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程路安

<p class="ql-block">《巴黎毕加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是位于法国巴黎的一家专门收藏和展示毕加索作品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历史与建筑:</p><p class="ql-block">•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建立于1656年至1659年之间,位于玛莱区的一座巴洛克式宅邸——萨雷酒店(Hôtel Salé)内,该建筑在1968年被列为历史古迹。</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在1985年10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示着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馆藏:</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收藏了超过5000件毕加索的作品,包括油画、雕塑、素描、版画、陶瓷等,涵盖了毕加索艺术生涯的各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馆内还收藏了毕加索的私藏,包括非洲和大洋洲的艺术品、古伊比利亚雕塑及绘画作品等,以及10万多张摄影作品、大师信件、手稿和画册。</p><p class="ql-block">• 开放时间:</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通常在周二至周五的开放时间是上午930至下午600,周六、周日和公共节假日(周一除外)的开放时间是上午930至下午600。每月的第一个周三为深夜开放时间,直到晚上10点。</p><p class="ql-block">• 请注意,博物馆在某些特定日期会关闭,包括每周一、1月1日、5月1日和12月25日。</p><p class="ql-block">• 门票价格:</p><p class="ql-block">• 全价票为14欧元,儿童和18至25岁的欧洲公民免费入场,每月的第一个周日对公众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 安全措施:</p><p class="ql-block">• 出于安全考虑,博物馆不允许携带行李箱和大件行李进入,也不能存放在衣帽间。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是艺术爱好者了解毕加索作品和生平的重要场所,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毕加索作品收藏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位于法国首都巴黎第三区,也称巴黎国家毕加索美术馆,于1985年正式开放。</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分为地上4层和地下1层,展示面积达5000平方米。馆藏超过5000件毕加索作品,包括297幅油画、368件雕塑、1719件素描和习作、92册插图书、2370件版画和海报。↓</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7岁的毕加索和妹妹罗拉》</p><p class="ql-block">1881年,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 。他从口中蹦出的第一个词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而是"piz",即西班牙语lápiz(铅笔)的缩写。毕加索的父亲何塞·鲁伊斯·布拉斯科 是一名画家,也是毕加索的艺术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 毕加索9岁完成人生第一幅作品《斗牛士》,13岁便被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录取。父亲无意间看到了儿子对自己的草稿的加工后叹为观止,默默地放下画笔,宣布放弃绘画。↓</p> <p class="ql-block">《斗牛士》</p><p class="ql-block">1889 年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初领圣体》</p><p class="ql-block"> 15岁时,毕加索创作出《初领圣体》,他的父亲甚是激动,从此之后更加全力支持儿子学习绘画。↓</p> <p class="ql-block">《科学与慈悲》</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毕加索进入了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作品《科学与慈悲》是他在学院绘画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着浓厚的法国现实主义题材绘画的特点,在马德里全国美展获得一致好评。还在马拉加市的全省美展上得了金像奖。↓</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1895年毕加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逃课后的毕加索去到当时西班牙几乎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普拉多美术馆。在那里,他见到了埃尔·格列柯、委拉斯开兹、戈雅等人的绘画。对他来说,这可比在学校听老师授课有用多了。↓</p> <p class="ql-block">《酒店前的西班牙夫妇》</p><p class="ql-block">1900年 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好友卡萨吉马斯》</p><p class="ql-block">1900年,毕加索和好友卡萨吉马斯(Casagemas)一起来到当时艺术思潮最热烈的巴黎,这里是艺术家、诗人、无政府主义者和流浪汉们聚集的地方,还有大量的红磨坊和肮脏的酒吧。</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以后,毕加索终日在这些声色场所游荡,同时也将很多他所经历的情景搬到了绘画里。在此期间,好友卡萨吉马斯因为爱情在众目睽睽之下开枪自杀,这给毕加索留下了浓重的阴影。</p><p class="ql-block"> 此前,绘画里表现的迷离、梦幻气氛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之后的几年里,卡萨吉马斯经常出现在毕加索的绘画里,这个阶段的绘画也常被美术史归结为毕加索的“蓝色时期”。↓</p> <p class="ql-block">《长沙发》</p><p class="ql-block">1900年</p><p class="ql-block">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902年 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  1904年,落魄、贫穷的毕加索在巴黎“洗衣舫”遇到了模特费尔南德·奥莉维亚(Fernand Olivier),并第一次陷入了深深的爱恋。 </p><p class="ql-block"> 此时,毕加索一改之前的蓝色忧郁画风,画面变得温柔了起来,柔和的粉红色渗透到画布里,并很快成为了他这个时期绘画的主要色调。《花篮女人》、《马戏团之家》、《玫瑰色的裸女们》都是当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亚威农少女》</p><p class="ql-block"> 1907年,毕加索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亚威农少女》,这幅画是他艺术生涯里最大胆的一次突破,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费尔南德头像》 </p><p class="ql-block"> 1909年秋天,毕加索创作了大量费尔南德的画像,并以费尔南德为原型,融合非洲木雕的几何化手法,用黏土捏塑了重要的立体主义雕塑《费尔南德头像》。毕加索在立体主义风格上的探索越来越成熟,但是随着爱情的消失,他作品里的费尔南德却越来越狰狞。↓</p> <p class="ql-block">《费尔南德头像》</p><p class="ql-block"> 1900年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  1917年,毕加索前往罗马学习舞台布景设计,认识了俄国芭蕾舞演员奥尔迦·科克洛瓦(Olga Khokhlova)。奥尔迦出身名门、气质不凡,很快两人结婚。从此,毕加索进入了上流社会。↓</p> <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受喜欢古典艺术的奥尔迦影响,另一方面出于对时下跟风效仿立体主义风气的反思,毕加索在认识奥尔迦之后的几年重回古典主义绘画。他为奥尔迦绘制了若干画像,也在画中描摹了大量安稳守旧的上流社会生活景象。↓</p> <p class="ql-block">  1927年,毕加索认识了17岁的玛丽·特雷莎(Marie Therese),这是一个单纯、柔弱、温顺的少女,她就住在毕加索和奥尔迦的对面,时刻等待毕加索的召唤,这几乎让奥尔迦崩溃。↓</p> <p class="ql-block">  可是喜新厌旧、常怀激情的毕加索免不了再结新欢。1936年,55岁的毕加索遇到了29岁的摄影师朵拉·玛尔(Dora Marr),同为艺术家的两人相知相惜,度过了最放纵的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油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油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格尔尼卡》1937年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二战时期,毕加索是和朵拉一起度过的,九年之后,毕加索笔下的朵拉变成了《哭泣的女人》,62岁的他又和22岁的学生弗朗索瓦兹·吉洛(Françoise Gilot)同居,并且生了两个孩子。1953年,吉洛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毕加索——成为了毕加索身边唯一一个全身而退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鸽子》</p><p class="ql-block"> 1949年 毕加索 。</p><p class="ql-block"> 1949年,作家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选择了毕加索的版画《La Colombe(鸽子)》作为巴黎保卫和平会议的海报,人们祈愿它象征的和平也能平安地降临。毕加索的白鸽随海报很快翱翔于欧洲各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和平鸽的脸》</p><p class="ql-block"> 1950年</p><p class="ql-block"> 毕加索。</p><p class="ql-block">1950年,为了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喜爱鸽子的毕加索取材这段故事的寓意,画了衔着橄榄枝飞翔的白鸽。当时的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把它叫做“和平鸽”,由此,衔着橄榄枝的白鸽被公认为和平的象征。也因此,毕加索又被称为“和平鸽之父”。↓</p> <p class="ql-block">  虽然毕加索画了很多鸽子,但“模特”都是借来的,毕加索的好基友,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友情赞助的。简而言之,鸽子是毕加索画的,是马蒂斯养的。1954年,马蒂斯去世,他的鸽子还被送到毕加索家里,继续陪伴这位老友。↓</p> <p class="ql-block">  毕加索晚年的作品风格和形式愈发丰富,有对普桑、委拉斯凯兹、格列柯等大师的经典杰作的再创作,也有为身边无数的情人画的色彩丰富的肖像画,更有陶瓷、青铜雕塑等各种形式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1972年6月30日,91岁的毕加索看着自己的脸,直视正逐渐吞噬自己的恐惧,并把它画了下来。那是他的最后一副自画像。1973年,毕加索于法国穆然去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毕加索和比自己年轻45岁的杰奎琳(Jacqueline)结婚,杰奎琳一直陪伴毕加索直到他1973年去世,她打理毕加索的一切事务,并将自己的意志奉献给了他,只为能留在毕加索的身边。在毕加索去世13年后,沉溺悲伤而无法自拔的杰奎琳,开枪自杀。↓</p> <p class="ql-block">  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也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p> <p class="ql-block">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p> <p class="ql-block">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毕加索是国际公认的艺术大师,他一生的创作几乎反映和见证了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历程,对世界艺术的推动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并极大改变了人们绘画创作与观赏的思维和方式。↓</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博物馆场馆概况》</p><p class="ql-block"> 毕加索长期定居巴黎,他的继承人为了抵付巨额遗产税,选择将部分毕加索遗留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1974年,法国政府决定开设国立毕加索博物馆,馆址位于17世纪建成的巴黎萨雷府邸(Hôtel Salé)。</p><p class="ql-block"> 这栋17世纪的建筑是国家监仓包税人皮耶奥百德冯特内(Pierre Aubert de Fontenay)所建造的豪宅府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萨雷府邸从1979年开始进行改建翻修,1985年10月作为毕加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现今藏品主要基于1979年及1990年毕加索继承人的两次捐赠。↓2009年,毕加索博物馆因为大规模装修暂时关闭。整个博物馆整修耗资约5200万欧元(约合4亿元人民币),其中博物馆的规模扩大了3倍,每年可容纳近百万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2014年10月25日,巴黎毕加索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这一天也是毕加索的生日,他于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地区,但是直到他于1973年去世前,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分为地上4层和地下1层,展示面积达5000平方米。馆藏超过5000件毕加索作品,包括297幅油画、368件雕塑、1719件素描和习作、92册插画书籍、2370件版画和海报。除此之外,还有毕加索的亲笔原稿,其中很多是由画家本人于1970年捐献的早期作品,甚至是幼年时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藏品涵盖毕加索各个创作时期:蓝色/粉色时期(1901-1906年)、原始主义时期(1906-1909年)、立体派时期(1910-1915年)、多型时期(1915-1924年)、变形时期(1924-1936年)、战争时期(1936-1946年)、流行时期(1946-1960年)的作品。其中重要藏品包括蓝色时期《自画像》和《赛乐丝汀娜》、立体时期《拿着吉他的男人》、变形时期《红椅上的裸女》及晚年作品《斗牛士》。</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  2014年重新开放后,毕加索博物馆选择了“全临展”的呈现方式,即用动态的展览规划来展示馆藏的丰富性。在萨雷府邸内,五个楼层各自独立,可自由使用,因此也消弭了常展和临展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  馆内的展览曾将展线分布在五个楼层,而近年来,各个楼层似乎开始有了各自特定的用途。地下室用于小规模、教育性的或针对当代创作的展览。底层和二楼用于大型临展。最后,最高的两层用于轮换的常展。但这种空间分工并非没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  除了毕加索的作品,该博物馆还展出毕加索收藏的多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如柯洛、塞尚、高更、马蒂斯、卢梭、雷诺阿、米罗、埃德加·德加等。藏品还包括50件由瑞士超现实主义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设计的家具。</p><p class="ql-block"> 此外,毕加索文献资料图书馆共收藏1.7万张照片、20万件档案物品和1.1万本出版物。↓</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视听室内还会播放关于毕加索一生事迹的影片,让观众可以了解画家的人生就如他的创作的画作一样精彩。在这里也可以买到毕加索名画的复制品、画册、书及相关物品。↓</p> <p class="ql-block">《重点藏品》</p><p class="ql-block">--- 《朵拉·玛尔肖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朵拉·玛尔(Dora Maar)生于1907年,原名亨里埃塔·马尔科维奇(Henriette Markovitch),1932年,在从绘画转向摄影之后不久,她为自己改名换姓。这是一场创造性旅程的起点,这趟旅程将让她与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家相遇,其中包括与她分享暗房的布拉塞(Brassa)、曼·雷(Man Ray)以及一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对于玛尔个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她从肖像摄影转向拼贴与蒙太奇照片的实验。她与毕加索的关系非同一般,并被认为是其”缪斯“与情人。↓</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红椅上的裸女》 </p><p class="ql-block"> 柔软流动的肉体令人想起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不过这幅作品在用色及粗朴的线条上更接近野兽派的风格。整幅画表现出梦一般的意境,色彩绚烂且对比鲜明的色块皆聚于上部,似是展示人物梦境之斑斓。↓</p> <p class="ql-block">《沙滩上奔跑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毕加索一生都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地中海沿海小城出生,又在大西洋岸边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城市成长,在巴黎居住时也曾屡屡前往海边度过夏天,晚年又在法国南部的几座沿海城市定居。1918年,毕加索与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Olga Khokhlova)结婚,和她在法国西南部的滨海小镇度蜜月。当时艺术界有一股复兴古典的潮流,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海边度假的体验成为了毕加索主要的创作源泉。</p><p class="ql-block"> 在毕加索于1921年创作的这幅画中,两名女性的身体带有明显的古典风格特征,其中一位的身体向后倾倒,脖颈以近乎折断的角度向后弯曲,古色古香的衣物随风摆动,飘逸动人。两人一同向前跳跃,高举双手,腿部向后抬起,这样的姿势是毕加索受到芭蕾舞者妻子奥尔加的启发而创作的。轻盈的跳跃使画面洋溢着自由奔放的气息,夸张得不成比例的肢体又为这幅画增添了一丝不真实的梦幻感。↓</p> <p class="ql-block">《坐在扶手椅上的奥尔加》 </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坐在扶手椅上的奥尔加》(Portrait of Olga in an Armchair)中的模特奥尔加,是毕加索有名有姓的恋爱式或情人式的第七个女友,第一任妻子。奥尔加·柯克洛娃(Olga Khokhlova 1891-1955),婚后叫奥尔加·毕加索(Olga Picasso),是乌克兰血统的俄罗斯芭蕾舞蹈家,出生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父亲是将军,但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成为一名舞蹈演员。↓</p> <p class="ql-block">  1917年5月,奥尔加在罗马出演爱森斯坦的芭蕾舞剧,当时,毕加索为这部舞剧设计戏服和布景,他们就这样认识并恋爱。奥尔加便跟随毕加索回西班牙,并去看望了毕加索的母亲。1917年秋天,他们回到法国后,居住在位于巴黎郊区的一个名为蒙鲁日的地方。在那里,毕加索又继续疯狂地工作,常常没日没夜地画画,这幅画就是在这里创作的。1918年7月12日,毕加索和奥尔加在俄罗斯东正大教堂结婚,他们在结婚契约上签署:“所有夫妻双方的财产是共同的,包括所有的画。”↓</p> <p class="ql-block">  1921年2月,他们的儿子保罗出生。过了几年好日子后,性格不羁的毕加索不再适应奥尔加那种奢侈高雅的贵族生活,夫妻矛盾日益尖锐。1927年特蕾莎出现后婚姻出现危机,1935年奥尔加带着儿子离开了毕加索。虽然因为毕加索拒绝平均分配他的财产和画而一直没有离婚,但他们不再见面。1955年2月,经受了病魔长期折磨的奥尔加去世了,而毕加索终究没有出现在她的葬礼上。↓</p> <p class="ql-block">《山羊》</p><p class="ql-block"> 这件雕塑作品《山羊》诞生于1950年,从此毕加索彻底地告别了传统的雕塑技法。这些奇奇怪怪的材料构成了一只“山羊”,它启发了很多艺术家,比如促进了波普艺术发展的美国艺术家罗伯特·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p><p class="ql-block"> 山羊的形象在毕加索的创作中经常出现,他曾经收养过一只名为埃斯梅拉达的山羊,它似从马戏团里跑出来的。在毕加索孙女的回忆录中,她指出埃斯梅拉达是毕加索家里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埃斯梅拉达面前,他们都是外人。毕加索笔下的山羊虽温顺无比,却也傲气十足。</p><p class="ql-block"> 在毕加索去世时,他的后人将他做的山羊作为他的墓碑。在创作手法上,他彻底改变传统陶瓷平面化的创作特征和宗教化的创作主题,将他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融入到它的作品中。↓</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完毕。谢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