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旒冕(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明洪武(1368-1398)</p><p class="ql-block">1970年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冕通高18厘米,红板长49.4厘米,宽30厘米;依周尺计之,其广近似于0.4米,正合明洪武年间所定亲王冕制。綖板的表面裹有黑漆纱;板前后各垂<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旒</span>,魄贯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每旒穿九珠,共162枚魄珠;板下有一玉衡,衡两端有孔,下垂坠玉石充耳。冠镶金圈、金边,两側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篮,留长31厘米,一端锐,一端饨,饨端呈方形。此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旒冕</span>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礼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冕冠中的每个饰件,都蕴含着传统的宇宙观、道德观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冕顶部的經板前圆后力,喻天圆地方,而又前低后高,言王者地位量高也要有弥下之气;板前后垂魄珠,调以廠明,表非礼勿视:以丝繩“就”悬玉石充耳,谓以塞明,表非礼勿听。</p><p class="ql-block">以上各物都有规劝人君不尊大、不听谗、明是非、求大德而不计小过等意。</p> <p class="ql-block">奉天诰命盒</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2)</p><p class="ql-block">孔子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木雕鎏金,中为竖方蓝匡,上书满汉双语“奉天诰命”•整体由底座、内盒、外盖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底部为须弥座式,其上饰有卷云纹。正面有五龙,两侧与后面四龙,共九龙、此盒技艺精湛,装饰繁华,富丽堂皇,专为保存星帝圣旨之用,不仅是孔府与朝廷保持密切联系的佐证,也是中国古代皇帝仪范和气度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鲁恭王灵光殿</p><p class="ql-block">鲁灵光殿是西汉时期鲁恭王刘余的宫殿。刘余(?一公元前128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景帝二年(前155年)被立为淮阳王,次年被封为鲁王。刘余好治宫室,为扩建宫室苑囿,曾破坏孔子宅,壁中发现孔子后裔所藏的竹简,得古文《尚书》《禮》《论语》《孝经》等凡数十篇。鲁灵光殿未因西汉末年的战乱而毁坏,存世400余年,为世人惊叹。东汉王延寿因作《鲁灵光殿赋》,成为千古名赋,鲁灵光殿也因此名传后世。</p><p class="ql-block">鲁灵光殿北陛刻石收藏于孔子博物馆,此石多认为是刘余所修灵光殿的台阶石。一面浅刻璧纹,另一面刻“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p> <p class="ql-block">银雀山汉简(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2-8)</p><p class="ql-block">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银雀山汉简是中国考古学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它们是在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的两座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的。这两座墓葬被编号为银雀山1号墓和2号墓,其中1号墓出土了4942枚竹简,而2号墓出土了32枚竹简。这些竹简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守法守令十三篇》等十余部先秦典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子兵法》与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是否为同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此外,2号墓出土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历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竹简上的文字属于古隶,是一种小篆向隶书过渡的字体,对研究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与竹简兵书同墓出土的陶器、漆器、青铜器、钱币等近百余件文物珍品,也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银雀山汉简的发现,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在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它们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侯母壶</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曲阜鲁国故城出士</p><p class="ql-block">孔子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鲁仲齐盨</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曲阜鲁国故城出土</p><p class="ql-block">孔子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十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铜铺首衔环</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p><p class="ql-block">淄博临淄勇士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觥不仅是酒器,也是古代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造型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趣味。例如,“亚长”铜觥身上的多处“小象”动物纹,展现了工匠的匠心独运,使得整件器物显得生动活泼。</p><p class="ql-block">铜觥最早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它们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古代的饮酒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在殷墟博物馆中陈列的“亚长”铜觥,源自2000年前河南安阳花园庄东地54号墓的神秘宝藏,其独特的造型与动物或神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它又被称为兕觥,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铜觥作为古代酒礼器的重要代表,不仅用于盛酒和斟酒,更是古代文明的见证,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探索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引簋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西周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其铭文内容和考古背景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引簋的内容涉及了西周中晚期齐国的政治及军事内容。根据铭文,引被周王任命管理齐国军队,并被赐予彤弓、彤矢和马匹,这显示了周王对地方诸侯的军事支持和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引簋的发现对于研究西周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周王册命臣子管理齐师、授权作战等内容的实物证据,一经公布即受学界重视引簋是一件重要的西周时期青铜器,2009年出土于山东高青陈庄墓葬群。</p><p class="ql-block">铭文内容:引簋内铸铭文八行75字,重文二,合字三。铭文大意为:正月壬申日,周王在共王宫室内召见了引,王对引说:“我曾经任命你继承你先祖的职位,着你统领齐国军队。我今日重申此命令,并赏赐你一把彤弓、百发彤矢、四匹马。望你整备车马,不要有败绩”。引叩拜,感谢王的赏赐,铭记王的恩赏。引协同逼近敌人,俘获吕(?)国兵器,铸成纪念先祖幽公的簋器,我的子子孙孙代代用之。</p><p class="ql-block">引簋的内容涉及了西周中晚期齐国的政治及军事内容。根据铭文,引被周王任命管理齐国军队,并被赐予彤弓、彤矢和马匹,这显示了周王对地方诸侯的军事支持和对地方控制的加强。</p><p class="ql-block">引簋的发现对于研究西周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周王册命臣子管理齐师、授权作战等内容的实物证据,一经公布即受学界重视</p><p class="ql-block">引簋的年代属于西周中期偏晚的器物。簋盖饰直纹,加窃曲纹,方座饰对称的大鸟纹,显示出西周中期向晚期过渡的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侯壶</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肥城小王庄</p><p class="ql-block">陈侯壶高51厘米,口长16.8厘米,宽12.2厘米。壶体扁方,长颈,配有圆角长方形盖子。盖顶饰有长方形捉手,盖子的下沿部分可以插入铜壶的口沿处,铜盖翻过来可做盛酒的杯子。壶颈两侧的壶耳设计成象鼻形,并附有一对大套环。</p><p class="ql-block">陈侯壶的铭文共13字:“陈侯作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这句铭文表明陈侯壶是陈国国君为其女儿妫橹陪嫁时制作的媵器,希望其女儿将其视为陈氏传家宝,世世代代永宝用。</p><p class="ql-block">陈侯壶出土于山东肥城,而肥城在春秋时是铸国的地望,陈侯壶可能是陈国和铸国联姻的物证。也有研究者认为,出土陈侯壶的墓葬可能是鲁国的墓葬,陈侯壶可能是妫橹因为政治联姻远嫁鲁国的物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兽纹簠</p><p class="ql-block"> 春秋(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肥城小王庄出土</p><p class="ql-block">兽纹簠是春秋时期的一件青铜器盛食器,1963年在肥城县孙楼公社小王庄出土。这件簠的规格为高17.5厘米、长26.7厘米、宽22厘米。其形态特征为长方形,上腹垂直,下腹斜向内收,两侧有双兽耳,下承兽形四足。口沿下装饰有窃曲纹,腹部装饰有卷体夔纹,器盖的形制和纹饰与器身基本相同,只是盖沿附有小兽头使其扣合更加牢固。这件兽纹簠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精湛工艺,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文化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莒国是东夷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周初,武王封兹舆期于莒,都城在计(今胶州西南),后迁至莒(今莒县)。周代莒国约有600年的历史,是山东地区除齐鲁之外的重要国家,以莒国为中心形成具有浓厚东夷色彩的莒文化。</p> <p class="ql-block">瓦纹壘</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临沂沂水出土</p><p class="ql-block">瓦纹罍是一种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其特点是器盖通体饰有瓦纹。瓦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由平行的凹槽组成,形式如一排排仰瓦,因此得名“瓦纹”。这种纹饰在西周中期新出现,并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瓦纹罍的尺寸通常较大,是一种大型容器,具有侈口、束颈、广肩、折腹等特点,其下渐收为小平底,肩两侧常有兽首衔环耳,口上有鸟形钮盖。瓦纹罍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容器,也是古代中国青铜器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p> <p class="ql-block">铜罁(音同“铜鍑”)是一种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流行于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临沂沂水刘家店子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它的形状通常为敞口、弧腹、圜底,口壁立耳式,耳呈圆形,上端可能有乳钉装饰,足部呈喇叭形,以承受鍑体并起稳定作用。铜罁的用途主要是作为炊具,用于烹饪食物。它的铸造工艺相当成熟,器胎壁薄,纹饰精致,显示出当时铸造技术的高水平。铜罁的出土地点广泛,不仅在中国境内,如新疆地区有发现,而且在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出土,这表明古代文化交流的广泛性</p> <p class="ql-block">邳伯壘,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铜器,出土于山东枣庄。这件铜器上有铭文“邳伯夏子自作尊罍”。邳伯罍是北迁后的邳国铜器,反映了当时邳国的文化和工艺水平。邳国在战国中期因受到楚国的压迫而北迁至薛地(今山东枣庄),后称上邳。邳伯罍的发现,为研究邳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黄太子伯克盆</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临沂沂水刘家店子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盖、底同铭,行款路有不同。铭文:“佳正月初吉丁亥黄太子伯克作錶盆,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据铭文内容可知作器者是黄国太子伯克,資国是周代准河南岸的一个小诸侯国,根据传世的黄太子伯克盘铭文内容推测,这件黄太子伯克盆出土于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葬中,或与黄国与莒国联姻有关。</p> <p class="ql-block">铜 ?饰件</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临沂沂水刘家店子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兽纹壶</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日照莒县天井汪出士</p> <p class="ql-block">铜簠</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临沂凤凰岭东周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铜簠(fǔ)是一种古代的青铜器,产生于西周时期,结束于战国,并在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p><p class="ql-block">铜簠属于食器,在祭祀时用于盛稻粱,因此也被称为“祭祀盛粱器具”。铜簠的纹饰多样,有的铜簠饰有云雷纹,有的饰弦纹、蕉叶纹、锯齿纹及各种模印图案,也有的素面,无花纹装饰。</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28日,宝鸡石鼓山出土了一对青铜簠,系距今年代最早的青铜簠,它也为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同时期青铜簠提供了有力的年代佐证。</p><p class="ql-block">铜簠不仅是实用的食器,也是古代礼器的一部分,其精美的纹饰和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p> <p class="ql-block">异伯盘</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黄县(今龙口)灰城出士</p><p class="ql-block">盘是盥器,即洗手用的水器,常与匜配合使用,使用时用區浇水洗手,下面放盘接水。</p> <p class="ql-block">铜匜 与盘相配合使用,用于盥洗,即浇水洗手、洗脸的仪式。在古代,盘和匜总是相随的,且匜常放在盘内。距今已有2800多年。</p><p class="ql-block">铜匜的器身似瓢,下有三足,瓢状器身椭圆形,敞口,折沿,深腹,圜底;流槽宽短,下方有一乳钉;尾鋬呈凤尾状;三蹄形足,是西周晚期青铜匜的典型造型。</p><p class="ql-block">腹部饰一周回首夔纹,尾鋬饰弧曲雷纹与卷云状羽纹。夔纹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典型纹饰,夔是神话中一种形似龙的瑞兽,其形象在青铜匜上已经简化,呈S形蜿蜒,增添了青铜器的庄严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铜匜(Yi)</p> <p class="ql-block">铜匜</p><p class="ql-block">周(前1046-前256)</p><p class="ql-block">滕州薛国故城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启卣</p><p class="ql-block"> 西周(前1046-前771)</p><p class="ql-block">黄县(今龙口)归城小刘庄出土</p><p class="ql-block">盛酒器。椭扁体,隆盖,垂腹,圈足外侈。盖顶有圈形捉手。肩设兽首形提梁。盖及颈各饰波带纹一周,颈前后正中各饰一浮雕兽首。器盖同铭,各五行三十九字。铭文为:“王出狩南山寇,进山谷,至于上侯、说川上。启从征,谨不扰,作祖丁宝旅尊彝,用匈鲁福,用夙夜事。钺箙。”铭文记载了启随周昭王南征楚至上侯、流川等地一事。《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有“昭王南征而不复”。启卤出土于山东龙口市归城莱国故都,说明当时莱国势力可能很强大,是周王南征的有力邦国。这件铜卣时代明确、铭文内容与史料相印证,不仅可以作为周初特别是昭王后期的断代标准器,而且对研究周初历史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铜甗</p><p class="ql-block">西周(前1046-前771)</p><p class="ql-block"> 铜甗是一种古代的一种蒸煮器,相当于现代的蒸锅。铜甗主要用于蒸饭,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称为“甑”,用于盛放待蒸的食物;其底部是“箅”,有若干通气的孔;下部分为“鬲”,用以煮水。</p><p class="ql-block">铜甗不仅是实用的炊具,也是古代礼器的一部分,其精美的纹饰和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p><p class="ql-block">西周(前1046-前771)</p><p class="ql-block">滕州庄里西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饺子</p><p class="ql-block">薛国故城MI的一件铜簠内出土时排放着三角形食物——饺子,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饺子,说明这种独具特色的美食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p> <p class="ql-block">薛國为东夷古国,是先秦时期山东境内传承有序、存续时间最长的古国之一。夏代,车正笑伸封于薛,始建薛国。西周时,武王封畛于辟,都城在今腰州市官桥镇和张汪镇境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21年,被齐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裸人铜方奁</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日照莒县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的特点在于造型和用途。翠呈长方形,顶部有两扇可以对开的小盖,每盖一钮,分别为男、女裸体人,二人生殖器着意铸出,呈面对面跽坐状。腹下都铸有六个人形器足,人形裸体,屈膝,双手在后背负器身。此类方盒形铜器迄今所见共十几件,流行年代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范園之肉,是当时费族女性所用的首饰盒。</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甲骨问卜是商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活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也为现代学者提供了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p><p class="ql-block">甲骨问卜是中国古代商代的一种占卜方式,主要用于预测吉凶祸福,以及决策国家大事和个人生活中的各种事务。</p> <p class="ql-block">商(1600-31046)</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卜辞大意:</p><p class="ql-block">前左甲:</p><p class="ql-block">?百日,用温祭的方法卜问,不能够出</p><p class="ql-block">偷右甲:</p><p class="ql-block">行?还是能够出行?</p><p class="ql-block">不【徒】?允【從】?</p><p class="ql-block">前右甲:</p><p class="ql-block">弱溫。</p><p class="ql-block">不用温条的方法卜问,不能够出行?</p><p class="ql-block">后左甲:</p><p class="ql-block">是能够出行?</p><p class="ql-block">•口【不徒】?允【徒】!四。</p><p class="ql-block">御母金系系乐。母一•</p><p class="ql-block">后左甲:</p><p class="ql-block">卜问(不能够出行)?还是能够出行?</p><p class="ql-block">人,军国大事常由神意决策,</p><p class="ql-block">后古平:</p><p class="ql-block">卜问是否要用5个女子,野挤1只、同制</p><p class="ql-block">不能?充徒”弱脚。脚。</p><p class="ql-block">的猪1尺、家猪2只未即茶”</p><p class="ql-block">至生育、疾病、做梦等日常之事</p><p class="ql-block">后右平:</p><p class="ql-block">卜问不能够出行?还是能够出行?</p><p class="ql-block">是应该不用脚祭的方式卜问?还是用费都要进行占人,借问吉凶。</p><p class="ql-block">条的方文卜问?</p><p class="ql-block">商代主要信仰自然神和祖先神。商人几乎每日必人、每事必问</p><p class="ql-block">甲骨问上</p><p class="ql-block">“礼下四&” 份</p> <p class="ql-block">举方鼎</p><p class="ql-block">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济南长清小屯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方鼎是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最初用于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爵</p><p class="ql-block"> 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南长清小屯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卣</p><p class="ql-block">商(前1600 前1046)</p><p class="ql-block">济南长清小屯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卣(读音为tóng yǒu)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尤其在商殷时期非常流行。它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中常与“秬鬯一卤”一同出现,秬鬯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香酒,而铜卣就是专门用来盛放这种香酒的酒器,在盛酒器中属于重要的一类。在考古发掘中,铜卣通常与尊伴出,并常常以大小组合成对的形式出现。铜卣不仅是一种实用的酒器,也是古代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饮酒文化和礼制。</p> <p class="ql-block">亚醜鉞(读音为yǎ chǒu yuè)(十大镇馆之宝)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大钺,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这件钺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体型硕大,气势恢宏。亚醜鉞整体呈长方形,为方内、双穿,两肩有棱,线条刚硬有力。最引人瞩目的是钺身透雕的人面纹,人面五官微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p><p class="ql-block">亚醜鉞的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这便是它名字的由来。关于“亚醜”的含义,学界有着诸多的讨论和研究。一般认为,“亚”在商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是亚旅、众大夫或为武官之称,凡带有亚字形的青铜器都是重器,是主人身份尊贵的象征。而“丑”字,据推测与当时的某种图腾或氏族标识有关。</p><p class="ql-block">亚醜鉞最初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而存在的,后来逐步演化为劈砍类武器。到了商周时期,随着青铜业的发展,铜钺出现,并成为了征伐和军权的象征。在古代,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作战武器,还可以作为刑具使用。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亚醜鉞更是商代青铜器中的杰出代表,其纹饰精美,工艺精湛,人面兽相纹的设计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纹饰风格既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神灵、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商代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亚醜鉞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贵遗留,经历了当年的辉煌,又经历风霜的洗礼、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传承至今,是为青铜器中的瑰宝,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举罍(lei)</p><p class="ql-block">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济南长清小屯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Urn-shaped Wine Vessel</p><p class="ql-block">Shang Dynasty (1600-1046 BC)</p><p class="ql-block">酒器。侈口,短颈,圆肩,肩两侧附兽首衔环耳,下腹一侧有一兽首形鼻。肩与上腹以三条扉棱为中心,饰夔纹构成的三组兽面纹,下腹饰蝉纹。口沿内铸有铭文“举祖辛禹”。</p> <p class="ql-block">黑陶是中国传统的陶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 黑陶以其通体漆黑、闪闪发亮的外观而著称,具有原始气息和古拙的美。这种朴素的美符合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时尚,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精美艺术品。黑陶的造型多样,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如壶、碗、盆、盘等,也有艺术品和工艺品,其形状和图案都非常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黑陶最早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黑陶的制作主要分三个步骤:选料、加工、烧结。选料是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加工的质量好坏取决于制作者的艺术修养,采用独特的烧结工艺使陶变黑是黑陶的最大特点。黑陶的材料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元素。红胶土是制作黑陶的主要原料,需要经过凉晒、风冻、淘洗、沉积等过程。</p><p class="ql-block"> 黑陶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文化的巅峰之作,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p><p class="ql-block">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黑陶多以陈设艺术品形式出现,实用性逐渐减弱,市场需求面狭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作品粗制滥造,研发能力、设计创新及文化创意力度不足。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技艺,2019年11月,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获得“陶器烧制技艺(德州黑陶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p><p class="ql-block">黑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其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鸟喙足黑陶鼎,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这种鼎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而著称。其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鸟喙足黑陶鼎出土于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时间为1960年。</p><p class="ql-block">鸟头作为陶器上的装饰题材,与东夷族以鸟为其图腾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鸟的崇拜和文化意。鸟喙足黑陶鼎胎中夹细砂,器表漆黑发亮,是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p><p class="ql-block">鸟喙足黑陶鼎的器形呈盆形,大敞口,口沿外卷,上腹较斜直,下腹稍圆,腹中部有凸弦纹,腹下部有双耳,平底,附三个鸟头形足。足呈等腰三角形,上部宽,下端尖圆,足面上鼓,中央饰堆纹,堆纹两侧各加一圆眼眶,足下部向内微弯呈鸟嘴形。</p> <p class="ql-block">鸟隊足黑陶鼎</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3800年)</p><p class="ql-block">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陶甗是一种古代炊具,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产物。以下是关于大陶甗的一些详细信息:</p><p class="ql-block">1. 结构组成:大陶甗由盖、甑(zèng)、鬲(lì)三部分组成。甑是古代蒸食物的器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鬲也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样子比较像鼎,足部是中空的。</p><p class="ql-block">2. 尺寸与出土:大陶甗通高115厘米,口径45.5厘米,形体硕大、制作精致,1982年出土于临淄区桐林(田旺)遗址,现藏于山东博物馆。</p><p class="ql-block">3. 装饰特点:大陶甗的盖为覆盆形,上有桥形纽,有数道弦纹装饰。甑、鬲连为一体,上部为甑,甑口下饰两圈绳纹,有四个对称的贯耳,甑腹饰弦纹,甑底、甑高交接处饰绳纹,下收为细腰。鬲为大袋足,实足尖,甑、鬲交界的细腰处内置带圆孔的算子,上部饰绳纹,尖足处饰条形附加堆纹。</p><p class="ql-block">4. 容量与用途:此器物容量较大,用它一次蒸熟的食物,可以供十几人食用。</p><p class="ql-block">5. 修复情况:1982年出土时,大陶甗已碎为200余块,经文物修复师拼接修复才得以重新面世。</p><p class="ql-block">6. 历史地位:为迄今全国出土最大的陶甗,被称为“甗王”。</p><p class="ql-block">大陶甗不仅是古代炊具的代表,也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红陶实足鬻(gui)</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胸背壶</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约6000 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背壶</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約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陶壶</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汉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陶钵形鼎</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八角星紋彩陶豆</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盛贮炊煮</p><p class="ql-block">渔猎采集、家畜饲养和农业的发展为史前先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史前饮食文化的发展。史前饮食器皿器形丰富、种类多样,展现了先民饮食的智慧与饮食文化的多姿多彩。</p><p class="ql-block">制陶发展</p><p class="ql-block">北辛文化陶器制作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器表装饰附加堆纹、刻划纹、乳丁纹、锥刺纹等纹饰,鼎、釜、钵和小口罐构成北辛文化陶器的基本组合。其中陶關效量众多,种类复杂,是北辛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类。</p> <p class="ql-block">红陶兽形壶<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大镇馆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兽形壶不仅是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珍品,展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智慧</p> <p class="ql-block">酒器礼器</p><p class="ql-block">由于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剩余,促进了</p><p class="ql-block">酿酒业的发展,大汶口时期的墓葬中出土大量的陶器、壶、高柄杯等专用酒器、特别是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用于滤酒的漏缸,提高了酒的纯度,展现了山东地区史前酿酒技术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山东史前陶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灰陶钵形鼎</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鸟喙足黑陶鼎</p><p class="ql-block">北辛文化红陶鼎</p> <p class="ql-block">食器礼器</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农业文明,无论粟作、稻作均有一个特性,即靠天吃饭。向上天祈福,向祖先献祭,祈求丰收庇佑是最初礼的本义和由来。因此食器礼器最能代表古人内心的渴望与诉求。</p> <p class="ql-block">灰陶豆</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士</p><p class="ql-block">紅陶豆</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原今約6000 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刻纹灰陶豆</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刻纹灰陶豆</p><p class="ql-block">大放口文化( 今約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士</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壶形陶鼎</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邹县野店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灰陶壶</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陶背壶</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灰陶背壶</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 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红陶双联鼎</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邹县野店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三足钵</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纺织业</p><p class="ql-block">大汶口墓葬发现相当数量的纺轮、骨针,在出土的筒形杯底部发现粗布纹,背壶底部发现细布纹。长岛县大钦岛北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每平方厘米经纬线8~11根的布纹。这些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纺织业有了相当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纺轮工作原理示意图</p><p class="ql-block">石纺轮</p> <p class="ql-block">骨匕首</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士</p><p class="ql-block">骨镞</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牙刀</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单孔石斧</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石凿</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生产生活</p><p class="ql-block">山东史前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用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用勤劳的双手改善生活条件,推动了原始纺织业、酿酒业的发展,在原始占卜、原始历法、原始医学等诸多方面创造了灿烂的成果,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龟甲形器</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p><p class="ql-block">滕州岗上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陶制龟背形器,下部穿孔两行,每行5个,表面布满朱彩线条。龟甲出土位置多数在骨骸的腰侧。用途不明,推测其可能是某种乐器。</p> <p class="ql-block">黄玉牙璧</p><p class="ql-block">商(约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青岛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四牙壁,较为罕见,应是三牙璧的一种变体。穿孔大且规整,四牙宽大,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四牙中心镂雕展翅神鸟,边缘锁雕为风鸟形态,鸟啄弯折处为牙尖,通体磨光,平面似正方形。</p> <p class="ql-block">玉璧(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p><p class="ql-block">曲阜會国故城出士</p> <p class="ql-block">铜胎 珐琅八宝</p><p class="ql-block">铜胎珐琅八宝是清代乾隆年间御赐岱庙的供器,属于一级文物藏品。这些八宝通体珐琅彩,置于莲花座上,上座为仰莲,下座为覆莲,中间由莲叶衔接。每件八宝顶部饰有一颗火焰状宝珠,八宝周围饰有彩色飘带。它们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例如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这些八宝不仅在宗教上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而且在艺术上也展现了清代宫廷匠师的高超技艺,端庄华丽,掐丝精细。</p> <p class="ql-block">铜胎珐琅八宝</p> <p class="ql-block">鲁王之宝</p><p class="ql-block">明代鲁王朱檀墓位于现山东省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的九龙山南麓。</p><p class="ql-block">1970年至1971年,山东省博物馆主持对赜盛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里出土了冕弁服饰、家具漆器、文房珍宝、琴棋书画、木俑仪仗等一干余件文物。这些文物既是鲁王朱机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代初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鲁王之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分封给第十子朱檀的宝物,具体来说,它是一个印章。这个印章木质贴金,龟钮,系有红色绶带,印面刻有“鲁王之宝”四字阳文篆书。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23个皇子分封到各地,朱檀被封为鲁王,这个印章就是他的象征之一。按照明代的分封制,皇子封为亲王,授以金册金宝,但由于亲王的金宝要留传给世子,所以作为随葬品的“鲁王之宝”实际上是木质贴金的,用来替代真正的金宝。这个印章现在馆藏于山东博物馆,并在“明代鲁王展”中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观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中,确实包含了玉璧,具体来说就是鲁国大玉璧。以下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列表:</p><p class="ql-block">1. 红陶兽形壶: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是酒器,展现了大汶口先民高超的制陶水平。</p><p class="ql-block">2. 蛋壳黑陶高柄杯:1960年出土于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属于龙山文化陶器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3. 亚醜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以其精美的纹饰和造型著称。</p><p class="ql-block">4. 颂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铭文和历史价值而闻名。</p><p class="ql-block">5. 九旒冕:汉代的礼冠,代表了古代的礼仪制度。</p><p class="ql-block">6. 鲁国大玉璧:1977年出土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是战国时期玉璧中的精品,以其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入选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7. 银雀山汉简: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是重要的汉代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8. 甲骨文:馆藏甲骨均为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涵盖了商代晚期二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9. 东平汉墓壁画:出土于山东东平县,以其精美的壁画艺术而著称。</p><p class="ql-block">10. 郑燮双松图轴:清代郑燮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中国文人画的风采。</p><p class="ql-block">这些镇馆之宝不仅代表了山东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