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小子三年级的科学课上,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些蚕宝宝,基本上都是刚孵化出来的,形体非常小,小到即便设法也不能辨出有多少只。能看到的只是几片残缺的、近乎干枯的桑叶。小子是异常地开心,自己折个了小纸杯,将"残桑"放入。放学后一路小心翼翼地托着纸杯,到家后立即将其转入一倒置的棋盒盖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直以来,我就不喜欢软体动物类,儿时强忍着还能拿拿蚯蚓什么的,现在就连想着都觉得异怪(即"恶心")得很。所以对这次小儿带回的东东心中本是有些不愿的,可也不能影响小儿积极观察自然生物的兴趣。于是对于 “小客人” 的到来,我显现出与小子一样的 "兴高采烈" ,为他们:造房子、铺地毯、备佳肴、大扫除、迁新居……</span></p> <p class="ql-block"> 客人安顿下来,我们便开始为他们的口粮犯起愁来:我们能吃的,它们都不感兴趣;它感兴趣的,我们也没有。唉,长叹一声后,开始全家总动员,婆婆与小区熟悉的婆婆们沟通,时不时也能索一些不太新鲜的桑叶回来;先生带儿子锻炼时,又意外地发现了两株小桑树,虽然还是只有20多公分高的小苗苗,但毕竟也是雪中之炭了;小儿周末上兴趣班时,又惊喜地遇到一棵相对较大号的桑树;本人亦向熟人打听可能的采集渠道。一段时间内我们每遇一处有茂密植被之处,总要贼眉鼠眼地探视一通,虽然基本上没有什么过收获。</p><p class="ql-block"> 由于初期实在是粮草贫乏,加之认为它们形体尚小,每天都只吝啬地喂极少的几片桑叶,但维持生命显然是足够的。小家伙们开始实在是太小,只有2~3mm大,给打扫卫生时,虽然每次都非常小心地检查,但数量还是逐渐减少,能辨别的数量起初为18只,后慢慢减少并稳定在12只。</p><p class="ql-block"> 小家伙开始时身上黑黑的,身体蠕动的幅度也非常小,但是你将它在一片新桑叶上,很快他就能啃出条比自己身子还大的"S"型缺口。开始基本每天喂两次,都是在我早晨上班前,及下午下班后。只是一大家子人,一有空总要痴痴地盯着宝宝们,虽然还不能看出个所以然来,并常相互之间指责或提醒,不能用手去确保桑叶或宝宝;不要将脸凑得太近;不可在旁边大声讲话,不得将其放在光线太强处;不好总在旁边走动;还要放到相对通风的地方;晚上较冷,要给它们加上盖子……就这样小宝宝们在我们的加倍注视中慢慢地长大起来。</p><p class="ql-block"> 宝宝进起食来还真另类,正常人类及其它有印象的动物进食都是上下方向咬,片状的食物便总是平拿在手中左右方向的啃食。而这厮们却是绝然不同,它们用前面三对脚抱稳桑叶,然后全力仰起头开啃,并逐渐低头直至极限,再进入第二轮仰面、啃食至俯首……</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宝宝们都长得两公分多长了,并已能清晰地看出身子都分为八节。每节身体两侧靠下部位都陆现了一个小小的、圆圆的黑点,直径在0.3~1.0毫米不等。第一节连着头部,长度有后面2~3节长。在其"后脑勺"的部位,总是鼓出一块,只是没驼峰明显,而且是该处的皮肤是非常之皱褶。该节的最前端是黑色的嘴,呈近似三角形,具体的结构没法看清。</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感觉到:蚕嘴成长的速度明显不比身体的成长速度,以致后都觉得小嘴配大身子有些不协调了。第二节身体两侧的下部各长出三只脚,一要负责爬行时新目标的探索、新山岭的翻越,二要在啃食时固定食物不晃动,以提高啃食速度。第四至七节身体两侧的下部各长有一只脚,主要支持身体的爬行,并可在啃食、休息时固定身体。另外在宝宝身体的腹部还长有许多绒毛,估计时协助爬行用。最后一节的背部长出—"肉刺",向后上方的空间伸去,长度在1~3毫米之间。该节末端后上方还长有微微上翘的"小尾巴"。</p><p class="ql-block"> 随着蚕宝宝慢慢地长大,小儿表示:"老师讲,可以牺牲一只蚕,将其切开看看身体的内部结构……"听听都觉得残忍,终于谁也没这么干。</p><p class="ql-block"> 在全家人不太焦急的期待中,蚕宝宝终于要开始"奉献"了。一些长势杰出的主,明显开始不关心进食了,而是到处爬着寻找着什么。记忆中蚕结茧是要"上山"的,即用整齐的小麦草像做绒花似的扎出呈放射状的一个玩意,供蚕宝宝上去结茧。现在我们是绝计整不出这个玩意儿的,于是即向一些有家养过数只蚕的经验人士请教,对方称:不要紧,蚕会在盒的边角上结茧的。</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要亲眼看看蚕是如何将自己束起来的。于时最后几天在家时一有空便目不转睛地盯起它们来,生怕错过一点细节。开始时看着几个宝宝四处寻觅彷徨时,心中直觉得心疼,有种对不住的感觉。慢慢的有两只宝宝开始在盒的边角牵牵扯扯了,可是速度之慢,足可磨去你所有的锐气。终于到近11:00点还未能看个子丑寅卯来,只能遗憾入梦。次日一睁开眼,便急冲冲地去看"奉献"成果:哇,两个精致、小巧的茧已经稳稳在盒子边角了,一个黄色、一个白色,只是茧还很薄,还能看出宝宝在其内自得其乐地忙碌着……</p><p class="ql-block"> 后面几天更是幸福的收获季节,宝宝们都成了害羞的大姑娘,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将自己裹藏了起来。最后,十二个精美诱人的茧就全成形了,6个白的,6个黄的。只是总觉得它们比记忆中的块头小,不知是记忆出了偏差,还是由于初期在我家有些营养不良所致。随便拿起一只,轻轻地摇摇有晃动声再放下:</p><p class="ql-block"> 还是让宝宝们静静地休息一下吧,这些天它们太辛苦了!</p><p class="ql-block"> 小儿说称:"老师说,蚕结茧后,可剪开一只看看。"最后大家还是没舍得。</p><p class="ql-block"> 在喜悦中安静了约一周,一天突然发现一只茧的一端似潮湿状,并发现该处内部有动静:飞蛾要出茧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突然觉得一阵肉麻,有些害怕飞蛾扑腾过程掉下的粉末。于是用透明塑料袋好,拿到阳台上,静静地透视着,终于茧破了:蛾的脑袋出来了、整个身子出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虽属土生土长的乡下人,说来对蚕该有些了解的,但实际上也就是幼时进过蚕室几次,能记下来的只有:浓郁的、已走调的桑叶味;白得发亮的、小手指般大的软体动物;及那椭圆形的茧;其它有关蚕的概念也基本也没有了。今天,是小儿成就了我,即使闭着眼也能清楚地看到宝宝各生长阶段的形态了。我是如此的满定,总算可名正言顺地称自己为乡下人了,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