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日立冬,昆明的天空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天气突变,顿时显得特别寒冷。1917年的11月份,俄罗斯大地一定也是非常寒冷的,一大群具有布尔什维克献身精神的列宁党,胸膛中有一堆堆烈焰燃烧,终于发起了向冬宫的攻击。一战的结果让苏维埃站立了起来,二战的结果横空出世了新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部影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在1918》。我至今保存着《列宁在十月》的连环画,然后又保存了高尔基人间三部曲,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同版本,其中也有自己非常珍视的上美版《钢铁》连环画上下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谨此铭记一百多年前列宁党鲜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的那些布尔什维克奋斗者和献身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11月7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莫斯科红场上,列宁墓后的克里姆林宫红墙上安放着朱可夫元帅、高尔基等前苏联名人骨灰。然而在红墙下边还有一排墓碑,其中有两位为“十月革命”捐躯的中国人——“张”和“王”墓冢。在1917年寒冷的冬季有五万中国人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拿起武器和俄国人民一同战斗,在各条战线上出现了无数个“中国团”“中国营”“中国连”,并最终帮助列宁党推翻了沙皇统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工赴俄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达到高潮。十月革命爆发前,俄罗斯华工达一二十万人,他们多来自中国山东、新疆、河北等省区及哈尔滨、大连等城市,分布在莫斯科、彼得格勒、乌拉尔以及北部和远东各地,从事最艰苦的劳动。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华工们毅然拿起武器,投入俄国革命的行列。有成千上万的旅俄华工加入工人赤卫队和红军。由中国人组建的部队不少于3个团、5个营及7个独立连,人数大约有5万之多,有不少史料和书籍记载着他们的名字和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包其三,这是俄国革命中的一位传奇英雄。他于1887年出生在沈阳,后流落到俄国。革命开始后,他在符拉迪高加索(即后来的奥尔忠尼启则市)组建了一个“中国国际支队”,又称“中国营”。包其三率领这支骁勇善战的队伍转战高加索、库班、阿斯特拉罕和撒马尔罕各地,被称为“工农政权的英勇捍卫者”,是“巴斯马赤战线上的第一位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任辅臣,革命前曾在彼尔姆主持过华工事务,他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东方战线第3集团军第29步兵师的“中国团”团长。他领导的队伍被称为“中国英雄军”、“钢铁团”,被当时的报纸誉为“我们战线上的最坚强最可靠的队伍”。在1918年11月至12月为争夺维亚车站的著名的韦尔霍图尔斯克战役中,任辅臣和他领导的这支队伍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列宁对此事件高度重视,苏维埃政府特别派遣一个班的战士将任辅臣的妻子张含光及子女接到莫斯科。1919年底,列宁专门接见了母子4人,称赞任辅臣是一位卓越的指挥员和优秀的布尔什维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富清,列宁卫士。生于沈阳,1916年作为华工来到俄国,1917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后改编为红军。1919年初,他同其他200多人(其中有70多位中国人)奉调到彼得格勒担任列宁的卫士。一个多月后,他随列宁到了莫斯科,后随卫队转战西、南各条战线作战。1924年列宁逝世时,他以军校学员身份为列宁守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人的部队中还有许多优秀的指挥员,如孙富元(曾任莫斯科第21步兵团中国营营长)、单清河(任彼得格勒中国国际支队政治委员)、申钦贺(华人特别部队司令部政治委员)。更有成千上万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旅俄华人红军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俄国传记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在1923年写作的短篇故事中,专门提到中国人参与十月革命。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大量在俄国远东地区的中国人被带到欧洲地区,作为俄国国内严重劳工短缺的人力补充。1917年后,不少中国人参加了红军,为俄国的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支由中国人组成保卫队,隶属早期苏维埃政府的秘密警察机构契卡(Cheka),奉调到彼得格勒担保护列宁。这支保卫队由苏维埃红军亚克将军(Iona Yakir)领导。列宁卫士之一的渖[shěn]阳人李富清,在1924年列宁逝世时,更是以军校学员身份为列宁守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段祺瑞政府于1917年初宣布参加英法等协约国作战,并派出相当可观的一支部队到东线参战,同时还派出成千上万劳工到俄国。这些部队和劳工实际上没有投入战斗,而是替沙皇军队挖战壕,十月革命后,俄国因发生内战,秩序混乱,交通不畅。中国参战部队和劳工无法撤回国内,处境十分艰难。经北洋政府反复交涉,苏俄政府同意滞留在俄国各地的中国参战人员分批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回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8年7月底,中国团乘车到达车里亚宾斯克和鄂木斯克之间的特罗伊茨克。此时苏俄红军正在这一带同白军高尔察克部杜托夫匪帮及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展开激战。列车因铁路被破坏无法继续行驶。中国军人和劳工准备步行,经哈萨克斯坦草原后沿着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人返回祖国的路线回到新疆。最后大队人马行军两天两夜后到达别洛茨克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红军和白军双方都想利用中国人为他们作战。白军派出代表要求中国军队进攻红军,否则便被当成敌军予以剿灭。红军指挥员布柳赫尔则派党代表尼·卡希林带着一批共产党员到中国人中进行宣传,希望这些农民出身的中国士兵能站到革命者一边,为推翻剥削制度而斗争。中国团体被说服了,在张福荣(音译)的带领下毅然参加了红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组建“中国军团”</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避免被拥有优势兵力的敌军消灭,保存有生力量,布柳赫尔指挥红军往西北方向突围到卡马河畔与红军主力会合。8月5日拂晓,战斗开始。8月16日,红军强行到达托博尔河、鄂毕河支流三江汇合地区。追击的白军也赶到这里。他们想利用这块口袋形的地形把这支中俄混合部队消灭。布柳赫尔和张福荣指挥红军(近两千中国人)与白卫军在这里血战了四天四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月19日夜间,敌人渡过托博尔河对伊尔内克希村发动进攻,企图攻占这个据点,阻止正在渡河的红军后继部队,并将他们截为两段后各个击破。千钧一发之际,布柳赫尔命令张福荣带领两个连的中国红军对敌人实行反冲击。他们端着刺刀,每人背一把马刀作短距离跃进,在离敌二三十步远的地方,突然发动猛烈冲锋。这支部队在国内属北洋军嫡系精锐之师,士兵年龄都在20—25岁之间,训练有素,出国前又经过挑选,战斗力强,尤其擅长肉搏格斗。中国军人把白军打得措手不及,把他们赶过了托博尔河。红军从容渡过济利姆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支八千多人的队伍一路上打过无数硬仗恶仗,远征1500俄里,于9月12日在昆古尔地区与红军正规军乌拉尔第五师会合。9月14日布柳赫尔把这次具有传奇色彩的行军电告列宁。其中特别提到了中国营的英勇顽强。1918年9月30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们听取了南乌拉尔中俄混合部队英雄事迹的专题报告。由于张福荣领导的中国营战绩突出,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对其进行了嘉奖。会议决定将俄罗斯乌拉尔—伏尔加地区加入红军的各支中国国际志愿队编组成“中国军团”,集中由布柳赫尔指挥,张福荣任军团长。列宁和斯维尔德洛夫亲自签署命令,托洛茨基(时任红军总司令)于1918年10月12日代表俄共(布)中央前往昆古尔把军旗授予张福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乌拉尔中俄红军混合部队与昆古尔地区红军会师后被编入第三集团军。这时俄罗斯东部,尤其是彼尔姆—昆古尔地区军事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尔察克白军和捷克斯洛伐克叛军一刻不停地向莫斯科方向进犯。列宁发出了“一切为了东线”的号召。“中国军团”参加了粉碎高尔察克的军事行动。1919年10月中旬,布柳赫尔、张福荣指挥“中国军团”和其他几个旅的苏俄红军长途奔袭托博尔斯克市,高尔察克逃回鄂木斯克。11月14日,红军解放了鄂木斯克,高尔察克逃到后贝加尔地区。在这次战斗中,“中国军团”损失较大,张福荣也受伤,后经几个月治疗返回部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粉碎高尔察克后,“中国军团”被编入布柳赫尔任师长的第51师,1920年6月初配合红军南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对波兰白军展开反攻,顺利进军华沙。为了挽救波兰白军,英美帝国主义又支持“黑色男爵”弗兰格尔将军和邓尼金将军在短时期内建立起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从克里米亚半岛出发,准备在顿河和库班登陆,往北移到西南方面军后方实施进攻。红军南方方面军人数太少,抵挡不住白军的进攻。俄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调51师回援。“中国军团”随51师在阿波斯托洛沃车站下车,飞速奔向卡霍夫卡登陆场,接替正在同弗兰格尔部激战损失惨重的拉脱维亚师和第52步兵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8月12日到10月12日两个月,51师顽强挡住了弗兰格尔白军几倍兵力的进攻,“中国军团”的战士们表现得异常英勇。这场战斗是俄国战场上第一次出现坦克和装甲车。“中国军团”战士勇敢地爬上坦克,把手榴弹塞进坦克内,然后与之同归于尽。10月14日,红军援兵赶到,51师转入反攻,歼灭了窜入卡霍夫卡登陆场地区的弗兰格尔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久,波兰当局因军事失利被迫同苏俄签订和约,西南战事停止。革命政府把进攻波兰白军的军队调到克里米亚前线,配合51师全歼弗兰格尔白军,解放克里米亚半岛。连接克里米亚半岛和顿河流域库班草原之间的地段叫彼列科普地峡,宽仅11公里,东面是锡瓦什湖,西面是通往黑海的卡尔基尼特湾。为了阻止红军进攻,弗兰格尔白军在这里修有坚固的工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31日51师强攻失利,冲在最前面的“中国军团”伤亡四百多。张福荣把“中国军团”、伊凡洛夫把俄红军456团后撤7—8公里,暂时停止攻击。双方对峙几天后,红军重新发起进攻。11月7日深夜“中国军团”全体战士与65、52师部分旅团士兵冒着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涉水强渡锡瓦什湖,穿插到壁垒阵地后面。经过3个多小时的秘密涉渡,红军大部分战士登上了壁垒阵地后的利托夫斯基半岛。敌人发现后,拼命反扑,企图将“中国军团”消灭掉。“中国军团”和其他苏俄红军与比自己多十几倍的敌人激战四昼夜,白军全线崩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月12日红军占领克里米亚半岛最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市。红军入城时,“中国军团”战士虽然走在最后,工人和市民们仍然把鲜花撒在他们头上,人们惊异地注视着这支由个子矮小的东方人组成的队伍。大家高呼乌拉!把战士们抬起来,抛起来。在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战斗中,“中国军团”牺牲了一半以上战士,张福荣本人身中七弹侥幸活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余下的“中国军团”后来有的加入了苏联国籍,有的回国部分人还参加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由于“中国军团”战功卓著,1927年苏联政府在彼列科普镇修建了纪念碑,借以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类似的纪念碑,第比利斯也有一座)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纪念碑被捣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在内战期间还有许多其他旅俄华工参与了保卫十月革命成果的行动,还有相当一批人加入了正规军。据苏联学者统计,1919年在苏俄红军、游击队及契卡(全俄肃反非常委员会)中服务的华人达4万人;而以后在所有红军部队中,由中国人组建的部队不少于3个团5个营及7个独立连人数5万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苏俄内战险恶艰难的岁月中,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中国志愿者英勇、正直、忠诚的精神品质给他们的俄国战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29步兵师战士、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戈利科夫在1918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我们的战士中有许多关于中国同志的谈话。大家知道,他们爱护武器,任何时候也不离身……中国人的纪律性很强,他们无条件遵守营、连乃至排、班的任何规则。”还有许多参加过国内战争的苏联红军老战士在回忆自己的中国战友时,也都称赞他们在战斗的最危险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战士的英勇与忠诚,使他们得到了苏俄各级政府和党组织的无限信任,他们不但在一般红军部队中受到信任,而且被收进契卡和公安部门,参加反特和肃反工作。1919年初,在列宁身边当警卫的200多名战士中,就有李富清等70多名中国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受到上级首长和苏俄各级政府表彰的中国志愿者不计其数。比较著名的是任辅臣领导的第三军第29步兵师第225中国团,曾被授予“红鹰团”称号。苏俄报刊称它是“我们战线最顽强的部队”“最可信赖的部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1918年11—12月为争夺维亚车站的著名的韦尔霍图尔斯克战役中,任辅臣不幸牺牲。列宁对此事件高度重视,苏维埃政府特别派遣一个班的战士将任辅臣的妻子张含光及子女接到莫斯科。1919年底列宁专门接见了母子四人,称赞任辅臣是一位卓越的指挥员和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同时高度评价中国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在1917年11月25日由阿拉巴耶夫斯克、纳杰什乌金、彼尔姆等地区华工组成的“中国团”诞生。全团两千多人。任辅臣任团长,第一营营长张清箫河北保定人,沉默寡言却会俄语;第二营营长桑来朝山东人,知书达理却精通武术;第三营营长潘白川出色的机枪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任辅臣外,苏联红军中的有许多优秀的中国人指挥员,如孙富元(曾任莫斯科第21步兵团中国营营长)、单清河(任彼得格勒中国国际支队政治委员)、申钦贺(华人特别部队司令部政治委员)。更有成千上万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旅俄华人红军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目前举行联合军演的车里亚宾斯克,在1918年,也出现过中国人为俄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景。据环球时报的报道,1918年7月底,一批中国到欧洲参战的中国军人和劳工,乘火车回中国时,火车在车里亚宾斯克州的特罗伊茨克无法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苏俄红军正在这一带同白军高尔察克部杜托夫匪帮及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展开激战。中国军人和劳工毅然参加红军,由列宁、斯维尔德洛夫亲自签署命令组建“中国军团”。这个“中国军团”在车里亚宾斯克州所在的乌拉尔地区,为俄国革命事业血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8年9月1日《乌拉尔工人报》就曾报道,在我们战线上作战的中国团,以其坚强和极端坚韧不拔的品质而着称,他们曾夺取彼尔姆城,血战阿拉塔伊,后又多次将敌军击溃在都拉河和上都拉一带。光他们缴获的机枪就可以装备一个师了。中国团是我们战线上最好的红军部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统计,在俄国革命爆发之后和随即开始的国内战争中,在红军国际部队中有5万余名华人官兵浴血奋战在异国土地上,创造了无数悲壮感人的英雄事迹,而所有的中国志愿人员都无一例外地珍惜自己的民族荣誉。中国国际部队的武器肯定比不上正规红军的精良,但他们打起仗来常常是几十个人独抗数倍於己的敌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莫斯科红场上,列宁墓后的克里姆林宫红墙上安放著朱可夫元帅、高尔基、加加林及其他前蘇联名人的骨灰。然而,在红墙下边还有一排墓碑,其中有两位为“十月革命”捐躯的中国人——“张”和“王”的墓。1918年11月7日,即“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那天,列宁亲自为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的阵亡将士纪念碑揭幕。在一块单独的墓碑上,人们用俄文刻上了“张”和“王”二字。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从彼得格勒、罗斯托夫、顿河草原、基辅、直到茫茫无际的西伯利亚,到处都安葬著中国国际主义战士的“无名烈士墓”、“友谊墓”。人们至今还不知道大部分牺牲的中国华工的名字,但是列宁记住了他们,俄罗斯人民记住了他们。正如莫斯科二战无名烈士墓上所铸刻的“无名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字一样,历史会永远记住无数个“张”和“王”在异国他乡的奉献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西乌克兰的罗夫诺州,基辅政权拆除了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纪念碑。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经典文学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得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有志青年投身到祖国建设当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位苏联作家以自己在苏俄内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了这部不朽著作。自2014年美国主导的颜色革命成功推翻乌克兰民选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后,上台的亲西方政权一方面纵容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泛滥,另一方面与邻为壑积极反俄,其具体体现在“去苏联化”和“去俄罗斯化”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短短的10年间,乌克兰境内的苏联领导人纪念碑被破坏和拆除、苏联红军的公墓被砸毁破坏,教科书里关于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被删除,苏联时代为纪念牺牲英雄而命名的街道名称被更改,甚至冠上美国臭名昭著政客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讽刺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现在在乌克兰属于禁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被污蔑为契卡的特务。而书中的第一反派彼得留拉却被以泽连斯基为首的基辅政权奉为乌克兰的民族英雄,何其讽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是这句话,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现如今的乌克兰在背叛自身传统价值观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让整个国家陷入灾难,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美国利益至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完成。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床上历时三年才完成了这部作品,他本人是一位亲历苏俄内战的革命者,曾在双目失明和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部小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记叙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小说描写了保尔从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是一个倔犟好斗的少年,早年丧父,靠母亲养家糊口。在苏俄革命的浪潮中,保尔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战争中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忍受着残疾和失明带来的巨大痛苦。保尔的性格特点是生性好斗,有反抗精神,面对敌人坚强勇敢,对党异常忠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励志作品。它告诉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理想而奋斗,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不懈。书中有很多激励人心的句子,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三大反派势力,略作归纳一下,分别是:一是波兰。可能你会感到吃惊,但波兰军队在小说里的可恶度绝对排在第一。保尔受到重创的炮火,就是来自于波兰军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尔的好朋友谢廖沙为了迎战波兰军队,告别了家乡,小说里有一段他的内心独白:“ ……再见吧,我的故乡,再见吧,肮脏而难看的小城,丑陋的小屋,坎坷不平的街道!再见吧,亲人们,再见吧,瓦莉亚,再见吧,转入地下的同志们!凶恶的异族侵略者——无情的白色波兰军队已经逼近了。”这段话里提到的谢廖沙的姐姐瓦莉亚,也是在波兰军队入侵之后,因为进行地下活动,而被波兰兵残忍地绞死了,手段非常残酷,现场不堪卒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是彼得留拉军队。在小说里,彼得留拉的名字出场较多,保尔被抓,也是彼得留拉军队所为,但是,保尔的意外被释,也是彼得留拉的手下。保尔被释放的原因,是因为彼得留拉的一个手下,因为担心彼得留拉要亲自到牢狱里检查,防止彼得留拉责怪,所以预先去清理一下监狱,认为保尔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便把他放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是德国人。苏联改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一版电影,拍摄于四十年代,当时正在卫国战争期间,把影片里的一战时的德国人,描写得穷凶极恶。在小说里,保尔偷了德国人的手枪,遭受到致命的搜索,幸好保尔拒不承认,才逃得生天。但德国人还算文明,没有像二战时期那样杀人如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描写同一时期的小说《白卫军》中,剧中军官及知识分子们都普遍对德国人持有好感,希望德国人不要撤走,抵抗住彼得留拉军队的攻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在现在的乌克兰,彼得留拉竟然被看成是促成乌克兰独立的三大民族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俄罗斯显然对彼得留拉非常感冒。普京总统就直接指称彼得留拉为“一个具有纳粹观点的人,一个在战争期间灭绝犹太人的反犹太主义者”。而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彼得留拉最大的劣迹,就是他的部下屠杀犹太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在小说里,作者也非常留有分寸,并没有说是彼得留拉直接下令屠犹,而是他的桀骜不驯、各自为政的部下自行作出的屠杀决定,甚至这些部下在为非作歹的时候,还顾忌会被彼得留拉发觉。所以乌克兰在把彼得留拉奉为民族英雄的时候,也是在这里找到了为彼得留拉辩护的空档,认为彼得留拉无力约束他的部下,屠杀犹太人的行为,并非出自彼得留拉的指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上的彼得留拉最初的观点,只是提出乌克兰自治,而不是乌克兰独立。早期他在文章中,只是提出在俄罗斯的大框架下,实现乌克兰的民族自治,所以,他在激进分子中,通常被称为亲俄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是国内介绍乌克兰历史的一本引用得比较广的图书,2019年出版,作者是乌克兰裔美国人,他在书中这样介绍了彼得留拉的身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得留拉于1879年生于波尔塔瓦,……与比他大半岁的约瑟夫·斯大林一样,彼得留拉在还是一名神学学校学生时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并从底层逐步晋升,成为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的领袖之一。在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彼得留拉担任了许多乌克兰语刊物和报纸的编辑——最先是在基辅,后来转至圣彼得堡,从1912年起则在莫斯科。1917年,他先是作为乌克兰总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后来又作为“中央拉达”的军事事务总书记,担任俄军编制中乌克兰部队的首脑。后来,这些部队中的一支被分出来交给未来的乌克兰统领帕夫洛·斯科罗帕德斯基来指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得留拉走上政治舞台,起始于沙皇被推翻。沙皇推翻,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首次提及的一个重大事件。本来保尔生活在一个乌克兰小城中,这里历史上也曾经隶属过波兰,所以,在他的家乡,有很多波兰的贵族与地主,在当地还有很多波兰式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保尔过着他的与世隔绝的童年生活,直到有一天,外界的风云刮到他的家乡。在小说上部的第二章里,写道:——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像旋风一样刮进了这个小城:“沙皇被推翻了!”——这个时期是1917年3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尔当然不知道,在他把他的仇恨的目光,投注到他的身边的惩戒他的神甫、欺负他的工头这些人的时候,乌克兰这片区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沙皇推翻,乌克兰立刻成了权力的真空,各种势力,竞相涌现出来,攫取权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期间的乌克兰的霸王旗插在谁家的门楣:1、格鲁舍夫斯基主导的“中央拉达”政权(1917年4月至1918年4月)。2、斯科罗帕茨基的盖特曼政权(1918年4月至1918年12月)3、温尼琴科和彼得留拉的执政内阁制(1918年12月——1920年6月,败走乌克兰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阶段“中央拉达”执掌政权的时间段,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根本没有提及。第二阶段盖特曼政权执掌的时候,就是小说里提到的德国人来了的段落,盖特曼政权是德国人扶植起来的,取代了“中央拉达”,这时候,保尔有了印象,写到了德国人来到自己家乡之后,带来的巨大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国人后来因为自己家的后院起火,闹起了革命,只好撤兵了,于是,德国人扶植的盖特曼政权也随之土崩瓦解。接下来,就是所谓的彼得留拉匪帮进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得留拉匪帮的大头目在乌克兰权力真空期间的进阶之路,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个舞文弄墨的文人,转化为一个掌握重兵、操纵一个地域生杀予夺大权的“大头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节点在1914年。在这之前,彼得留拉在莫斯科的一家保险公司担任了三年的会计师,在此期间,因为他的亲俄言论,他的同伙指控他有亲俄倾向。此刻,乌克兰独立在他的心目中是难以想象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4年一战爆发,他在《乌克兰生活》杂志撰文,还呼吁乌克兰人“为俄罗斯战斗到底”。评论者认为,他此刻已经具备了政客的素质,就是到什么山说什么话,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向别人拍着胸脯承诺一切,屁股一转,立刻不承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5年的彼得留拉1916年初,彼得留拉加入“全俄地方自治区和城市联盟”,该组织成立于1914年,负责俄罗斯政府对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由此他投笔从戎,命运逆转,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此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用不上上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7年2月,沙皇推翻后,彼得留拉前往基辅,他善于演讲,在士兵中广受欢迎,从而在乌克兰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1917年5 月,第一届全乌克兰军事大会在基辅举行。在会议上,彼得留拉作为西线的代表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会议结束后,他被纳入中央拉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7年6 月,他担任军事事务秘书长(实际上是国防部长)一职。在他的职位上,他主张将驻扎在乌克兰领土上的军队乌克兰化,并主张在领土上招募另一支军队。但临时政府不想做出让步,只同意部分部队由乌克兰人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7年十月革命后,彼得留拉的思想发生逆转,他看到苏俄军队长驱直入乌克兰,思想逐步转向到乌克兰独立的立场上。此时,彼得留拉在军事事务秘书长的一职上,开始组建部队,当时在乌克兰土地上,各种散兵游勇,多如牛毛,彼得留拉统统收编麾下,由此埋伏下彼得留拉部队良莠不齐、日后臭名昭著的潜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8 年1月9日晚上,中央拉达宣布独立。但是自忖无力抗衡苏俄军队,只得求助于外援,与德、奥地利谈判,请求他们帮助对付苏俄军队。德国人求之不得,开进乌克兰。但中央拉达在德国人眼中看来软弱无用,很快德国人就踢开中央拉达,另觅中意者。1918 年 4 月 29 日,斯科罗帕茨基在德国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中央拉达”,宣布自己为乌克兰国家的最高统领,也就是盖特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德国人来到保尔的故乡,同时还跟着一群盖特曼的伪警察,可以看出,乌克兰风云变动时期的第二轮势力,在小说里得到反映。德国人的傀儡政权上台后,彼得留拉持反对态度,随后领导了全乌克兰地方自治联盟,反对斯科罗帕茨基和他所代表的占领政权,并着手建立一个地下组织网络,为权力斗争做准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8 年 7 月,彼得留拉发表了一份反德宣言,要求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将土地归还给农民。对于面向大地主的斯科罗帕茨基来说,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为此,彼得留拉于7月27 日被捕,在监狱中被关押了近四个月。1918年11月初,德国国内闹起了革命,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斯科罗帕茨基的傀儡政权岌岌可危,彼得留达的支持者施加压力,11月11日彼得留拉被释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月,独裁者斯科罗帕茨基跟着德国人不战而逃,彼得留拉率兵攻打基辅,由此进入乌克兰动荡时期的第三个阶段:执政政府阶段。彼得留拉被任命为执政政府部队的指挥官,并于1919年5月成为主席,独揽大权,这段时间成为他人生的巅峰时期。当时乌克兰大地群雄逐鹿,苏俄、白军和波兰交替竞逐,试看谁主沉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得留拉的部队无力抗衡,1919年春天,苏俄军队击败了彼得留拉的杂牌军,进入了基辅。8 月,彼得留拉被淘汰出局。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彼得留拉像他的上任一样,再次把希望寄托在外国势力身上,试图与波兰人谈判,波兰人当时正在与布尔什维克作战。1920 年 4 月,他签署了一项条约,根据该条约,波兰承认新独立的共和国,但为代价是失去两个地区:加利西亚和沃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波兰人最终并没有为乌克兰的利益而战。当波兰在与莫斯科的战斗中耗尽力量时,波兰和苏俄于 1921 年签订了里加和平条约,实际上是将彼得留拉抛弃。1921年11月,彼得留拉的追随者组织了对苏维埃乌克兰领土的突袭,但最终失败,彼得留拉逃到巴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得留拉于1926年5月25日被塞缪尔·施瓦茨伯德枪杀。凶手没有试图躲藏,向警方自首。他说,这起谋杀是对1918年至1920年彼得留拉在乌克兰实施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报复行为,他所有的亲戚都在大屠杀中丧生。连爱因斯坦都发起呼吁,为这名枪手进行脱罪呼喊,最终他被无罪释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得留拉在乌克兰的身份反转,在国际上带来更多的是争议。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彼得留拉的界定,并没有脱离于世界范围内的共性认识,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写中,看到在那块至今仍然热战弥漫的土地上的曾经存在过的那些鲜活的人生与人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7年11月7日,俄旧历10月25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声炮响,将人类历史带入一个新的篇章。五年后,苏联诞生,一个超级大国瞬间崛起,并伴随着赤旗插满半个地球。可以说,整个20世纪人类最为激昂的历史与理想,都由他们书写,然而这一切又在世纪末砰然崩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这段历史,有人惋惜,有人批判。但无论如何,反思这段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历史,更关乎着我们的当下与未来——恐惧它的人,害怕它卷土重来;呼唤它的人,则又在用尽一切办法渴望颠覆现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苏维埃”的本意即“代表会议”,它废除了洛克、孟德斯鸠所阐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目的是要把“立法”和“执行法律”的职能都集中在“人民代表”身上。这一新型国家制度,被列宁称作“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夜里,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把这一新的政权形式全部委托给布尔什维克党,布党成为这个新政权形式的实操者。他们宣称:一,布党代表人民的愿望;二,要在各团体中都成立布党的小组与支部;三,要取得布党在政治上的绝对地位;四,要遵照中央口号,一致行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国家的终结并不代表一段历史的彻底结束。苏联留给世界的巨大影响犹在,思想上人们为它争论不休,现实中它还左右着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乃至局布战争。此外苏联解体伴随着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膨胀,这对当下的影响更为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联之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直接改变了中国走向现代的道路选择;苏联之亡,苏东阵营的解体,不但诱发了强烈的政治动荡,更是让改革开放成为一条不容逆转的道路。可以说,中国最重要的两场“革命”,分别因为苏联的兴与亡,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方向。读不懂苏联的兴亡,就看不清中国现代之路的深层问题,更无法看清中国问题的现实与未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