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一里三贤,千年佳话”

吴亚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里三贤】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海南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金花村的丘浚、海瑞和府城北胜街的许子伟。三人的出生地相隔在一里范围内,几百年来,他们仨人的文化、精神、事迹一直影响着全国人民, 从此“一里出三贤”成为府城千年佳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丘浚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 丘浚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家。明景泰中进士,最高学府国子监掌门人,相当于今天北京大学的校长,皇帝都喜欢听他讲课。在京城为官40年,曾任礼部尚书,据相当于今天的宣传部长兼外交部、文化部部长。还曾任户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长。而他最高的职位是文渊阁大学士,级别就相当于宰相,也就是今天的国家总理了。</p> <p class="ql-block">   文物古迹的存在是当地历史的记忆,丘浚故居是海南现存年代最早、工艺水平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它与周围保留有明清特色的民居融为一体,形成了琼州古城颇具特色的建筑群体,是明代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丘浚故居在政府的改造下保留了古朴的外形,它是府城的历史根脉,孕育着府城的文化宝藏。1996</span>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生活在金花村的居民留住了乡愁。</p> <p class="ql-block"> 丘浚故居:位琼山区金花路三巷9号,丘浚故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丘浚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生于此。府城金花村古称下田村,因丘浚在《下田村》中“有人问我家居处,朱桔金花满下田”的诗句而改名。现在的丘浚故居里“可继堂”名号的来历是,当丘浚七岁那年父亲离世,当时祖父(丘浚爷爷)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从心生便写了一幅对联“嗟(jiē)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后丘浚兄弟俩努力读书,哥哥继承祖业当了救死扶伤的医生,丘浚一路仕途到户部尚书等官职,丘浚从祖父的对联中摘“可继”两字作为他老家房子堂号。</p> <p class="ql-block">  在海南,丘浚(本号琼台)的名字代表着学养。丘浚一生著述颇丰,为官清廉,被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数百年岭南四杰之一”“海南双璧”。北宋苏东坡临琼以来,海南人才辈出,被明朝皇帝御赐“理学名臣”却仅有丘浚一人,而丘浚的影响力并非仅在其生活的年代,后世史家称其为“明朝一代文臣之宗”,这更是无上的荣誉了。更神奇的是,丘濬一生研读涉猎极广,在饱读诗书之外,还精通经世致用的学问,他提出的很多政治见解甚至在数百年之后仍然有回响。例如:他提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要早180年。丘浚在国家学术、政治、教育和个人品德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明代中期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  明代正统九年(1444年),丘浚24岁考取广东乡试第一名,此后又考取进士。</p> <p class="ql-block"> 丘浚雕像在 文庄路,文庄路原名叫“府前街”。后人为了纪念理学名臣丘浚,用丘浚的谥号“文庄”为街名。到清朝时期,政府在琼州府城内创办一座书院,并用丘浚的本号“琼台”命名为“琼台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诗七律《五指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丘浚〔明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峰如指翠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撑起炎荒半壁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盥银河摘星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朝探碧落弄云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雨余玉笋空中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月出明珠掌上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岂是巨灵伸一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遥从海外数中原。</span></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律诗是丘浚12岁时的一首习作,全诗意境宽拓,想象奇伟、大胆夸张、巧设拟人、妙发奇问,一气呵成。将五指山描绘得出神入化,灵气盎然,气魄不凡。通过五指山的高峻、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又点出了海南宝岛与祖国大陆的血肉相连,这让后世人赞叹不已,600多年来无人能超越。</p> <p class="ql-block">  五指山高度是海拨1867米,面积是1144.28平方公里,从五指山上分流出五条河流,养育了全岛生灵。它们分别是南渡江、昌化江、珠碧江、万泉河、太阳河。</p> <p class="ql-block">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有一座施茶亭,其历史文化悠久。</p> <p class="ql-block">‌ 明朝(1469年)大学士丘濬在回乡祭母途中路过此地(现施茶村),看到商客学子们络绎不绝过往此地,但此地无村无店供过往路人休整,于是捐资建起一座凉亭并雇人长期在此烧水施茶,故名“施茶亭”‌。后居住此地的人越来越多故形成的自然村庄“施茶村”。</p><p class="ql-block"> 施茶村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名字的由来上,还体现在其乐善好施的传统上。自古以来,施茶村保留着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在丘濬设立施茶亭后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4月14日考察乡村振兴“样板村”——施茶村。</p> <p class="ql-block">  丘浚小时候就立志帮助家乡勤学后辈读书。丘浚在回乡守母孝期间,在府城西北隅 (yú)创办了奇甸书院;成化八年(1472年)在府学堂后建“藏书石室”一间,精选一批图书藏于其中,藏书全部开放,学子自由借阅,获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同年,丘浚在家祭母时期发现(现龙塘镇)国仓村附近村庄没有水利设施,上游的农田常年干旱,下游的农田因当地地主强截流下游,农田常遭水涨患淹没。村民流离失所,远走他乡。丘浚就召集琼州府官、当地土豪乡绅、各村村民代表商议对策,周密论证,统筹兼顾,群策群力,能工巧匠建水利(石桥),石桥终于在两年后建成,石墩高约1.8米,石板铺设的桥洞,有利于上游水的流过;在美味山上用巨大的火山岩垒成的石门,斜坡上用石块铺成了一条石道,石道有56级台阶,每三四级或七八级不等的台阶上造一个平台,用于挑重担者或童叟歇息。在美味河河岸用石板铺设的台阶连着蜿蜒曲折的石头桥,延伸到河对岸的新旧沟田洋。此石桥原名美味桥。后人因桥形状像一条蛇,便称为蛇桥。这桥既用于交通又发挥了水利设施的作用,美味河上、下游新旧沟田洋周围的龙塘、龙泉镇附近许多村庄的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年年稻田获得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人民世代称赞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  成化六年(1470年),丘浚在老家守母孝期将满,得知邢宥(文昌文教镇水吼村人)【官居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官位】辞官归休,不辞路途艰辛到文昌辞别邢宥,邢宥深知今别难以相会,便赠诗一首:送君相送到葫芦,酒在葫芦不用沽。共饮一杯辞别去,君行西去故人无。后人在丘浚和邢宥饯别的葫芦铺地方建起了古色古香的约亭,亭上雕刻了二公石像,立了送别诗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亭又名饯别纪念亭</span></p><p class="ql-block"> 约亭位于文昌市东路镇约亭管理区,海口市大致坡镇南端800米处的琼文公路东侧。约亭又名饯别纪念亭,是为纪念明代海南名臣邢宥和丘浚送别的深厚友谊与高尚情怀而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邢公像</span></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海南著名学者王国宪集众捐资在清代中期年久失修而倾圮的原址上复建,改名为邢丘饯别亭。葫芦铺邢丘饯别的故事世世代代传为美谈。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丘浚前程辉煌时期,获悉邢宥辞世,极为悲痛,撰写《挽邢湄丘公》悼念:故人老死我何堪,泪眼汪汪望海南。旧约别来殊未践,幽怀归去与谁说。</p> <p class="ql-block">  丘浚在任上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傅,谥号“文庄”。丘浚墓座落于海口市秀英区丘海大道南段东侧的水头村,海口水之源头,傍山而建,坐南朝北,面向京城皇帝,以示忠贞,墓庭约2500平方米,建设成为具有明代墓园园林特色,集陈列展览、保护研究、休闲旅游、多功能开发为一体的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丘浚在简短的守母尽孝的三年时间,建书院、建藏书层、建施茶亭、修建水利、拜挚友几件事例中,充分体现出丘浚爱家乡、爱人民、爱国家、重情重义的高尚品质。</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吏部给事中许子伟提议,琼州知府涂文奎等人创建的明昌塔旁建了敬事堂,用来奉祀丘浚和海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海瑞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西郭外下田村(今府城金花村)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死后,1926年故乡“琼州府”人为了纪念他,特改一条主路名为“忠介路”。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在海瑞故居里,有一通“寿字碑”非同寻常,意义非凡!寿字是海瑞为母亲七十大寿所书,苦练寻思三月,一笔作成,这个寿字有两大特点,一是上看下看都是寿字,二是这个寿字由“生母七十”四个字组成。 ‘寿’的上半部分是个‘生’字;下半部分是个‘年’字;整个字去头去尾是个‘老’字;而‘生’字的最后一横和‘老’字的最后一笔却构成了‘百’字。所以整个‘寿’字分开看就成了‘生老百年’,为“生母七十”、“生老百年春来寿”。除去两个“生”字重叠外,共有十个字,体现出中国书法的奇妙无比。</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乐耕亭(五里亭)在现在的道客村位置,海瑞在海南的时侯经常到田里耕种,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文人找海瑞求学,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来求学的人员干脆在海瑞家的田埂边上搭个亭子方便学习,亭子取名叫“乐耕亭”。之后又在旁边陆续的盖上房屋便长期居住下来求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取名叫“道客村”。</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15年(1587),海瑞在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病故。明神宗派许子伟护送其灵柩回琼州安葬,据说当海瑞灵柩运至现墓地时,抬灵柩的绳子突然断落,人们认为这是海瑞自选的风水宝地,于是将其就地下葬。</p> <p class="ql-block">  海瑞病故后,当朝万厉皇帝忍着悲痛写出祭文,全文歌颂了海瑞“清谦正直,百死不折”的品德。部分碑文:“出百死以登朝揽,励澄清之志,迨起家于再废,乃浃岁而三迁,岩石具瞻,卓尔旧京之望,素丝无染,凛然先进之风,综铨务而议主惩贪,顾法台而政先厘弊,若金在冶,百练弥坚”。祭文所述,是万历皇帝对海瑞的最高评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染池</span></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被扳倒的“海公泉”石碑。</p> <p class="ql-block"> 海瑞墓,位于海口丘海大道,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 如今的海瑞墓是个空坟,在十年动乱中,海瑞墓遭到破坏,很遗憾其尸骨最后在海口市中心广场被禁烧,但历史是不容篡改的,1983年海口市委、市政府再次重修被毁的海瑞墓。 2022年12月,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海瑞墓为中心建成的海瑞文化公园开园,为我省弘扬廉政文化,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瑞生平宿影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许子伟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 许子伟(1555~1613)号南甸,府城北胜街人,14岁丧父,由庶母任氏守节教养。幼年受丘浚、海瑞影响,刻苦力学,明隆庆十四年,海瑞罢官回乡,15岁的许子伟登门拜海瑞为师,受业门下,学问、志气与气质深受海瑞影响。万历十四年登进士,后工作于南京朝廷,海瑞病逝南京,奉旨护送海瑞灵柩回琼安葬,海瑞无嗣,身后萧条,许子伟为恩师守灵三年;许子伟重情重义,成为传世美谈。</p><p class="ql-block"> 回朝后升任兵部给事中,曾先后在兵、吏、户三部任给事中等职,其实就是皇帝身边的谏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官秩七品。许子伟为官清廉,风清气正,敢于上疏朝廷弹劾权贵,因此得罪了权臣,被皇帝贬谪贵州铜仁府。他顿感朝政废弛,无心于政务,以母亲病老为由,辞职归琼养母。</p><p class="ql-block"> 居乡之后,许子伟热心教育与家乡的益心事业,曾创办儋耳义学、琼山敦仁书院,掌教文昌玉阳书院等,造福桑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挽海忠介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许子伟〔明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来正气参天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气如公信可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死孤忠能悟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生奇节在惩贪。</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已闻吴下称为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见朝中果是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蝉翼介轮何事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公衾影欲无惭。</span></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许子伟为振兴海南文风,纪念丘浚与海瑞,倡议并协助时任琼州知府涂文奎在夏瑶村修建明昌塔,增设敬事堂、文昌阁、关帝庙。涂文奎去世后,经继任知府李多见、翁汝遇的协力,“明昌塔”最终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该塔七层八角,塔高34米,是明代琼北最高的宝塔,与当时的五公祠遥遥相望,登塔便可举目望海,被誉为“琼州第一塔”。</p> <p class="ql-block"> 这张历史图像,近处五公祠,远处是明昌塔,在日军侵略海南期间(1944年)日军要拆除明昌塔,当拆到第4层的时候,塔内突然窜出两条大蟒蛇,日军认为是冒犯了天神,惊恐之余只能撒走留下破损的古塔,古塔历经磨难直挺到六十年代文革“拆四旧”中彻底消失。</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政府为顺应民众呼声,留住城市文脉,在原址上重新翻建明昌塔,成为海口市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明昌塔寄托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昌塔具有灯塔的功能,充分展示了海口这座港口城市的特色;地处琼州海峡之滨,明昌塔还是景观塔,古代文人墨客时常在塔内设席饮酒,登高远眺。</p> <p class="ql-block">  许子伟生有三男四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家乡,享年58岁。官清如洗,身后产业不足百两银,名重如山,受人敬仰;官府上表朝廷,谥忠直;存留有《许忠直集》等著作。卒后葬于海口云龙镇永创村,村庄坐靠陶公山福地,旁依三十六曲吉水。在翠绿耸拥的村庄西南,坐落着许子伟与配孺人曾氏合葬墓,墓丘为圆形封土,墓围水泥砌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墓碑为许氏后裔子孙于一九九三年重立,正中刻:皇明进士三世始祖许子伟谥忠直公之墓。此墓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