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少年时代的启蒙教育</b></p><p class="ql-block"> 具有悠久历史的徐州市大坝头小学是我迈出人生第一步的母校,我在那不大的校园里度过了那纯真的孩童和少年时代,并且接受了完整、系统的五年启蒙教育,这里也是我留存有美好记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蓦然间回首,我们已从懵懵懂懂的孩童走向步履蹒跚的老年;从为事业而努力奋斗改变为每天任凭孙儿孙女萦绕膝前;从追求崇高的理想改 变为追求健康、保重身体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虽然为扩大教学规模、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物理意义上的原大坝头小学早已全部拆除并建设了新楼房教室,但镌刻在脑海里的母校形象始终熠熠发光!每当回忆起在大坝头小学读书时的一些故事,就会感觉非常亲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大家一起戏水斗马,一起嬉笑玩耍,虽是平淡无奇的生活,却也留下了生命的赞叹、青春少年的纪念以及难忘的成长风景线。在发展速度迅猛的当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都希望在人生最后的旅途中,努力书写的故事更加光辉灿烂。</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认为无论年龄大小,对逝去的青春岁月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小时候的趣事、现在的故事和我们珍藏的记忆都记录下来,所以也就有了“大坝头6651”、“地藏里的小伙伴”等微信群,使大家有了一个共同回忆以往、把握现实、抒情写意、笑对未来的平台。由此,在《我家住在地藏里》等文章的基础上,继续抛砖引玉,修改完善,把大坝头小学及《少年时代的启蒙教育》等的故事奉献给大家。可惜的是由于文革的影响、学校整体改建、人员调离或退休等因素的影响,笔者已经找不到更多的当年学校原貌照片和档案资料了,只能依靠点滴文字和其他同学的记忆,大致再现大坝头小学校当年的风采。我们班的周凌峰同学、齐运喜同学在此过程中提供了当年的老照片和相关的信息,在此,仅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坝头小学的发展历史</b></p><p class="ql-block"> 徐州市《鼓楼区简史》中记载,因有穿城而过的故黄河,又因大坝头一带低洼的地势,早年间为防洪的需要而筑起一座大坝,人们称其为大坝头。《徐州城建史》中也有记载,大坝头原系黄河东堤末端的一条路。因此区域内的一所小学则得名为大坝头小学。大坝头小学1942年建校。当时大坝头小学所在地方属“月波镇” (相当于街道居委会),由地方居民筹资,镇里资助、监督施工, 建成四排坐北向南的整齐教室,定名为徐州市城东小学。学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为主校区(建有四排标准平房教室),二部为原大马路幼儿园(四合院平房),当时属于徐州市办学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校。“彭城之东,黄河纵横,一堂济济,和乐师生 ”是当时大坝头小学校的校歌。</p><p class="ql-block"> 1948年底徐州解放后,改名为大坝头中心小学校,校长王占一。</p><p class="ql-block"> 1959年大坝头学区党支部成立,王建人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1960年9月徐州市实行小学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改名为“徐州市大坝头小学校”。</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校领导全都靠边站,学校改名为红卫三小。</p><p class="ql-block"> 1969年冬由徐州橡胶厂、造纸厂选派优秀员工组成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实施“斗、批、改”。</p><p class="ql-block"> 1973年恢复原校名并连续十年获得教学先进单位称号。</p><p class="ql-block"> 学校先后与东站小学、西阁街小学合并,多次改变隶属关系并修改校名,2009年最后更名为东华小学,现在已进入大马路教育集团并改名为“大马路小学东华分校”,这是教育体制的改革还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3年的黄河故道边,工厂烟囱林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3年在大坝头桥附近,五花八门的自建房让城市看上去像是村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坝头小学所处环境</b></p><p class="ql-block"> 学校所在的大坝头和地藏里区域,分别连接着大马路桥(也称之为大坝头桥、迎春桥)和环城路,并衔接丰财二道街。出校门往北走过一个高坡就是通往地藏里的一条土路,晴天尘土飞扬、下雨则一路泥泞。小路两边既有较为神秘的大户宅院,也有较为简陋的百姓民居。虽然小路难以通行车辆,但每天人来人往倒也还算是非常热闹,是通往环城路烟厂、火柴厂、邮电宿舍、部队党校营房等地南北主要的通行道路之一。</p><p class="ql-block"> 学校西围墙紧挨着流经市区的故黄河,并不明显的河堤上还存留有少量的民居。故黄河曾经是我们孩童时代消暑纳凉、游泳玩耍的主要场地之一,清清的河水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同时也吸引了周围的百姓前来洗涤衣物。那高高扬起的棒槌此起彼伏,在光滑的石板上有节奏地敲打着衣物,曾经是一首旋律动听的乐曲和一幅美丽的风景油画。</p><p class="ql-block"> 学校南边是一个小广场和木材加工厂,每天都能看到拉木头的车辆进进出出,听到电锯分解加工木材时的刺耳尖啸。向南小路的左边是铁路第二宿舍,其落差很大的石砌高墙犹如长城一样围护着故黄河大堤,更显得该区域的狭小和低洼。小路右边则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和售卖儿童食品、文具用品等的小铺店面,其街口附近是一个卖菜的小集市,每当放学高峰期时,常常会把狭窄的小路挤得水泻不通。 </p><p class="ql-block"> 由于学校及该区域整体地势低洼,遇到冬天较大的雨雪天气,学校大门外的公共厕所就变得既脏又滑,难以如厕。夏季汛期时学校常会被洪水淹没,最深处曾达1米多。所以放暑假前各班级的最后一项任务,就是把每间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都摞起来。返校活动日时,老师和同学们的首要任务则是打扫卫生,清除洪水退去后所留下的淤泥和垃圾,把校园和教室恢复原状。为减轻学校经常遭受水灾侵害的问题,1971年暑假时全校师生冒着酷暑,肩挑筐抬,运来炉渣、黄土将操场填高40公分,校园面貌得到初步改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完整的大坝头小学校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