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汉看大美祖国之四十八 2024年10月20日上午,来到上海广富林遗址游览。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3260弄 ,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br> 广富林文化遗址原为富林村,是当地农民1958年在开河时发现的。之后经过四次考古发掘,1961年被考定为广富林文化遗址,早于马桥文化,为良渚文化时期遗存。1977年,广富林遗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1984年上海市政府题名立碑“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并确定为上海古文化遗址保护地。2013年,广富林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br> 广富林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北和西面有佘山、辰山、凤凰山等小山峰,周围地势平坦 。遗址主要分布在原佘山镇富林村北、施家浜河道及两岸。广富林遗址的发现获得了“广富林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br> 广富林遗址发掘出崧泽文化地灶1处,良渚文化墓葬32座,广富林文化墓葬8座,各时期灰坑、灰沟、水井、宴会点等遗迹300多个。<br> 广富林遗址文化层分为三层:上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层,出土了许多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陶器的表面有许多小方格和麻布纹图案:中层为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出土的遗物以印纹陶为主,但陶质火候较低,纹饰多为篮纹、席纹:下层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层,出土的遗物以素面陶器为主,有夹砂扁足陶鼎和泥质灰黑陶豆、罐等。 <b> 水下博物馆</b> 广富林文化中心的水下博物馆,结合水下文化遗址及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将一部分建筑建在水面之下,一座座金字塔般的屋顶飘在湖中,极富特色。展馆内展现了上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汉代的古代文明。 <b>上海之根 海派之源</b> 水下博物馆前言 <b>再现考古发掘场景</b> <b> 海边遗迹</b> <b>崧泽文化</b> <b> 良渚文化</b> <b> 广富林文化</b> <b>先民生活</b> <b>古城千秋</b> <b> 云间纪事</b> <b> 考古遗址展示馆</b> 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北有几个半埋地下、酷似陶罐的建筑,是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有许多文物展示。 <b> 广富林文化研究价值</b><br> 广富林遗址是上海历年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考古遗址。广富林遗址的发现获得了“广富林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得证上海不是一个滩,而是一个同样有着深厚底蕴的城市,说明了上海最早的城镇并非文献所载为唐代,而是汉代。从广富林遗址出土的河南玉油坊文化特征的陶片陶器可以推断出上海人最早的祖先是河南人,而出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遗存等,则是史前的上海人生活的见证。广富林遗址的发现明确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至广富林文化的地层关系,丰富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谱系。<br> 考古发掘表明,广富林自从距今5500年崧泽文化晚期就开始有人在此居住,此后延续数千年基本没有中断过。松江被称为上海之根并不是说它的历史最久远,而是从崧泽文化晚期直至近现代,松江始终有人们生产生活的遗存,历史脉络未有中断,广富林遗址就是这一历史脉络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