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书法的技与道》“抒怀于笔 相濡以墨”专栏曾出特刊专门介绍王晓平先生的醉草书法艺术,本期再刊发朱孔阳先生的文章“率意出真趣 醉书显逸才”。此文对王晓平醉草书法艺术特点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并对有关作品作了图文分析,对我们如何理解、欣赏王晓平醉草书法很有启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率意出真趣 醉书显逸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王晓平醉草书法艺术浅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文/朱孔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晓平,男,1957年生于江苏泰兴,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晓平自1975年受尉天池、言恭达、刘恒、王冬龄等名家的影响,开始书法学习和创作。他从篆隶入手到行书、狂草,深入临习古代碑帖,转益多师,后主攻大篆和狂草。其作品数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近十多年来,王晓平在狂草书法上积极探索,乐此不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把自己的狂草书法名为“醉草”。2024年8月,“醉心草——王晓平醉草探索展”在泰州市美术馆举办,这是继2012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醉墨飞花——王晓平书法作品展”之后,他在醉草书法艺术上进一步探索的又一次集中展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狂草是中国传统书法中最为纵情恣肆的一种书法表现形式。高超的技法功夫与“癫狂”的精神状态相融合是狂草创作的基本条件。狂草的创作既需要坚实的笔墨功底,更需要非凡的气魄和闪光的灵感,只有在非常的创作心态和奇特的创作情境下才能达到奇妙的艺术境界。王晓平先生通过几十年艰辛的艺术实践和探索,终于找到了这种能使自己才情得以充分发挥的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在继承汉字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当代书法艺术形式——“醉草”。王晓平认为,“醉草”有两种:一是“真醉之草”,即在酒酣之时,理性退后,艺术天性随兴驱使着笔墨纵横驰骋,无拘无束,意象迭出,痛快淋漓,才情发挥达到最佳程度;另一种是“仿醉之草”,即在清醒状态下、激情燃烧时泼墨挥毫,理性与激情似断还连,理性的作用使其在满纸狂态的意象表现中不致失理,往日锤炼的对书法形式构成和点线运动节律的把握力得到创造性的施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草书条幅(六尺对开) 唐·王维诗《山居秋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晓平先生豁达开朗,豪爽洒脱,喜好饮酒,其书法的格调与其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十分契合。他无意赓续书法史上的某个风格流派,也并不讲究笔墨技巧的精准细致,而是追求内心激情的释放,真实自我的展露以及个性自由的发挥,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对自然、社会的领悟,通过恣情任性的挥洒表达出来。正如刘恒先生评论王晓平书法所说,“他的作品气息洒脱,笔势流动,处处散发着一种以我为主、独往独来的自信和果断。”品读王晓平先生近年来的醉草作品,我们总能感受到其执着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在观赏、品味中领悟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草书条幅(六尺三开) 自作诗《醉与神仙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一、写意:融入自然,神采为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晓平先生崇尚师法自然,提倡从自然物象和社会生活中汲取灵感。他十分推崇古人善于从万物万象中得到启示并激发灵感,创造出独特的表现技巧与意境。他激赏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认为其狂草醉书圆浑坚韧的线质、变幻莫测的态势以及痛快淋漓的神韵,正是缘于其对自然物象的静观和深悟。他认为,书法不仅是线条造型艺术,也是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书法应该表现自然物象的意趣和神采。按照他的理解,书法通过点画线条和结构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形象,唤起人们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基础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审美;书法形象其实是艺术地反映了人们(书家和观赏者)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这也契合了蔡邕《笔论》之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在王晓平先生看来,荷塘、麦浪、草原、森林、草长莺飞、千岩万壑、惊涛拍岸、万马奔腾……种种自然物象尽收书家眼底,印于脑海,铭记在心,而在创作时则将这些不具生命的物象经过提炼加工,通过笔墨的作用转化为变幻多姿的点画、线条、结体和章法,成为一幅幅富有生命气息的作品。他主张书家在埋首深耕碑帖之余,应当多亲近自然,开阔眼界,拓宽胸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从中寻找书法艺术创作的灵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晓平先生在他的醉草书法艺术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师法造化,“取万类之象”。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的对称、平衡、错落等赋予的形式美,流泉飞瀑龙腾虎跃的动感、姿态、力量等赋予的态势美,鸟鸣鹤舞麦浪松涛的起伏、回环、节奏等赋予的韵律美。他从自然中观物象之形,悟造化之理,把自然物象形态之精妙赋于人的思想情感,再借助自己扎实的笔墨功夫,通过狂草书法形式将这种思想感情艺术地表达出来。吴网生先生在《醉草走龙蛇 泼墨调阴阳——试论王晓平“醉草书法艺术》一文中认为,“他的醉草作品还突破了传统书法的一些经典笔法,试用砸、甩、抖、洒等有别于传统的技法来表现书写内容,以期突出自己对书写内容的理解,寄托自己的情感。”由于其创作将主观与客观、人文与自然等因素融为一体,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从而形成了其醉草书法神采飞扬的写意风格,拓展了当代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草书斗方 《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看两幅“醉草”独字小品。《龙》,起笔一砸,墨花飞溅,龙头威武霸气的形象跃然纸上;接下来对整个字形结构都一反常态做了变化,尽力彰显龙的霸王威严和非凡气势;最后一画笔势上扬,如龙尾摆动,高高翘起,进一步突出龙之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自由与高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草书斗方 《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梅》,“木”字旁浓墨着笔,如梅树粗壮的树干;右边重墨与枯笔相互映衬,通过迟涩的线条和枯笔飞白,表现梅枝的拳曲、遒劲与苍老;行笔中零星飞溅的大小墨点恰似枝头凌寒怒放的梅花,又如漫天飞舞的雪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草书竖幅 《天街小雨润如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竖幅《天街小雨润如酥》,浓墨起笔后,随着圆转流畅的挥洒,墨色渐淡,至“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纯然枯笔运行,以至在作品的中上部呈现枯墨块面,令观赏者联想起初春的草地上,一场小雨过后,枯草返青,草芽嫩绿,迷离朦胧,似有若无。将“处”的字形和“柳”的末笔拉长,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垂柳依依、柳色如烟的早春景象。类似的写意性很强的作品还有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然物象进入作者脑海之后,在“真醉”或“仿醉”状态下创作时,通过笔墨变化艺术地呈现出来。此时,作者不计工拙,随意所适,以狂肆飞舞的点画线条,变幻莫测的奇异态势,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自然物象的神会和领悟。一旦酒醒,或者激情消失,复不可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融入自然意趣,是王晓平先生的艺术追求,也是其“醉草”书作的一大特色。“醉草”尽管在笔画的流动性、结构的简略性、空间的融贯性等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在技法上部分颠覆或丰富了传统书法模式,但与某些尚野、尚丑、尚奇、尚怪、尚乱的当代书法作品相比,难能可贵的是,其书法的写意性仍然是建立在汉字的书写性和可辨识性基础上的。王晓平先生坚持在汉字书写的框架内进行点画、结体、墨法和章法的变化创新,围绕增强书写性进行书法技巧的探索,并且努力追求作品的意趣和神采。南齐王僧虔有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唐代张怀瓘亦云:“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我们在王晓平“醉草”作品中,通过点画线条的写意之形,产生对自然物象的类比联想,感受“视而不见”的意趣和韵味。在他的“醉草”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书法线条的宛转流畅、结构的张驰有度、章法的疏密有致,还可以感受到当代书法的意蕴和神采。这种意蕴和神采是对人的主体精神和个体意识的回归,是生命的律动、情感的喷发和个性的自由张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二、意象:以象见意,阴阳谐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意象”是书法作者通过笔画、结构、章法和墨色的变化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意志和精神,是“象”与“意”的完美结合。书法作品的“意象”建立在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艺术表现形式与书写内容有机融合,完美统一,才能使形象、思想和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跟王晓平先生聊书法,“意象”“意趣”“意境”等词在他的言谈之间高频出现。他认为“意象”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书法的意象是书法的艺术表象和由此所产生的艺术情趣、艺术境界和艺术精神的有机统一;书法作品的“意象”建立在形式和内容融合统一的基础上,只有当特定的文字内容用恰当的笔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书法作品的形象才能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融为一体。他直言,书法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如何,主要看书法意象;书法家应当把艺术表现形式与书写内容和谐融合、完美统一(即意象的营造)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草书斗方 《狂来轻世界 醉里得真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试以“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幅斗方作品为例,来品味王晓平“醉草”书法的意象美。“狂”,左边反犬旁大肆开张,右边的“王”则压缩收敛,形成大小、开合、松紧的强烈对比,大有“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磅礴气势。“来”,如持彩练当空舞,随意挥洒,自由翻飞,并与反犬旁左右顾盼,上下呼应。“轻”,在结构上左高右低,左短右长,左收右放,用墨则以枯为主,显得散淡、轻松,似乎世间的一切在狂士这里都变得无足轻重。“世界”二字更用枯笔,尽管墨色很淡、很“轻”,但线条婉转流畅,笔力苍劲老辣,同时让人联想起世界的纷繁与虚幻。“醉”,往左边大幅欹侧,似有倾倒之势,“醉态”毕现,情趣盎然。“醉”字用墨浓厚,结构丰茂密实,线条质感如折叉股,动感强烈如龙蛇舞。“醉”常常意味着放松、释放、无拘无束,所以接下来几个字的结构便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里”字发生错位, “醉里”二字组合,形似醉汉,妙趣横生。因为“醉”,“得真如”三字的字形已难以辩识,尤其是“真”字,似有若无,虚实相生。“真如”,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玄之又玄,道不得,名不得,只可悟得。人在清醒时未必能够证得宇宙人生的真谛,有时在“醉”这种类似返璞归真的状态下反倒容易悟得。从这幅作品中,我们通过灵动变幻的线条舞动、奇异夸张的结构错位以及波谲云诡的墨色变化,仿佛听见了作者解脱世俗羁绊、释放内心激情、展露真实自我、随心所欲表达自我的强烈心声。透过作品,我们读出了作者对人和人之个性的尊重,对人的纯真本性的颂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陈规陋俗的不满和蔑视,以及对艺术趣味性的推崇。这幅醉草作品因醉起兴,随兴而发,不仅在线条的变化、字势的欹正、墨色的枯润上顺乎心潮起伏,而且使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有机融合,使书法形象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融为一体,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象外之意”,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给观赏者留下无限遐想和深思的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草书小品 《变则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一幅意味隽永的醉草小品《变则通》。“变”,首笔一甩,墨花四溅,如一声呐喊,振聋发聩。紧接着一横,用笔凝重,浑厚沉劲;这一横,大幅欹侧,打破了“变”字的平衡,也使整幅作品产生了动感。接下来几笔,笔势含蓄内敛,形成一股无形的张力。“则”,圆转运行,使得笔势劲健而圆畅,极富弹力。随着墨色渐枯,行至“通”字,结体逐渐疏朗。最有意趣的是,“通”字中间的几个笔画通过变形简化,凝结为一个长点,由于其边缘的毛糙,仿佛一个正在冰释、解体的堵塞物。而最后一笔因枯笔运行,形成飞白,如静脉和微细血管一般清晰,意味着随着堵塞的消解,机体最终畅通无阻。这最后一笔,笔势放纵,苍劲恣肆,令观者顿觉奇趣横生。在章法上,右边只有一字,但笔画粗实,墨色浓重,显得茂密厚实;左边两字上收下放,尤其是下面的“通”字,枯涩飞笔,尽显灵动飘逸之姿。“通”字末笔顺势向上弹出,与“变”的横画起笔处紧密呼应,形成纵横、聚散、枯润等对比,增添了作品的生动意蕴。整幅作品的用笔用墨以及谋篇布局,无不是为营造“变”与“通”的意象服务的。</span></p><p class="ql-block"> 虞世南《笔髓论》云:“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主张书家要遵循自然和社会阴阳变易的运动规律,体察自然万物之象,以成书法生动之形。王晓平十分重视运用传统的阴阳哲学观照书法精神,努力使其“醉草”的黑白、虚实、疏密、枯湿、刚柔等变化契合阴阳之道。可以说,王晓平“醉草”意象美的底层逻辑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学说。他通过对自然的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感受自然万物的千变万化、动静相安、循环交替,并在其创作中,根据书写的内容,形成了“醉草”作品意态万千、气韵生动的意象。这些意象的外在表现就是结构、笔墨和章法上的虚实相间、枯润有致、刚柔相济等,就是整幅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阴阳契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三、抒情:恣意率性,洒脱放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晓平认为,书法艺术作品应当是有生命的,作品的生命来源于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个性气质,来源于书法家在创作中投入的感情。他倡言,有志于当代书法艺术创新的书家应当继承 “颠张醉素”以来的历代大家弘扬的浪漫书风的遗产,从艺术情境表现的大处着眼,着力于感情的抒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性情。笔者曾问王晓平先生,“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你尚什么呢?”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尚无”。通过品读王晓平先生近年来的“醉草”作品,我们可以对其所“尚”之“无”的含义有所领悟,姑且概括为“无法”“无意”“无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晓平先生十分推崇老庄哲学,曾经创作草书巨构《逍遥游》,《老子》五千言中警句更是经常成为他书法作品的内容。他认为,师法古人必须为我所用,法度在书法审美中只居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书家情感的抒发和个性自由的发挥才是最重要的。他在“醉草”创作中,总是将个人性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从严守古法的角度看,王晓平“醉草”书法确实超出了常规常理;如以正统的书法审美观念去看,其书法风格有些奇怪。但从当代艺术的审美立场来看,其“醉草”作品富有强烈的艺术情感,在艺术情境的营造和艺术个性的表现方面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草书竖幅 《花非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以《花非花》为例来简析王晓平“醉草”的“无法”。仅从章法来看,这幅作品一反常规,既无字距,又无行距,在纵情挥洒中变化字形与布局,左右游荡,互相穿插,因势利导,随处安置。第一行并没有一写到底,不到一半就突然换行,笔势连绵缠绕,斜着往右下角而去,直插第一行底部;第三行又未一写到底,留出一个字的空白;行笔至第四行最后两字时,顺势往第三行下面巧妙地穿插过去。款识则见缝插针,有机镶嵌到左右空隙。通篇随机应变,神出鬼没,率意任性而为,完全不按“套路”。至于运笔、用墨和结体,则不计工拙,纯以性情才气为书。字势变幻莫测,体态俯仰欹侧,婉转缠绵虚实变化的线条构成空灵飘逸的意境。在这幅作品中,“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语),轻法度而重情境的倾向十分明显,法度已经退居其次,完全为情境创造所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晓平先生十分赞赏苏轼的“无意于佳”之说。他认为书家应在灵感乍现、豪情激荡时作书,遵从自己的心绪和激情,任情恣性,才能通过千变万化的线条运动随势造就字体的奇形异态,产生雄浑的力感和磅礴的气势,营造内涵丰富的意境。他作“醉草”,运笔迅疾,如风驰电掣,心手双畅;驻提顿挫,意转笔至;笔毫运动如鬼使神差,流利爽畅。正如吴网生先生评论王晓平“醉草”艺术时所说的,“或流暢或迟涩的线条,随着作者的心绪变化,如大海之波涛,一波继一波生生不息;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枯笔飞白,阴阳虚实,极尽变化之能事;用笔八面出锋,或沉稳或弹跳,俯仰向背随心而出;结体奇思出人意料,挪移错位割裂拉伸使人应接不睱;章法上纵横穿插,大小欹侧,变幻无穷,给人以震撼,带来美的享受。”王晓平重视“无意于佳”,其实是在功力与意趣和意境之间选择后者为理想境界。为了书法作品的意趣和意境,他在“有意于佳”的笔墨功夫基础上努力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无意”,往往使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流露,我们从中可以捕捉作者感情起伏的心理节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草书斗方 《三日寻李九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看“醉草”斗方《三日寻李九庄》。无论从点画结构的细部,还是从整体的章法来看,都可以感受到“醉草”书法的率性和“无意”。作品因字赋形,字势欹侧险绝,字迹大小错落,上下腾挪,左右避让,节奏随心绪变化和感情起伏而激荡奔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草书斗方 《秋望长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醉草斗方《长安秋望》,是王晓平先生秋日读唐诗心有所感时,随意即兴而作。其线条圆转流畅,线质柔中寓刚,婉曲中显弹力,飞舞中见涩劲。从其腾跃翻飞的势态,不仅可见作者才思性情之纵逸洒脱,更显示出在激情状态下作书任情恣性以致“无意于佳乃佳”的生动艺术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草书斗方 唐·孟浩然诗《宿建德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醉草”作品用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的观察,更加直观地体会其“无意”的艺术追求,感受“醉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王晓平先生善用涨墨,大胆泼辣,往往在作品起笔处饱蘸水墨,沉重落笔,使线条变得厚重并形成块面,继而顺其自然地任由笔毫干擦纸面,形成轻盈、飘逸的线条,并创造出空灵的结构。他同样善以渴墨作书,在波曲的干擦运笔中,点画或重或轻,或明或晦,时而沉实,时而飘忽,与饱墨行笔处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渴墨时浓时淡,如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起伏,更加增添了线条、结构和章法的意蕴。随着墨色的变化,透过苍茫的线条所构成的韵味悠长的书法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王晓平先生的作书时的任情和率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草书竖幅 唐·杜甫诗《客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外,王晓平“醉草”书法的抒情性还体现在作品的“一人千面”上,借用一个佛教常用语的字面意思,即“无常”。王晓平先生十分富于激情和创造力,他的“醉草”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少雷同,即使同一内容的作品,在不同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下书写,都会呈现各不相同的风格。这一点,只要多看几幅“醉草”作品便知,无须赘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王晓平“醉草”书法艺术尚处于探索期,加之创作时往往随兴而发,大多重性情而疏于法则;有的线条往往因不计工拙而存在某些欠缺之处。当然,“醉草”作为当代书法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的着力点方面毕竟有别于传统书法,技巧上的某些欠缺之处,既是弱点,又可谓之“残缺美”。因为在尽情宣泄的过程中,它随笔势而存在,统一于整体的情境之中。我们期待王晓平先生在“醉草”书法艺术上作进一步的探索,祝愿“醉草”书法艺术日臻完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2024年11月)</span></p> 本期编辑:吴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