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全解析,从预防到管理

秦陵街道孙马村卫生室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url.cloud.huawei.com/t2ec22gypa"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中国糖尿病患病人群已达到1.14亿,尚有4.934亿人群糖尿病的后备军。</p> <p class="ql-block">由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1.多发病,常见病;2.患病率逐年升高;3.低龄化;4.知晓率低、治疗率低。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搜集有关糖尿病相关知识加以普及,旨在提高全民对糖尿病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三级预防</p><p class="ql-block">1. 一级预防:防止糖尿病的发生,通过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p><p class="ql-block">2. 二级预防: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p><p class="ql-block">3. 三级预防: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糖尿病,似暗潮,潜伏身心悄无声。</p><p class="ql-block">饮食乱,运动少,生活失衡病魔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预防之途早知晓,均衡饮食最为要。</p><p class="ql-block">蔬果粗粮常相伴,糖分油脂需控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运动如同春风拂,促进代谢活力足。</p><p class="ql-block">规律作息身心畅,压力抛却忧愁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已患病莫惊惶,管理之法细思量。</p><p class="ql-block">药物治疗遵医嘱,血糖监测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饮食自律严把关,运动坚持志如磐。</p><p class="ql-block">心态乐观迎挑战,健康之路再扬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糖尿病全解析,从预防到管理从糖尿病现状及前期糖尿病的识别干预</p><p class="ql-block">1. 糖尿病概述</p><p class="ql-block">1.1 定义与分类</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定义基于血糖水平的持续升高,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最新指南,糖尿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p><p class="ql-block">1型糖尿病(T1DM):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T1DM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p><p class="ql-block">2型糖尿病(T2DM):与胰岛素抵抗伴随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是全球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p><p class="ql-block">妊娠期糖尿病(GDM):在妊娠期间首次被诊断的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均有潜在风险。</p><p class="ql-block">其他特殊类型:包括由单基因突变、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等。</p><p class="ql-block">未分类糖尿病:在没有明确的诊断类别时使用,尤其是在初诊糖尿病时。</p><p class="ql-block">1.2 糖尿病现状</p><p class="ql-block">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21年《糖尿病地图集》显示,全球20至79岁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已达到5.37亿,预计到2045年将激增至7.83亿。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超过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约有1.4亿20至79岁的人受到疾病影响。</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30至39岁为6.5%,40至49岁则高达11.1%。2型糖尿病与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超重和肥胖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紧密相关,其中超重和肥胖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的转变,导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预计这将进一步加剧糖尿病的负担。</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数量庞大,预示着未来患病率可能将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新增糖尿病病例接近400万,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人数超过17万。因此,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2. 糖尿病预防</p><p class="ql-block">2.1 生活方式干预</p><p class="ql-block">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手段,尤其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有效的生活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p><p class="ql-block">饮食调整:推荐低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的饮食模式。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版)》,每日所需总热量中45%~60%应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来自蛋白质。此外,建议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并增加富含多不饱和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食品的摄入[1]。</p><p class="ql-block">体重管理:超重或肥胖者体重减轻3%~5%是体重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国糖尿病前期干预的数据显示,体重减轻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预防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生[2]。</p><p class="ql-block">运动干预: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此外,抗阻运动也有助于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3]。</p><p class="ql-block">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均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建议糖尿病患者戒烟,并且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4]。</p><p class="ql-block">2.2 糖尿病前期识别</p><p class="ql-block">糖尿病前期的识别对于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混合(IFG+IGT)三种形式。</p><p class="ql-block">筛查方法:糖尿病前期的筛查方法包括静脉血浆血糖检测(FPG、任意点血糖)、OGTT、全血血糖检测(指尖血糖)、HbA1c等。基层医疗机构宜采用两点法开展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即空腹血糖和OGTT 2h血糖[5]。</p><p class="ql-block">风险评估:对于具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年龄≥40岁、超重或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等,应进一步进行FPG或OGTT 2h血糖检测[6]。</p><p class="ql-block">干预措施: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饮食调整、体重管理、运动干预等。对于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7]。</p><p class="ql-block">定期监测:糖尿病前期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评估干预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OGTT复查,已进行药物干预者,每次随访时需检测FPG及2hPG。</p><p class="ql-block">3. 糖尿病管理</p><p class="ql-block">3.1 血糖监测</p><p class="ql-block">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评估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p><p class="ql-block">监测频率:根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版)》,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糖监测计划。一般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初期或调整治疗方案时,建议每天监测4至7次,包括空腹、餐后和睡前血糖[9]。</p><p class="ql-block">监测方法: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可以快速反映即时血糖水平,而HbA1c则能反映过去2至3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情况,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10]。</p><p class="ql-block">目标血糖: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 &lt; 7%,空腹血糖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lt;10.0 mmol/L[11]。</p><p class="ql-block">3.2 饮食与运动</p><p class="ql-block">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基础,对于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饮食管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平衡膳食为基础,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建议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中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来自蛋白质[12]。</p><p class="ql-block">运动管理:推荐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此外,建议每周进行2至3次的抗阻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13]。</p><p class="ql-block">3.3 药物治疗</p><p class="ql-block">对于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p><p class="ql-block">一线药物: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药物,适用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并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14]。</p><p class="ql-block">胰岛素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必需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不佳时,也需考虑胰岛素治疗[15]。</p><p class="ql-block">新型降糖药物: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带来心血管和肾脏保护等额外益处。</p><p class="ql-block">4. 糖尿病并发症</p><p class="ql-block">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所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健康问题,它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根据发病的急缓程度,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p><p class="ql-block">4.1 急性并发症</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起病急剧的并发症,需要立即医疗干预。</p><p class="ql-block">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低血糖,尤其是在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时。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包括饥饿感、心慌、出汗、手抖、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根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版)》,非糖尿病人血浆葡萄糖<2.8mmol/L或糖尿病人血浆葡萄糖<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9]。</p><p class="ql-block">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高血清酮体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DKA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17]。</p><p class="ql-block">高血糖高渗状态(HHS):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HHS的致死率接近20%,是DKA致死率的10倍[18]。</p><p class="ql-block">4.2 慢性并发症</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所引起的一系列逐渐发展的健康问题,它们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19]。</p><p class="ql-block">肾脏病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最终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据估计,约20%~4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20]。</p><p class="ql-block">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糖损伤眼底血管,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据统计,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15年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98%;2型糖尿病患者为78%[21]。</p><p class="ql-block">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异常、疼痛、消化问题、性功能障碍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神经病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2]。</p><p class="ql-block">足部病变: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严重和治疗费用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定期到医院完善下肢血管及神经病变的检查,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病[23]。</p><p class="ql-block">5. 总结</p><p class="ql-block">本章节综合了糖尿病从预防到管理的全貌,涵盖了糖尿病的现状、预防措施、管理策略以及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以下是对研究内容的总结:</p><p class="ql-block">5.1 糖尿病现状的严峻性</p><p class="ql-block">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5.37亿,预计到2045年将增至7.8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超过1.4亿,占全球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这一趋势提示我们,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5.2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生活方式的干预被证明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手段。通过饮食调整、体重管理、运动干预以及戒烟限酒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减少5%至10%的体重,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p><p class="ql-block">5.3 管理策略的全面性</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管理不仅包括血糖监测、饮食与运动指导,还涉及药物治疗和并发症的筛查与处理。血糖监测作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评估治疗方案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此外,药物治疗对于无法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5.4 并发症的严重性</p><p class="ql-block">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需要立即医疗干预。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足部病变,这些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过程,需要患者、医疗专业人员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我们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相关的社会经济负担。</p><p class="ql-block">常见的糖尿病饮食误区</p><p class="ql-block">误区: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吃所有的碳水化合物。</p><p class="ql-block">科学辟谣:并非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是不健康的。全谷物和高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持久的能量并帮助控制血糖水平。</p><p class="ql-block">误区: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p><p class="ql-block">科学辟谣:水果确实含有果糖,但也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选择低GI的水果,如苹果,并控制适量,可以使水果成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误区:蛋白质食物不影响血糖。</p><p class="ql-block">科学辟谣:虽然蛋白质对血糖的影响较小,但过量摄入,特别是动物蛋白质,可能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对糖尿病患者不利。</p><p class="ql-block">误区:糖尿病患者必须避免所有类型的脂肪。</p><p class="ql-block">科学辟谣: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和坚果中的脂肪,对心脏有益。关键是要适量并选择正确的脂肪类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