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5日我曾经带学生第一次来松江参观方塔(也就是兴圣教寺塔),方塔原来位于松江城厢镇东南的兴圣教寺内。 2016年11月27日上午我坐地铁九号线来松江一日游,专程来到方塔园,塔之北侧,面北而立着一座巨大的砖雕照壁。该壁建于明洪武三年( 1370 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距今已有 630 多年的历史 。 <p class="ql-block">照壁宽 6.1 米,高 4.7 米,约 30 平方米,由近百块细泥青砖雕凿而成。照壁檐下斗拱之间刻有八个小篆体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间枋子上,刻有人物故事。两梢间中部的左面雕刻着东方保护神青龙,右面雕刻着西方保护神白虎。雕刻手法有浮雕、镂雕、透雕和空雕。<br></p> 所刻神兽、动物、器物、花卉和图案线条等,层次分明,刀法流畅圆熟。壁面正中,镌刻有一头鹿角、狮尾、牛蹄、龙麟的怪兽。它与传说中的龙、凤、龟一样,是人们假想出来的。 <p class="ql-block">方照壁是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是上海乃至全国地区最古老、最精致、最完好的大型砖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艺术和智慧的结晶。</p> 2024年11月8日我第三次来到方塔园。我又在这个位置拍照留影,现在放在一起发现除了我的样子变老,其他没有什么变化。 方塔园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园林。全园占地面积182亩,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东有爱民街、西有三公街,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1978年以园内主景方塔为中心建起这座园林。 记得8年前在门口我拿出了身份证,门卫说虽然我还差12天满65周岁,但是还是让我进去了。今天我快75岁了,当年的小伙变成了七旬老者,时间不等人啊! 走进方塔园这一神奇的古建筑、古文物云集之地,让每一个进园的游客都会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怀古思贤的情感。尤其是我们这些七旬老者。 在方塔园的北门,有一方《方塔风铃》石刻,费孝通题字。“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幽情”, 塔檐四角下的风铃(惊鸟)原物缺失,由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唐代风铃为实样,在修塔的时候补上的。 在“方塔风铃”石刻旁边看见一口古井,原来这口古井是明代府城隍庙的后院遗迹之一。府城隍庙原建于松江府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遗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br> 府隍庙遗址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是松江府城隍庙的一部分。城隍庙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但府隍庙的古井等遗迹得以保存至今1。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松江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 <p class="ql-block">之所以叫方塔园,这是因为园内主要有国家级文物宋代方塔,亦名“兴圣教寺塔”。上海十大名塔之一。方塔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枯二年(公元949年),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在形态结构上,应袭唐代砖塔风格,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p> 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由覆盆,相轮,宝瓶及四根浪风索(均铁件)组成。方塔因年久失修,底层围廊全毁,各层腰檐、平座、栏杆、楼板均残缺零落。元末战乱中方塔寺遭毁,只剩下塔和一座钟楼。 塔在南宋和元明时曾多次进行修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作大修,原7、8、9层圯毁重建,更换塔心柱和塔刹。在第8层的楼板上,竖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过塔顶露出8米在外。后至道光年间(公元182l一1850年)塔又损坏,由一和尚用手指血书佛经化缘募捐修塔。 近百年来,到解放前,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的木结构全部毁坏,从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门力求保存宋代原构件,换下了其他部分的腐蚀构件,如塔心木、塔刹、相轮,以及扶梯;楼板、平座、腰檐、栏杆、围廊等。 其中斗拱保存宋代原物62%,还有部分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访等亦为宋代原物。再现了宋代方塔古朴秀美、玲珑多姿的造型,使之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 1996年11月20日,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兴圣教寺塔”在2016年的时候还可以上塔参观,每人每次人民币5元,现在是不可以上塔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上塔需知,已经成为孤品了。</p> 现在方塔寺虽然已经没有了,而方塔周围辟为“古典园林”---方塔园,园内文物较多,如宋代望仙桥、 望仙桥的命名也颇具诗意,据府志记载,宋代时站在桥上可望见方塔上有仙鹤筑巢飞还,因此得名。这样的美丽传说为望仙桥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使得它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还有董其昌仿古长廊,这条看似平凡,却很有特色的仿古长廊,随土丘自然起伏,随景物自如伸曲,并连接着楠木厅、水榭和五老峰等景物。整条长廊北高南低,斜坡有度,曲折有致。 据说董其昌仿古长廊内有董其昌怀素贴,是董其昌临怀素自叙帖真迹和董其昌自叙草书。 明兰瑞堂相邻于其昌廊西侧,明代建筑,风格简朴。原是清初华亭府(松江府)南汇县沈庄人朱椿任江西巡抚届满回归故里后载松江城西仓桥附近购得宅。清中后期,书画家工部尚书、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张祥河为此堂题匾“兰瑞堂”,该匾已毁,现北廊上悬挂的“兰瑞堂”匾额为方虞1986年所书。 <br>因此明兰瑞堂即“明朱舜水纪念堂”,是为了纪念明清之际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之瑜,朱之瑜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曾寄籍松江。 明兰瑞堂原位于松江区中山西路包家桥东,1984 年迁于方塔园内兴圣教寺塔西侧,属于松江区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兰瑞堂的部分柱、梁、枋、檩、椽的木材为楠木,其中四根中柱为珍贵的金丝楠木,是名副其实的“楠木厅”。 陈公祠即清代陈化成祠堂,始建于1842年,是松江地区难得的祠堂类建筑的历史实物,是反映当时地方建筑水平和工艺材料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松江地区建筑的历史发展。 陈化成,中国近代史上与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同侪并称的一代名将,并没有随弹指180年光阴而逝,也没有如那场飘散的战争硝烟而尽。陈化成任江南提督,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与英军力战,英勇牺牲殉国。 1985年7月18日松江县人民政府公布陈化成祠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方塔园的清天后宫大殿是从河南路桥北堍迁来的清代天妃宫。 方塔园天妃宫是现今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坐落于方塔园中心广场的东北隅, 方塔园天妃宫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举驾高耸,面宽五楹,廊道萦回, 梁柱粗硕,轩昂伟岸,气势恢宏,森森然,存庙堂肃穆之气。 方塔园天妃宫外的墙上还有妈祖的故事,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年三月廿三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最初是湄州岛疍民社会中的一个女巫,能预测人的祸福,而且每每应验,在当地群众中颇有影响,死后人们建庙祀之 。当地居民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立庙奉祀,称“通贤灵女”。宋、元、明、清历代均有褒封,清封“天上圣母”。 方塔园天妃宫面积为 330 平方米,高 17 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了晚清建筑的特色。 方塔园天妃宫大殿内除了供奉天后娘娘外,还悬有当今书法家吴健贤、 陈佩秋、 周慧珺等书写的匾额、楹联。1993 年 10 月,方塔天妃宫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1 年,方塔天妃宫进行了大修。 2002 年,方塔天妃宫 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 9 月 28 日举行了“浦江妈祖开光典礼”和“上海方塔天妃宫开放仪式”。 天妃宫向东拾阶而下,有一条宽 5 米至 6 米、高 3 米、长 80 米的通道婉转地伸向方塔园东侧,这就是园内又一景观——堑道。 江南园林多以碎石铺成蜿蜒小径,并随地势起伏而筑。而方塔园堑道却似一把利刃将山坡一分为二,以丈许工整地花岗石为材料,运用古壕甬道形制,筑砌于山坡之间,时直时曲,时凸时凹,曲直有度,富有变化,是全国其他公园所未见的。堑道两侧浓荫蔽天,移步而入,时而拾级而上,时而拾级而下,有诗有画,却无喧无闹,令人心神舒怡。 向西出得堑道,眼前豁然开朗,天妃宫赫然在前,方塔风铃悦耳动听,顿显曲径通幽之妙。相传在明末清初,松江当时一位将领沈犹龙曾率城内抗清义士在此奋力抗击清军,一直奋战杀敌至最后一口气,其英勇气概为后人所赞。 方塔向东,拾径而行,土山脚下杉树林与竹林交汇深处,有条宽约2米长约20米的石道,道路两旁对称屹立着14座六类不同形象的墓冢石像,由东向西依次为龟跌、石羊、石虎、石马、文臣和武将。 这便是方塔院又一人文历史景观--明代神道石像生(即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又称“翁仲”)。 <p class="ql-block">塔影波光,石堤柳岸,我信步走在如诗如画的方塔园日月湖畔。</p> <p class="ql-block">在方塔园的日月湖畔,停着一叶为湖光山色增姿添色的旱舟。该舟仿元代名士杨维桢之画舫而建。杨维桢( 1296 ~ 1370 年),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故名铁笛舫。元末战乱,杨维桢避居富春山。张士诚据平江(今苏州),多次召请,不赴。</p> 不久,迁寓华亭。所居有柱颊楼、草玄阁(在园内迎仙桥堍)。东南才俊之士,都和他结交。常于洒酣之际,挥笔作书、画,劲健飞动。其书法融汉晋隶笔德章草笔法于行草书中,体势奇宕多姿。明代吴宽评价其书法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析,例载而归”。 <div>铁笛舫面对湖心,迎着碧水,近对方塔,远眺九峰,无雕栏画栋,无花窗漏扉,平顶舱,格子窗,外形平凡,却筑就了这山水之间的文人气息。</div> 五老峰位于方塔西侧的园洞门内,为五块太湖石,是太湖石中的珍品,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废址遗物。它因形状酷似老翁而取名,具“皱、漏、透、瘦”,其名称为迎客老头、矮老头、高老头、瘦老头、送客老头。 五老峰原在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中,位于松江城东北前塘,明末园毁,仅存此峰,1973年迁入方塔园。 <p class="ql-block">据说方塔地基下有一地穴,内有石匣、银匣、宋代钱币、铜佛、铜卧佛及象征佛牙的动物骨骼的化石等,现在都珍藏在隔壁的松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离开方塔园后,我来到华亭老街。</p> <p class="ql-block">沿中山路一直朝西走,经过松江二中的校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始建于宋代,唐宋两朝的华亭县衙和元明淸三代的松江府衙,是古代松江的第一高楼,也是古代松江的标志性建筑。 </p> 又经过董其昌尚书坊石柱,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 董其昌尚书坊位于今中山中路与西林路交叉口西南,原有三开间,坊额有“尚书坊”题字,另有“荣归”“八仙”等图案。 最后经过松江区永丰幼儿园,前往杜氏雕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