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之都家大院考察记及其他

独鹤与飞

<p class="ql-block">杂记之石庙沟都家院子考察记及其他</p><p class="ql-block"> 石庙沟引起世人注意的是跨汉江的第一座人字形铁路大桥,这是带有标志性的铁路大桥。所以说人们一提到石庙沟就想到那座大铁桥。伴随大铁桥的另一座铁路大桥正在修建,这就是西渝高铁。而两座大桥高桥经过的山沟多数人都不知道沟里面是什么,仅仅知道沟口的狭窄和险峻,仅知道沟口的汉江和铁桥。</p><p class="ql-block"> 按照导航提示,在一个不知名的弯道右转,直接开始攀爬石庙沟口与汉江之间的断崖,车子发出低沉的嘶吼,同行的晓群解开安全带。这里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汉江,我集中精力开车,顾不上看随车攀升而呈现的美景。同车的伙计说停一下,这里可以俯瞰汉江、可以远眺石庙沟大铁桥。</p><p class="ql-block"> 拍照、发抖之后,继续开行,过了沟口的狭窄之后,明黄叶色掩映着幢幢楼房和一些废弃在低矮树丛中的土墙瓦屋。一般的土墙瓦屋不远,就有一座白墙红顶的小楼,这是靠前或者靠后沿着村道改建的结果。再开进一段时间,晓群惊呼:“这个地方是个画油画的写生地,太美了。怎么离城这么近都没有来过?”突然,前面出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踌躇如何开行的刹那,后面来了一位骑摩托的村妇,“师傅,请问都家大院怎么走?”“你跟着我一起走吧。”没有看清村妇的模样,但她骑车的背影是健壮结实的,头盔下的头发是飘逸洒脱地,而且她说话的声音更是甜美大方的。跟随她转了几个弯,盘了几道旋,终于她停下来,给我们示意,并介绍一位老年人说:“到了。”</p><p class="ql-block"> 都家大院是文保单位,属于古村落保护的遗址。院子前有很好的停车场。大门门楼经过保护性修缮。门楼的台阶大石条有九层。门楼两边是新修的两户房子,都是都家自己的子孙翻建的房子,翻建房子,故而破坏了都家大院外在布局和院子的结构。进入院子,我们可见一座五开间的正房。房子建在一米半左右的台基上。门口有一对石鼓门墩。屋内迎面是一个门屏,已毁坏。门屏两边的三开间是敞亮的开放式厅堂,厅堂的立柱、横梁乌油发亮,粗壮挺拔,没有一定腐朽的痕迹,可见建材好,加上人口多油烟熏染,故能保持大梁不腐。厅堂与正房之间是一个铺满条石、阳光充足的小院子,院子的排水口的隐蔽,排水石工艺高超。两边的厢房门窗也是镂花工艺。正房的正墙有彩绘,虽然剥落,仍可见蝙蝠祥云图案。其他部分都是方木,但多数已经腐朽。</p><p class="ql-block"> 看完院子遗存之后,我们又采访了都氏的后人。据说还有族谱,但都家后人表示不愿给我们看。问及他们在这里居住的年代,只是大概说有七八代人,因为躲避战乱,只好逃避到了深山老林。这个石庙沟虽然不是深山老林,在没有修沿江公路和通村公路之前,这里是非常偏僻落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离开都家院子。我们沿着通村公路继续开行,意思是看看新农村百姓的生活。在一座三层小楼的院子前,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在编笼子。细长的竹篾在他的指尖跳动,专注的神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专注技艺的崇高。停好车子,静静站在旁边拍抖音。一会儿,另一位房主人来给我们发烟倒茶,听我们说明来意之后,老人话头打开,指着院子前的一棵白蜡树说,:“你们看这个疤痕,这是拉壮丁时枪打的。”问及他们家族何时到这里居住的,他们说:“我们是从湖北麻城过来。开始住在晏家坝,后来家族分支,我们太爷爷就迁到这里。我家族在这里也住了百十年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这户人家,晓群说:“今天遇见的故事好,可以写文章:百年老树,百年手艺,百年笑容。”我心想,百年老树可以,百年手艺可以,笑容却不是百年的,他们有逃荒的苦难,有躲战乱的惊慌,更有艰难饥荒的悲惨,现在的灿烂笑容是新时代的道路畅通,是新时代的安宁祥和,更是新时代的希望满满。而同行的黄老师也说:“我感受到王禹偁《村行》的美感,红叶、荞麦、以及我们随意的开行。简直太像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左右,我们翻过凤凰山,到了月河川道。顺利返回,结束了我们考察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