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详解之七虞

二月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山精卫①,东海麻姑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注释】 ①西山精卫:典出《山海经·北山经》。精卫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玩耍溺死后变成鸟,常衔着西山的石子、树枝去填东海。 ②东海麻姑:典出《神仙传·王方平》。麻姑是传说中的仙女,样貌十分年轻,年龄不可考究,她说自己曾三度看到东海变为桑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楚英信佛①,秦政坑儒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注释】 ①楚英信佛:典出《后汉书·光武十王传》。楚王刘英是光武帝的儿子,晚年信佛。 ②秦政坑儒: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曾遭受儒士诽</span>谤,下令追查,将受到牵连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曹公多智①,颜子非愚②。</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曹公多智:典出《魏书》。曹操攻打马超,与马超营中的韩遂对阵,结果马超军中将士争相观看曹操模样。曹操大笑回应说自己和普通人一样,只不过聪明些罢了。 ②颜子非愚:典出《论语·为政》。颜回每次与孔子对话都不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看起来很愚笨,但私下能够融汇、发展孔子的思想,实际上一点都不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伍员覆楚①,勾践灭吴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伍员(yún)覆楚: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在全家被楚平王杀害后,逃入吴国成为重臣,并率领吴军攻陷楚国,从而为家人报仇。 ②勾践灭吴: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做了吴王的奴仆,回国后便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君谟龙片①,王肃酪奴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君谟(mó)龙片:典出《渑水燕谈录》。“龙团”是福建茶中的极品,宋仁宗时,蔡襄(字君谟)在福建独制的小片龙团,十分贵重难得。 ②王肃酪(lào)奴:典出《洛阳伽蓝记》。南朝王肃初到北魏时吃不惯牛羊肉和奶酪,习惯北方食物后,在宴会上称鱼只能做小国的菜肴,茶水只能算奶酪的奴仆,遭到别人的讥笑。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衡辨凤①,义府题乌②。</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蔡衡辨凤:典出《决疑注》。东汉年间,华阴县出现一种神鸟,众人都说是凤,只有蔡衡说这是鸾不是凤,因为根据书中记载,鸾身上青色羽毛最多。 ②义府题乌:典出《大唐新语》。唐太宗命令大臣李义府以乌鸦为题作诗,李义府吟道:“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许多树,不借一枝栖。”唐太宗大加赞赏,越级提拔了他。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苏秦刺股①,李勣焚须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苏秦刺股:典出《战国策》。苏秦开始做说客的时候,连续几年都毫无成效,于是发愤读书,每次瞌睡时都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惊醒自己,然后继续读书。一年后,他再次游说各国,终于得到重用。 ②李勣(jì)焚须:典出《隋唐嘉话》。李勣做宰相之后,依然坚持下厨为自己生病的姐姐熬粥,致使胡须经常被火烧掉。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介诚狂直①,端不糊涂②。</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介诚狂直:典出《宋史·石介传》。石介为人耿直,无论是做官还是写文章,在抨击违法无德之人的时候从不顾忌,被世人称为“狂直”。 ②端不糊涂:典出《宋名臣言行录》。宋太宗评价吕端“小事不明白,大事不糊涂”,坚持任用吕端做宰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西孔子①,江左夷吾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①关西孔子:典出《后汉书·杨震传》。东汉学者杨震自幼好学,且知识渊博,因祖籍在函谷关以西,所以有“关西孔子”的美誉。 ②江左夷吾: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时期,温峤原本忧虑江左的时局,与王导见面后,认为王导是堪比管仲(名夷吾)的人物,因而消除了忧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赵抃携鹤①,张翰思鲈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赵抃(biàn)携鹤:典出《名臣碑传琓琰集》。北宋大臣赵抃为官清廉,每次赴任时仅带一具古琴,一只仙鹤。 ②张翰思鲈:典出《世说新语·识鉴》。西晋时期,张翰在洛阳做官,某日忽然想念家乡鲈鱼的味道,感慨人生应当寻求自在,而不是委屈自己跑到千里之外做官,于是罢官回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李佳国士①,聂悯田夫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李佳国士:典出《太平广记·李膺》。东汉时期,李膺预言同县之人聂季宝将来必成国士,最终果如其言。 ②聂悯田夫:唐代诗人聂夷怜悯田夫,写了一首《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善讴王豹①,直笔董狐②。</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善讴王豹:典出《孟子·告子下》。春秋时期,歌唱家王豹居住在淇水岸边,在他的影响下黄河以西的人都擅长歌唱。②直笔董狐:典出《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时期,史官董狐以不畏权贵而闻名。孔子赞其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赵鼎倔强①,朱穆专愚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赵鼎倔强:典出《宋史·赵鼎传》。南宋大臣赵鼎生性倔强,因不同意与金朝议和而被贬官,贬官后仍上书,称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但一颗丹心未泯,志向不会松动。 ②朱穆专愚:典出《后汉书·朱穆传》。朱穆醉心于学习而达到忘我的地步,有时思考问题连帽子丢了都不知道,被身边人认为太过愚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侯化石①,孟守还珠②。</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①张侯化石:典出《搜神记》。一天雨后,张颢见一只像山雀的鸟坠落在地上化为圆石,拾起一看,原来是枚金印,印文为“忠孝侯印”。 ②孟守还珠:典出《后汉书·循吏传》。东汉年间,孟尝任职地区本应有很多生产珍珠的蚌,但因前任太守过于贪婪,蚌的数量锐减,孟尝下令停止捕捞蚌,过了一年,所管辖海域的蚌数量增多,而且皆产优质珍珠。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遂脱颖①,终军弃繻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毛遂脱颖: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国围攻赵国,赵国平原君选择门客跟随自己去楚国求援,毛遂自荐,最后果然助其谈判成功。 ②终军弃繻(rú):典出《汉书·终军传》。西汉时期,终军入函谷关求学,守关人给他一张繻(出入关凭证),而终军却抱着外出求学不回头的志向,将繻丢掉了。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佐卿化鹤①,次仲为乌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注释】 ①佐卿化鹤:典出《太平广记·徐佐卿》。唐玄宗射箭射中一只仙鹤,看着仙鹤向西南飞去不可得。当时有个叫徐佐卿的四川道士,外出回道馆时身中一箭,他对道童说身上的箭不是凡间之物,挂在墙上可等待主人来取。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到蜀中在徐佐卿的道观避难,发现这支箭,才知道自己当年所射中的仙鹤就是徐佐卿。 ②次仲为乌:典出《太平广记·王次仲》。王次仲隐居山中,在篆书的基础上创造出隶书,秦始皇派人多次召见均被拒,最后秦始皇下令若王次仲再敢拒绝就杀掉,结果王次仲变成一只乌鸦飞走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韦述杞梓①,卢植楷模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韦述杞梓:典出《白孔六帖》。唐玄宗时期,韦述兄弟五人同朝为官,被宰相张悦评价为:“韦赵兄弟,人之杞梓。” ②卢植楷模:典出《后汉书·卢植传》。曹操在路过涿郡时评价卢植:“名声海内,儒家宗师,人之楷模,国之栋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士衡黄耳①,子寿飞奴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士衡黄耳:典出《述异记》。西晋时期,陆机(字士衡)有一只名叫黄耳的狗,帮他从洛阳带家书回老家,又从老家带了回信到洛阳。②子寿飞奴:典出《开元天宝遗事》。张九龄(字子寿)养了很多信鸽,能将信件准确送到正确的人家,所以张九龄给这些信鸽取名为“飞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直笔吴兢①,公议袁枢②。</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直笔吴兢(jīng):典出《新唐书·吴兢传》。吴兢是唐代史官,他在撰写《武则天实录》时如实记载了张昌宗诱使张说诬陷魏元忠的事。张说为相后,屡次恳求他更改,吴兢回绝道:“若拘私情那还叫什么实录?” ②公议袁枢:典出《宋史·袁枢传》。南宋史学家袁枢在编修国史时,拒绝为同乡写好话。他认为,自己身为史官,宁可对不起同乡之情,也不可对不起天下人之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陈胜辍锸①,介子弃觚②。</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陈胜辍锸(chā):典出《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起义之前以替人耕田谋生,在休息时说出“苟富贵,勿相忘”,引来一同耕田的人的讥笑,被说成是痴人说梦。陈胜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②介子弃觚(gū):典出《西京杂记》。汉代傅介子十四岁时把觚(写字的木板)扔掉,扬言大丈夫应到异国建功立业,后来多次出使西域,建立功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谢名蝴蝶①,郑号鹧鸪②。</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谢名蝴蝶:典出《古今诗话》。宋代诗人谢逸一生创作三百首蝴蝶诗,被称为“谢蝴蝶”。 ②郑号鹧鸪:典出《类说》。唐代诗人郑谷曾作《鹧鸪诗》,被称为“郑鹧鸪”。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戴和书简①,郑侠呈图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戴和书简:典出《云仙杂记》。汉代戴和每结交一位挚友就会将对方的名字写在竹简之上,然后在先祖灵位前禀告。这卷书简后来被称为“金兰簿”。 ②郑侠呈图:典出《宋史·郑侠传》。宋神宗时期,郑侠请画师将北方正在发生的饥荒灾情画下来,并呈献给神宗。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瑕丘卖药①,邺令投巫②。</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瑕丘卖药:典出《列仙传》。据传唐代瑕丘仲卖药百余年,后因地震而死。有个贪婪的人将其尸体抛入江河,拿走他的药谋利。后来,瑕丘仲前来索药,那个贪婪的人跪地求饶。 ②邺令投巫:典出《史记·滑稽列传》。邺城有“河伯娶妻”的习俗,后来西门豹在此地做县令,以向河伯传递信息为由将巫婆与豪强投入河中,使恶习消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冰山右相①,铜臭司徒②。</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冰山右相:典出《资治通鉴·唐纪》。唐代杨国忠做宰相后,时人均伺机巴结,希望得到赏识,只有进士张彖(tuàn)漠然置之,他说世人都把杨国忠当作可以依靠的泰山,我只怕他是座冰山,经不起太阳久晒。 ②铜臭司徒:典出《九州春秋》。东汉时期,崔烈花五百万买下司徒的职务,位列三公。他问儿子崔钧世人如何看待自己,崔钧回答:“原本你名望很高,但如今世人认为您一身铜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武陵渔父①,闽越樵夫②。 </span></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武陵渔父:典出《陶渊明集·桃花源记》。武陵一位渔夫捕鱼时误入桃花源,那里的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管外界的烦扰。 ②闽越樵夫:典出《淳熙三山志》。闽越一位樵夫,因追寻一头白鹿而误入石门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渔人鹬蚌①,田父卢㕙②。</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 ①渔人鹬(yù)蚌:典出《战国策·燕策》。战国时期,燕赵两国交战,燕国使者苏代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劝说赵王,让其提防秦国。 ②田父㕙(jùn)卢:典出《战国策·齐策》。战国时期,齐国攻打魏国,齐国大臣淳于髡以“猎狗追狡兔,农夫双擒之”的故事提醒齐王,不要让齐国做了猎狗,追魏国这只狡兔的时候,让秦国和楚国成为农夫,享受现成的好处。 郑家诗婢①,郗氏文奴②。 【注释】 ①郑家诗婢:典出《世说新语·文学》。东汉郑玄家中的奴婢都很有学问,有时问答皆引用《诗经》语句。世人称这些懂得《诗经》的婢女为诗婢。 ②郗(xī)氏文奴:典出《世说新语·品藻》。晋代郗鉴之子郗愔(yīn)家中有个奴仆精于创作文章,郗愔的姐夫王羲之称其为“文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完。下篇八齐,敬请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