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间, 终有一疑问。</p><p class="ql-block"> 吾从哪里来? 何处是我根。</p><p class="ql-block"> 闻知我始祖, 发迹太子晋。</p><p class="ql-block"> 久怀崇敬心, 欣然去探寻。</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西安旅游,10月24日上午,我和妻子从西安北站,乘坐D2572次列车,前往太原。此行的唯一目的,是再次游览晋祠,并探寻王氏祖先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当天中午12:20,列车到达太原南站,我和妻子在预定的位于南站附近的希尔顿欢朋酒店,办理完入住手续、放下行李后,即打车,13:20就到达了晋祠。</p> <p class="ql-block"> 记得大约20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和妻子及女儿到山西旅游时,曾到过这里。时过境迁,20年后再次到此,下车伊始,眼前的景象已完全没有了旧时的模样。晋祠已更名为“晋祠博物馆”,并与其周边复建的楼台亭阁、绿地水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晋祠公园。公园与其左后方的天龙山,已经合并成为一个大的“晋祠天龙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过去我从未听说过天龙山,到此才知道,天龙山上的石窟也很有历史,据说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司机告诉我,车可以一直开到山上,游览很方便。不过由于来前不知道,没有安排游览九龙山的时间,这次只能放弃了。</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从东入口进入,一直向西前行约1.1公里,到达晋祠的圣母殿。我和妻子沿着这条轴线,依次开始了当天下午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是一座开放型公园。公园入口东牌坊前,一左一右有两座亭子,一曰“乐天亭”,一曰“太白亭”。李白当年游晋祠时,曾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的千古佳句。</p> <p class="ql-block"> 太白亭:</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东牌坊:</p> <p class="ql-block"> 公园入口前秋色渐浓。</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入口:</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公园的第一处景观--十字桥。</p> <p class="ql-block"> 过了十字桥,迎面是唐园。唐园门前的一对铁狮子铸于明嘉靖40年(1561年)。</p> <p class="ql-block"> 走进唐园,有一东面为“福禄寿”、西面为“群仙会”图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 飞龙阁:</p> <p class="ql-block"> 留云楼:</p> <p class="ql-block"> 望月楼:</p> <p class="ql-block"> 长守厅:</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而建成的“龙兴晋阳青铜雕塑”,中间骑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p> <p class="ql-block"> 《晋祠》座屏,石材取自北京西山云石。正面刻有著名散文家梁衡撰写的经典散文《晋祠》。</p> <p class="ql-block"> 过了唐园继续前行,透过中轴线两侧的金黄色银杏林,远远可以看到悬瓮山下晋祠博物馆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的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又名“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始建于北魏,后经历朝历代修建、扩建,形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span></p><p class="ql-block"> 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因其在封地--古唐国(后因境内晋水,其儿子将唐国改名为晋国),治理有方,政绩突出,而深受后人的赞赏与喜爱。</p> <p class="ql-block"> 晋祠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晋祠大门进入,沿轴线依次经过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献殿、鱼沼飞梁、一直到圣母殿及其两侧的唐叔虞祠、苗裔堂、周柏隋槐、唐碑、难老泉、水母楼等,座座建筑令人称奇,处处景观其背后的故事都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来前了解到,这里的最大看点,是观三绝(周柏、宋塑侍女像、难老泉,三处绝世景观)、看三宝(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三大国宝建筑)、赏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三块书法艺术名匾)。</p> <p class="ql-block"> 晋祠门内,愈千年的隋槐、唐槐,至今生长仍然茂盛。</p> <p class="ql-block"> 走进晋祠,迎面就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上的“水镜台”匾,书体清秀,笔力遒劲,由清乾隆翰林书法家杨二酉所题,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建筑:胜瀛搂。</p> <p class="ql-block"> 会仙桥,其下的智伯渠非常有名。历史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智、赵、韩、魏四大家族相互争战,智伯联合韩、魏攻赵,就是通过这条渠水灌晋阳(今太原)城的。</p> <p class="ql-block"> 过了会仙桥,就是金人台。台四隅各立铁人一尊,其中铸于北宋年间的三尊铁人,虽历经近千年风雨,至今仍油光锃亮,未见锈迹,甚是为奇。作为铸造专业的大学生,记得大学老师在课堂上曾以此为例,讲到古人的智慧与高超技艺,从此以后,我就记住了晋祠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 过了金人台,就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对越”坊。“对越”坊属于功德坊,二字出自《诗经》,“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由太原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字迹雄浑,气势磅礴,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献殿建于1168年,为金代建筑,是摆放祭祀供品的地方。整个大殿看上去既庄重、又轻巧,完全用木头榫卯而成,深得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赞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钟楼和鼓楼位于献殿两侧。</p> <p class="ql-block"> 过了献殿,圣母殿前有一座建在晋水第二泉源之上、名为“鱼沼飞梁”的十字形桥。它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亦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建于北宋年间,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飞梁,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为晋祠的主殿。大殿采用宋《营造法式》建造,前廊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八根木雕盘龙,是晋祠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亦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祭祀的圣母邑姜,为周武王之妻,姜子牙之女,周成王和唐叔虞之母。历史记载,周武王在姜子牙辅佐下灭商建周后,除尊其父为周文王外,为维持其家天下,曾大封其子为各个诸侯王,其中的例外就是将姜子牙分封到了齐国。对此过去我甚是不解,此次晋祠之行,了解到二者岳丈女婿的关系后,我茅塞顿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圣母两侧的40余尊北宋彩塑人物塑像,大如真人,比例准确,姿态自然,衣着华丽,表情各异,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晋祠的三绝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左侧的苗裔堂,俗称奶奶庙。殿内供奉送子娘娘等七位神仙。</p> <p class="ql-block"> 殿前的道钟,铸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p> <p class="ql-block"> 檐下走马板上的儿童嬉戏图,线条流畅生动有趣,为晋祠彩画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左前方、树龄逾3000年的周柏,树身向南倾斜,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陏古柏含苍烟”,是晋祠的三绝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的善利泉亭,位于圣母殿左侧,亭内的善利泉,为晋水泉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 善利泉泉眼:</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是祭祀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祠内现有“元代乐伎塑像”、“唐叔虞碑廊”,大殿两侧的配殿内,展示有唐叔虞功绩的图片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只是西周的一个诸侯王,后人为何对他如此崇敬,专门建祠堂来祭奠他?看了如下介绍,我明白了。从古到今,凡是兴盛时代,其统治者无不重视农耕。《三国志》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何况3000年前的晋国,还处在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加之其处于农耕社会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经常发生战争,发展农业,富裕百姓就显得更加重要。难怪周公专门作《嘉禾》诗来赞颂他、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在内的后人敬仰他。</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右侧,有一唐碑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传说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自晋阳(今太原)起兵灭隋前,曾到此祈祷。唐朝建立后,公元646年,李世民再次游览晋祠时,感慨万千之余,为报神恩亲自撰文,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名作。全碑1200多字,赞美了唐叔虞功德,揭露了隋炀帝的残暴,抒发了他的治国要领。且书法行草,笔力奇逸,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游览唐碑亭,加深了我对大唐王朝的了解。说到唐朝,历史盛世,皇帝姓李,人人皆知。但为何叫“唐”朝?过去我却不解。此次晋祠之行,欣赏唐碑,了解了其后的故事,李渊李世民父子,作为唐国公的后代,以“唐”建国也就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三清洞与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 位于圣母殿右侧的台骀庙内,祭祀的是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台骀(少昊后裔)。</p> <p class="ql-block"> 台骀庙右侧后台上,有一座祭奠古时能工巧匠鲁班的公输子祠。</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后的水母楼内,供奉着水母娘娘铜像。</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亭:</p> <p class="ql-block"> 亭内“难老”牌匾,由傅山所题,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称为晋祠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意味着生生不息,青春永驻。</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它至今流淌不息,是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水注入智伯渠,其上的双桥,又名挂雪桥。“双桥挂雪”为晋祠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始建于明嘉靖 4年(1525)。后1945、1993年又先后进行了两次重修。重修后的轴线上,从东到西依次是晋溪书院大门--太原堂--子乔祠--王琼祠。民间流传的“天下王姓出太原”,说的就是这个地方,也是萌发我此次再游晋祠最想看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晋溪书院大门两侧,下面有两尊石狮,上方高挂4盏写有王氏文字的红灯笼。</p> <p class="ql-block"> 太原堂--王氏家族的堂号。</p> <p class="ql-block"> 子乔祠,晋溪书院主体建筑,始建于明嘉靖5年,系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王姓始祖,子乔所建,是天下王氏的宗祠。</p><p class="ql-block"> 祠堂面阔五间,上方高悬5块木制匾额。中间正门上方的牌匾书写“子乔祠”三个金黄色大字,左边的两块牌匾分别是“慎终追远”和“四海一家”,右边的两块牌匾分别是“光前裕后”和“溯源怀祖”。5块牌匾下面高高悬挂着5盏书有“王氏”黄色大字的红灯笼。象征着王氏家族红红火火,绵延不断。</p> <p class="ql-block"> 据祠堂东厢房内王氏繁衍脉络介绍,太原王氏系姓氏祖太子晋,是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性姬。</p><p class="ql-block"> 史载太子晋,聪慧贤达,15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候从之。令人惋惜的是,灵王22年,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皇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并提出以聚土、疏川、璋泽、陂塘等方法疏导洪水,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洪水宜疏不宜堵。然而太子晋这种直凍的正确意见却触怒了灵王,并因此被贬为庶人。因子乔与其子宗敬,先后避乱流落到晋阳(大原)居住,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p> <p class="ql-block"> 祠堂内,子乔彩色塑像端坐正中,他头戴皇冠,身披绣有龙的黄色斗篷,看上去眉目清秀,气宇轩昂,一身正气。望之令人顿生崇敬之心,并触发了我对父亲与自己人生经历的深思。</p> <p class="ql-block"> 回想父亲与我,一生崇真,为人正直,始终坚守是非曲直的道德底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虽然吃了一些亏,被人诟病为“宁、固执、不灵活”。但没办法,改变不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王家祖宗道德品质基因和魂的传承吧!</p><p class="ql-block"> 再仔细往深处想,人的一生总会有失有得。姬晋失去了太子王位,但其坚持真理、敢于在权威面前直谏的品质,却永远留在了后人的心目中。时至今日,人们怀念並在祠堂年年祭奠他,但还有谁能记住接替他王位的弟弟姬贵呢?正如后汉书所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亚圣孟子所说的“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那样,世上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 正殿、两厢及过殿檐下,挂满了海内外王氏后裔敬献的楹联匾额。</p> <p class="ql-block"> 子乔祠左侧北厢房展厅里,以图片文字和实物,详细介绍了子乔祠的发展脉络,历代王姓名人,及王氏家谱。</p> <p class="ql-block"> 王氏发祥介绍。 </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王氏名人。</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家谱展示。</p> <p class="ql-block"> 子乔祠右侧厢房展室内,以图片文字,详细介绍了晋祠的祭祀文化,及现今的祭祀活动安排。</p> <p class="ql-block"> 太原堂左厢房展室内,以大量的图片文字,介绍了世界各地王氏联谊组织,每两年举办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其中每4年在太原举办一次),及历届大会的举办情况。还有世界各地华人组织赠送给太原子乔祠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 子乔祠的后面,就是晋溪书院创始人王琼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祠堂内王琼端坐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王琼祠前的秋色十分迷人,游人纷纷在此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与晋溪书院一路之隔,正东有一座“董寿平美术馆”。馆内详细介绍了董寿平的书画艺术及书画精品。许多作品过去都经常看到,原来出在这里,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董寿平塑像。</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董寿平美术馆,时间已经不早。我和妻子匆匆忙忙经过市楼、东园,在五彩斑斓的秋色中,走向晋祠公园出口。</p> <p class="ql-block"> 市楼,跨晋水中河而建。过去这里曾是商业繁华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东园。</p> <p class="ql-block"> 悬瓮山下风景如画的晋祠公园一隅。</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秋色。</p> <p class="ql-block"> 下午5点,在意犹未尽中,我和妻子结束晋祠游览,打车回到酒店,并于第2天上午9:13,乘D270次列车,于下午2点顺利回到北京。回味此次太原之行,时间虽然短暂,但晋祠历史文化之深厚、自然山水之形胜、王姓始祖之率真、及王姓后代寻根问祖之热情,都给我留下了永久难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回京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想,自姬晋始,2500多年来,王姓子孙繁衍生息,如今已经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姓,其子孙也已遍布世界各地。2500多年来,王姓子孙尽管其居住地和族群数量在不断变化,但他们的寻根问祖之心和对祖宗纯真性格的崇拜,却始终未变。此时此刻我想到了南宋朱熹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祖宗的血脉、道德营养和智慧,滋养着后人,一代一代繁衍生息、成长壮大。饮水思源,不忘祖宗,传承祖宗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应当成为当今天下每个有良知人的自觉行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