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文:十月革命节

牛头

流年似水,岁月留痕。五六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文,上学时曾经要朗诵、背诵,儿童时代记得牢,印象深。 今逢俄国十月革命107年,时过境迁,11月7日,这个曾为社会主义阵营津津乐道、隆重看待的纪念日随着苏联解体,早已渐渐被淡忘,姥姥不疼,舅舅不亲,年轻一代更是不知道是啥概念。<div>  70年代初,重映苏联老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风靡一时,许多经典对白脍炙人口,同名小人书也很热火,至今印象已很久远了。而60年代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十月革命节》,起码还记得几段。</div> 时间太长久了,小学用的语文课本,封面什么模样,端的想不起来。网络上搜来的这册课本(图)是1961年的人教版,1962年3月印刷。屈指一算,它是供本年度小学61级二年级上学期使用的,随后也是我们小学62级的二年级通用教材。 <p class="ql-block">  1962年3月印刷,自然是为1962年9月开学的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准备课本教材。0.17元/册(那年头这笔钱能买10多斤大白菜,堪称大白菜价),其定价与一本普通小人书差不多;而且全国各省市区教育出版社重印都依照这个定价,不得擅自改价提价。</p> <p class="ql-block">  虽是山西省重印的,但那时期中小学教材皆唯人民教育出版社马首是瞻,全套教材,全国通用,福建省的小学生用的跟它是同样的版本、同样的内容。1963年秋,我们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应该仍沿用这个版的语文课本。</p> 目录第22课就是《十月革命节》。而课本开首插页则是中国的《开国大典》,凸显新中国国庆节隆重的节日气氛。 这篇是1961年版之前1956年版的课文,相对较短,应该是原始版。诗句比较直白、质朴,口语化,特意提到苏联小朋友,透着是中苏关系还热乎时的新创作。至于最早出处、作者,则不可考了。 1961年修订版,删删改改,增加了一节,也不提苏联的事儿了,增加的内容重点强调“指出了斗争的方向”,显然有着中苏大论战烙印,渲染反帝反修的时代特色。 1964年的修订版,当时也是全国通用的成套教材。但使用时间不长又修订,画风突变。没过多久,文革爆发,这套小学教材就成了明日黄花。之后各地自行编印暂用教材,基本上中小学所有年级的语文课文都变了,政治气息格外浓郁。 1964年修订版的目录,与1961年新版大同小异。书本插页换成彩图(自然也非原版),丰富的色调让人眼前一亮。 <p class="ql-block">  1964年版的《十月革命节》,课文稍有变化(词句),取消了原来的线描黑白插图,显然要适应形势变化,淡化苏修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有些不很明显的变化在于调整若干词语,也可以叫做润色,比1961年版原来的诗句合理、成熟一些,更朗朗上口。</p><p class="ql-block"> 小学语文课文里的诗歌,随着当时政治风向,改来改去的情况很寻常,所以,50、60年代的小学生,各自对老课文的记忆常有出入,主要是反复修订、增删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特色的一册精装的红漆布封面的日记本,岁数估计大于我。上小学时从家中拿来,揣书包里当记事本,不懂珍惜,信手涂鸦兼磨损,颇显沧桑。</p> <p class="ql-block">  那时精装日记本都会在本子前面或后面,附加重要节假日页(自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对西方那一套根本不屑一顾),提示广大革命群众尤其各级干部记得纪念。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榜上有名。在那时代,这个重要纪念日的动静可不小,苏联红场阅兵、群众大游行那是世界瞩目的。逢五逢十,中国这厢也有盛典庆祝。</p> 大概60年前,小学时用铅笔信手写下的第22课十月革命节课文片段,应该是凭记忆,故有一句略有不同,也没默写全。只有白蚂蚁感兴趣,啃了几页。 <p class="ql-block">  与课文《十月革命节》的记忆紧密相连的有本少儿读物《小护士》,1957年翻译、出版的苏联少年读物,题材情节就是讲十月革命的。</p><p class="ql-block"> 1967年初夏,小学停课期间,在学校的老师食堂柴火间偶然发现一箱子旧书,全是小学库存的陈旧破损的儿童读物。趁此际无人,好些天特地跑去翻阅,潜入柴火间,一看一天,到傍晚临走,无师自通地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悄悄顺走一些喜欢看的,其中就有这本《小护士》,也算替它们免了进灶膛的“革命”。后与小伙伴交换书看,几年间借来借去,不知何时丢失了。</p> 《小护士》扉页与插图之一。那时还没看到电影及小人书《列宁在十月》,《小护士》故事虽只是从一个小女孩的眼里讲述武装起义的一些激战场景,但其细腻、惊悚的描述,就成了对十月革命最初的直接印象;尤其含蓄地写了小女孩舅舅的“娃娃脸”女友卡佳在战斗中牺牲,这样的结局特让人吃惊。 这本带着无产阶级政治立场、灌输革命教育的少儿读物,比起课文《十月革命节》的概括性、歌颂性诗句,时代背景、内容、细节更具象而震撼,无形中感染性更强。 1957年2月翻译、出版,时逢十月革命40周年将临,出版社似有呼应纪念的用意。而《十月革命节》这篇课文,会不会起初也是为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而创作,并最早在1956年开始编入新版的小学语文呢? 六十年代初的小学高年级学生(1960年10月长影儿童故事片《朝霞》剧照),祖国的花朵,新少年的先锋,朝霞初映,蓓蕾初放。他们应是五十年代最早学过课文《十月革命节》的前几届小学生。曾几何时,都成寻常巷陌的古稀老人了。可能不少人是现如今遍地开花的广场舞、公园歌咏群的主角、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