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慈悲庵的红色记忆

霄龍

<p class="ql-block">昵称:霄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44252481</p> <p class="ql-block">  慈悲庵,位于北京西城区陶然亭公园的湖心岛上,公园南门进来过云庵桥就到。慈悲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最初称为观音庵,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后清代在慈悲庵里建了陶然亭。</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慈悲庵因其地理位置偏僻,附近坟冢众多,是有识之士秘密活动的理想场所。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秋瑾等人都曾在此吟诗抒怀‌。“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也曾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7日,是个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慕名参观了陶然亭和慈悲庵的《先驱者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p><p class="ql-block"> 我沿台阶到达慈悲庵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配有图片的大槐树。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辅社”在京成员,集会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会后在慈悲庵山门外大槐树前合影留念,左起第四人为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慈悲庵门口第一张图片借用网络,致谢作者)。</p> <p class="ql-block">  走进慈悲庵,我感觉穿越了时空,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透着一股岁月沉淀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院内一块民国十九年立的“陶然亭”石碑非常醒目,石碑下署“楚蒲袁俊书”。碑文上的字迹犹如行云流水,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看到的是位于石碑旁的“金代经幢”,建于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九年(1131),塔座为六角形石雕须弥座,石筑幢身为八角柱体,八面间错着刻有四尊佛像和四段梵汉两种文字的经文。</p><p class="ql-block"> 这些经文和佛像不仅展示了金代宗教文化的特点,还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以下举例一尊佛像和经文)。</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慈悲庵的红色展区映入眼帘,慈悲庵《先驱者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分三部分追忆党的早期红色岁月,再现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高君宇等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我从第一展区《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参观起。</p>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二展区是《周恩来和五团体会议》。</p><p class="ql-block"> 1920年8月16日,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和周恩来领导的天津觉悟社,以及工读互助团、曙光社、人道社等五个团体的20余位代表,在陶然亭慈悲庵召开“五团体会议”,共同商讨救国运动方向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  五团体会议促进了进步团体的改造与联合,对确立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及成立中国共产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三展区是《高君宇烈士革命事迹》。</p><p class="ql-block"> ‌ 高君宇‌,原名尚德,字锡山,别号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p> <p class="ql-block">  1925年,高君宇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逝世,年仅29岁,葬于西城区陶然亭公园石桥南锦秋墩的北坡前。他的墓碑位于慈悲庵内。</p><p class="ql-block"> 1956年,周总理在审查北京城市建设规划总图时,指示高君宇墓要好好保存:1960年邓颖超到高君宇墓悼念。</p> <p class="ql-block">  尾厅,是展示在陶然亭开展早期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群像,展现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邓颖超等。</p><p class="ql-block"> 百年过去,如今的陶然亭、慈悲庵,风景如画,游人趋之若鹜。慈悲庵红色记忆专题展让人感慨万千,先人们那段充满激情的革命活动,我们永远不能忘怀。先驱者的革命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正如恽代英《狱中诗》描写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浪迹江湖忆旧游,</p><p class="ql-block"> 故人生死各千秋。</p><p class="ql-block"> 已摈忧患寻常事, </p><p class="ql-block"> 留得豪情作楚囚。</p> <p class="ql-block">  我参观完慈悲庵红色记忆展后后,就进入陶然亭参观。这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里建的亭,选取诗人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中的“陶然”二字,取名“陶然亭”,并题写了陶然二字,陶然亭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两块镶嵌在陶然亭左墙边的石刻:一块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吴中七子之一王昶的《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开启了陶然亭文人墨客雅集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另一块是光绪十九年(1893),谭嗣同作《城南思旧铭并叙》,刻石记录了他和康有为、梁启超等的探求维新之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边墙上是彭八百清雅高洁的《水仙花图》4幅中举例的一幅。</span></p><p class="ql-block"> 这些铭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如同历史的画卷,诉说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们的奋斗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从慈悲庵出来,沿着湖心岛的景观大道往榭湖桥方向走,就来到了高君宇墓,其身旁还有一位他生前的女友石评梅女士之墓。</p><p class="ql-block"> 高君宇是党的北京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五四爱国运动的健将,北方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北方工人运动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高君宇的墓碑上刻有女友石评梅亲自撰写的隶书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下接碑文的楷书小字写道:“这是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两年后石评梅因病去世,年仅26岁,和高君宇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看见如此感天动地的碑文,我不禁潸然泪下,肃然起敬,由衷的赞叹革命先驱者的伟大情怀。</p><p class="ql-block"> (以下石评梅的隶书碑文图片借用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高君宇墓旁是《慈悲庵与红色报刊展》,这是慈悲庵早期共产党人革命活动的纪录。</p><p class="ql-block"> 我感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展览</span>体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初心和使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能从党的光辉历史中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和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红色记忆专题展后,我沿着湖心岛的景观路往出园方向走。沿途公园湖光山色的美景令人陶醉,也令我感慨。</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慈悲庵作为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的见证者,讲述着它所经历的峥嵘岁月,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用一首《游陶然亭慈悲庵有感》的现代诗来作为我参观慈悲庵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慈悲庵上起惊风,</p><p class="ql-block"> 几多豪杰岸上行。</p><p class="ql-block"> 慷慨踌躇登高处,</p><p class="ql-block"> 陶然亭下论英雄。</p><p class="ql-block"> 饮茶把酒语声落,</p><p class="ql-block"> 拂袖转身断头行。</p><p class="ql-block"> 壮士殒国浩气在,</p><p class="ql-block"> 高石冢上草木青。</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谢谢观赏】</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