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三)爱伲山寨

静缘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三大主题特色之二是爱伲山寨“以哈尼族-爱伲人为主的民俗风情展示”。爱伲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云南省的哈尼族大部分居住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居住在西双版纳的部分哈尼族自称为爱伲人。西双版纳的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傣族是主体民族,爱伲人则位居第二,约有十六万人口(也有说十九万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房舍为干栏式,竹楼和地棚。男人穿宽幅对襟外衣,肥大裤脚,黑包头。女人穿对襟无领短上衣,百褶短裙,银服饰,姑娘裹小脚表示可以恋爱试婚。该民族没有文字,但流传下来的口头文字丰富多彩,善唱民歌,并且是唯一保留“抢亲”习俗的民族。爱伲男子统称为阿力,女子称为阿布,是至今还在采用父子连名制的一个民族,父亲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为儿子的姓,非常有特点,据说这是为了保持他们家族血统的纯正。</b></p> <p class="ql-block"><b>接前文:</b></p><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二)孔雀放飞</b></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1日下午,游览西双版纳国家森林公园,在孔雀山庄观看了“孔雀公主喃木诺娜和召树屯王子的爱情故事”演驿与大场面的孔雀放飞后,乘坐游览车上山,到了爱伲山寨站点,一位身着黑色服饰的导游接待了我们,这位爱伲人导游在汉族人眼里身村苗挑,长相标致,绝对是位美女,但在传统的爱伲人眼里并不是美女。据导游介绍,爱伲美女的标准是越黑越美:皮肤黑,表示勤劳、爱劳动;牙齿黑,是口中总爱嚼槟榔所致,说明讲卫生。小腿越粗越美,因为小腿粗的人能干活。</p> 一、吊桥 <p class="ql-block">跟着爱伲导游,踏上通往爱伲山寨的吊桥。</p> <p class="ql-block">在吊桥左前方的山上,出现竹楼群——墙上印着图案的高竹楼与台带院的矮竹楼。</p> <p class="ql-block">寨前是深涧,涧上这座吊桥跨度80米,是寨子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到了吊桥的中间,左前方出现红色的土坯楼与被吊在半空中的竹楼。</p> 二、寨门 <p class="ql-block">走过吊桥,到了爱伲寨寨门,踏石阶梯,进入山寨。</p> 三、洗手 <p class="ql-block">寨内一角,有个洗手的地方,洗手的水由一个横着的竹杆杆壁流出,可能这水采于山上的雨水,流进掏空的竹杆。进寨洗手可能是爱伲人的规矩,游客到这里,都要洗一下手再进寨。</p> 四、竹楼、土坯楼 <p class="ql-block">石阶梯上,一座二、三层高的竹楼,从墙上的图案可以断定,就是在刚刚上吊桥时见到的那座高竹楼。</p> <p class="ql-block">登石阶梯来到上面,又见到一座二、三层高的竹楼。由后面的游览可知,一层是长长的走廊,挨着走廊有火塘,还有一排墙展出厨具、农具等物件。</p> <p class="ql-block">二、三层是寨院的一侧,中间三角房檐,檐下黑鹰是爱伲人的图腾,图腾下是寨院的龙巴门,门对着吊桥的方向。门为什么会建在二层,我不知道,也忘了当时的游览的经历,现在只是根据当时拍出的照片前后对比,再与网上的相关内容相结合做出的判断。</p> <p class="ql-block">这是檐下对着吊桥方向的黑鹰图腾,到了寨院,还会看到一个与它一模一样的黑鹰图腾。</p> <p class="ql-block">竹楼对面,竹楼与吊桥之间的路边,有一排与竹楼平行的小房,准确地说,是一排二层小楼的顶层,它们的另一面,面向吊桥,从吊桥那往这边看,则是吊在半空中的楼。</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是竹楼——在吊桥桥头见过的带台院的矮竹楼,稍远一点的是土坯楼——在吊桥中间见过的红色土坯楼。</p> <p class="ql-block">矮竹楼台院的一角。</p> 五、土坯楼 <p class="ql-block">走进土坯楼——用土制成的坯砌筑的楼。</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一个带角的牛头骨。</p> <p class="ql-block">骨上印有规则的图案,可能与爱伲人的崇拜有关。</p> <p class="ql-block">棚上吊着竹条编罩灯。</p> <p class="ql-block">桌上摆放着比较原始的陶制品。</p> <p class="ql-block">窗户是用竹条镶在框里的竹条窗,通风时用木棍支起。窗前摆放的桌、椅都是竹制的,桌上的物件有许多也都是竹制的。</p> <p class="ql-block">贴着地面摆放一张床,床面与地面的距离很近,大约高出地面20厘米。</p> 六、带台院的竹楼 <p class="ql-block">走出土坯楼,左侧就是那座带台院的矮竹楼。竹楼靠近土坯楼的一侧,一部楼梯由一楼通向二楼;另一侧没有楼梯,是台院。</p><p class="ql-block"><b>爱伲人的房屋和傣族一样属“干栏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用来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爱伲人的竹楼也有不同于傣族竹楼的地方,傣家竹楼只有一边楼梯而爱伲人的则有两边。同时他们的房屋也分为母房和子房,爱伲男子在小的时候随父母住在母房中,长到十五、六岁时,父母就在母房周围为他们建盖子房,方便他们谈情说爱、建立小家庭。父母在世时,儿子、儿媳及他们的小孩都住在子房里,吃饭则到母房去,父母过世后,长子一家可迁入母房继承家业。爱伲女孩却没有子房,这样,“捅竹楼”就成了小伙去串姑娘的代名词。</b></p> <p class="ql-block">走进竹楼。棚顶、门、窗都是竹制的。</p> <p class="ql-block">棚上挂着许多竹条编罩灯。</p> <p class="ql-block"><b>导游在讲解爱伲人的恋爱方式——“串姑娘”、“捅竹楼”:</b></p><p class="ql-block"><b>爱伲人房屋中,男、女室是分开的,女室靠楼梯的一张床叫“待嫁床”,它是提供给已到谈恋爱年龄的女孩睡的。夜晚,这张床的爱伲姑娘随时都要准备接受爱情的呼唤,因为这时会有爱伲小伙来串姑娘,即用一根小木棍穿过木板间的缝隙来捅她,她接到信号后就会偷偷下楼去和心上人约会了,这就是爱伲人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恋爱方式“串姑娘”,也叫“捅竹楼”。</b></p> <p class="ql-block"><b>爱伲人是西双版纳至今唯一保留有“抢亲”习俗的一个民族。抢亲源于封建社会时期,男女青年为了反抗父母的包办婚姻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一般是因为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他们中有一方或父母双方都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为了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就约好时间、地点,女方借故去背水或上山砍柴,男方就借机将其抢走,做出生米已成熟饭的样子,那么,观念传统的父母就不得不成全他们了。而现在爱伲人已经婚恋自由了,可是这个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b></p> <p class="ql-block">竹置物架。</p> <p class="ql-block">竹筐与人形木雕。</p> <p class="ql-block">竹桌子。</p> <p class="ql-block">竹筐与陶制的坛子。</p> <p class="ql-block">竹格窗与离地20厘米高的床。</p> <p class="ql-block">竹挂上挂的是可能是背在身上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封闭的竹格窗与支起来的竹条窗。</p> <p class="ql-block">竹墙角的陶制坛子。</p> <p class="ql-block">地中间的纺线机。</p> <p class="ql-block">从竹楼的另一个门走出,到了竹楼台院的一侧。</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楼梯通向对面的二、三层高的竹楼。站在楼梯上,俯瞰刚刚参观过的竹楼。</p> 七、俯瞰竹楼与土坯楼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到了对面的二、三层高的竹楼上。一楼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在那里从左向右俯瞰下面的竹楼与土坯楼。</p> 1、最左边的竹楼 2、再右一点的竹楼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可以看,竹楼两侧都有楼梯,楼下有长长和台院。</p> <p class="ql-block">这座竹楼,就是在吊桥中间见到的吊在半空中的竹楼。</p> 3、右边的土坯楼与竹楼 <p class="ql-block">再往右,就是刚刚参观过的土坯楼与竹楼。土坯楼和与它相邻的竹楼共用一个楼梯。</p><p class="ql-block">导游说,爱伲的房屋以东为阳、为正,当时我感到很奇怪,现在看这排楼的分布,感觉朝向吊桥的一面是正面,可能阴阳是依山势而定的吧。</p> 4、两竹楼之间的土坯楼 <p class="ql-block">土坯楼楼下也有台院,和与它相邻的竹楼楼下的台院是同一个。</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在吊桥中间见过的那座土坯楼。</p> 5、最右边的竹楼 <p class="ql-block">土坯楼右边的竹楼。</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以看到楼下的台院。</p> <p class="ql-block">和与土坯楼共用的楼梯。</p> 八、一排展览 <p class="ql-block">挨着走廊,有一排展览,可能都与火塘有关。</p> 1、火塘 <p class="ql-block">最左边的展室,墙上的文字告诉你,这里是火塘。</p><p class="ql-block"><b>哈尼族崇拜自然,信奉万物有灵。火塘之所以不会熄灭是有灶神呵护,任何人都不准对火塘有任何不敬的行为,不论男女老少,都不准跨越火塘,不准用脚踩火塘边的锅桩和三脚架,不准擤鼻涕或吐唾沫进火塘,不准用脚扒火柴头,祭献祖先时也要祭献火塘神,充分表示了哈尼族对火塘的崇敬。</b></p> <p class="ql-block">火塘最里间。</p><p class="ql-block"><b>在哈尼族的心灵深处,火塘与祖先、寨神林"昂玛阿波"都是神圣不可亵渎的。他们认为,家族的兴旺、族人的平安、生活的殷实与火种休戚相关,火塘一年四季都不能熄灭,只要火塘不熄灭,生活就有希望。</b></p> 2、展览墙 <p class="ql-block">火塘右侧一排墙上展出的可能是厨具、农具等物件,不知道是否与火塘有关。</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物件分布在通道一侧的墙上,墙体可能是山壁。</p> 3、一尊木雕像 <p class="ql-block">展览的物件中有一尊木雕像。</p> 4、爱伲导游与游客 九、寨院 <p class="ql-block">离开火塘前往上一层的寨院,中途见一座竹楼,顺手拍照下来。</p> 1、龙巴门 <p class="ql-block"><b>寨院内,这座三角房檐下,是爱伲寨门,称为“龙巴门”,门上的神鹰是爱伲人的图腾,左右两边的门柱分别代表着童女童男,是平安、多福的象征,两边的兵器是驱鬼的神器,在较为古老的山寨里,每年农历三月都要立一次龙巴门,并保留旧门不拆的习俗,因此,我们只需从龙巴门的数量来看,就可以评定一个爱伲山寨的年代了。同时,爱伲人还崇拜乌鸦,他们认为乌鸦是吉祥物。</b></p> <p class="ql-block">门上神鹰是一对,这一只面向院内,面向院外的一只是在刚刚见过的对着吊桥的那一只。</p> <p class="ql-block">在龙巴门的中间,院外神鹰下方,有一件圆形的物件,可能是一面鼓,驱鬼的神器。</p> 2、龙巴门右侧成垂直方向的竹楼 <p class="ql-block">把视线从龙巴门向右移,挨着龙巴门有一座二层竹楼。</p> <p class="ql-block">再移到与龙巴门成垂直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一座二层竹楼。这座竹楼比较特别,一、二层都有房檐,双房檐竹楼。</p> 3、挨着龙巴门右侧竹楼 <p class="ql-block">站到右侧与龙巴门成垂直方向的竹楼前,看龙巴门与挨着它的二层竹楼。</p> <p class="ql-block">这座竹楼只二层有房檐,单房檐竹楼。</p> <p class="ql-block">一楼是店铺,店内木墙中间挂的是孔雀标本,两侧各挂一幅大象的画。一、二层之间的横木上,印有中国人的姓。左侧门框挂一张牌子,上写“开心找名字”、“3元钱一棵”、“找名字戴好运”,说明这家卖一种带字的能带来好运的珠子。</p> 4、供佛屋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座二层高的竹楼,楼内右侧供奉一尊约有二层楼高的玉佛雕像。玉佛腰部以上是人身佛像,腰部以下可能是蛇形动物。管理人员不让拍照,只拍了佛像左侧的大厅。</p> 5、二层双檐楼 6、广场伞状立柱 <p class="ql-block">院内广场,中央有一根立柱,柱头呈伞状。</p> <p class="ql-block">广场外围也有两根这样的柱子。</p> <p class="ql-block">这可能与爱伲人的崇拜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这座寨院,可能是爱伲人聚会或举行某种仪式的地方。</p> 7、祈福的葫芦 (1)挂在头顶上的葫芦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四周,挂满了不同颜色葫芦。</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这是祈求平安、幸福的葫芦。</p> (2)广场中央的葫芦墙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网上的葫芦组成葫芦墙。</p> <p class="ql-block">这些葫芦,一定是到这的游客挂上去的。</p> (3)树上的葫芦 <p class="ql-block">树上也挂满了葫芦。</p> (4)建筑侧面的葫芦墙 <p class="ql-block">一个建筑的侧面也挂满了葫芦。</p> <p class="ql-block"><b>接下来:</b></p><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四)猴山观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