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杨红利的艺术人生</b></p><p class="ql-block"> 鹿丁联</p><p class="ql-block"> 甲辰仲秋,迟开的丹桂馨香四溢,继“杨红利艺术馆”开馆月余,欣闻杨红利近期创作的长篇小说《今生今世》面世,喜悦之波澜尚未平息,又闻享誉中外文坛的纯文学杂志《华文月刊》将于12月推出“杨红利文学专题”,惊喜之波再次翻涌!钦佩震撼的同时,我夜以继日地进入了《今生今世》的阅读中。于是,杨红利艺术人生的立体画卷便在脑海中一一映出。</p><p class="ql-block">一.以深刻敏睿的描写视角,震撼人心的女性叙事,填补了被人们忽略的题材领域。</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的长篇小说《今生今世》,视角独特,题材新颖,主旨深刻。她以敏睿的洞察力和文学表达,描绘出上个世纪现实生活中那一段波澜起伏的社会生活,用笔锋利、深刻、纵阔,文史兼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可读性。</p><p class="ql-block"> 在这部二十余万字的长篇叙事中,作者将笔触伸进上个世纪罕为人们关注的计划生育事件中,站在历史的纵深处,叙写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男尊女卑思想对广大妇女身心的摧残和戕害。生命与非生命的轮回,女性用苦难为历史背书,应是时代远去的长长的沉重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小说以计生干部吴一男的人生命运为线索,叙写她的耳闻目睹和所作所为。吴一男的姓名,本身就是一个谶语,寄托着其父母渴望男孩的愿望。她和第一任丈夫程一斌结婚怀孕后,婆婆费尽心思要一个传宗接代的男孩,丈夫又无视妻子的感受,在婆婆的逼迫下,吴一男不得已打掉了腹中的女婴。这时的她,万念俱灰,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作者通过这个典型事件,再现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取决于是否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香火,使这个家族得以延续。这个切入点颇有匠心,在小说中有着决定作品情节走向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如此,吴一男怀上第二胎时,她担心覆辙重蹈,早早地躲进亲戚表姐家生育。未料生下一个男婴却被表姐借助谎言送给了他人,导致丈夫抛弃,婚姻破碎。从此她身心憔悴,逃避婚姻。后来在工作中遇到了乐观真诚的复转军人胡源,善解人意的胡源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携她再次步入婚姻。随后,她意外中找回了那个被送人的男孩。胡源视其为己出,悉心照顾母子二人。为了报答胡源的知遇之恩,吴一男按照计划生育政策生下二胎,未料生育指标被乡长强行占有,孩子迟迟报不上户口,她只好将孩子寄养于丈夫的亲戚家。灾难因此从天而降!</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中,一个名叫社娃的生有五个女孩的男子,他妻子第六胎即将足月生产,可计生主任和接生医生为了完成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将刚刚出生的男婴丢进事前装着凉水的红色塑料桶中。吴一男亲眼目睹了桶盖被顶动的情景,这最终成了影响她人生的阴影。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那男婴的父亲社娃为了报复计生主任,误将硫酸泼向无辜的胡源,导致胡源双目失明。惨遭误伤的胡源,以豁达乐观的态度接受了飞来的横祸,他认真学习盲文,主动承担起家务,以乐观的精神给了吴一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不料,吴一男和胡源的儿子因其从小寄养于亲戚家,心理扭曲,性情怪异,与同母异父的哥哥发生摩擦,随后被哥及其朋友教训时因失手而导致其死亡,哥哥顶罪被处死。吴一男的丈夫胡源也因糖尿病用药过量猝死,留下孤苦伶仃神情恍惚的吴一男。 </p><p class="ql-block"> 概括地说,作者是很善于编织故事的。以上这些故事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来跌宕起伏。譬如计生办主任儿子白血病死亡,社娃家姑娘为报复计生办主任为他借腹生子,因孕前服用避孕药诞下残疾孩子。吴一男闺蜜的坎坷命运,村民超生多育的琐碎往事,吴一男因那个红色塑料桶所引发的幻觉和怪异的心理活动,以及个人命运的曲折坎坷……都共同指向千百年来男尊女卑思想对妇女身心的戕害这一主旨。杨红利将笔触伸向罕为文学涉及的题材和领域,从过往的岁月中打捞出那些鲜活的故事,催促着读者在阅读中回顾与反思,从而引发人们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种构思和书写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也就是说,她将笔触伸向的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将靶心瞄准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这样的主旨揭示,就有了深度和广度,有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集中暗示了这一主旨。吴一男和闺蜜探讨中国汉字的起源与造型。她们发现,凡是带有女子旁的字,都与女人的地位有关。比如“好”字,“女”有“子”便为“好”。这个细节很有深度,它揭示出男尊女卑这种观念早在仓颉造字时就有了的悠久历史,而且还存在于有文化的知识阶层。这就使得作品有了深度和厚度,主旨指向更加深远,批判锋芒更加锋利。</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红利在这部小说中的一些尝试也很成功。譬如对比手法和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两次上莲花山的情节。一次是胡源带领身心憔悴的吴一男登上莲花山,让吴一男从对生活和婚姻的冷漠逃避中解脱了出来,变得乐观开朗,有了生命的活力;一次是计生主任带领社娃姑娘登上莲花山,让那姑娘从对生活的无望中跳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年轻的生命早早凋谢。一个向善向生,一个向恶向死。这样的对比手法就很有新意,它催促着读者琢磨着人物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作品的深层含义,带给读者以深刻思考的空间和启发。</p><p class="ql-block"> 而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那个承载着小男婴生命并使其窒息的小红桶,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营造出亦幻亦真的氛围,给吴一男的人生带来了厄运和阴影,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纠结和矛盾,在形象塑造上,无疑使得吴一男的性格更加真实,她人生命运的归宿也就更加合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个谶语。</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杨红利的《今生今世》,其思想意义和创作手法,将借助于作品的形象和内容,被读者长久地琢磨和品咂着,那深刻敏睿的描写视角,以及震撼人心的女性叙事,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来。</p><p class="ql-block"> 与《今生今世》关注女性形象相同的另一部小说《郭家大院的姑娘们》,作者用三十余万字的篇幅,将笔触伸向纺织工业领域,在悲欢离合中抒写出那些纺织女工的情怀和期望。</p><p class="ql-block"> 《郭家大院的姑娘们》在历史事件与个人意志的交汇点上构思情节、设置人物、挖掘主题。将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切入,以纺织工业建厂为契机,以纺织厂所在地郭家滩一户殷实之家众姐妹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描写,从而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勾勒出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与普通百姓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示出纺织女工的婚恋、生活和精神追求,以及困惑、辛酸和坎坷的命运。特别是通过不同人物生存状态的描述,体现出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集,塑造出了郭慧珍、郭慧川、郭慧月、郭昆仑、伊万诺维奇等性格各异、时代特征鲜明的人物群像。读来令人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极其坎坷的人生轨迹,不断地敲击着读者的心扉,令人心生感慨,思绪绵绵。</p><p class="ql-block"> 作者一开篇,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十一岁的女娃娃,由于家境贫穷,亲生父母两次将她卖人。不得已只身逃婚,饿了两天后被困在饿狼频频出没的郭家滩,路遇仗义善良的郭省五收留为义女,取名为郭慧川。这里以引子的形式出现的描写,既交代了作品中人物即将活动的场景和环境,又为人物的性格发展定下了基调,铺垫出真诚善良乃郭家为人处世之根本。接下来,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走向,都离不开这一基本情调。</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着力描写的人物要数郭慧珍了。她聪慧机敏,矜持中蕴藏着主见,任性里带着几分理性,在教会学校里读过几年书的她,接受过外语,又极为好学。招工后就被举荐为建厂指挥部内勤。绘图纸,搞设计,作翻译,当校长……与苏联专家伊万诺维奇互相倾慕,又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建立了备受人们羡慕的小家庭。可谓如鱼得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拥有两个漂亮聪明的宝贝女儿宝珠和玛瑙。然而,中苏关系的僵持,社会浪潮的冲击,使得她戴高帽受批判,成了有海外关系的黑五类,身心备受折磨和摧残。一家四口,人分两地;恩爱夫妻,异国独守。郭慧珍怀着对女儿和丈夫的绵绵思念,靠着坚韧和忠诚,在被抄家批斗游街的境遇下,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期望。作者将主人公郭慧珍放置于悲欢离合的坎坷境遇中,写她的爱恋,她的思念,她的不悔,她的努力,她的期望。美术教师艾琳的出现,对于丰富郭慧珍的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艾琳为人真诚友善,打心眼里敬佩郭校长,默默无闻地保护着、帮助着她。孩子玛瑙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艾琳叔叔,十分乐意跟他学画画。众姐妹也都看好这个单身男人。可郭慧珍却铁了心等着她的异国丈夫伊万诺维奇。这一情节安排,既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又表现出了主人公郭慧珍内心情愫的丰富复杂,她对爱情的专一,她的自律,她的坚毅,都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她对爱情的坚守和期盼,对事业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始终如一。作者对她充满了敬意,写她终于盼来了从苏联探亲回归的大女儿宝珠,写她的丈夫伊万诺维奇一直深爱着她,临终前还眺望着中国思念着她。写她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安详地逝去。这厚重的一笔,既给郭慧珍的形象,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给作品增添了些微的亮色,读后久久不能忘怀。</p><p class="ql-block"> 郭慧川是贯穿于小说始终的一个线索人物。故事由她而起,又随她而终。这个出身贫穷、性格倔强的小姑娘,因逃婚而落入郭家大院,与郭家众姐妹亲如一家,不分彼此,成了纺织厂的第一批纺织女工。她深受郭家祖父郭昆仑和父亲郭省五的喜爱,好学上进,勤勉泼辣,积极肯干,工作总是走在前头,理所当然地成了教练师傅,生活上也顺顺当当地拥有了可心的小家庭。她明辨是非,不以个人之私怨看待他人。对于自己毁婚的未婚夫房润诚,她不计前嫌,为其爱读书爱学习而心生敬意,自觉地帮助妹妹郭慧月,说服三叔三婶,促成了一桩姻缘。她任劳任怨,心怀期望,与丈夫张春德拉扯着几个孩子奔着普通人的苦日子。她心地善良,感恩报德,坚韧刚强。即使生活拮据,也不忘记照看姐妹,探望父母。丈夫老年身患重病,她不离不弃,设法赚钱维持生计。孩子当兵参战,从没出过远门的她,竟然前往昆明找到了儿子,把对儿子的牵挂和母爱传递给了他。郭慧川的一生,经历过历次社会浪潮的冲击,计划生育,子女上山下乡,大大小小的运动,孩子的入托,子女和丈夫的病患医治……面对繁杂琐碎之事,她与普通平民一样,泼烦,郁闷,抱怨,但更多的是应对。</p> <p class="ql-block">透过那些一地鸡毛似的的繁杂与琐碎,读者从她的身上,同样看到普通人的正义和真情,责任和担当,情怀和期望。</p><p class="ql-block"> 令人惊叹的是,杨红利在三十六万余字的篇幅里,把近乎一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透过城乡结合部的郭家滩和纺织厂,透过郭家大院众姐妹们的人生轨迹,直观地给读者展示了出来。从这里,我们窥到了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柴米油盐;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上个世纪,重温着那个缺衣少穿、住房紧缺的年代;同样,我们也从中感喟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困惑、思虑和追求,责任和担当,以及生命力的旺盛与顽强,弱小与无助……她讴歌人间正义和真情,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底层人们的情怀和期望,塑造人物形象。从这一角度来看,《郭家大院的姑娘们》既是一部中国当代纺织女工家庭生存状态的生活史,更是一部当代工业题材的发展史、兴衰史。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部小说,其内容,尤其是纺织工人生活细节的描述,是其他小说中不多见的,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文学画廊中少有的、立体的。因而,这部小说,具有当代工业发展的史诗般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还将笔触伸向底层的农村妇女,叙写她们的坎坷命运与不屈的精神。中篇小说《树》就是这样一篇很有深度的佳作。小说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女性,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人生故事,与吴一男、以及郭家大院的姑娘们一起,呈现在杨红利所独有的女性文学形象的画廊中,在读者的心田里,将长久地被翻阅被品咂被评说。</p><p class="ql-block"> 二.广阔的视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构成杨红利诗歌、散文的独特意境和张力,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与熏陶。</p><p class="ql-block"> 打开出版于2020年杨红利与丈夫许卓良的合集《竹林之风》,映入眼帘的是短短的自序:《携手指夕阳》。开篇一句:“我们在人生的半途,走到了一起。”短短的十五行文字,不足五百字的短文,交代了成集的经过和书名的来由。尤其是开头那句,不遮不掩,率真而入,尽显直爽与开朗,杨红利散文的风貌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开篇俩人合作的《秋意》:“抚去秋风斑竹泪,翻飞落叶恋还忧。尽掬一瀑灞河水,难洗妪翁满面羞”。将互丧爱伴之忧,灞水之滨老同事新恋人相见的情态和盘托出。接下来,你问我答,互诉丧偶之孤之寂:“君莫悲伤愁且累,我凭寒泪掩颜容”。“可怜牵挂念,秋意可湿巾?”绵绵愁思,相互慰藉。“雁自孤飞梦,和弦总有声”。寄情于雁,试探“和弦”之意。“歌友鸟般散,唤君耳不灵”。试探“有声”,巧问佯答,虽饱含孤寂与愁绪,但也流露出期待“和弦”之意。就这样,在那个秋叶泛黄天高云淡的深夜,两个孤寂的曾经的同事,乘借着微信这只可爱的鸿雁,打开心扉,放飞着一曲曲心灵的短笛。于是,彼此间收获了《暮秋情》:“霜寒煞绿让心忧,暖意深深问暮秋。叶落红泥依爱恋,两相牵挂一帘羞”。得知试问相允,便难掩惊喜,于是就有了《高山流水》的爱情绝唱:“蒙蒙拂晓落寒霜,赋得情诗一两行。流水缠绵有伯牙,高山岚起愿景长。”有了《赠郎君》《吟别离》那样的“共剪东窗含笑烛,此情再现梦君中”爽朗笑梦中情。有了《错用标点》的风情雅趣:“夫用问标似有疑,重来三叹多亲昵。初柔后壮江河性,爱露情藏愈思伊。”其喜情雅韵,也只归属诗文夫妻的许卓良杨红利了。难怪乎文友们真诚祝福,连连贺喜。真可谓志趣相投,琴瑟和鸣,才女配才郎,灞水河畔再奏相如文君之赋,良缘佳姻再续。 </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吟诗作文,意境不凡。游“粉草”园,她写道:灞岸秋风铺粉韵/琴音抚水醉几人/柳丝不解斜阳意/紫草米花又一村。意象密集,意境空灵。仅“秋风铺粉韵”一句,就出笔奇特,既点出了时令,又写出了景之奇美,诗之意趣顿出。再看“琴音抚水”“柳丝不解”,其意境联想广阔而有趣,让人对秋日网红之灞河格外迷恋:粉草铺地,灞水潺潺,灞柳摇曳,再着一弯斜阳,何等幽美静谧!像这样意境空灵的诗句,在她的《竹林之风》中俯拾皆是。</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近期的抒情长诗《灞桥你在哪》,以寻觅灞桥身影的独特视角,将情感的琴弦伸进历史的褶皱里,唱响了一曲震撼心灵的灞桥低吟。全诗如泣如诉,一唱三叹,将古老年迈的灞桥史籍从淤满泥淖的历史长河中一一捡拾,用现代抒情诗的彩线,编织成熠熠闪光的灞桥织锦,悬挂在共和国七十五周年的门匾上空,给人以恢宏博大丰盈厚重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p><p class="ql-block"> 诗人从脚下的一条河、一架桥落笔,情感的触角于一片热情的黄土地上徐徐展开:灞桥从远古走来/带着仰韶的饰纹/带着母乳的血脉/带着铜 带着铁/带着星星火种/还有粮食的种子/款款走来。</p><p class="ql-block"> 跟随着诗人的脚步,我们仿佛走进了远古文化,寻觅到了灞河的渊源。作者赋予灞河以历史老人的特征,将它深远丰盈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一笔奠定了诗作叙事抒情的文化基调,写出了灞河的古老、沧桑和丰厚的物质文明与文化内蕴之特点。</p><p class="ql-block"> 老牛坡遗址告诉我们/远古有多远/她走过了仰韶/她走过了龙山/他走过了夏商/灞桥从远古走来/江村大墓的陶俑着一身色彩盛装/带着“中司空印”“车府”“器府”等身份印章走来/带着薄太后的仁爱/带着窦皇后的贤明/带着汉文帝的无为而治/用了将近2000年向着灞桥走来。</p><p class="ql-block"> 密集的意象,数千年的考古实物,记载着灞桥的苍老和文明,也记载着灞桥历经“仰韶”、“龙山”、夏商、汉朝和隋朝文化濡染的倔强身影。诗人从历史的长河中捡拾起一挂挂珍珠似的史料,高度地概括着灞桥的史迹和文明。</p><p class="ql-block">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落在现代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历史记载中:彬县城隍庙城楼上/那上面悬挂过灞桥的儿子徐国链的头颅/英雄徐国链为了给红军运送武器/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灞桥在涛涛黄河的怀抱/那里有英雄赵希仲不屈的灵魂/灞桥在米家岩浐河的桥头/那里有张学良劝阻学生赴临潼请愿/继而发动西安事变的身影……无数个共产党的热血青年,就活跃在灞桥的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诗人回顾着,叙写着,胸中激荡着无尽的钦佩和自豪。至此,澎湃在胸中的激情,燃烧为汹涌而出的诗句:站在八百里秦川东望/灞桥是大西安东的朝阳/灞桥你在哪/在王昌龄的诗里……在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里/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p><p class="ql-block"> 气势恢宏的灞桥,从远古走入当代,从古迹走入现实,从救国志士到文化名人……道不完的史迹,歌不尽的仁者故事,于是,它和着诗人血脉跳跃的节奏,继续跳动“在织女的紡车里/成千上万的织布机里/叫醒了灞桥的黎明/繁荣了灞桥的经济 /筑成了一座辉煌的城/这正是远航启程的灞桥”! </p><p class="ql-block"> 诗人还余味未尽,继续寻觅着灞桥的身影,“在荆峪沟的竹林里”“在元朔大桥上”“在奥体中心慢行桥上”……寻觅到“灞河西岸的书声朗朗”,“灞河之泉的丝路彩虹”,“西安陆港繁忙的龙门吊塔上 /在通往世界的中欧班列上/遥远的驼铃声声/变成了气笛长鸣/飞沙走石和空中栈道/变成了笔直的铁路……”</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灞桥,自然的灞桥,文化的灞桥,人文的灞桥,通向世界的灞桥,在诗人的笔下,伴随着灞桥经济的发展与复苏,正丰华正茂,神采奕奕地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不难看出,诗人的构思十分精巧,起笔于古迹,落笔于当代,将历史和现实,叙事和歌咏融为一炉,汇聚成篇,从历史的褶皱里打捞着灞桥的前世今生,从古迹与史料的淤泥里,剥离出灞桥的文明与文化,将古代与当代打通,将历史与复兴巧妙地予以链接,从而奏响了一曲丰盈厚重的灞桥歌咏,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的诗篇,在杨红利的诗作中也是很多的。</p><p class="ql-block"> 三.笔力雄浑大气,洒脱飘逸,字体犹如铁画银钩、点画流畅,可以说是新一代现代常规板的字帖。 </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诗文本佳,而书画更绝。她参加“秦东红袖书画展”,为《秦东红袖书画展集》撰写序文: </p><p class="ql-block"> “ 红袖秉椽绘日月,烟霞先后不同春。秦东女子竞须眉,但使山河面目新。大秦之东,南依雄伟壮丽的西岳华山,北粘妩媚温柔的渭河之水,这一片艺术家沉香破茧的沃土,孕育了无数书画名家。但看秦东红袖一展,笔墨丹青勾勒挥洒中,或见理趣,或抒志向,或寓禅意,或写儿女情长,确不输须眉之笔。” </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杨红利的笔力之雄浑大气,磅礴与非凡。真可谓情涌笔端,挥毫绘画,吟咏唱和。秦地多才女,巾帼引人醉!</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对书法尤为热爱,简直近乎于痴迷。她书写《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几乎每日临池,或行或楷。排版整齐,字体大小均匀,主笔突出、点画呼应,笔画强劲有力。有内行朋友评价道:“功架十足,重心平稳,笔画舒展到位,章法布局合理,风格统一,字体犹如铁画银钩、点画流畅,可以说是新一代书法字帖。”可以肯定地说,杨红利的书法造诣已经进入一种高境界高层面。她为拙著《丁香花开》所题签的书名,飘逸洒脱,别有韵致,好评如潮。 </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在想,杨红利如此精通于书法绘画,功于诗歌散文,乃至于小说,是书法成就了她的文学样式?还是诗歌散文成就了她的书法?抑或是互相渗透与影响而成为杂家?其实,这多种可能都是存在的。阅读《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黑永先》,或许可知一二。黑永先先生“朗诵诗书,阴阳顿挫,气出丹田。粉笔字畅如游龙飞蛇,荡气回肠。他在黑板上写,我在课桌上模仿。三年,我的字已有了他的魂,直到现在,我对写字情有独衷。”谈起黑老师,红利的话语如汩汩流淌的清泉,欢畅奔涌。“他把青春献给了讲台,献给了国学,献给了我们。他以他的三观塑造了千千学子的形象,塑造了我们的形象。我要向他学习,有灵魂有激情地活着。……活出一个更真实、更生动、更饱满的自我!”“云对雨,雪对风,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这发自肺腑的咏叹,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与感恩!有这样的师生情缘,灵魂也滋润光鲜,何况仅仅是书法与文学!</p><p class="ql-block">四、艺术人生集中展现的“杨红利艺术馆”,名作荟萃,精品云集,呈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学造诣。 </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正街现代花城社区B座地下大厅的“杨红利艺术馆”,面积近200平方米。馆内分布硬笔书法教学区、软笔书法教学区、文学作品展示区和讨论分享区等几大区域。</p><p class="ql-block"> 走进“杨红利艺术馆”,浓郁的文墨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步入琳琅满目的文化长廊。粉刷一新的墙壁上悬挂着杨红利的60余幅书画作品,山水、花鸟系列佳作营造出浓郁的书卷氛围,小楷、大楷、隶书、篆书跳跃着生命的激情,展现出笔墨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十多米长的条形木桌上,陈列着数百本文学著作。杨红利、许卓良的6部约200万字书籍和原稿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俩人编辑的20余部约900万字的书籍格外引人注目,120多部文友赠书,仿佛在叙说着两人和文友之间的友谊和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透过这些珍贵的作品,可以看到俩人内心的丰盈,襟怀与气度的饱满。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丰富的作品,见证着他们立足于灞桥文化这片丰厚的文化热土,在这片热土上获得了滋养,又将其回馈于这片热土的情怀与胸襟。</p><p class="ql-block"> 就杨红利来说,她何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造诣?尤其是精湛的书法技艺?</p><p class="ql-block"> 除了黑永先先生的文化熏陶之外,杨红利还用娓娓的叙说向我讲述起自己书法成长的轨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杨红利曾在西安美院版画系学习绘画,结业时,素描、水粉、国画、版画都留下了作品。她还参加过专业的摄影训练,那时的工作以摄影为主,常常参与大型的会议摄影。自幼学习书法,工作期间排版写字,常常跟毛笔打交道。楷书练习中,最先临摹的是颜真卿的《多宝塔》,后来临摹欧阳询的《礼泉碑》,最终偏爱欧楷。小楷、榜书都以欧楷为主,也有一些隶法。学书法以来,敬羡欧阳询的“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的古训,不断研学各类书法体例。大篆书写上,常临《毛公鼎散氏盘》,小篆始于李斯的《峄山碑》,常临摹邓石如的《千字文》;隶书有《张迁碑》《曹全碑》;行书学习王羲之的《圣教序》、赵孟頫的《桃花诗》、文征明的《滕王阁序》;大草酷爱怀素一挥。</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坚持硬笔书法教学多年,以二田硬笔书法为教材,传承其笔画优美、结子有据的风格。杨红利的软笔教学,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性格爱好教授不同的书体,而今学子有老中青幼数百,可谓桃李葱郁。</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艺术馆”开馆以来,成功举办了多次文化文学交流活动,譬如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灞桥区作协中秋雅集活动,雷风先生《风的足迹》新书发布会等。作家、文友、书法爱好者络绎不绝,慕名而来。或读书雅聚,或切磋交流,或学习书法,或参观欣赏……</p><p class="ql-block"> 而今,“杨红利艺术馆”在灞桥这块文化氛围浓郁的热土上,正在以真诚传播书法绘画和文学文化活动为宗旨,聚合高素养的文学文化朋友,向着创办有质量有价值的文学艺术场所阔步迈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鹿丁联:</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全国中高考作文辅导名师,《西安晚报》《华商报》专栏作家,《华文月刊》封面作家。在《西安晚报》开设高考作文辅导专栏十二年。发表散文及评论百余万字。出版有《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评》、散文评论集《逐光前行》(两卷本)、长篇小说《丁香花开》,受邀担任《安黎开讲——新语文读写公开课》丛书(六卷本)的赏评专家与读写教练(已出版)。参编陕西省乡土教材《语文精品阅读》等十多部20余本教辅书。被誉为“文学青年的启蒙者”“语文教师的榜样”。作品获首届“世界华文评论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