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淼杂感随笔选》选读(第17期):《实在没有意思》

潜流(潜徐成淼)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实在没有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徐成淼</b></p><p class="ql-block">去年(1999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以近5000字篇幅,发表杨绛先生的《从“掺沙子”到“流亡”》。今年1月底,《文学报·大众阅读》刊出肖凤反驳文章《林非被打的来龙去脉》。《南方周末》发表杨文时,标以“解密”的版名,并强调此文为作者“特意惠赐”;《文学报》则在头版头条,用大字标题标出“钱钟书、林非打架事件始末”的醒目字样。又有中国散文学会编印的《散文通讯》,在最近出版的第五期上,发表该会会长林非的《致本会领导的一封信》、《致全体同人的一封公开信》及林非夫人肖凤的《林非被打真相》,说的也都是“钱钟书、林非打架”这件事。读了上述报刊上的有关报道和杨绛、肖凤两方面的文章,心中又生出了写《雍容放达即自由》一文时的一些想法,有些想法还更强烈。</p><p class="ql-block">都说眼下一些报刊,拿歌星、影星的私生活来“炒作”,有识之士对此一向嗤之以鼻。然而报刊“炒”歌星、影星,多是记者编辑们干的事情,歌星影星本人出面的不多。而杨绛、宗璞、肖凤们,则“赤膊上阵”,亲自撰文到报刊上对骂。这几个文人至少在这一点上,比歌星影星们还不如,歌星影星们还知道一点高傲、一点矜持;而我们的卓有声望的著名学者,连这点修养都没有。</p><p class="ql-block">都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行,既无忧国忧民之心,更无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只知“享受今天”;不少文章感叹当今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都说老一代文人才是好样儿的,他们胸怀大志,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然而在读了杨绛、宗璞和肖凤她们的文章之后,我对此却产生了疑问:我们的这些“老一辈”的文人学者,怎么把自己宣称了几十年的崇高思想与博大胸怀丢在脑后,反而为一些实在拿不上台面的事情争得个脸红耳赤呢?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更可爱,至少他们敢于坦率承认自己的不深刻,至少他们敢于表明自己只关注当下,而排斥所谓的“永恒”和“崇高”。他们不用神圣的大旗来装点自己。</p><p class="ql-block">我看这几个著名学者,其精神水准并没有超出街坊上一般婆姨多少。她们一个说自己曾主动为对方生过煤炉子,抬过小孩的摇篮;一个则说自己如何“严肃地拒绝了”对方送来的自己不吃的蛋黄和西瓜外圈。这些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的事情,也值得拿来在两个知名的学者之间作为争论的题目吗?我们的报刊,就这么舍得版面,将这样的文字原封不动地刊登出来吗?看到我一向敬重的学者文人,竟是这样一副小肚鸡肠,我只感到失望,只感到无奈和悲凉。</p><p class="ql-block">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受强权专制的威压,思想和心理上,不免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他们的相互冲突和攻讦,是人性在恶的环境中被扭曲的表现。当事双方如能站在社会人生的高度,对此作历史性的检讨与反思,亦不失为一种借鉴。要是只拿“生炉子”、“洗衣服”之类的琐事来就事论事,像街坊婆姨那样相互扭住不放,就实在太没有意思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原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歌无止境——徐成淼杂感随笔选》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