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北依济南,南靠泰山,始建于前秦符坚永兴年间(357年-358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灵岩山又名方山,《神僧传》云:“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遂名灵岩。”灵岩寺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灵岩胜景坊屹立在寺区的西端,为五门五楼石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灵岩胜境”4字为爱新觉罗·弘历皇帝亲笔题写。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五次东巡,先后十一次登临泰山,八次驻跸灵岩行宫爱山楼,御赐灵岩八景并逐一赋诗,留下“灵岩寺”“甘露泉”“雨花岩”等八通御碑和120余首诗。</p> <p class="ql-block">来到灵岩寺,首先可以看到的,便是灵岩寺山门前,那一方正石碑,其上书“大灵岩寺”四个字,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山东廉访副使文书讷书写。</p> <p class="ql-block">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辟支塔是八角九层十二檐密檐楼阁式砖塔,塔基为石筑八角,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故事。</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是灵岩寺内现今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建筑,由慧崇和尚创建于贞观年间。</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正中,长方形石座上有3尊大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东为药师佛,西侧为阿弥陀佛。周壁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铜铸或木质小佛(明代所置现存不足半数)。千佛殿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殿东西及后壁台座上有40尊罗汉泥塑,这些罗汉像是北宋宣和年间宋齐古施舍的,每尊罗汉身高1~1.2米,泥塑罗汉身上的妆銮用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批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故永不退色。每个罗汉不同肤色、袈裟、袍袖、手帕、衣带、缨穗以及花边图案等,设色非常和谐精当,与身份神态十分协调。</p><p class="ql-block">东1:菩提达摩尊者,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刹帝利种姓,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相传是印度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梁普通(520-526年)年间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进入中国,最后来到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下石洞中,面对石壁修行九年,建立禅宗学说,是为初祖,改名为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这些彩塑的40尊罗汉像,原本都是宋代彩塑,不过现存27尊宋代彩塑,另外的十三尊是明代补塑。</p><p class="ql-block">东2:摩诃迦叶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生于王舍城近郊婆罗门家族。佛陀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随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其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p> <p class="ql-block">《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的塑制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章曾指出在罗汉像维修时的重大发现:一是在西8号罗汉像腔体内发现丝制内脏一具;二是在西11号罗汉像内剥离出较完整的铁罗汉像一尊,座后铸有题记;三是在西17号腔体前壁发现工匠墨书题记;四是诸尊罗汉像腔体内出土宋代铜镜、钱币若干。</p><p class="ql-block">东3:摩诃俱絺罗尊者,“答问第一”,舍利弗的舅舅,立誓不剪指甲,被称作长爪梵志。尊者生来迟钝,思维缓慢,为不能领悟佛法而苦恼,于是只能扫地打杂。后来佛祖感念他心意诚恳,特意点拨,让他只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结果他一心一意只念这一句佛号,竟然先于500罗汉修成正果,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智者。</p> <p class="ql-block">东4:迦旃延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西印度阿槃提国人,听从外舅阿私陀仙命终遗言令其礼释尊为师,出家归佛,勤行不懈,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灭度后,仍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誉称为“论议第一”。</p> <p class="ql-block">东5:迦留陀夷尊者,学问高深,为佛陀出家前的宫廷老师,侍奉于左右。佛陀立志出家,他用美女、鲜花等种种情欲干扰。佛陀成道后追随出家,仍侍奉于左右,忠贞不二。</p> <p class="ql-block">东6:牛呞比丘尊者,五百罗汉第九尊,精通佛法,德行高尚,曾受舍利弗指导。相传,过去世摘一茎之禾,数颗谷粒坠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遗有牛之习性,食后反刍咀嚼,故有“牛呞之称”。佛陀怜悯其遭世间毁谤,堕于苦难,敕令上天受供,有“受供第一”之称。</p> <p class="ql-block">东7:定鼎玉林国师,清初临济宗僧。江阴(江苏省江阴县)人,俗姓杨,字玉林,世称玉林通琇。十九岁出家,后住浙江省武康报恩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奉清世祖之诏入京,于万善殿弘扬大法,受赐号“大觉禅师”,翌年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十七年(1660年)秋,帝建立皇坛,挑选一千五百僧受菩萨戒,特请为本师,并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后回西天目山,重修殿宇,将山麓双清庄改为丛林。因袭该山祖师高峰原妙所创正宗禅寺之名称,称为师子正宗派。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寂于江苏省淮安慈云庵,年六十二。</p> <p class="ql-block">东8:无贫如音阿那尊者,不详。</p> <p class="ql-block">东9:精进比丘鬼逼禅师,《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载:其是一个超度亡魂的和尚,遇有两个魔鬼逼使他双腿结跏趺坐式修行,一改“赶经忏”,专心打坐修行成功,后人称为“鬼逼禅师”。</p> <p class="ql-block">东10:东土摩诃菩提尊者(图三十一),不详。</p> <p class="ql-block">东11:阿菟楼托尊者,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堂弟,跟随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称。</p> <p class="ql-block">东12:降龙菩提无阂禅师,即佛教经典《法记住》的作者庆友尊者,十八罗汉的第十七尊,传说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p> <p class="ql-block">东13:云山牧牛难陀尊者,古印度僧,又称作牧牛难陀。曾经向佛祖讨教养牛的事情,提出十一个古怪问题,佛祖一一解释明白,比农夫回答的还详细。难陀因此知道佛祖具有世间的一切智慧,心悦诚服,剃度出家,成为佛祖的追随者。</p> <p class="ql-block">东14:摩诃鸠摩罗什尊者,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简称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玄奘、义净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p> <p class="ql-block">东15:天贝高峰妙禅师,高峰原妙(1238-1295年),南宋临济宗杨岐派破庵派僧,苏州吴江人;俗姓徐,字高峰。十五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十八岁修学天台教义。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张公洞,闭死关,不越户达十五年之久,后学徒云集,参请不绝,僧俗随其受戒者数万人, 谥号“普明广济禅师”。</p> <p class="ql-block">东16:天童密云圆悟禅师,生卒1566-1642年,明末临济宗僧,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号密云,家世务农。二十九岁剃度出家,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嗣正传衣钵。四十五年(1617年)继席龙池院。崇祯十五年(1642年)示寂于通玄寺,世寿七十七。有《密云禅师语录》、《天童语录》行世。其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者十二人,其中有多位是明末望重一时名僧。</p> <p class="ql-block">东17:双桂堂神通破山禅师,生卒1597-1666年,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破山海明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大师,是著名禅院双桂堂的开山祖师,世有“小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东18:多闻阿难陀尊者,为古印度白饭王次子,提婆达多的亲弟弟。尊者年轻记忆力强,众举侍从佛陀二十七年,深受人们尊敬。佛入灭三天,起身到王舍城参加第一次圣典结集,当夜即证阿罗汉果。</p> <p class="ql-block">东19:目犍连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与舍利弗交情甚笃,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舍利弗先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p> <p class="ql-block">东20:孙陀罗难陀尊者,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弟弟,生于佛陀次年的四月初九,比佛陀小一岁,有三十相,比佛少两相。难陀是他的名字,妻孙陀利,为别于牧牛难陀,而称为孙陀罗难陀。后来跟佛陀出家,被誉为“调和诸根第一”。</p> <p class="ql-block">西20:律藏会上优婆离尊者,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出身于古印度的低下层,佛陀为太子时,尊者是释迦王族的理发师,后随佛陀出家。在生活上重视行、住、坐、卧的四种威仪,对佛制定的戒条加以遵守,从不毁犯,被大众推为“持戒第一”。</p> <p class="ql-block">西19:天台演教智者大师,生卒538—597年,法名智顗,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父亲做过梁朝益阳候,梁元帝亡,亲属离散,智顗深厌人世,去湘州果愿寺出家为僧,时年20岁。南陈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入天台山,十年后创中国天台宗。</p> <p class="ql-block">西18:太湖慧可神光尊者,生卒487-593年。禅祖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下石洞中面对石壁修行九年期间,慧可日夜站立于雪中求拜于达摩,久不见达摩应诺,持刀自断左臂,谓之“断臂立雪”,即得到衣钵的传承,世谓禅宗二祖。</p> <p class="ql-block">西17:衲子密行尊者,不知何许人也。</p> <p class="ql-block">西16:宋仁钦和尚,福建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诏仁钦为灵岩寺住持。</p> <p class="ql-block">西15:神力移山金刚比丘尊者(图十六),不详。</p> <p class="ql-block">西14:降伏外道均菩提沙弥和尚,属婆罗门种姓,七岁时其父母与舍利弗使其出家,成为罗汉。得道后为感谢恩师,终身作沙弥,供给所需。</p> <p class="ql-block">西13:朗公老和尚,为东晋时期最早“移卜泰山”传佛教于山东的高僧。梁慧皎《高僧传》卷五载:“竺僧朗,京兆人也……朗乃於金舆谷崑崙山中别立精舍,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在灵岩方山“十八亩地”始创佛教传法精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苻坚时沙门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创建朗公寺,山东最早的佛教道场建立,标志着山东佛教的正式传入。</p> <p class="ql-block">西12:灵岩开山法定老和尚,晋宋之际僧人,云游至灵岩讲经精舍,开山辟地,正式创建灵岩寺佛教道场于甘露泉西侧台地,后被北齐灭佛毁掉,遗址尚存,故史称法定为开山祖师。</p> <p class="ql-block">西11:摩诃罗比丘尊者,五百罗汉第463尊,《毗奈耶离杂事》载云:“忽见一摩诃罗比丘,以衣覆头,树下便利。” 摩诃罗译作无知、愚钝,老弱,表现出性情憨厚,不拘小节,为童蒙所喜爱。</p> <p class="ql-block">西10:宾头卢婆罗多罗尊者,十八罗汉之一。相传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被誉为坐鹿罗汉。</p> <p class="ql-block">西9:摩诃劫宾那尊者(,《贤愚因缘经·卷七》载为“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四果阿罗汉位。原是古印度金地国劫宾宁王之太子对佛法心生敬信,求索出家,后证阿罗汉果。</p> <p class="ql-block">西8:忍辱无嗔伏虎禅师,南梁僧人。梁武帝时居住拾宝岩,隔十日坐禅入定,身心入定,内外皆空,半月不食宿,精神依然旺盛安然。夜间行走山林,猛虎避而远之,梁武帝听说后,赐号“伏虎禅师”。</p> <p class="ql-block">西7:天台醉菩提济颠和尚,即南宋的道济和尚(1150-1209年),浙江台州人,自幼聪颖,博古论诗,先后在国清寺、灵隐寺、净慈寺拜师学佛,相传不守戒律,嗜酒吃肉,言行癫狂,因此被称为济颠僧,又称济公和尚。</p> <p class="ql-block">西6:灵山会上波陀夷尊者,即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时之会座。相传,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尊者以金色波罗花献佛,并以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讲法。</p> <p class="ql-block">西5:舍利弗尊者,诞生于古印度婆罗门种姓家庭,母亲智慧,怀孕时就异于常人。八岁登坛论道,二十岁出家访师,追求真理。一天,在王舍城巧遇佛陀弟子阿舍婆誓,引导尊者至佛陀门下,证得圣果。</p> <p class="ql-block">西4:解空须菩提尊者,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生在舍卫城的婆罗门家庭,父亲名为须摩那长者,哥哥是大名鼎鼎的给孤独长者。修行中好入空定,因而般若教理以须菩提尊者为始祖,世谓“解空第一”而驰名佛门。</p> <p class="ql-block">西3:须跋陀罗尊者,据《长阿含经》卷四载,是释迦牟尼的最后一个弟子。</p> <p class="ql-block">西2:密行罗睺罗尊者,为释迦俗时之子,佛祖成道归乡时跟随出家,后成为十大弟子之一。其“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被称为“密行第一”。</p> <p class="ql-block">西一为庐山莲社慧远大师,慧远(334-416年),俗姓贾,东晋时期雁门楼烦(山西宁武)人,初学于道安大师门下。378年前秦围攻襄阳,道安分遣徒众,慧远率数十人南下定居浔阳东林寺,集儒释道之造诣,立三世报应之说,启佛教净土之宗,始为中国净土宗之初祖。</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最引人入胜,也是历来为天下人所称道的,莫过于殿内那些安置在四壁台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古柏参天,银杏合围,风轻气爽,让人心静神怡,当年苏辙老夫子曾在这里留下“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的佳句。每年十月底十一月初银杏金叶季,金黄铺地,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五花殿西侧便是摩顶松,摩顶松其实是一颗千年古柏,这棵摩顶松历经千年而枝叶不衰,在保护摩顶松而筑的台基上,东面嵌有“珠树莲台”,西面嵌有“名山胜水”的刻石,是明代嘉靖年间巡按御史张鹏所书。</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原为明献殿,是用以礼拜原五花殿的前殿,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所建。后明献殿改名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五花殿又名五花阁,为宋代嘉祐年间琼环禅师创建。原阁为二层,殿四面各五间,飞檐玲珑,四门龟首四出,回廊壮丽,时称“天下第一建筑”。</p> <p class="ql-block">鲁班洞,它曾是灵岩寺的入寺山门,鲁班洞作为灵岩寺早期山门,依山就势,条石垒砌拱券,上屋下券,结构奇巧,气势壮美。这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用型券顶门楼建筑,比赵县安济桥的拱券还要早多年。</p> <p class="ql-block">在灵岩寺内,抬头望,墙抹朱丹的方形石室(明代,1559年)即入眼帘。红门之内的石窟内,是凿于唐初的佛造像(也有人考证说可能在隋朝就有)。有释迦佛大石像、有菩萨、有罗汉、有护法狮。</p> <p class="ql-block">登山盘道两旁古木参天,绿阴匝地,由此上去有甘露泉、可公床、积翠岩、巢鹤岩、拂日岩、观音洞、黑云洞、一线天等天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灵岩寺东望朗公山上有一块岩石,远远望之,就像一位老和尚在弯腰点头,拄着手杖站在那里,跟朗公生前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一模一样。人们将那块岩石叫作朗公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