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千人大会”结束后,曾希圣同志被免职,李大钊之子被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原创 田螺姑娘说历史</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群众们带着快速“赶超”西方先进国家的想法进行大炼钢铁,因为过于盲目和激进,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致使国民经济出现大幅度倒退,1962年时脆弱的经济结构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央为此召开了一场纠正“大跃进”错误的会议,此次会议共有七千多人参加,史称“七千人大会”。时代与人生一样充满着变数,这次大会之后,曾经的一位有功之臣竟然被免职,他就是曾希圣。</p><p class="ql-block"> 曾希圣1904年出生在湖南的一户书香门第之中,祖父开设一家书馆,曾希圣在浓厚的知识氛围之中长大,早早就接触了新式教育。16岁时,曾考入湖南的一所师范学校,在那里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而产生了革命志向,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毕业后他弃笔从戎考上了黄埔学校,成为那个时代少有的高知识、高素养的军事人才。</p><p class="ql-block"> 曾希圣参加过北伐战争,之后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团指挥员等职,1927年,在革命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他毅然加入共产党,之后在汉口秘密从事兵运工作。曾希圣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很强的侦察能力,1930年他被任命中央军委侦察科长,当中央成立军委二局时,他被任命二局局长,在他的领导下,二局为中央苏区提供大量的珍贵情报,为反“围剿”战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二局:“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能够看到二局在革命斗争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看到曾希圣的出色领导力。抗战爆发后,曾希圣在中共南方局负责收集情报、收容安置突围干部、战士等工作,同时他还兼任中共皖江区党委书记,他在后方领导群众、干部创建根据地,新四军第七师由千余人被他发展成为三万多人的“富七师”。</p><p class="ql-block"> 曾希圣在抗战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功勋,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被任命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豫西军区司令员、皖北区委书记等职,能够看到他在领导岗位上拥有非常全面的军事才能与管理才能。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安徽省委书记,从那时起,他的命运与安徽紧密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从战争时期就能看到曾希圣是位善于动脑的军事人才,否则他也不会担当起收集情报、关乎红军存亡的重任。当他担任安徽省委书记之后,他注重农业发展,在民以食为天的生存规则之下,他敢于开拓、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他一边提高农作物生产技术,一边建设水利工程,实行精耕细作的方针,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大跃进”时期,安徽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出现了农荒的惨淡景象,曾希圣针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制定出“生产责任制”的办法促进生产,使安徽农村生产由以前的“大锅饭”变为“责任田”,安徽的农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1961年,就在各个省份闹饥荒时,安徽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p> <p class="ql-block"> 曾希圣解决了安徽百姓的粮食问题,可在“七千人大会”之后他却被免去省委书记一职,只因他实行的“责任田”被视作复辟“资本主义”而受到严厉批判。当时邓公认为只要能够解决粮食问题,一样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他的声音太微弱而没有引起中央的重视,最终曾希圣被免职,之后虽然担任华东局第二书记,却是有名无实的虚职。</p><p class="ql-block"> 1965年时,毛主席得知红军时期的“功臣”一直赋闲在家,怒批工作人员“都别忘了本”,曾希圣这才被安排到西南局担任书记处书记。然而特殊年代来临时,曾经的“旧账”都被翻了出来,曾希圣受到严重批斗,在1968年时含冤而逝,直到十年后他才被平反,而他曾经在安徽推广的“责任田”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名字被烙印在中国农业改革的道路之上。</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曾希圣同志被免职之后,由李葆华同志接任安徽省委书记一职,他是革命前辈李大钊之子。在李葆华同志主政安徽时期,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恢复和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他将农业生产的自主权下放到生产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出这样的举措显得十分可贵。李葆华同志在工业方面进行大力整顿,注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安徽工业化积蓄了能量,打下了基础,他与曾希圣同志都是被安徽百姓爱戴的领导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