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我来过几次,每次都是走马观花,随便看看。今年通过畅游家乡,我了解了大同厚重的历史,知道了博物馆内藏品的珍贵,在外地人口中富的流油,堪比省级博物馆的地方,让我有了再次观赏的想法,10月23日旅游旺季后,我走进了这座承载大同历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大同市博物馆”几个字由郭沫若题写。郭老在1964年7月6号参访云岗石窟时所写。</p><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最早为大同市文物陈列馆,成立于1959年,1963年正式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博物馆历经半个多世纪,馆址几经搬迁。新馆于2010年5月18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31日开馆迎客。总投资4.9亿元,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拥有文物1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3000多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国家一级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崔恺先生设计。整个建筑设计力图通过对异型建筑空间的升腾动态进行典型刻画,将大同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汲取了火山、龙壁和云岗石窟等大同自然文化元素,形成了相互盘旋的双“S”造型,寓意着“胡汉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共四层,地上三层六个展厅,地下一层是餐厅。八个展区:有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历史展,还有大同恐龙、梵语清音两个专题展,以及非洲雕塑艺术展,还有一个临展厅。</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北魏贵胄出行图》,这幅壁画高15.5米,宽约50米,面积约770平方米,由中央美院孙景波、王颖生二位教授以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中“出行图”为蓝本,历时三年,和他们的弟子共同创作完成的,是全国室内单体壁画面积中最大的一幅。整幅壁画人物众多,出行队伍分为前、中、后三段。人物服饰以鲜卑服饰为主,但队列秩序、仪仗器物等又依据中原礼制,是北魏时期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再现了北魏贵族出行的盛大场面,彰显了平城时代的兼容并蓄、繁荣昌盛,凸显了当时胡汉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每天定时有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进行讲解。</p><p class="ql-block">带领我们走进大同历史的讲解员,是一位退休女职工,整个讲解过程细致耐心,五个展厅讲了四个小时,全程没喝一口水,没歇一下脚,对馆内藏品如数家珍,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和奉献。</p> <p class="ql-block">一层:大同恐龙</p><p class="ql-block">恐龙展厅位于博物馆一楼,展示了丰富的恐龙模型和骨架标本。展厅内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恐龙模型,部分模型还能发出声音,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中生代时期。此外,展厅内还有多媒体设备放映关于恐龙起源和灭绝的影片,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恐龙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中生代时期的大同同样是恐龙的乐园,大同恐龙生活在植被茂盛、水系发达的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庞大的恐龙家族。它们中有体长20—30米的不寻常华北龙,有具备惊人防御力的天镇甲龙,还有会游泳的鸭嘴龙以及拥有锋利前爪的跃龙。</p> <p class="ql-block">天镇甲龙骨架标本,“天镇甲龙”是一种大同特有的恐龙。</p> <p class="ql-block">天镇甲龙脊椎化石(晚白垩纪)</p> <p class="ql-block">一层:沧桑代地</p><p class="ql-block">十万年前远古时期的大同还是一片浩瀚的湖泊和茂密的森林,史学家称其为“大同湖”。</p><p class="ql-block">沧桑代地展厅展示了大同地区从远古时期到汉代的历史变迁。 这个展厅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向游客展示了大同地区从远古时期的湖泊环境,到“许家窑人”的繁衍进化,再到汉代平城县的设立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怀仁鹅毛口瓜地沟遗址出土的石器。</p> <p class="ql-block">大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p> <p class="ql-block">鸵鸟蛋化石(更新世中晚期),个头之大,还以为是恐龙蛋化石。</p> <p class="ql-block">大同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据考古发现,许家窑人大约在十万年前迁徙西行时,遇大同湖阻隔,遂在此定居。</p> <p class="ql-block">许家窑人头盖骨(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蟠虺纹青铜鼎(春秋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展示了春秋时期高超的铸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青铜豆(春秋时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牺尊(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大同浑源出土的春秋晚期青铜牺尊(复制品),是件名震中外的藏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物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它是一个盛酒器,是</span>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国家禁止出国的展品,可见其珍贵。</p><p class="ql-block">它是我国出土年龄最大的有牛鼻环文物,而且这鼻环没有焊接痕迹,据专家推测,这鼻环用的是二次成型铸造方法,这在2500年前可算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大同阳高出土的战国货币,第二排是冥币。</p> <p class="ql-block">古朴的青铜器(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玛瑙环(战国时期),晶莹剔透、色彩多样,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陶联枝灯(东汉)</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汉代精品,龙顶托盘,鸟树立人,设计精妙绝伦。想象一下,它点亮时的璀璨,定会让人流连忘返。它是古城华严寺广场雕塑原型。</p> <p class="ql-block">镂空四神铜炉和嵌贝铜龟镇(西汉),博物馆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铜博山炉(汉代),博物馆珍贵文物,古朴庄重。炉的底径23.5cm 高22cm。</p> <p class="ql-block">汉代“平城”瓦当,上面模印着隶书“平城”二字,展示了汉代的地理和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串珠(春秋时期)</p> <p class="ql-block">秦代的铁权(仿制品),出土于大同左云县古城镇附近。原物收藏在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磬,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石质乐器。这件石磬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久远石磬之一。器型硕大,声响清越,这种可单独悬挂的磬也称“特磬”。系以青灰色角岩(又称角页岩)大石片打制成形,并经过精细琢磨。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乐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二层:魏都平城(两个展厅)</p><p class="ql-block">大同作为“北魏京华”,可以说是全国北魏时期文物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大同旧称平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的首都。自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开启北魏平城时代,至迁洛阳前平城建都97年。</p><p class="ql-block">百年帝都,气象万千,商旅汇聚,贡使络绎,成为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北魏平城历史文化的精髓,遗存至今。展厅精彩的文物,瞬间把我们带回到1600年前的北魏时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项重大的考古发展,可以撑起一家博物馆。对于大同博物馆,显然是1965年出</span>土的大同石家寨村的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450件左右。</p><p class="ql-block">墓主人司马金龙原为晋皇族后裔,其父司马楚之因受刘宋迫害而降魏,战功卓著,封琅琊王。司马金龙在北魏袭爵作官,备受宠信。太和八年卒(484年),死后赠大将军、冀州刺史、谥康王。其墓葬规模较大,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柱础、石棺床及生活器具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画著名。</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此展品为北魏太和八年文物。宽56厘米,高71厘米,厚14.5厘米。墓志介绍了其生平、职官等方面。该碑刻是北魏前期魏碑书法的重要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馆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石雕棺床为石雕床榻的前立面,由六块浅灰色细沙岩石板组合而成,呈倒“山”字形。长241厘米,宽133厘米,高51厘米。上部缠枝忍冬枝纹、形态各异的伎乐童子和珍禽瑞兽,下面边框饰水波纹,床足雕出四个肌体雄健,双手托举的力士。</p><p class="ql-block">该石棺床构思精致、形象生动、雕刻细腻、精美,堪称北魏时期石雕精品。</p> <p class="ql-block">框内高浮雕四个身躯矫健的力士,上身袒露,胸肌发达、腹圆臀肥,双腿蹲立,反举双手作承托状。</p> <p class="ql-block">右边托举力士</p> <p class="ql-block">左边托举力士</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陶俑阵(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陶俑阵是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之一,总数超过360件,其中238件陶俑以“俑阵”的形式展出,被称为“微缩版的兵马俑”。这些陶俑由釉陶制成,分为6种人物构成,包括导骑俑、骑马仪卫俑、步行仪卫俑、步行戎装俑、侍从俑和甲骑具装俑,展示了北魏时期贵族出行的仪仗规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镇馆之宝,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p class="ql-block">漆画屏风板前后两面皆绘有图画,图侧刊有榜题,共五块,画面内容延续汉代以来的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屏风采用渲染和铁线勾描的手法,版面涂朱漆,用黑漆勾线条,色彩非常浓艳,人物生动逼真,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p> <p class="ql-block">1600年前的漆画保存至今实属难得,所以司马金龙漆画屏风真品现分藏于山西博物院和大同市博物馆的库房里,一般不对外展出。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复制品了解其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p><p class="ql-block">石雕柱础,座边长32厘米,通高16.5厘米。此物上圆下方覆盆式,础面以柱孔为中心雕刻双层莲花纹,雕刻四条首尾相逐的巨龙。方形底座四角上面各圆雕一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筚篥、弹琵琶、舞蹈之姿,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北魏也被称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可见其雕刻技艺之精湛,雕刻种类之繁多,雕刻数量之庞大。</p> <p class="ql-block">北魏墓出土的壁画——劳作图</p><p class="ql-block">整幅画面构图精巧,技艺娴熟,取材广泛,表现出当时生产、生活的劳作场面。</p> <p class="ql-block">随着开窟造像的兴盛,北魏雕塑艺术也迅速发展。既有宏大的仿木构建筑,也有细致的生活用品、明器等。平城雕塑线条遒劲,健朗潇洒,造型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波斯陶狗</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网红——石雕武士像(手持盾)</p> <p class="ql-block">手持矛的石雕武士像,由于时间久远,矛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杂技俑(复制品),两旁的陶俑在鼓掌喝彩。想像1600年前的卖艺场景,该是多热闹。</p> <p class="ql-block">陶骆驼及牵驼俑</p><p class="ql-block">这组胡人牵驼俑,生动形象。骆驼高大雄健,呈站立状,昂首曲颈、目视前方、双峰高耸,整装待发。牵驼俑为深目高鼻的西域胡人形象,头戴毡帽,身着窄袖及膝长衣,腰系带、足蹬靴,回首目视后方,左手执腰,右手做牵引状。生动再现了当时胡人牵驼出行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层天井的铜铸雕塑——胡人牵驼俑,由中央美院的吕品昌教授创作而成。该雕塑正是取材于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驼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人面镇墓兽,人脸兽身的四不像,不知作者当时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镇墓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他们鼓鼓的肚子,有趣又独特,向我们述说着北魏当时的生活富足和安逸。</p> <p class="ql-block">显眼包——镇墓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镇墓兽,这是私人王生忠捐赠的,为其点赞。</p> <p class="ql-block">宋绍祖夫妇墓俑群</p><p class="ql-block">这组俑群是2000年在大同雁北师院工地宋绍祖夫妇墓出土,整个队列有骑马武士俑、甲骑具装俑、仪仗俑、披铠步兵俑、牛、马等,仪仗陶俑排列有序,充分展示了王公贵族出行阵容的威严尊崇。</p> <p class="ql-block">宋绍祖是敦煌宋氏大族后裔,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灭北凉,随家族迁徙至平城,官至幽州刺使,封爵敦煌公,太和元年(477)卒。</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步行仪卫俑(宋绍祖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贵族出行崇尚乘牛车,而非马车。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在当时不仅是北魏官僚和贵族的时尚追求,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彩绘卷棚式车顶陶牛车(宋绍祖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鳖甲式车顶陶牛车(宋绍祖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牛拉鳖甲车,牛半睁双目,口微张,后腿弯曲作发力行走状,四蹄分立于长方形底座之上,形象敦实健硕。牛拉车的车顶形似鳖甲,因此将其称为“鳖甲车”,车室开前、后门和侧窗,真实地反映了北魏牛车出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一层大厅展出的铁铸雕塑——牛拉鳖甲车,由中央美院吕品昌教授创作,取材于宋绍祖墓出土的牛拉鳖甲车。</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马单轺辕(宋绍祖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鲜卑族从居住的蒙古包逐渐变成汉化房子,可以感受到逐步融合汉化过程。</p> <p class="ql-block">各种灯具</p> <p class="ql-block">如此壮观陶器展,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鲜卑人左<span style="font-size:18px;">衽窄</span>袖的服饰与右<span style="font-size:18px;">衽宽袖的汉服迥然有别。但鲜卑</span>的男女服装区别不大,通常都是长袍、罩衣等,区分看衣服长短,<span style="font-size:18px;">男性衣长及膝,女性长裙遮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层釉陶仪卫俑(司马金龙墓出土),男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层彩绘女侍俑(司马金龙墓出土),女装。</span></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大同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中西亚、西域各国的使者与商人云集平城,带来了金银器和奇珍异宝,同时西域的技术传入平城,平城开窑烧制玻璃,使得珍贵的玻璃舶来品进入百姓人家,加速了外来技术中国化进程,推动世界文明大同。</p> <p class="ql-block">这些玻璃器皿虽有残缺,但历经1600年能保存至今,其独特的蓝色,仍令人惊艳,展现了北魏时期大同工艺之美。</p> <p class="ql-block">北魏玻璃小瓶(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漂亮的蓝色,晶莹剔透,被誉为“北魏蓝”。瓶高3.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4厘米。</p> <p class="ql-block">小米粒般大小的玻璃珠项链,1600年前的作品,不知工匠是如何制作的,想想都觉得神奇。</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耳环不仅是女性的配饰,男性也有佩戴耳环的习惯。这种习俗受到了草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中亚大夏地区的文化影响。男性佩戴一只,女性佩戴两只。</p> <p class="ql-block">三眼神壁画——三眼神头上黑密长卷发,大眼高鼻,尖耳奇长,额头中间绘一只竖立眼睛,其面相、服饰极具西域特色,它是汉文化和西域文化整合的产物。</p><p class="ql-block">胡人牵驼和力士壁画——是北魏壁画墓中较为罕见的一幅,具有重要的资料作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北魏壁画墓出土的——宴饮图</p><p class="ql-block">此画极具鲜卑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为研究北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北魏平城京畿图不仅展示了当时的行政区划分,还反映了北魏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布局。是了解北魏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楼:辽金西京</p><p class="ql-block">辽金大同,陪都重地,经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经营,大同成为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重要舞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京风貌。</p> <p class="ql-block">武青墓志(唐贞元九年),高50cm,宽50cm,厚9cm。</p><p class="ql-block">大同出土唐代武氏墓志,是研究武则天家族史的最新资料。志主武青、武言父子是武则天家族的成员,是在武氏遭受重创后来到“边郡”大同的,并在大同军城中筑有私第,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网红人物——石雕护法神力士像(唐代)</p><p class="ql-block">强健发达的肌肉配上有线条的细腰,刚柔并济,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唐代铜镜</p> <p class="ql-block">琉璃螭吻(辽代)——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琉璃鸱吻,是目前国内能看的为数不多的辽代原物,高度约3米。透过它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瓷路撷珍</p><p class="ql-block">大同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瓷器产地,至迟在唐代已有瓷窑出现,辽金元是大同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著名的瓷窑有浑源窑、怀仁窑和青瓷窑等。</p> <p class="ql-block">唐代陶瓷壶</p> <p class="ql-block">辽、金、元瓷器</p> <p class="ql-block">黄绿釉陶烛台(金代)</p> <p class="ql-block">金代琉璃犼(大同北郊慧泉寺遗存)</p> <p class="ql-block">元代铁兽,蹲守千年,历史沧桑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高僧坐像(金大定21年)</p> <p class="ql-block">元代铜侍女像</p><p class="ql-block">优雅的神态,仿佛时光倒流,让我们领略古代女性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曲回寺金饰(元代)</p><p class="ql-block">精美的蝴蝶、蜻蜓、凤凰、牡丹等,造型别致,色泽亮眼,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精美的雕刻工艺。</p> <p class="ql-block">石雕信士夫妇像(辽代)</p> <p class="ql-block">木雕墓主人像(金代)</p> <p class="ql-block">陶塑墓主人像(金代)</p> <p class="ql-block">辽墓壁画“人物图”</p><p class="ql-block">左端壁画为文官图,画面人物面部浑圆,其服饰是典型的中原汉人服饰。右端壁画为侍女图,其人物体态丰腴,具有唐代侍女像特征,是辽代早期人物绘画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金墓壁画“人物图”</p><p class="ql-block">画面灵活生动,形象逼真,其人物绘画风格与辽代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p> <p class="ql-block">辽代壁画墓</p> <p class="ql-block">三层:明清重镇</p><p class="ql-block">明清重镇大同,经历过烽火连天、刀兵相接的惨烈战争,也参与了铸剑为犁、商贸交通的和睦往来,见证了富甲海内、汇通天下的晋商崛起。</p> <p class="ql-block">“琵琶老店”,据讲解员说,王昭君出塞前曾在此店弹奏琵琶一曲,店掌柜为纪念此事,把店名改成琵琶老店。</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琉璃物件(明代)</p> <p class="ql-block">砖雕影壁壁芯(清代)</p> <p class="ql-block">雕刻精美的清代漆木盘和嵌螺钿庭院侍女图漆影屏。</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点翠蝉纹发钗(清代)</p> <p class="ql-block">竹雕送子观音像(清代)</p><p class="ql-block">与庙里常见的送子观音不同,这位观音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颇有凡人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造型各异的八仙铜立像(明代)</p> <p class="ql-block">三层:梵语清音</p><p class="ql-block">一尊尊或雕于寺观、或藏于民间的雕塑艺术珍品,成为大同历史脉搏及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它们用或博大雄健、或简约流畅的民族性格,将大同悠远而灿烂的文明雕凿成为永恒。</p> <p class="ql-block">海会遗珍(辽代)</p><p class="ql-block">海会殿为华严寺配殿,辽代建筑,上世纪50年代拆毁,原殿内18尊造像保存在博物馆内。造像由玄武岩雕刻而成,均结跏趺坐,面相端庄,手印各异, 气度雍容,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玄武岩石(火山岩石)佛像</p> <p class="ql-block">明代泥塑罗汉坐像</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窖藏(明代)</p><p class="ql-block">2008年关帝庙保护修复工作中,发展窖藏一处,出土具有典型明代特征的佛道铜造像57尊。这批造像造型端庄,塑工精致,品相完好。其中佛教造像含蓄庄严,道教造像安谧恬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刘备、关羽、张飞铜坐像(关帝庙窖藏)</p> <p class="ql-block">道教灵官铜坐像、斩鬼张真君铜立像、骑马关公铜像(关帝庙窖藏)</p> <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铜坐像(关帝庙窖藏)</p> <p class="ql-block">绿度母铜坐像(清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层:非洲雕塑艺术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木有灵,神秘的非洲雕塑,是充满想象力张力的艺术杰作。雕塑融合着自然,折射着生活,述说着历史,传承者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span>洲雕塑艺术展让我最感慨的是面具种类之多之奇,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在非洲部族眼里,面具代表人的灵魂,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中与神灵或祖先对话,是他们实现心灵祈求与慰藉的中介。因此,面具不再是常人脸的样子,它可以夸大或缩小比例,具有神奇而鬼怪的形象,各种人物、动物、几何造型都是创作者幻想世界中的神灵与祖先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巫术面具和纹面饰面具</p> <p class="ql-block">彩色手持瓢形面具和素色手持瓢形面具(中)</p> <p class="ql-block">丧仪面具,这类面具的脸部大都涂有白色颜料,白色意味着治愈、平静和死者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贵族犀鸟鸟头戴式面具</p> <p class="ql-block">刻阴线面具,这类面具图案以鸟羽状阴线对称排列,有些面具上饰有白喉犀鸟木雕造型,表明其等级较低。</p> <p class="ql-block">喀麦隆巴米累克族的雕刻以怪诞离奇著称,颈部和胳膊上带有环套项饰,表情多古拙怪诞。</p> <p class="ql-block">鼓颊瞪眼盔式面具</p> <p class="ql-block">心形面具</p> <p class="ql-block">“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大同这座千年古都历经岁月变迁,从游牧民族的权力中心,到现代宜居城市,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大同的灵魂和根须,也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石,散发着无与伦比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你若想了解大同,那就来大同博物馆吧,这里通过文物和讲解,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大同千年的历史,感受其曾经的辉煌与变迁。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匠心和耐心,感受到文物的精美和细致,还可以感受到展品的壮观和惊喜。你会惊讶古人神奇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你若喜欢历史文化,这里会让你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