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教育教学中的快乐与美

墨水

教育教学是师者之本职工作,随着时间的延续以及周而复始循环一种模式就会造成这种模式的倦怠。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带给教师本人的快乐与欣喜,亦或是感动与豁然开朗等。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他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在“传道、授业、解惑”,是光明的引导者,是佛家心中的“燃灯佛”。<div>  虽然教育具有特殊性,但如果教师不能从这种特殊的职业中获得一些感动自己,让自己开心的“故事”,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感到压力与辛苦。在教育学生时我们经常会说让孩子们发现美,教育者有时教育了别人缺迷失了自我!</div><div> 前几天上课,课程从自然和生物中两种物质接触(直接或间接)物质分子间的运动方式大致有几种方式,于是从“扩散”谈起,之后引导到“渗透”,再到生物中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讲起来逻辑关系层层推进,一节课下来也感觉挺顺,心情也不错,但课后反思时突然萌生出,为什么物质跨膜运输的被动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而不是自由渗透和协助渗透呢?虽然扩散既有溶液中溶剂的扩散也包括溶质的扩散,涵盖的范围相对宽泛,而渗透仅仅是溶液中溶剂(生物中往往指水溶液中的水分子)跨过半透膜,然后从低浓度一侧进入高浓度的一侧。</div><div> 然,问题就在于,扩散一般是两种物质直接接触,物质从高浓度的地方到低浓度的地方。如,将一滴墨水滴到一杯水中,墨水就在水中扩散开来,最后整个杯子都会成墨水色。而渗透作用达成的要求是半透膜及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这里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中间必须要有介质(半透膜)。物质跨膜运输中的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恰是穿过生物膜,虽然教材用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俩个概念“传道、授业”,但我想用自由渗透和协助渗透也未尝不可。也许有的同行会说渗透强调溶剂分子,扩散更为贴切,那跨膜,膜两侧又有浓度差不更符合渗透吗?</div><div> 我们虽然不能改变教材,也许这个概念从国外翻译过来就一直沿用,但我想,在教育教学中,感受这种逻辑之美也是一种惬意,一种陶冶自己的过程,沉浸其中,其乐融融。还有每天看到那些稚嫩未脱的孩子,那些心灵纯净的孩子们,虽然也偶尔对他们发发火,合理处罚一下,但回想起来依然感受到快乐、欣慰和感动。教育教学中依然会有豁然开朗与深度沉浸带给自己的快乐。</div><div> 2024年11月7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