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西”者——黄河之西——</p><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也。</p><p class="ql-block"> “雄关”者——长城西极——“嘉峪关”也。</p><p class="ql-block"> 大概还是在初中的地理课上,第一次知道了大西北有“河西走廊”这样一个地方。那时根本就没有搞懂,也想象不出来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走廊”。</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大半辈子一直是没有真正弄明白这是条什么样的“走廊”。</p><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才清楚了,所谓的“河西走廊”,是指东起乌鞘岭的武威,西至玉门关,夹在南侧的祁连山和北侧的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海拔高度1500米左右,宽度为数公里到200公里不等,这条大自然的“走廊”竟然长达1000公里。</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在河西走廊的中部,长城最西端的关城。是“河西第一隘口”。</p><p class="ql-block"> 但自小的地理知识比较狭隘,看的地理书也十分有限,倒是从文学作品中知道了荒凉的大西北有玉门关和阳关。那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词道出了那个地域的荒凉与孤独。一查相关的资料,玉门关和阳关都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土墩和近年来才有的“玉门关遗址”和“阳关遗址”两块立石。由于废弃已久,要去看看这土墩遗址也只能驾车,步行更是十分不便与困难,几乎不大可能,于是只能在Google地图上看看罢了。</p><p class="ql-block"> 而嘉峪关,保存比较完整,紧邻嘉峪关市和兰新铁路,对于依赖公共交通和自己两只脚的步行者来说,去嘉峪关相对还是比较合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酷暑期间,二个多月连续无休的工作,终于可以暂告一个段落,关掉电脑伸一伸腰揉一揉眼睛,可以歇一歇了。于是立即从长沙直奔去了兰州,作为对辛苦工作的慰劳,疲惫身心的放松,去走一趟河西。</p><p class="ql-block"> 基于几方面的原因,此行只有两个目的地:兰州和嘉峪关。</p><p class="ql-block"> 要去嘉峪关,兰州是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 动车一路向西北方向奔驰,穿过几十公里长的隧道,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兰州西站。 出车站换上地铁1号线,向东行驶了不到二十分钟,到“西关”站,步出地铁口,华灯通明。向北走400米便到了预订的中山宾馆,隔开一条南滨河路,北面就紧临着黄河与中山桥。</p><p class="ql-block"> 兰州是大西北重镇,是中国国土版图的几何中心。黄河自西至东贯穿整个市区。兰州市区如一个东西向的葫芦形状,东西长度接近35公里,而葫芦中间束腰最细小的那段即中山桥附近的宽度只有4公里左右,即便是葫芦两头最宽的地方也只有8公里左右,除此之外四周都是高山陡坡,基本无法利用,市区的发展受到地形的很大制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此,兰州现在只有两条地铁,但这是真正的地铁,而不是轨道交通,差别是地铁一列车有三十个车门,而轨交只有二十个车门,地铁车厢的总长度是轨交的1.5倍,且车厢也比轨道交通的车厢要宽,因此载客量更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兰州有二千多年的建城史,但现在市区绝大部分都是高楼与现代建筑,即便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古迹也不多,年代更早的几乎没有了。所以,到兰州来的绝大部分游客都是冲着看黄河铁桥来的,它的名气和影响盖过了其它古迹,黄河铁桥几乎就成了兰州这个城市的名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铁桥北面不远处,有乘坐小快艇,羊皮筏,黄河索道。这快艇羊皮筏都是年轻人喜欢的项目,在黄河乘坐快艇皮筏转一圈,也会留下兴奋的回忆。更有不少小朋友在家长陪伴下,在窄窄的滩边挖泥开沟,玩得十分专注,黄河与他们的童年真是紧密相连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河在这里只有二百来米宽,水流湍急,打着旋涡。向东激流了十几公里后,就急转向北,走一个大大的反 U 字形,也就是黄河河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藏有国宝级文物:铜奔马,也就是“马踏飞燕”。虽然出土还不到六十年,却成了中国旅游的标志,扬名天下。所以,此次到兰州除了看铁桥,也是奔着“马踏飞燕”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兰州到嘉峪关,高铁要4个多小时。嘉峪关市,十分年轻,1965年才经国务院批准建市,至今也只有59岁。自从1955年这里发现了铁矿,1958年建设了酒泉钢铁公司,继尔逐步形成了新兴的钢铁城市,由于紧临着嘉峪关,于是被命名嘉峪关市。这是“因矿建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因此,嘉峪关市全部都是新建筑,马路也笔直宽阔。虽然地处大西北,但所有的住宅小区,医院,体育馆等公共建筑,与南方城市毫无区别。公交车不算多,但是打的还算方便。只是现在的高铁南站离市区很远,打的要近半个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到嘉峪关来就是来看嘉峪关的关城,这个万里长城的最西端门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游人不多,晴朗无风,气温适宜,真是旅游的好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打的到嘉峪关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没有几个,等了近十分钟,才凑齐了八、九个人,坐游览区的电瓶车送到关城入口处,这一路也有十来分钟。于是順着游览路线一路往前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九眼泉,东闸门,碑廊,文昌阁,关帝庙,戏台,光化门……边走边拍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终于到了嘉峪关城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站在嘉峪关高高的城墙上,向西方眺望,不远处是“天下雄关”碑亭,再远处除了一排电杆似隐似现,就再也看不到什么了,这就是诗词中描写的茫茫戈壁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脚下的嘉峪关城墙只有600年,成了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而远处的戈壁滩,已经存在了千万年,但它留给人类的却是荒凉孤独。于是你可以从中悟出:繁荣与荒芜是这个世界的两个面,两者之间会达到一个平衡。有些荒芜的地方经过人类的努力建设,能够繁荣起来,如眼下的嘉峪关市或者是阿联酋的迪拜。有些荒芜的地方是没有办法繁荣起来的,如前面广袤的戈壁滩。大自然自会留着一定的看来是荒芜的地方,不会让人类满世界去胡作非为。而繁荣的地方如果被人类耗用过度,也必然会走向荒芜。自然界总会达到平衡,这不是人类能左右的。即便将来我们所恐惧的大气臭氧层被破坏,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人类无法生存。那也是人类破坏地球自然环境后达到的再平衡。人类无法生存,那是自作自受,关地球什么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历经百万年的进化。而父母的两情相悦,于是有了你这个个体。每一个个体,恰如这戈壁沙漠中的一粒砂子,在这个浩瀚沙海中,互相挤压碰撞,更是在风暴的裹挟</span>冲击下,旋转翻滚,磨平了你的棱角和锐气,使你越来越小,直至变成粉末,消失不见。这不就是人的一生吗?可见,一个人真没有那么重要,既然人都没有那么重要,那么你一辈子所做的一切,就更加不重要了,这生存的意义何在?记得季羡林先生说过,人生其实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唉,化了十几个小时,跑了二千多公里,来到西塞边关,登上了嘉峪关城楼,看着茫茫戈壁,最后感受到的竟然是人生没有什么意义。那我这一次的旅途也就更是没有什么意义了!哀哉!</p><p class="ql-block"> 情绪有点低落。</p><p class="ql-block"> 登上电瓶车,被送回到游客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 再见,再也不会见,嘉峪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10 随记于旅途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11-08 整理修改于苏州</span></p> <p class="ql-block"> 高铁到兰州已经是晚上,到宾馆安顿下来,一看窗外,黄河铁桥上的装饰灯已经亮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铁桥上的装饰灯不断变化着颜色:蓝色、红色、绿色……。</p> <p class="ql-block"> 于是出宾馆上得桥去,只见人流来来往往,都在看桥拍夜景。估摸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是外地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又出宾馆来到铁桥,基本没有人,于是可以从各个角度来拍照。昨天夜里下了点小雨,地上还没有干。</p><p class="ql-block"> 黄河铁桥原来叫“左公桥”。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深感黄河阻隔对交通的影响,想要借助外国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在黄河上造铁桥。第一次因洋人开价太高(63万两白银)没有成功。第二次由后任总督升允与洋人谈判成功,议定造价16.5万两白银。</p><p class="ql-block"> 是左宗棠首先推动了黄河铁桥的建设,所以被叫作“左公桥”。</p><p class="ql-block"> 到了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才改名为“中山桥”。</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九九二年立的“黄河第一桥”碑。</p><p class="ql-block"> 碑后面的碑文记述了铁桥的建造经过:</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陕甘总督升允与兰州道彭英甲与洋人签约将黄河浮桥改建为现代铁桥。铁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1909年6月竣工。桥长233.5米,宽8.36米。桥面铺木板,签的合同是保固八十年。总共耗银三十万六千余两。</p><p class="ql-block"> 1954年,为适应越趋繁忙的交通流量,在原来的钢桁架上增加了半园拱架,使桥梁的承载能力提高为“汽 10级”,也就是能过一般载重的汽车了。</p> <p class="ql-block"> 网上的黄河铁桥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到当年只是一榀榀钢桁架,上面的半园拱架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后面应该是兰州老城墙。</p> <p class="ql-block"> 网上的黄河铁桥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当年还没有汽车,来往最多的是骆驼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与“黄河第一桥”对应位置上的“百年纪念碑”,立于2009年,</p><p class="ql-block"> 当年建桥的材料钢材水泥都由德国进口,这些材料首先海运到天津,然后陆运至郑州,再由马车分批运到兰州。当年的交通道路状况极差,可以想见一路上的艰难。耗费的三十万银两中将近一半是运费。</p> <p class="ql-block"> 2006年,黄河铁桥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而在此之前的1989年,那家承建黄河铁桥的德国泰来洋行(现在应该叫公司了)给兰州市政府发函,声明铁桥八十年保固期已到,至此双方合同自动终止。其实,1954年我们加上了半园拱架,已经改变了原来桁架的受力情况,即便桥梁有事,事实上也不再全部是他们的责任了。</p><p class="ql-block"> 但,使人不由得敬佩的是:</p><p class="ql-block"> (一),八十年了,换过了几代人,那家公司还存在(其实八十年之前那家洋行就已经在了,其寿命当然不止八十年)。</p><p class="ql-block"> (二),八十年了,他们还找出当年的合同档案,竟然还认真的发函,声明合同到期了,他们的责任结束了。反过来也说明,在这个八十年期间,铁桥若有质量问题去找他们,他们是认帐的。那种认真的契约精神正是我们历来所缺少的。</p><p class="ql-block"> (三),八十年了,你看那桥梁上原来的钢桁架,基本没有锈蚀,卯钉也没有松动,质量也确实是好。</p> <p class="ql-block"> 铁桥到今天已经115年了,钢桁架基本没有锈蚀,看样子再用个百十来年也没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即便到了今天,我们的基建力量已高速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一。现在做的钢结构,如大跨度的斜拉桥悬索桥,设计寿命是一百年,但真正要保证未来一百年的使用,还要经历时间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普通的建筑工程,设计寿命都只是五十年。</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近中午,人流便从各方涌来,川流不息。只因为到了兰州,黄河铁桥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时髦的说法是百年铁桥一定要去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一大群鸽子,时而在空中盘旋飞舞,时而在铁桥上驻足歇息。</p> <p class="ql-block"> 铁桥底下,时不时有小快艇飞驰而过,留下一条白浪翻滚的尾巴。</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和儿子一起在黄河滩边挖泥开沟兴修水利。</p>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和家长把黄河滩当成了海边沙滩,玩得起劲。</p> <p class="ql-block"> 大家排排坐在河岸边,看黄泥浊浪一波又一波拍打河滩,发出呼隆呼隆的响声。放松心情,闲度时光。</p> <p class="ql-block"> 两个小伙伴,站在黄河边,看黄河之水波滔滚滚决然而去,是否是在幻想自己的未来?他年是否还有机会再结伴一起来此地看看黄河?</p> <p class="ql-block"> 河边步道上,一位老者支着拐杖,用长杆大毛笔蘸着水在地上写字。只是游人太多,他前脚刚写完,后脚就被人踩掉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在路上不时可以看到披着头巾的女子,大部分应该是回族。已婚女子是黑头巾,小姑娘和老年女子可以是各种颜色或是白色的头巾。</p><p class="ql-block"> 迎面走来,发觉她们都非常清秀漂亮,举起相机对面拍照是不可能的,只能拍个背影。</p> <p class="ql-block"> 十月的兰州,黄河边的垂柳随风舞动,对面山上林木葱茏,中午气温有十几度,微风拂面,阳光和悦,竟然感觉不到这是大西北将要入冬的天气,反而好像有了一丝丝春天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兰州西关清真大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兰州市中心中山路西侧,1990年重建,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近年立面又改造了,四个高塔没有了,大圆顶也看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 从黄河铁桥向西沿着河边的健身步道走大概1.7公里, 就可以看到石雕《黄河母亲》。雕塑在1986年建成,已被列为甘肃省级文物。中华文明源自黄河,把黄河比作母亲当然是再恰当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从各个角度拍了几张。雕塑有6米长,由好几块石料拼接而成,只是中间那条拼缝太显眼了,有点小缺憾,其实石料拼缝本身间隙并不大,这应该是打的防水胶,防止雨水渗入缝隙中遇冷结冰膨胀,但是胶的配色太深又涂得不仔细涂到了拼缝外面太宽了。</p> <p class="ql-block"> 从《黄河母亲》雕像向南穿过马路,就到了“小西湖”公园。</p><p class="ql-block"> 公园大门是中式的,但里面做得还是有点粗糙,假山堆得也有点乱没有章法。看惯了苏州园林的讲究精致,一比较就感觉到了其中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 再向南穿过小西湖公园,出公园南大门就是兰州东西方向的主干道“西津东路”。在“小西湖站”乘坐二站地铁,出站往回走450米,就到了甘肃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集办公,藏品,展览于一体。前身可以追溯到1939年的甘肃科学教育馆。</p><p class="ql-block"> 此次看了甘肃古生物化石,艺术品,彩陶,魏晋画像砖,青铜器等等几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门口等待九点钟开门,大部分是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铜方鼎。</p><p class="ql-block"> 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西周 (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实际距今约3000年左右了。</p> <p class="ql-block"> 铜觯。</p><p class="ql-block"> 1967年甘肃省灵台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西周 (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觯:读“质”,词典上说这是古代饮酒的器具,不过这样的饮酒器,端起来也太重了。</p> <p class="ql-block"> 铜骆驼。</p><p class="ql-block"> 汉代 (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铜马辎车。</p><p class="ql-block"> 汉代。</p> <p class="ql-block"> 铜骑士。</p><p class="ql-block"> 东汉。</p> <p class="ql-block">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东汉青铜器。距今有2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这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现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中国旅游标志。</p> <p class="ql-block"> 奔马三足腾空,形态矫健生动,仅靠一只马足落地,而那只马足踏在一只飞燕上,飞燕展开双翅和燕尾,既扩大了支撑面积,极好的掌握了平衡原理,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试想如果做成一个园盘,虽然同样能达到平衡,但艺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在2000年前能做到如此水平,极为难得。</p> <p class="ql-block"> 从各个角度拍了许多照片,看着都觉得不错。</p> <p class="ql-block"> 三彩牵驼俑。</p><p class="ql-block"> 唐代 (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1965年甘肃省秦安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 奉膳画像砖。</p><p class="ql-block"> 魏晋。</p><p class="ql-block"> 一千六、七百年前画在砖上的彩绘,两个端着餐盘侍奉王公贵族的仆人。人像比例恰当,线条简练。</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景区的入口,高高的标牌告诉你:这是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几乎每个游客都要在此留个影,以便告诉朋友圈,我来嘉峪关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每个景区都会有诸如此类的标牌:我在哪里想你啦,想你的风吹到哪里啦,等等。大体类同没有新花样。这第一个想出来的是创新,待到大家一哄而上都在摹仿抄袭,就变得十分无趣甚至有点俗气了。</p> <p class="ql-block"> 东闸门。</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嘉峪关关城的游客入口。</p> <p class="ql-block"> 两种不同的墙面。</p><p class="ql-block"> 粗糙的那一面应该是原来的墙面,而其它几个面可能因为驳落酥松而做了粉刷加固处理,抹成了光面。</p><p class="ql-block"> 一只喜鹊正在箭垛上歇脚。</p> <p class="ql-block"> 经过碑廊,左手转弯就看到了“文昌阁”。明代初建,清代道光重建,至今200年。</p> <p class="ql-block"> 这个父亲,带着三个女儿,看样子是三胞胎,一直在我的前后走着,三个小姑娘叽叽喳喳,一路欢笑。我想给她们拍照,她们就冲我做鬼脸,于是她们的父亲就对她们说:“要端庄一点,淑女一点!”</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父亲给她们讲这个文昌阁是明代建的清代重修的,保持了什么风格等等,三个小女孩还是听得蛮认真的。这就是“游学”,在旅途游玩中认识世界,增添知识。</p><p class="ql-block"> 这个父亲讲得头头是道,我作为学过一点古建筑的,也觉得这个父亲不简单,学识丰富,所以他此生才会得到三个可爱的“小棉袄”。</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的正面挂的是《威宣中外》匾,侧面挂的是《神威远播》匾。</p> <p class="ql-block"> 城墙外,一根白色的塑料落水管有点扎眼,600年前是没有什么落水管的,所有屋面都是自由落水,任凭屋面的雨水滴落在墙面上,即便会留下污黑的水迹也无伤大雅。为何现在反而不行了呢?塑料管和古城墙是极度的不“和谐”。</p><p class="ql-block"> 其实,墙面有点斑驳,甚至箭垛的城砖有点缺损,反而会给人一种岁月苍桑的感觉,更加真实。</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嘉峪关整个城墙,整修以后弄得像崭新出炉的一样,感觉不出来它有600多岁的风雨历程。</p><p class="ql-block"> 残缺不完整,斑驳陈旧,这才是古代遗迹真实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只要它在安全范围之内,不会坍塌,不会影响游人,就应该尽量保持原貌。</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一整修,便如老妇人涂了厚脂粉,有点离谱。</p> <p class="ql-block"> 蓝天下高高的角楼,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 内城东门,“光化门”。</p><p class="ql-block"> 建于1506年。赵朴初题的《天下第一雄关》。</p> <p class="ql-block"> 从西南角楼看残存的城墙。</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城“墙”,都是用夯土垒起来的,几百年来,风化驳落坍塌,一副饱经风霜的样貌,这才是岁月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苍穹之下,雄关英姿。</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砖”。</p><p class="ql-block"> 传说建造嘉峪关时,有个工匠名叫易开占,经过精心计算,待嘉峪关全部完工时,只多余下了一块砖。于是这块砖被放在门楼的后檐台上,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此砖又被叫作“定城砖”,是不能挪动的,如被拿走,城墙便要坍塌。</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p> <p class="ql-block"> 关城城墙的内壁正在粉刷维修。墙面上挂了麻丝,能让粉刷层咬结得更牢固,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裂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粉刷的材料应该是黄土加一点沙,再加水搅拌而成,不应该加入水泥。</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于1540年完工, 距今650年。 </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走出嘉峪关城门,就能看到西面不远处的“天下雄关”碑亭。</p> <p class="ql-block"> 碑亭在旷野里风吹日晒,显得斑驳破旧,一如垂暮老朽。</p> <p class="ql-block"> 从碑亭再向西遥望,便是戈壁滩了。想想那个时候,商旅驼队行走于戈壁滩,四顾茫茫,渺无人烟,四周没有参照物,也不知道会不会走弯路。烈日、风沙、干渴,假如不巧有人途中遇上病痛,那就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会使人心生绝望。</p> <p class="ql-block"> 从“天下雄关”碑亭回望嘉峪关城楼。</p><p class="ql-block"> 190米宽,11米高的城墙衬托着三层三檐的城楼,周边没有一棵树,显得威武霸气但又有点苍凉。</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正门外,一队“西域来使”骑着骆驼依次缓缓走来,要验证报关才能放行。</p><p class="ql-block"> 呵呵,现在出点钱,骑着骆驼走几百米,蛮新奇蛮好玩,拍了照片还能发发朋友圈。如若真是要在沙漠里骑着骆驼行走几个月,非但不好玩,怕还真是要了你的卿卿性命呢!</p> <p class="ql-block"> 苍茫戈壁,远山飘渺。一头骆驼站立着一动不动。牠的一生始终要与沙漠的干旱与风暴为伴,走再远再多的路,也走不出戈壁沙漠这个圈子,这就是牠的日子牠的生活牠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高铁车窗南侧的祁连山,山坡积雪终年不化。</p> <p class="ql-block"> 高铁车窗北侧的合黎山,头上也始终戴着雪帽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