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采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关中汉子。

<p class="ql-block">九月二十四号中午,从天安门广场出来,因为没有预约,进不了故宫,只能去劳动人民文化宫。</p><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曾是明、清两代皇室家庙,旧称太庙。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总建筑面积13965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颇具匠心,三层琉璃砖门、三层大殿、戟门、石桥南北排列在轴线上。再加上封闭的围墙、浓密的古柏,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耸峙在整个建筑群中心的是三座雄伟的宫殿。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是这组建筑群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四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p><p class="ql-block">亭殿(前殿)是皇帝举行大祭活动的场所。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 ,殿内地铺“金砖”,梁柱为名贵的金丝楠 木,气势雄伟,比故宫的太和殿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寝殿是供奉帝后神位之处。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位之处。太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p><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乾隆年间曾多次修缮。总面积19.7万平方米,有三道红墙环绕,院内有古柏700多株。从琉璃门进入,前有七座汉白玉石桥,称为玉带桥。桥南两侧为神厨和神库,桥北东西各有六角琉璃井亭一座。戟门内的三重大殿是中心建筑。前殿称“享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太庙正式移交给北京市总工会,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宫名,195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首都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p><p class="ql-block">主要有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缓,檐下斗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正门两侧各有一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旁门,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条,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享殿:整个太庙的主体建筑,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岁末祫祭的场所。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其规制和木石部分基本保持明代原构,所有构件均用极其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殿顶、天花、四柱、梁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特制的金砖。寝殿: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石露台与享殿相连,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平日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是“四孟”时享和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进行“告祭”的场所。祧庙: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 ,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