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盘点被称之为“中国之父”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国脊梁(十九)</p> <p class="ql-block"> 184.中国煤炭化工之父:汪寅人</p><p class="ql-block"> 汪寅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4年9月29日生于上海,</span>浙江杭州人。毕业于震旦大学化学工程系,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煤化学家和能源科学家,是中国煤化学的奠基人,煤炭加工利用和煤化工技术研究的先驱者。</span>历任开滦煤矿化工研究所所长,煤炭工业部煤经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中国煤炭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第三十二、三十三届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他参加制订的中国煤炭分类方案,统一了我国煤的种类划分、牌号命名以及有关煤炭的分析和测试技术标准。领导了我国西南地区褐煤炼制冶金焦及从含锗较高的褐煤中用化学方法直接提取锗的新工艺等基础性研究,均取得成功。撰有《中国褐煤、烟煤、技术分类》等论文,编译有《国际烟煤分类》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我国煤化学和煤化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煤炭化工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 185.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之父:李升伯</p><p class="ql-block"> 李升伯(1896—1985)上虞驿亭人。1915年上海民立中学毕业后进丝厂,刻苦自学英语、数学、物理和纺织专业知识,小有名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曾在宾夕法尼亚纺织学院攻读纺织工程,并到美、欧、日六国考察纺织工业,探索实业强国之路。</span>1926年任南通大生纱厂经理、先后创办我国第一家棉产改进所及上海“棉纺织实验馆”。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经纬纺织机械公司总经理,在沪、津、沈等地开设纺织技术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纺织专业人才。50年代去美工作入美国籍,1978年回国定居,任上海纺织工业局、纺织工程学会顾问,继续为拓市场、发展服装工业作出贡献。李升伯一生致力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投身实业,在南通大力拓展纺织事业,被誉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 186.中国现代纺织工业之父:钱之光</p><p class="ql-block"> 钱之光(1900年11月27日-1994年2月5日),原名光友,浙江诸暨牌头镇王家宅(今属斗岩村)人。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纺织工业奠基人、主要领导人之一。先后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兼中共党组书记;国家轻工业部部长、中共党组书记。他参与建立了新中国的纺织机械制造业体系,适时满足了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使我国棉、毛、麻、丝等纺织业得到全面发展。为了克服粮、棉争地的矛盾,解决人口的穿衣问题,他提出了发展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了上海市金山、辽宁省辽阳、天津、重庆市长寿和江苏省仪征等大型化纤生产基地,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化纤工业大国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纺织工业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7.中国青蒿素之母:屠呦呦</p><p class="ql-block"> 屠呦呦,女,汉族,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span>,中共党员,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发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她带领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对青蒿素的研究。当时,疟疾肆虐,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屠呦呦决定从传统中药中寻找解决方案。她走访民间,收集了大量药方,并从中提取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最终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无色结晶,命名为“青蒿素”。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的问题,还为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青蒿素之母”。</p> <p class="ql-block"> 188.中国航海之父:郑和</p><p class="ql-block">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即1405年至1433年,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他的航海行动不仅在航海技术和航行规模上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而且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建立政治秩序、拓展朝贡体系、加强中外文明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航海行动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了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6年。这些成就使得郑和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航海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9.中国养蚕之母:嫘祖</p><p class="ql-block"> 嫘祖,也称为雷祖、累祖、螺祖、先蚕娘娘,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她是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说她在四五千年以前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并将这项技术传授给部落民众,使人们开始穿上了好的衣服,</span>被称为“嫘祖始蚕”<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这一发明被视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技艺之一,对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嫘祖发明养蚕技术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和《路史》等文献。后人尊称嫘祖为“先蚕娘娘”。</span></p> <p class="ql-block"> 190.中国植茶始祖:吴理真</p><p class="ql-block"> 吴理真,西汉严道(四川省雅安名山区)人,号甘露道人,道家学派人物,先后主持蒙顶山各观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发现了野生茶树,并首次尝试种植茶树,</span>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理真的植茶地点在现在的蒙顶山,这里被公认为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他的成就对后来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据《四川地方志》记载,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这是佛教僧众植茶的最早记录。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皇茶园”。因此,吴理真也被称作“植茶始祖”、“甘露大师”。</p> <p class="ql-block"> 191.中国缫丝之父:陈启沅</p><p class="ql-block"> 陈启沅(1834-1903),字芷馨,号息心老人、息心居士,是南海西樵简村人。他早年科举失利后,随兄长到安南(今越南)谋生,观察到法国人使用机器缫丝的高效和质量,决定回国创办机器缫丝厂,以改变家乡落后的手工缫丝业。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服了设备和技术引进的困难,</span>成功制造出蒸汽缫丝机。于1873年创建继昌隆缫丝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不仅促进了新式缫丝业在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发展,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推动了广东乃至全国缫丝业的革新</span>。他一生著有《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溯源》等著作。其《蚕桑谱》对晚清蚕桑科技的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经济史、科技史的参考资料。因此,他不仅是“中国缫丝之父”,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2.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p><p class="ql-block">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为鲁迅,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重大贡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包括《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这些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193.中国革新造纸术之父:蔡伦</p><p class="ql-block"> 蔡伦(61年/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宦官,桂阳郡人。他在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并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总结了以往的造纸经验,革新了造纸工艺,最终制成了“蔡侯纸”,并于元兴元年(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其造纸法。蔡伦的造纸术不仅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造纸方法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使得纸张的质量大大提高,价格便宜且易于推广。这种纸逐渐取代了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总之,蔡伦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他的发明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革新造纸术之父”。</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