瑜墓,全国就有很多,“但庐江乃其故乡,葬之近是”,《三国志》载,周瑜卒于巴丘,孙权迎至芜湖,这说明周瑜是要归葬故乡,而芜湖过江,百余里就到了庐江。</p><p class="ql-block">据说全国范围内就有7处有记载的周瑜墓:安徽庐江县、芜湖、居巢、舒城、宿松县,湖南岳阳、江西新淦。1978年国家文物保护局授权安徽省文物保护局组织的专家实地考察,最后认定庐江周瑜墓乃周瑜真正的陵园,其余多是“衣冠冢”“兵器冢”“纪念冢”。</p><p class="ql-block">周瑜墓园位于庐江县庐城镇,原在县城东门外东门横街朝墓巷对面北的村庄内,距东门大街约半里,曾属晨光乡胜利村周墓生产队。清代《江南通志》对墓碑大小记载甚详,且附有插图。墓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墓地约5亩,北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小车纹汉代大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围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庐江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清咸丰年间,墓址遭到破坏。民国31年,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七团团长覃振元掘墓,后又重新修建加以掩饰,墓修好后,举行了盛大的祭墓活动。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三层台阶,正方体,圆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时任国民党党部书记长裴岗人朱植培所撰的对联,文曰:“大帝誓师江水赤,小乔缷甲晚妆红”“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魂。”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县长谢殿栋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两对高大的石柱,上书以覃振元名义庐城人两江师范毕业丁仰波代撰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马鬣,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和时任安徽省高等法院庐江分院院长徐家騊的“年少擅英奇,以独断立见宏勋,论一代人才,只有卧龙相伯仲;时艰思颇牧,怀正义复全旧垅,作三军勇气,待看饮马渡江淮。”</p><p class="ql-block">《康熙县志》载有明末清初贵池人复社社员地理掌故家刘廷鸾于崇祯年间写的《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墓铭》:</p><p class="ql-block">《大明一统志》称:周瑜墓在庐江县十里安丰乡。然庐之舒城、巢县,安庆之宿松,江西之新淦境有邑丘,偶与巴陵名合。当瑜之卒于岳阳巴丘也,吴大帝权闻讣哀恸,迎瑜丧于芜湖,岂有复溯流而葬新淦之理?宿松县南三十里有瑜墓,又四十里有梁昭明墓,昭明之墓果在宿松乎?则瑜墓类可知矣。五代周本,宿松人,系出瑜后,或为其祖立窆起坟,宜有是冢。若巢、若舒,皆故庐江郡地,错壤相接。瑜尝求为居巢长,在宋李孝光《居巢县》诗有“青山故绕周瑜墓”①之句。舒城西七十里,曰周瑜城,后废为净梵寺;种艺者,往往得箭镞、金铙之器。或又谓在舒牧马市,然不得以城为墓云。夫瑜之葬所,史未及书,乃因其上名同而墓,因其苗裔在而墓,因其令而墓,因其城而墓。宜乎!瑜墓之多也,要以在今庐江县者为是。</p><p class="ql-block">按《志》:庐江治东门朝墓巷,瑜墓存焉。距女墙②里许。正统七年,提学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立“吴名将周公瑾墓”碑。则所称去县十里安丰乡者,亦误。崇祯六年,庐江人马应魁③徙贵池,尝为我言周瑜兆域,高五六尺余,古楯④肤清如玉,石棱刓敝,色黝而室深,封鬣之上有乌桕树一株为识,陌上时闻鼓吹声,缥缈鐄吰,若自隧出。应魁武人,激壮负志气,尝听吾学琴罢,述瑜墓所,请志之。鸾曰,瑜传在史册,况列丰碑,何志为?但瑜之既没,权位尚为将军,凡爵赏皆表请版行,则瑜固汉臣也。于法当题曰:“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墓”。乃为之铭。铭曰:</p><p class="ql-block">酒一斗,未必醇。曲一部,未必真。酎公瑾,庐江人。汉祚移,魏宫败。堑长江,吴尚在。念周郎,功无外。千载后,隧道存。郡舒地,楚啼魂。宿莽没,寒复春。庙食衰,有野祭。族姓迁,有苗裔。宰木⑤高,传后世。</p><p class="ql-block">①《居巢县》全诗:旅食荆吴改岁年,春风行路思绵绵。青山故绕周郎墓,明月犹窥亚父泉。楚县城荒余画角,巢湖日落有归船。天涯芳草萋萋绿,想见登楼忆仲宣。</p><p class="ql-block">②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这里指庐城古城墙。</p><p class="ql-block">③马应奎,字守卿,抗清名将,《康熙县志》:从史阁部可法征战有功,屡升南京大教场坐营参将,加秩副总兵。乙酉,同史公殉难于扬州。先二日,知城必不守,预作家书“报父母、决妻子”,有“真我何曾死,假我何曾生,不愧须眉四十年”之语。见地了彻,几于禅悟,可谓从容就义者矣!</p><p class="ql-block">④楯,指阑干</p><p class="ql-block">⑤宰木,指坟墓上的树木。</p><p class="ql-block">周瑜墓园一直是国人更是庐江人民凭吊家乡英雄周瑜场所,仅就《庐江县志》所载以及我寻找到的庐江先贤对周瑜墓的诗作一小集如下:</p><p class="ql-block">彭教,江西吉水人,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他作有《周瑜墓》:“一代英雄土一抔,寒云荒草翳荒丘。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已见有功成鼎足,谁云无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万古愁。”明代庐江知县何东风《吊吴将军周公墓》:“城外高题大将坟,至今犹说破曹勋。孔明借与东风顺,黄盖应教北寇焚。不向汉关扶帝室,甘从吴地拜将军。一时草草千年恨,怅望东陵白石云。”明人龚志益《周公瑾墓》:“霸业江东迹已陈,野棠花发为谁春。高原双冢还相望,绝胜荒丘卧石麟。”明末清初庐江人王永年《周公瑾墓》:“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张熊《冬日雨中过公瑾墓》:“踏破寒威过野村,周郎遗迹至今存。森森古木参云表,寂寂残碑守墓门。冷雨欲添吴主泪,凄风遥断小乔魂。可堪凭眺东郊晚,犹忆醇醪带醉吞。”宋儒醇《周公墓》:“公瑾三国英,登坛年最少。赤壁焚魏师,运筹独奇妙。差拟蜀武侯,不数汉嫖姚。墓木号秋风,含凄发长啸。”清初人,主笔康熙《合肥县志》《庐江县志》王方岐《周公墓》:“数株宰木临寒墅,八尺丰碑识古坟。若使当年身未死,赤乌何必是三分。”清人张元镠《周公瑾墓》:“顾曲当筵意气生,江东年少爱谈兵。空留高冢斜阳里,樵牧经过说姓名。”白湖镇人郯城知县宛观澜周瑜墓诗小乔墓诗作有《周公瑾墓,用乡先生彭教韵》:“大将魂销土一抔,荒烟蔓草剩孤邱。我怜汉室三分鼎,人是吴江第一流。恨未挺身平魏国,已教埋骨在舒州。残碑断碣成千古,指点城东尚惹愁。” 晚清唐则尧《吊周公瑾墓》:“百战当年动鼓笳,江东驰逐倚孙家。余粮赖有倾囷助,小技何须顾曲夸。赤壁早被曹相魄,许都几返汉王车。生前事业空编史,零落孤坟绕暮鸦。”民国西门冈上人秀才李十湖《公瑾墓》:“一炬楼船楚岸空,周郎英略冠江东。谁知从此三分定,火运还延一纪中。”《修周公瑾墓感赋》:“异代思良将,群公访旧阡。江山百战后,陵谷六朝前。黄盖鸟林火,东风北岸船。千秋淝水战,差足配乡贤。”</p><p class="ql-block">小乔墓园</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年间庐江知县孙弘喆作有《小乔辞》——余赋公瑾绝句有曰:“至今古木残碑下,彻夜秋风伴小乔。”感慨系之,不知乔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绕北冈数里,将至真武观,而小乔之冢在焉。有封无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砖。然冢之前后,既犁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墓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锸筑其坟,复为之词,以告公瑾云:</p><p class="ql-block">大堤堤下水涓流,乔家国色古遗周。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砖绕一抔。周郎尽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吴主哭。胭脂色褪镜奁移,曾在黄垆在华屋。只今幽隧已成蹊,东望周郎宰木低。里人喭甚勿复较,我将锦石列丹题。</p><p class="ql-block">《康熙县志》:“小乔墓,在真武观西百步。周瑜之妻乔氏也。俗称瑜婆墩。冢上多古砖,人不敢窃,动辄有咎。”《光绪县志补遗》:吴量才写有《绣溪亭晚眺》“绣溪亭趾晚盘鸦,翘首荒城感慨奢。黄土美人犹有墓,朱门豪侠已无家。柳笼断埂留残照,水绕孤村横破槎。风景萧条多少恨,冶山独峙乱云遮。”诗中备注有“小乔墓在绣溪亭对面”。小乔墓在庐城大西门外,绣溪河北岸真武观旁,古称“瑜婆墩”。《光绪县志》真武观:“在西门外,明永乐间知县黄惠命道士唐嗣尧建。景泰成化间,曾彦初龚迎祥重修,正德十二年傅久昌增建,后被贼焚。道士倪清源重建。咸丰年贼毁,同治年道士张长林募建瓦屋三间。按:真武盖即古所谓元冥水神,自世俗杂以道家不经之说,近于怪矣。君子敬其神而去其诞,可也。”真武观实际上是建在素有“绣溪春涨”的绣溪一旁,是为防水。其庙在小乔墓附近,亦是为了保护小乔墓不被西山之水淹没。体现的是国人用这种朴素的感情,保护国色天色的小乔之意。</p><p class="ql-block">今庐江县小乔墓,位于庐江长途汽车站北侧的小乔巷之小乔墓园,坟头朝东,与城东周瑜墓相望。明末清初王永年诗曰:“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全国据称小乔墓有3处,另外两处分别在南陵县、湖南岳阳市。通过考证,南陵县和岳阳两地小乔墓属于纪念冢。周瑜曾经任春谷长,即今芜湖南陵县,所以南陵县修葺小乔纪念墓;周瑜病卒于巴丘,巴丘即岳阳,岳阳有周瑜、小乔纪念冢。</p><p class="ql-block">小乔与大乔是同胞姐妹,为三国时期流离在庐江郡的乔玄(俗称乔国老)的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江表传》载:“一日,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做婿,亦足为欢。”明代高启有断句为证:“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溢双乘龙。大乔娉娉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据说二乔均生得天姿国色,堪称绝代佳人。《三国演义》曾云,曹操对此二女垂涎,欲娶为侧室,特建铜雀台以备他日金屋藏娇。民间渲染得更厉害,竟说曹操进兵江南,其目的就是为了夺娶二乔。唐代诗人杜枚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更加引起了后人对曹操的非议。</p><p class="ql-block">小乔比周瑜小两岁,二十岁嫁给周瑜,生两男一女。女配孙权儿子孙登为室,长男周循娶孙权女儿为妻,次子周胤官至东吴兴业都尉,小乔以夫荣子贵而得称为乔夫人。乔夫人在孙权黄武二年(223)病逝,终年四十七岁。小乔墓基高隆,平地而起,砖石结构。墓前砌有拜台,列石屏、石供。墓门东向,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对。清初诗人王召曾有诗曰:“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应是两人俱绝代,白杨相望共萧萧。”即指周瑜和小乔墓,一在庐江城东,一在庐江城西。小乔墓在清代遭盗掘,封墓砖石被拆过半。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王况裴(湖南人,别号绿野)1939年主持依原墓式样修复。墓联曰:“荒冢斜阳长不死,美人落月可归来。”解放前夕,墓地砖石复为附近村民所拆,后生产队建屋其上,以护千古余风小乔墓,方留残迹,以垂后世。</p><p class="ql-block">南宋词人辛弃疾作有《菩萨蛮·大小乔》:“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明清当地诗人更是以小乔墓为题,作有大量诗章,兹摘几首。明龚志益《小乔墓》:“从来名士悦倾城,儿女英雄倍有情。今日青山埋粉黛,月明如听踏歌声。”清张元镠《小乔墓》:“风流云散草离离,惟有寒鸦话断碑。明月多情还眷念,至今犹为照蛾眉。”清康熙进士宋元徵《小乔墓》:“散步西郊秋气多,萧萧木叶下如梭。一抔指点小乔墓,十里潆回绣水波。东睇吴宫成茂草,北瞻魏阙翳烟萝。衣冠异代消磨尽,红粉香名不啻过。”今柯坦镇小墩村康熙年间附贡生李长偀《小乔墓》:“真武观前周道西,平田漠漠半湾溪。千年疑冢徒多口,一垅残砖况未题。公瑾小乔俱幻骨,楚山潜水几真栖。美人名亦荣黄土,空悼烟荒鸟乱啼。”晚清郯城知县宛观澜《小乔墓,用乡先生宋元徵韵》:“南国佳人姊妹多,天孙飞下织云梭。吴宫花草埋黄土,绣水烟霞锁白波。百尺铜台无瓦缶,一灵窀穸自藤萝。我来此地从容立,澹澹闲云几度过。”民国年间李十湖《小乔墓两绝》:“夫婿江东霸业销,吴宫楚馆莽萧萧。游人不识周郎面,流水孤村吊小乔。”“小乔夫婿自英雄,谈笑能成赤壁功。没齿不知铜雀恨,年年化蝶舞东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守春简介</p><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安徽省作协理事、合肥市作协副主席,庐江县作协名誉主席,地域文化研究学者。首开以一个县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山水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历史文化山水人文资源挖掘整理写作先河,引起文学文史界关注。其研究成果正在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模式正在被相关地区借鉴。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多次获奖,多篇被转载译介,有作品收入德国大学汉学系教材等,出版文学作品、历史文化专著三十二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