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眼看世界]做颗好种子

李炼

<p class="ql-block">【帅眼看世界]做颗好种子</p><p class="ql-block">国网湖南水电公司 陈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懂事之后,问的东西实在太多,我经常感觉知识储备不够,回答不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不,最近学校周末组织去隆平水稻博物馆,要求家长带着孩子自行前往参观。这是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对袁老是十分敬佩的,但对他的生平和杂交水稻了解的还不够,于是跟着女儿踏上了“学习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人们称作是“让中国人吃饱饭的人”。在众多著名科学家里,很少有人像袁老这样,人人熟知、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看过袁老在水稻田里的照片。照片里的袁老瘦削、沧桑,饱经日晒。很多人把他当做农民的儿子、“泥腿子”农民。而袁老也说过:“我就是一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但是,如果你走近袁隆平,会发现真实的袁老其实是个热爱生活,活得很精彩的人。他热爱运动,体魄强健,因而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扎根在科研第一线。他喜欢艺术,热爱音乐,喜欢唱歌、跳舞、拉小提琴,享受生活,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袁老走上了农业研究的道路,把一生献给了稻田?第一个原因是在大学期间袁隆平的一次经历。当时,袁隆平作为农学院的学生,去农村参加土改工作。亲身体验农村生活,他才知道农民过得有多苦。那时候,袁隆平特别想为农民做些什么,改善农民生活现状。所以,他立下志向,要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农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第二个原因是三年自然灾害对袁隆平的影响。三年自然灾害给袁隆平印下了一生的烙印。正值壮年的袁隆平每天只分到一点点食物,吃不饱饭,只能躺在床上减少热量消耗,连自己喜欢的小提琴都拉不动。袁隆平甚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给他造成了极大的撼动。他很自责,自己是做农业研究的,看着老百姓因为自然灾害收不到粮食、全在挨饿,自己却束手无策。灾害的第二年,袁隆平响应国家号召,带着自己的学生进入生产队,与农民同吃同住。他搞了红薯高产垄栽试验,大大提高了红薯的产量。自然灾害结束后,人们有粮食吃,就不把红薯当做主食了。这时候,袁隆平就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把南方种植最广的水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方向就是水稻育种。有了好种子,水稻的产量才会上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袁老用一生的时间做杂交水稻的科研攻关。如今,他的杂交水稻、超级稻亩产不断创造新纪录,中国人彻底告别了饥饿,过上了人人都能吃饱饭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袁老曾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用他的勤奋和忠诚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博物馆,女儿兴致冲冲地跑向了旁边的水稻田。金灿灿的水稻,煞是好看。水稻田边,立着袁老的雕像,手拿稻穗注视着远方,一群群小孩子欢呼着、奔跑着,惊起田间鸟儿喳喳叫着,这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能也是您所期盼的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能像袁老一样,做颗好种子,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国网湖南水电公司发展部陈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