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是在老家村里的学校--南董学校就读的。现在再回去曾经的学校旧址早已物是人非,盖成了民房。前几天回老家办事路过,踩在原来的八楞砖上,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上学时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南董学校前身最早应该是是村里的大庙,后来据说是在清朝末年基督教传教时改建成了基督堂。解放后收归集体改造成了村属学校。大庙北部的大殿改造成了村里的粮食库房。学校的大门有两个。一个朝西开门,门的两侧有两个高大威猛的石狮子,小时候我们放学后经常在狮子上爬上爬下,玩得不亦乐乎!学校拆了以后石狮子也不知去向了。进了第一个大门是一段短短的阧坡,中间是斜坡面,两侧是台阶。冬天下雪以后斜坡结成冰,就成了天然的溜冰场,学校里不论男孩女孩都在那里滑过冰、摔过跤。下坡以后走几步就到了学校的第二个大门。大门朝南,门的构造一看就是典型的欧洲哥特型建筑,两扇木质的大门只有在上学的时候才打开,学校放假的时候一般只开中间的小门。在那个时候由于没有玩具,那两扇大门也成了我们这群小孩子玩耍的地方。一条腿站在小门的横梁上,另一条腿在后面一蹬,门就“吱吱扭扭”一开一合起来了。正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学校看门房的杨老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站到了身后,冷不丁一声大喝,大家就做鸟兽散了。</p> <p class="ql-block"> 进去校门是一个大的四合院。依稀记得也是西洋式的建筑风格。这个院是学校的中心,校长和老师的办公室大部分都集中在这里。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这个院就是一个“圣地”。校长和老师们一个个非常严肃,我看见他们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匆匆地跑路。上学期间一听老师叫去办公室就紧张得很,只怕因为怕去了受批评、吃砍。我觉得像我这样的心理学生们都有过。不过确实我也吃过不少砍。这个院的东北角有一个缺口。从这个缺口进去就进入了教学区,从南往北一共五排教室,每排有九间房。两边各三间教室,剩下中间的三间是老师办公室。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孩子们多,再加上周围几个村转来的学生,最高峰的时候我听说南董学校学生达到了9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东墙外是操场,原来的时候还有一辆予制坦克,内部是空心的,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玩具,有多少人还记得多少次在坦克上爬上爬下、玩耍嘻戏,在那里也留下了我们兄妹六人的欢声笑语。那时候每天早上、上午二节课后我们都会集中到操场做广播体操、锻炼身体。操场南面正对的坡上还有一个大院,也是南董学校的一部分,那是小学一二三年级上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南董学校也有过高光的时刻。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南董学校小学初中都有,老师们配置也比较强,即使是民办教师,也不乏真才实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姓名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点了,但是还是要郑重地说声“师恩如山,终身难忘”。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培养出了好几个中专生。同样他们的名字也不写了,一个村的不说大家都也知道。在那个年代,不亚于现在的985、211。即使后来,从南董学校毕业出来的,不论是从政、从商,还是从事其他行业,都涌现出来一批佼佼者。就是依然留在村里建设家乡的,也都在南董学校受益终身。我敢说现在村里40岁以上的人,绝大部分都在南董学校学习过,现在依然是南董村建设的中坚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也充分证明学校在南董村独一无二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只是时代的发展太快了,快的让所有人的预料不到。先是村里为了发展教育,在村西盖了新学校,改善了学习环境。原来的学校建成了民房。再后来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村里的大部分家庭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都去外面读书了,村里的学校渐渐地变得空旷了。现在村里的孩子们已经都去长陵路边的英杰学校上学了,村里新建的学校也拆迁了。南边建成了文化广场,北边建成了两排二层小楼。南董学校彻底成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不论你走多远,取得多高的成就,最终也有落叶归根的一天。现在回家经过原来的学校时,我都会放缓步伐,侧耳倾听是否还有朗朗的读书声?是否还有孩子们的喧闹声?我不是为写学校而写学校,我是怕若干年后,无人能记起过往的岁月,记起南董学校的兴衰。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也算是一种传承。记录时代,也是我对过去的一个交代,我想这也是一种对故乡念念不忘的情结吧!</p><p class="ql-block"> 昨日儿童今日翁,岁月如梭快如风。转头再看来时路, 几多青葱几多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