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沙在广州最南端,位于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处,总面积8百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汉代以前,南沙只是珠江口古海湾的一部分,仅有一些岛屿分布在汪洋大海之中,但已经有先民在此活动。宋代以后,由于番禺冲积三角洲的形成,南沙的岛屿周围已成沙坦。明初,由官府组织的屯田大幅促进了黄阁一带新沙田的形成。之后,经过南沙历代人民的围垦造田,万顷沙田逐渐形成,今日的城市轮廓也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世代生活在江海、河涌、堤围、滩涂边的南沙人,因为靠海谋生,因此,视妈祖为护航之神,每逢出海或遇天旱、洪涝都要祈求神灵庇佑而形成的信仰和风俗,已延续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南沙天后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面积</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18万平方米</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南沙的大角山下,濒临珠江出海口的伶仃洋。</span>面对烟波浩瀚的伶仃洋,当年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在《过伶仃洋》一诗中写道:“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天后宫依山临海、气势恢宏,宫殿建筑群是按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建筑气势融为一体,布局错落有致,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p><p class="ql-block">天后宫的前身,是建于明代在鹿颈村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妃古庙</span>,清乾隆年间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抗战时期被日寇飞机炸毁,1994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倡议并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其建筑特点是集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与南京中山陵的建筑气势于一体,是一个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于1996年5月10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p><p class="ql-block">自2009年起,每逢妈祖诞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农历三月</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廿三</span>前后,南沙天后宫都会举办“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目前已累计举办了十届,天后宫在粤港澳台两岸四地具有极大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b>霍英东与南沙的渊源</b></p><p class="ql-block">霍英东先生祖籍广东番禺南沙,南沙曾属于番禺区,1923年5月出生于香港。1987年霍英东第一次踏足南沙,这里却是一片荒芜、淤泥处处、人烟稀少,被戏称为广州番禺“西伯利亚”的地方。那么,为何霍英东先生会一眼相中这块滩涂,是许多人都为之不解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978年,霍英东搭乘小快艇在珠江沿岸的水网地带考察时,在虎门对岸发现了一条小河道,周围数十里都是滩涂和小山,剩下的也都是些采石场,显得一片荒凉。当时所有人看到的只是一块荒地,而霍英东拿出地图,用手粗略一量,到广州约50公里,到香港、澳门也是50公里左右,距离几乎相等。这块荒地,便是最初的南沙。就是这么一次不经意的发现,便结下了霍英东与南沙大半生的缘分,开启了霍家开发南沙数十年的征程。</p><p class="ql-block">1988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南沙开发之父</span>”霍英东正式提出开发小南沙的构想,头十年就不计回报地投入了26亿多元。在20多年的南沙开发史中,霍氏集团在这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9年至2000年期间,霍英东做了三件事:一件是搞交通,修桥、筑路、建轮渡,如果我们游客朋友是开车来到天后宫,途经的港前大道、进港大道,都是他亲手策划与政府合资建的。2006年霍英东病逝。其后,霍家为大众所知是由于2012年孙辈霍启刚与郭晶晶大婚,婚宴就选在霍家的南沙大酒店举办。同年9月,南沙成为国家级新区。</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霍老先生小时候有段时间身体不适,母亲带他看了很多医生,都未能药到病除。后来经人提示拜谒妈祖,祈求平安,不久后果然如愿。母亲教导他,日后如果出人头地,必须报答妈祖,以谢厚恩。“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要靠硬件,更要靠文化和内涵。”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20多年前,霍英东先生决定出资重建南沙天后宫,为南沙的传统文化流传建立大本营,并于1996年5月10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p> <p class="ql-block"><b>妈祖文化</b></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妈祖故里是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福建莆田湄洲岛</span>,妈祖文化遍布海内外,在很多城市都有祭祀妈祖的宫庙,但你知道么?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不是在莆田湄洲岛,而是在广州的南沙区。南沙天后宫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被誉为“天下天后第一宫”,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国家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天后原名<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林默</span>,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从诞生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而取名“默”,昵称“默娘”。幼年时就能过目成诵,她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平素精研医理,教人防疫消灾,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被称为“神女”、“龙女”。</p><p class="ql-block">妈祖<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她十五岁便能为人治病,常渡海至湄洲救助海上遇险的船舶</span>,她的救助采用常人的手段和工具。比如,为了给黑夜的船只导航,她甚至不惜焚烧自家的茅屋。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妈祖给人的救助,不是单纯施加的某种“恩赐”,而是提供某种信息或某些帮助,激发起遇难者自我奋起的勇气,让其采取相应的行动,与灾难进行力所能及的抗争,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具体表现。妈祖的降妖除怪就是充满宽容与和谐。她往往采用说服感化的方式,使之心悦诚服地改邪归正,化敌为友。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p> <p class="ql-block"><b>天后广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是天后广场,面积1.5公顷。</span>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尊的天后圣像,高达14.5米,由365块精雕的花岗石构成,象征天后在一年的365天中,天天都保佑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天后圣像位于整个天后宫的中轴线上,顺应中轴对称、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石像下面天后圣像四个大字是由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雍正帝的九世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启功先生</span>亲笔书写。</p><p class="ql-block">在天后广场右侧,有两块石碑分别镌刻“南沙天后宫概略”和“天后圣迹”,让游客对南沙天后宫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天后娘娘短暂一生的事迹更加清晰明了。</p> <p class="ql-block"><b>放生池</b></p><p class="ql-block">在大家的左手边是我们天后宫的放生池,里面生活着很多乌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在我们所去过的大多数寺庙建筑中几乎都有着这样的一个放生池,里面生活的通常是锦鲤或乌龟,<span style="font-size:18px;">锦鲤代表富贵、龟代表着长寿与坚韧。</span></p><p class="ql-block">而这个并不是龟,而是神兽——赑屃(bì xì),是一种形似龟的动物,赑屃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很多人说它是龙生九子中的第八子,其实最初它并非龙子,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从鳌龟发展为赑屃、再成为龙子,因此历史地位也不断地被提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古代,一品二品的官员死后往往在墓前建碑,记载该官员生前的事迹,而驮着石碑的肯定是赑屃。</span>赑屃驮碑说明这块碑非常重要,需要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当“赑屃”演变为“龙子”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御用之物,寄托了当时统治者希望丰功伟绩永存于世,渴望永存千古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b>华表</b></p><p class="ql-block">广场左右两座石柱名为华表,是一种汉族传统建筑形式。华表的底座呈方形,通常是莲花座或者须弥座,上面雕刻图案。柱身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状似如意,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的说法,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犼,也叫望天犼。</p><p class="ql-block">对于华表的作用有很多说法,主要有以下几个:</p><p class="ql-block">第一,华表在远古时期称为“谤木”、“诽谤木”,是为民众进谏所用,诽谤一词本身含有进谏之意。</p><p class="ql-block">相传远古时期,尧舜两位帝王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桩,鼓励人们在上面书写谏言。我们可以看到华表上部横插的云板,它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因舜帝的名字叫做重华,所以诽谤木就被人们称为华表。</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时代,为加强专制统治,废除了华表,汉代进行了恢复,称作桓表。由此可见,华表是最初发扬民主的工具,只是由于封建帝王不爱听批评,不准人们提意见,因此华表逐渐成为街心路口的路标,后来变成一种石雕艺术,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品。</p><p class="ql-block">第二, 华表的作用是路标。古人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桩,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后来邮亭也用它来做标志,称为“桓木”,因桓与华比较相近,时间长了人们就叫它华表。</p><p class="ql-block">第三,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称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p><p class="ql-block">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的手柄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等人找上门来,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是: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杆,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建设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的附属部分,作为一种形制保留下来,成为宫殿、坛庙陵寝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到了近代,科学技术日益先进,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成了一种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看到柱顶上的望天犼望的方向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在古代,百姓们都希望遇到一个明君,领导民众进入太平盛世。于是人们把望天犼雕刻在华表顶部,望向外头,就是为了它注视皇帝外出时的情况,并盼望皇帝早日回宫处理事务,不要在外贪图享乐,以免荒废朝政,这个叫做望帝归。望向内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在宫内吃喝玩乐,需要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体恤民情,这个叫做望帝出。</p><p class="ql-block">诽谤木和承露盘的作用大家已经知道了,而柱身的盘龙以及伴随的流云纹在古代是皇家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华表的基座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还将华表衬托得更加威严。</p> <p class="ql-block"><b>游客问询中心</b></p><p class="ql-block">左侧,是游客问询中心以及洗手间,他们的外观设计都是结合了岭南建筑风格。游客问询中心这里有南沙天后宫的文创纪念品,太阳伞、书签、折扇、帆布包等,还有“妈祖保佑”的好兆头。我们景区的文创产品是以弘扬妈祖文化精髓为内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设计开发的。我们希望用文创产品作为载体,推广南沙特色文化、科普海防知识,颂杨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同时给大家的旅行提供有意义的精美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b>精品民宿</b></p><p class="ql-block">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在大角山山腰处那一栋青灰色建筑,是默娘之家精品民宿,建筑风格是以岭南文化为主,并融合了妈祖的文化。</p><p class="ql-block">那么,岭南建筑、岭南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岭南泛指我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现在提及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三省二区,亦是当今华南区域范围。自汉代以来,海洋给岭南带来商业和开放的优势,使岭南人逐步形成开放革新、兼容并蓄的心理,其特点反映在建筑上也是多元性的。其建筑特色表现为灵活多样、尊重民俗。</p><p class="ql-block">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时期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然后是清末民初的商业骑楼建筑;再到中西结合式建筑;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岭南建筑在很多地方都引入了当时外国流行的元素作为装饰,并使岭南的传统建筑住的更为舒适。这也是岭南建筑特色有别于江南地区建筑的原因之一。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大家可以看到游客问询中心上方屋顶山墙是采用锅耳山墙的形式,因形状类似于我们炒菜锅的锅耳而得名。在建筑物顶端使用面积较大,造价较高的锅耳山墙主要有两种作用:其一是为了防止台风,更重要的则是为了预防火灾。珠三角地区气候炎热,在民居群中一旦发生火灾,火势极易蔓延,因此锅耳山墙的实用价值更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天后宫牌坊</b></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位于牌坊下方,牌坊宽14米,高7米,花岗岩踏跺,牌坊上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南沙天后宫”五个贴金大字,醒目耀眼。</p><p class="ql-block">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b>关于牌坊</b></p><p class="ql-block">牌坊其实是古代的里坊制的延续。在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就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小区。不过,坊和小区最大的不同就是分高低贵贱,寻常百姓只能住这个坊,而宰相大臣是住那个坊。</p><p class="ql-block">"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每个坊都有坊门,当时坊门的作用有点类似今天小区门口的告示栏。比如这个坊中有谁家得到了什么荣誉,就会张贴在这里,上级有什么通知也会张贴在这里。其实坊门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但是每个坊的坊门,到了夜间的时候会关闭,这就是坊门的另外一个的作用,预防犯罪。</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人们干脆不再关闭坊门,但是坊门还是被保留下来了,类似于一个地标式建筑,告诉你这里是哪里。</p><p class="ql-block">再后来,牌坊成为了一种荣誉的象征,让你的街坊邻居对你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崇拜,就像我们小时候把三好学生的奖状贴在墙上,来客人的时候可以看见,类似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牌坊,就是礼制类牌坊。按等级分为四等:御赐、恩荣,圣旨和赐赠牌坊。御赐牌坊是皇帝下旨国库出钱建造;恩荣牌坊,皇帝下旨地方出钱建造;圣旨牌坊,皇帝下旨,官员或乡绅自己出钱建造;赐赠牌坊,皇帝口谕,官员或乡绅自己出钱建造。</p> <p class="ql-block"><b>山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门是南沙天后宫的正门,室内左右分别祀奉千里眼和顺风耳,两位被天后收服、又忠心为天后效劳的将军的神像。</span></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山门意为寺庙建筑正面的楼门。过去的寺庙建筑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也称三门。通常寺庙为了避开市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因为通常有三个门,所以也称"三门"。即便寺庙只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p> <p class="ql-block"><b>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子</b></p><p class="ql-block">狮子素有“百兽之王”之称,民间更视狮子为祥瑞神兽。石狮子有挡煞招财作用。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庙宇、宫殿、府第、宅院的门前,都有摆放一对雌雄成双的石雕狮子的习俗。闽南民间流传:“家中摆石狮,赚钱没人知”、 “家有一对,年年富贵”、“摸摸狮子头,万事不用愁”的俗语,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摸一摸。</p><p class="ql-block">左右两尊石狮子造型分别为雄狮戏绣球,雌狮抚幼狮。公狮子的脚下踩着球,代表权力和统一;母狮子脚下踩着一头小狮子,表示母仪天下,子孙绵长。此外,狮子嘴巴一张一闭,张是招财,闭是守财,钱财只吃不吐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总的说来,石狮子进人中国文化生活之后,成为一种瑞兽,具有避凶纳吉的功能,承载了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钟鼓楼</b></p><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就是天后宫的钟鼓楼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置1.6吨重的响钟和直径1.2米的牛皮大鼓,每日晨暮,钟鼓按时作响;节庆时分,钟鼓齐鸣。</span></p><p class="ql-block">按照传统,寺庙早晚都会击鼓鸣钟,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也是人们重要的起居信息。久而久之,“晨钟暮鼓”也成为民间大众耳熟能详的俗语,随之而来也带来一定的误解。实际上“晨钟暮鼓”,并不是晨击钟、暮击鼓,而是早晨先鸣钟,次击鼓;晚上则先击鼓,后鸣钟。伴随着鸣钟有《鸣钟偈》,配合钟声,一句一叩,共108下,一百零八,代表众生繁多的烦恼和习气,伴随着钟声消散殆尽。如果朋友们想要敲钟祈福,可以在稍后自由活动的时候进行。</p><p class="ql-block">鼓是与钟一样重要的法器,早在春秋时期,鼓就与钟共存。我国很早便将鼓用于仪式、武乐、军阵中,具有集众、报时、警报、振奋人心之用。“晨钟暮鼓”,除了在举行重大仪式时营造仪式感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以钟鼓特殊的声音,来唤醒尘世中迷途之人,使人迷途知返、早登觉岸。钟鼓自古以来都在大型活动里占据重要的地位,钟鸣,会开启城门,万物复苏,鼓响,会关闭城门,宵禁人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碑亭</b></p><p class="ql-block">与钟鼓楼相毗邻的是明成祖碑亭和郑和碑亭。郑和首次率船队出海,据说得到天妃神助,化险为夷平安归来,于是奏请皇帝,建宫封号立碑以示纪念,明成祖对其也是大力支持。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天妃宫,史称“龙江天妃宫”。第四次下西洋时,下令立天妃宫碑,并亲自撰写碑文。天妃宫供奉的是妈祖娘娘,在此立碑是祈求和感谢其保佑郑和出海平安。此碑是国内唯一一块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妈祖的御碑,是中国现存最大一方涉及郑和下西洋事件的石刻,是全世界妈祖文化最高规格的文化遗存之一。郑和为了使更多人信仰妈祖,把祭拜妈祖活动规格化。郑和深知,下西洋活动是一个万分艰巨的任务,史无前例,无经验可借鉴。当时,福建造船工业已十分发达,福建出洋的人也比内地多,福建籍人员有高超的航海技术水平,郑和使用许多福建人作为得力助手,且福建人大都是妈祖信仰者,在精神上有依托。郑和认定要借助妈祖的灵力,战胜困难,所以他在战略上选择了福建与妈祖。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南京出发,顺流而下,在江苏太仓出海,又选择在福建的长乐做为出洋的“候风点”的主要原因之一。郑和虽为阿拉伯后裔,但在宗教信仰上是个多元信仰者,且善于利用宗教力量,在七下西洋期间把一些自然现象造成的巧合,人为地描绘为妈祖的灵助,以此激发将士们战胜困难的信心。</p><p class="ql-block">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朝后,就极力推波助澜,描绘一些妈祖灵验的情景,还付诸行动,如奏请朝廷褒封修建妈祖庙。奏章得到明成祖朱棣的批复,下诏在南京龙江建天妃宫,并封号。之后,郑和每次下西洋回朝都奏请朝廷对妈祖进行褒封,到处修建妈祖庙,这一切都是在宣传妈祖的灵验,使各次下西洋中将士们对妈祖有了连续性的依托。郑和虽把对妈祖的神化作为鼓舞随从的将士们一种战略性的“精神寄托”,但郑和对妈祖的尊重、敬抑也是虔诚的。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地方,把郑和下西洋与妈祖文化都连在一起。如今,妈祖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思想感情的纽带,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桥梁时,其中也有郑和的一份功劳。</p><p class="ql-block">郑和七下西洋成功的原因:首先,以郑和为首的航海家具有丰富的航海知识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其次,船是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其质量好坏是远渡重洋的先决条件。宋元时期造船技术的发达,为明初郑和下西洋船舶的制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郑和七下西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天后信仰与朝廷支持的因素,更多的是全体下西洋的官兵及群众的劳动结晶。郑和等人信仰妈祖,把七下西洋的成就归功于妈祖神德,因而在出洋之前或安全归来后,在妈祖家乡湄洲岛、明朝首都南京、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太仓、停留地点长乐等地修建妈祖庙,进行祭祀活动。初时,妈祖庙只是莆田海边的小祠堂。在对妈祖的纪念中,普通百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塑造她乃至神化她。妈祖的故事起初是在民众间口口相传,历经宋元明清四朝30多次祭封褒奖,妈祖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封号足足达到64字之多,逐渐成为民间神祗,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的女神。康熙年间,妈祖和孔子、关帝等一同被尊为“春秋谕祭之神”,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列入国家祀典,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莆田地区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庙数以百计。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上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有华人的地方即有妈祖庙。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信奉者近2亿人。</p> <p class="ql-block"><b>献殿</b></p><p class="ql-block">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献殿,在山门的正上方,殿中供奉蹈海天后,四海龙王侍立两旁,显示天后作为海上女神的领导地位,寓意天后统领四海龙王。为了表示尊敬,殿堂之内我就不做讲解了,讲解部分在殿堂外进行,等结束后请各位自行进殿瞻仰、朝拜。</p> <p class="ql-block"><b>灵惠楼和嘉应阁</b></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灵惠楼”、“嘉应阁”,这是使用宋代对天后褒封封号而命名的,是介绍天后信仰、交流天后文化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b>正殿</b></p><p class="ql-block">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供奉香樟木雕、贴金的镇殿天后像,以及从湄洲祖庙点睛分灵而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巨福御笔牌匾,高悬9米高的殿内。宋、元、明、清四朝八尊文臣武将,作为陪神,待立两旁。</p> <p class="ql-block"><b>寝殿</b></p><p class="ql-block">是天后宫最后一座殿堂,这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两侧布置有象征天后日常生活的仿宋代器物和摆设,气氛祥和而恬静,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让人们进一步理解:今日的神,追溯到千年前,原本是一位品德高尚,立善助人、勇于牺牲的普通的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南岭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岭塔</span>位于寝殿上方,塔高45米,共8层。修塔的原因大至有四:一是此塔来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主峰;二是对应所谓“左青龙”的说法,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之神,分别对应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三是天后即为海神,就必应有指路导航的建筑物在此;四是该塔作为人们登高眺望的建筑,它亦同时是一座标识物。</p><p class="ql-block">登到天后宫最高处,回头可看到外伶仃洋的美丽风景,能深深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是何感觉。</p><p class="ql-block">到了这里,我想问问各位游客朋友,为什么我们所知的其他塔,如西安大雁塔、杭州六和塔等,都是单数楼层,而我们天后宫的南岭塔层数则是八层呢?之所以是双数,与其它塔单数的不同,是因为民间传说中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男神仙的代码是单数,女神仙的代码是双数。天后是女神,因此天后宫内,无论是阶梯、瓦楞还是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字数都是呈双数的。从观景台处往下俯视,几乎可以看清楚南沙的全貌,蒲州花园、南沙大酒店、虎门大桥等南沙各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b>蒲州花园</b></p><p class="ql-block">在天后宫附近有一个蒲州花园景区,这座花园分为东西两个风格迥异的区域,东边融合了西方古典名园的精华,西边再现东方花园的风采。据说,这个设计是霍英东先生亲自敲定下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