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朱思启先生是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从教四十年,在全国各地担任中学、集团学校校长、总校长三十余年,主持县域教研工作十余年,潜心研究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在《物理教师》《现代教育》《数理化学习》《济宁学院学报》等国家核心期刊、省级报刊发表论文、文章百余篇。为高校学生、省、市、县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教育干部、骨干教师、“国培 计划 ”等培训或做报告百余场次。他,厚积薄发,创立的《小组合作 当堂评测》教学范式荣获山东省科研成果奖,和山东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该教学范式,在山东、天津、河北、内蒙古等省市落实和推广后,好评连连,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课堂教学。关键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彻底改观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课堂,真的变成了学生学的舞台,学习不再的“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我乐学”。课堂,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编辑整理,完整地解读这种教学范式,供广大志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以学习、以参考以应用,让这个优秀的教学范式根更深,叶更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模式创设的背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的过度和“学”的失位,一直是教学的痼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关系的失当问题,必须建构“学为中心”的教学观,重塑“以学为本”的课堂生态,让“还学于生”成为当下课堂的重要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就涉及到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要立足于学,即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教师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怎么评价与检测”、“教得怎么样”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农村及偏远学校大有市场,“新课改”、“新课标”的理念在那里仍然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串讲串问”大行其道。</b><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学中,“串讲串问”的现状比比皆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很好的学习掌握,表现为教师专业能力的缺陷,如:核心目标不会把握,教学话题不会设计,核心教学内容不能准确筛选等等,于是用“串讲串问”的方式来规避。实际上是教师的正确教学观没有确立,没能理解核心素养的意义,教学只是“教”唱独脚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适合学生学的场景,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串讲”,教与学的失衡、错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学”,是指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基于学生的“学”的对话。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教师讲解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相关内容,师生缺乏对话和交流,学生不能体验和经历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测,无法透彻的理解及应用所学知识。无论是时间分配,抑或活动的空间,“教” 挤占了“学”的时空,致使教与学的失衡;而课堂上,教师的强势主导,俨然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则沦为被动接受灌输的“容器”。教与学关系的这种失衡与错位一旦成为课堂常态,学生的“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也就无从谈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串问”,思维的肤浅与惰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课堂提问是教学对话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聚焦学习目标,将对话引向深入的思维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深层次思维的课堂提问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一问一答式提问、自问自答式提问和缺乏引导思考的提问等。要么问题简单到学生只需表示附和与赞同即可,要么采用“是否”型的追问方式,即便抛出一个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但教师也没有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所以,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深层次思考,自然就谈不上深度学习。当学生逐渐习惯了这种提问方式后,会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动脑筋思考,或因学习热情的消弭而产生了惰性不再思考,这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恰恰是学习力的核心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过程与方法遭遇“无视”</b><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并予以强调。深入学校、课堂调研发现,在当前的常规教学中,由于受时间进度的影响,重结论讲述而轻过程分析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关注的是“记住”而非“习得”,是结果而非过程。尤其严重的是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的课堂上,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必要的实验也只是通过课件、视频播放,展示实验过程,或讲述实验结论,而不是动手去做实验。这样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住了结论,而结论的得出过程是模糊不清的,一旦需要记忆的内容容量过大,学生就会因理解不透而产生知识的混淆,所谓的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因此,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习得,更要注重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中将习得的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学会”走向“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效度缺位,教“独领风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所谓“有效”,是通过教师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是说,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观摩中,往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而没有想一想那娓娓道来的是不是学习的重点?口若悬河中是否偏离了学习的目标?学生学了什么?学生怎么学的?学生学得怎么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事实上,极少有人从这几个维度去关注、审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破解课堂串讲串问、无视过程、效度缺位的问题,改变少慢差费的教学现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的教学教研团队(教研员+教师)聚焦有效教学研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有些内容的践行已经长达三十多年),教学观察,反复思考,归纳提炼,建构了基于学校、县域中小学减负增效的“小组合作、当堂评测”课堂教学范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组合作、当堂评测”课堂教学范式的核心是十六字诀:</span><b style="font-size:15px;">“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点拨、当堂评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案导学”,基于学习目标的任务驱动和学习资源构建;“小组合作”打造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任务协同式学习生态,还“学”于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展示点拨”是展示学生“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学”的过程效度,实现“教”的“让位”,调整而又不至于“失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堂评测”教学策略的选择,既关注效度达成与反馈,又打造教与学的激励循环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组合作、当堂评测”的范式研究,就是直面这些现状,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观,还“教”于“学”,从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样,这样几个角度去把握教学,实现教学的高效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二. “小组合作、当堂评测”课堂的价值追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组合作、当堂评测”的课堂范式,究竟追寻一种怎样的教学新样态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让教于学,重建课堂教学的新范式“小组合作、当堂评测”课堂教学范式,针对当下教学内容繁杂泛化,直面教学中“串讲串问”的时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教”向“学”位移,实现“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平衡,重建课堂教学的新范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1.“学案导学”,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学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教材、学生间创设一种联系和纽带,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就是学案导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案导学,其实就是教师把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细化为具有逻辑关系的模块,转化为学生便于自主预习、聚焦思考的小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完成自主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案背后是“教”的智慧。学案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课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学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就是,学案要体现出整节课的设计流程,要把整节课的知识分解成几个具有因果、递进关系的模块,再把每一个模块知识问题化,细分解成几个更易于理解、解答、消化吸收的小问题,实现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之目的,从而实现自主知识建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落实“学案导学”这一进程中,学案设计编纂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学案设计,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学习目标的任务驱动设计和学习资源构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学案拟制的过程中,教师考虑的是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进而实现学案的最优化。教师对每一个教学问题,必须细化为学生基本能够内化的自学小问题,在任务驱动式的学习环节中,还要提出时间要求,让学生有时间意识,有效率观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同时,适应现代学习对于相关知识的拓展性、深入性学习资源的需求,还需要按照知识模块、单元主题等,建构足够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有较为专业的学科知识素养和学科视野。因此,一个学案往往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所以,我们倡导集体备课,可以分工负责,每单元有主备老师,在周集体教研会上会商讨论,形成二备、三备,甚至进行磨课,然后,由主备教师修改后发给同科老师。科任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情、教情进行有针对的改进,然后施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后,还要进行教学反思,作为学案改进和丰富优化的起点,让学案始终贴近课标、教科书编者意图,始终把握学生的学情,也始终同步于现代学习的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案导学的实施在“导”上,是引导、指导的意思。这里的“导学”,既包括学生基于学习模块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也包括教师基于学生学情的把握、调控与指导,便于学生能紧扣目标,进行有效度、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手中的“学案”背后,有体现教师教的设计与意图。所以,我们要求教师手中要有“教学案”,教学案要求对应知识点,要写出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要求教师依“学情”和“教情”,对“学案”的内容施展自己教学风格和策略,便于教师课前研究教学策略,教后反思与修改。而下发给学生的仅是“教学案”中学生使用的“学案”部分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2.“小组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做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是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的:“相互合作”、“学习目标”、“总体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相互合作”涉及小组的建构和培训、小组交流展示的方式、策略;“学习目标”紧扣课标要求,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关注达成;“总体成绩”则是指小组集体成绩,涉及小组捆绑评价的一些具体策略。为前期教学实践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基于对“小组合作”的意义及策略的认知,我们致力于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任务协同式学习生态,还“学”于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操作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小组的建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要求四人一组,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两两合作,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组长为1号生,与组内4号生结对子,副组长为2号生,与3号生结对子,特别强调的是组长与另一小组的组长邻座,便于交流难度较大的学习问题,利于尖子生的培养。</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小组的培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首先要对组长培训。要求小组长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成绩是四人中最好的,他是小组的精神领袖。负责组织好本组的自学、对学和群学,组织好组内、组间、班内的展示交流和问题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次,要对小组所有成员进行培训。要求组内四名成员分工明确,每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自学时要安静、交流时要有序,要学会守纪、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更要学会表达,同学间要相互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要培养学生由勇敢地说,到准确地说,到有条理地说。发言时要会打腹稿,要分条总结出要点,要关注发言的逻辑性,学会如何描述、如何概括、如何辩论。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语音、语调、到音序的长短,到感情色彩的填充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哪怕是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也要呵护,而不是呵斥。学会的最高境界是能讲出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小组长讲给同学听,不仅仅是付出,讲给同学听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所学,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情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品德,提升了自我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3)小组的管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组长是管理本小组的第一责任人。除了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外,还要对本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量化管理,可以由2号生负责填写量化赋分表,课后交给课代表(成绩表保存在小组内),以便及时汇总报科任教师,教师及时了解分析学情,总结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师对各小组的管理,采取量化赋分统计的模式。初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量化赋分表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形成习惯,当堂检测成绩出来后即可到量化表格填写数据,以能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根据量化得分来评价小组,当堂评价把成绩展现给全体同学,具有即时的激励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量化结果由课代表统计或记录,每天交给学习委员或科任教师,把每天每节课学习小组量化成绩统计后交给班主任备案保存。班主任根据每天的量化赋分,可以生成每周、每月的量化成绩,甚至到每一位同学的周成绩、月成绩。利于时时了解学情、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波动进行有效调控,以利于组内帮扶和“导师制”跟踪指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班主任、年级部、学校,要做好周统计、月表彰、学期奖励,以学习标兵、红花模范、周冠军、月冠军、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等形式激励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弘扬正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4)小组的“合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合作的前提是充分而有效的自学和思考,没有充分自学和思考的合作是低效的、空洞的。因此,要辅导学生学会自学,从读各学科教材的“字、词、句”开始,如何阅读、审题、如何利用已知的条件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进行发散性思维、如何质疑等。还要辅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减少难度系数小、思维含量低的合作,能独立完成的尽量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合作的产生,一是确有问题和困惑,对问题题干因果关心不明,自学难以进行;二是没有找到具体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和实验路径;三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选取的归纳方式不正确。也就是说,当学生在自学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困惑时,会自然地产生合作的冲动,合作就发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合作的开展,一般是先从二人小组展开,由组长或副组长帮助答疑或交流,实在解决不了再扩大到组内全体,组内解决不了的报告给巡视的老师,由组间或班内解决。组内合作说话声音不能影响他组为前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形成一个严肃、紧张、高效、向上的合作学习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倡导合作,还应关注当下合作学习的四大误区:一是不能唯合作而合作,看似热烈,实则无效的假合作;二是没有自学做前提,没有学生独立的思考做前提的合作是空洞的,是低效的合作;三是合作成了主题,乱合作、滥合作、浮躁了课堂,弱化了思维;四是纪律性差,以合作的名义交流非学习的东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另外,小组合作可以推广到课外所有活动之中,如郊游、就餐、游学、寝室管理等,以树立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也省下了班主任管理的很多精力,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小组同学的家长也可以组成合作的小组,成为家校共同育人,学生成长的共同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3.“展示点拨”,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展示点拨的过程是展示学生思维发展、实践操作等学习情况的过程,又是基于学情的教师引导下理正拨冗、聚焦深化、实践提升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1)展示分为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b><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生依据学案或老师要求,在自学中形成的思维火花,可以在组内有序地展示出来。由小组长组织,比较优劣,展示美好,发现问题,质疑释疑,共同提高。然后,拿到组间层面展示。谁来展示呢?难度大的问题1号或2号生,一般组内推荐4号生,4号生会了,1.2.3号生自然也会了。给最差的机会,就是给中间生信心,给优秀生以自信。让4号生会学习能展示是本组帮会4号生的前提,也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性目的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会与人交往,培养情商,锤炼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组内展示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一般在组内就可以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可以提交给教师上升到组间或班内层面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为下一步展示和点拨奠定基础。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展示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合理赋分,作为过程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得分的原则可采用1号生得1分;…;4号生得4分的计分办法,给4号生得4分就是激励在小组内帮助4号生学会的目的。同时,把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开展小组间质疑释疑,或问题竞答,让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师在提问展示时要有意识的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例如有的问题只让2号生展示,较简单的只让4号生展示。教师在这种竞答展示活动中起到一个引导、启发、评价助燃的作用。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收获了勇敢、收获了成长,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中肯褒扬,也收获了自信、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班内(即组间)展示是组间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竞争的过程,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通过高质量的展示,不仅推广了自我,更是代表全组,为小组争光。所以,这种展示也同时激发了组内的帮扶,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扬团队精神,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所谓“点拨”,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点拨”的形式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精讲,力戒“满堂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师的点拨语言,是学法指导,是发散思维、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启发,是教师妙语如珠、穿针引线的引导,是教师对知识的归类分析与总结。既然教师的语言稀贵到“点拨”层面,可以理解为精讲,但该讲的还是要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不讲呢?如何把握讲或不讲的尺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间质疑释疑,问题已经解决,不讲;偏离课标或教材要求、比较晦涩难懂,不讲;通过引导思考、学生互相启发交流能够说明的,不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生的优秀展示,一些创意性的思维,教师要表扬激励,要讲;学生间质疑释疑,答案不完整或不规范,教师要启发引导,得出完整正确的答案,要讲;对各知识模块的衔接过渡,穿针引线,把问题引向深入,要讲;通过引导学生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不能很好地总结出方法、规律的,要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也就是说教师的点拨,应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展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或“精讲”,如学生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点、切入点、易错点、易混点;答案呈现的完整性、规范性、逻辑性,及时纠错;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问题归类分析,强化问题的拓展;解答问题的基本策略、方法指导和奇思妙想、问题的发散思维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课上,尽量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功夫在课前、在课外……;教师还应特别挖掘教材中或学生展示中闪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信息素材,并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教师课前用更多时间去精心准备,尽管教师课上的语言并不多,但是,恰恰是那不多的几句话,给学以支架,给学以方向,给学以动力。好的点拨激活了课堂,给课堂以灵魂,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4.学有效度,审视课堂教学的新视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果说“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点拨”解决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而“当堂评测”则是从学得怎么样的维度,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效的唯一指标,有效度的学习就要重视学生学得怎么样。故此,关注学习的效度,注重“当堂评测”,为我们课堂教学范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课堂教学视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堂评测”可以拆解出“当堂”、“评”、“测”三个关键词。“当堂”关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评即“评价”在当堂,测即“检测”在当堂。而“评价”与“检测”的关系是线与点的关系,教学“评价”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利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时时激发,关注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而“测”则是课堂小结性的考试,即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反馈、矫正、“堂堂清”的目的。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学习,下课前(当堂)进行考试,学习的认真程度、重视程度、达成的效度总会好于没有当堂检测的效果,有一个即时性的约束和激励,人都会有上进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具体来说,当堂评测就是当堂达标检测及评价,而不是过去课堂上的教师出几个题,大家共同练练,学生间还有商议、交流,最后教师提问回答或大家齐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堂达标检测就是当堂考试,即在课堂的最后3+2分钟时间内,完成对本节课学情的闭卷监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全面评测班内学生当堂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这里的“测”就是考试,不是练习和训练,是全面真实掌握本节课学情的重要手段和环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因此,监测必须严格按考试化运作,要做到限时、明分、严纪、批改、统计、评价、纠错等。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批改到每一个学习小组,教会学生互相批改,提供参考答案。要教会学生当堂批改,努力做到在30秒左右时间内完成批改及成绩统计,然后相互间及时纠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实践证明,训练后的学生完全能达到这项要求。在“当堂评测”这一环节的操作中,我们着重强调以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是当堂达标检测要有时效性。当堂检测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保证下课前3—5分钟的考试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并且雷打不动。更不能因前面教学的拖沓而放在课下或删减。这就限定了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少讲、精讲,挤出自己课堂上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此环节的课堂教学任务,还学于生,彻底打破满堂灌。这样的教学要求在起步阶段尤为重要,一次都不能少,逐渐形成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是当堂达标检测题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是编制教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扣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可以是全部知识点,时间不足也可仅测部分内容,无论题量的多少,卷面总分值应为100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堂达标检测题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印好的题签,也可以是同步学习的部分内容,也可以通过PPT展示。当堂达标检测题不能在上课前随《学案》一同下发,只能到当堂达标检测环节时才能把检测试题发给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三是要严明纪律,形成习惯。纪律是优秀课堂的灵魂,优秀的课堂形象应是静若明月、动若脱兔。静是学习,动是因为学习。特别是当堂检测,一定以正规考试的标准,按照考试的具体要求认真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是详细分析考情。考的是学生,考的更是教师自己,考情就是学情。将学生成绩和其他班级学科成绩比较,反思我们的教学,寻求优化课堂,改革教学的良策良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是当堂达标检测不仅是检测学情,更是检测“教情”。也就是当堂检测的不仅仅是检测学生学得怎么样,更是检测教师教的怎么样,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以此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意识。同时,科任教师一定做好成绩的统计工作,分析学生的成绩是逐渐提高,还是变化不大,与别的学科、别的班级有什么不同等等。因此,当堂达标检测最大的好处是即时性“自省、自励、自思”,及时矫正、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成绩和学习能力,实现堂堂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然,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也有质疑,有的学科教师认为某一课时仅是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不宜统一考试。我们的回答是:每一节课只要有教学的内容要求,就要对该内容进行考试,考试是落实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最好手段。评既有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又有对小组捆绑式的评价,也有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既有组内自评,又有组间互评,既要评价优胜小组,又要激励进步小组,更要让后进小组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前进的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评价要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评测的使用与观察,是我们深层次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这里的“评”有对学生“学”的点评;还有对学生学的效度、投入度的评价(或量化性的评价);有个体自主学的评价,也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性、捆绑式的评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通过这些过程性的评,与课堂教学达成度的当堂检测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小组(含个人)的“当堂”成绩。而这些成绩,既是本节课的评价的一个终点,同时也开启下一节课的“起点”,形成一个叠加、持续的良性循环圈,引导小组评价由节到日、周、月、学期的常态评价激励机制,让每堂课都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共赢、意识丰盈、核心素养持续提升、学生不断成长进步的“情境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三. “小组合作、当堂评测”课堂的内涵元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关注自主合作学习的效度,构建“小组合作、当堂评测”的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模型,推进学校,乃至整个地域层面的课堂教学一体化改革,进而实现“学为中心”、“以学为本”、“还学于生”、“教与学完美融合”的积极、可持续的课堂生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围绕这一课题目标,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研究“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点拨、当堂评测”这一基本操作要求,细化每一模块的具体实施步骤,通过课堂观察、学情对比分析,进一步进行课堂实践调适,精研实施细则,扎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在扎扎实实地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组合作、当堂评测”课堂教学范式,主要有“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点拨、当堂评测”四个结构元素组成,这四个方面以“学案导学”为基础,以“当堂评测”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展示点拨”为学习策略,指向“学为中心”的这一核心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案导学: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点拨中勤于反思,学会理性思维。在学案导学学习中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逐渐养成乐学善学,学会学习;在知识点的问题化、限时解决中,培养学生效率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组合作:在小组的建设中学会自我管理,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实现学习任务的环环清。在合作中勇于探究新知,学习新技能,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小组是“我”学习的小家,组荣我荣,自我管理,为我的学习小组尽责尽职,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同组)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自求上劲,不断提升自己,培养高远人生目标,长大后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落实国家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展示点拨:在展示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思维,训练逻辑思维,在展示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体会、认知感悟、创新思维,在别人的展示时学会倾听他人之见解,勤于反思,树立信息意识,善于借鉴新的信息,学会质疑,敢于质疑,批判质疑,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思辨,敢于实践创新,树立自信。教师要注意挖掘德育素材,引领学生明确人生方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珍爱生命,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堂评测:在当堂达标检测中培养学习效率意识,实现当堂学习任务当堂完成,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落实堂堂清。减少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省出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劳动意识,培养兴趣特长。在教师评价激励中不断励志,堂堂课激励自己登攀新的学习和成长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总之,我们致力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当堂评测”的生态课堂中养成民主、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健康生活和人生态度;在课堂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参与意识,提升人文情怀,提高适应社会环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四. “小组合作、当堂评测”课堂的结构范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历了三部曲:“学案导学”是第一部曲,基于对于教案的改革,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教学理念,参照我域实际情况,于十几年前就开始倡导学案导学,打造了各学科的模板,在全域推行学案导学,它回答了学什么的问题,实现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组合作、展示点拨”是第二部曲。它回答了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实践性研究了捆绑式小组评价的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堂评测是第三部曲,关注课堂学习的效度以及学生持续性学习兴趣激励等,回答的是“学得怎么样”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教学观察与探索,我们精心打造了“小组合作、当堂评测”课堂教学范式,并归纳为“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点拨、当堂评测”十六字教学诀,这是对“小组合作、当堂评测”教学范式概况的说明,也是这种教学范式的教学流程和主要环节。“十六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分解割裂,更不能断章取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1)“学案导学”是基础,是实现“学为中心”的依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案是学的依循,是导学的抓手,是体现教师智慧和视野的教学预设。学案中既有基于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内容、学习策略、完成时间、汇报交流方式,乃至于小组合作任务分工等。这样的任务驱动式的模块活动,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分享自己的思考,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同时,学案还应适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学习支架、图表,或者相关拓展性、深入性的学习资源。这些无论是话题和内容的设计,还是学习资源的筛选,都需要建立在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之上,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来建构相应的知识模块、单元主题资源,让学习置于较为深远的学科知识、文化背景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二)“当堂评测”是主线,打造教与学的激励循环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小组合作、当堂评测”的课堂教学范式中,教师的“评”贯穿课堂的始终,利用个人评价、小组捆绑式评价,时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趣,同时又能通过“评”引导学生学的进程,聚焦核心内容,经历核心练习,形成核心技能(能力)。“测”则是课堂教学终结性的考试评价,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以此实现反馈、矫正,力求学有效度,实现“堂堂清”之目的,而非空话、套话。而“评”(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与“测”的结果,既作为日、周、月、学期、年度的一个个节点,又是学生走进下一节课堂的起点,形成对学生跟进式评价、教师反思总结教学的激励循环,让学生充满期待和竞争欲望中去期盼下一节课堂的来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三)“小组合作”“展示点拨”是课堂环节,也是学习策略。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生在依循学案自学进程中,会有疑惑,会有无措,会有思考不深入、不周密等这些应然之况,需要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交流分享,所以独立学习后的“小组合作”就成为学习过程的必然;而在展示点拨的过程中,遇到需要相互交流的节点,也可以顺学而导,在展示点拨中适时组织小组合作,便于学生进一步释疑精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因此,“小组合作”“展示点拨”既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展示点拨”二者既前后承接性,又交互发生,成为“小组合作、当堂评测”课堂教学范式的一基(学案导学)一线(当堂评测)中的两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附:“小组合作 当堂评测”教学范式图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整理:心境的颜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音乐:微山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