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在前面的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刻呈现在您眼前的这则影像汇编,选自我的老朋友张纪平新近出版的第三本个人摄影集——《蜀道——自行车轮下的汉中往事》(中国摄影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收录了拍摄者1991年—1999年间在汉中城乡捕捉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通行及运载工具——自行车——的真实影像。这些图片不仅为我们保留并再现了那个时代城乡集市贸易的繁荣状态和蜀道上的人间烟火,更为我们再现了部分日渐消逝的诸如藤编、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映出了一段令人回味的天汉历史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书由汉中文坛领军人物王蓬先生为其作序,实为锦上添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审示这些沉淀着厚重历史的纪实摄影作品时,方觉着它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尤为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愿您在缓缓划动手机屏幕的一刻,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有一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渴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这不仅终结了“胶片为王”的历史,也让数码时代铺天盖地的到来。摄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从此仅仅孤单地存在于专业摄影群体之中,而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拍摄早已演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了对生活兴趣的随意记录。正因为如此,时代对摄影人的要求就变得更加苛刻:他们的目光与落脚点应该也必须是时代、人性、人的精神世界,否则将与艺术无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本编图片均选自《蜀道——自行车轮下的汉中往事》,系手机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辑这组珍贵的照片,不单是为了怀旧,——因为画册里绝大多数的画面呈现的并非全都是温馨,我们从中体验到的往往是普通劳动者生活的艰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辑这组珍贵的照片,或许是为了对比,——因为比起今天骑行电动自行车的人,这些质朴的影像中人更充满了自由与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辑这组珍贵的照片,还希骥通过微信传输向朋友们展示和还原当时历史,——因为保持记录是纪实摄影的本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近蹩脚的作品解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真正的艺术批评在当代社会羞嗒嗒地转身以后,当严肃的评论与解读等同于吹牛拍马的时候,我的所谓解读自然也无法避免落入庸俗的嫌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框入浓郁的时代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翻看张纪平这本摄影集迎面而来的便是浓郁的时代特征。这些照片虽然为读者一一标注出了拍摄年代,但我们对时代特征的感受却主要来自照片本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自行车已经全面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那些长久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自然是禁不住先富起来的诱惑,自行车便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主要工具。那些用自行车驭载着竹编、藤编、绳编、家俱、生产工具奔市场的一队队农民影像,正是当年承认财产私有化条件下最真实的社会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北街口广场,人们骑着自行车来这里跳起了广场舞,在北门口十字,满载的自行车可以自由穿行,在城镇、在乡村集市,也出现了一处处“自行车保管站”,在繁忙的国道上,更有无数的农民在自行车身上展现出了自身高超的装载技艺,还可以完全不顾及交警的干预……,而这一切都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镜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张纪平只能使用自已的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爱因斯坦曾说过:“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这个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如今,大家都在为了物质而奔波、追逐、竞争,但透过张纪平的追求,却让我们感到:并不是所人有都在刻意追求物质的东西,他们还有理想和真理,并以期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这便是所谓的超越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展示真实的生活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类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但能够用真实的影像来记录历史场景的手段却只有区区的17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纪实摄影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担当起了记录历史与生活场景的伟大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张纪平保留的影像里,诸如“补锅”、“磨刀”、“理发”、“渡河”、“卖老鼠药”以及大量的赶集场景,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而言,是既熟悉、亲切而又陌生的。这些生活场景是构筑历史画卷最生动的元素,是认识与评价历史最可靠的证据。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历史书籍了解历史,但史书里夹杂了太多的个人主观认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历史剧透视历史,但历史剧又夹杂了太多的文学夸张。而纪实摄影所保留下的历史生活场景是原汁原味的历史空间,——这也许就是我们对历史影像更感兴趣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生活的局限势必会影响一个人对历史的再现,但我们却不必对此而说三道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再现精准的瞬间捕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精彩瞬间的捕捉能力是一个纪实摄影家观察、思考能力最重要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举一个最典型、最为人熟知的例子:1945年8月14日,为庆祝二战胜利,一名美国水兵在纽约时代广场忘情亲吻一名陌生女护士,将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震撼地展现出来。这一镜头正巧被摄影师拍成照片,并取名为“胜利之吻”。这张照片因此便成为了象征二战结束的经典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翻阅张纪平的这本纪实摄影集的时候,我们能够不断看到作者捕捉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生活瞬间:那位车载棕床垫、坐在自行车上休息的老者、那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翘着二郎腿口中刁着香烟的老者、那位倚靠在破旧自行车旁目光凝重的小女孩、那位坐在街沿上两辆自行车之间注目的中年妇女……这些永远定格的瞬间不仅抓住了每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展现了张纪平的生活捕捉能力,进一步突显了纪实摄影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摄影作为一种瞬间艺术,其捕捉能力决定着作品的水准,也透露着作品背后作者的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严格的来讲,社会责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做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关健是要平衡创作自由与艺术责任间的平衡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具体到张纪平的这部纪实摄影集,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虽然只是客观地用镜头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自行车上的汉中往事,但我们审视这些影像就会发现,他的镜头对准的是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关注的是社会下层的喜怒哀乐,——这种题材选择本身就渗透着创作者鲜明的价值观、道德观,体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我们除了能够看到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的生活现状,还能够领略到几近消逝的农副产品、传统手艺。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从他的作品中去关注、去思考改革开放过程中究竟为老百姓带来了什么样利益和发展,——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未必一定会“主题先行”,但它在客观上一定体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若要谈论社会责任,张纪平多年来随社会公益团队坚持做社会公益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了,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营造必要的视觉冲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摄影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会让人感觉更震撼,更有吸引力,也更能带给欣赏者强烈的美感和视觉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纪实摄影作品并不要求要像绘画、电影那样应当带给观赏者应有的视觉冲击。但作为艺术形式而存在的纪实摄影,应当在真实记录的过程中尽量营造出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营造视觉冲击效果,张纪平的一些作品通过使用近景的拍摄方式,往往从被拍摄主体的背面或者侧面用镜头表现,让被拍摄主体占据整幅画面,以突显视觉冲击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记得原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胡武功先生在给一本摄影集写的序言中说到:“摄影家永远都是艺术的亲历者、实践者、先行者。纪实摄影没有彩排,永远只有一次。对于自己的选择,要有信心,要有自信,只要坚守,咬往青山不放松,自觉自我,依照自己的心性,把根扎在自己的母土上,就可长成大树。一棵大树对于森林来说,可能局限、单调,但一定是独特的、深刻的,一定会是有别于其他而属于自己。评论家的说三道四,是另一种学文。他们对摄影家事后诸葛亮式的要求,可能全面而正确,但对现在时的实践,无法补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纪平所以能在纪实摄影上有如此大的收获,完全得益于他40多年的信心与坚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街串巷拍尽蜀道人间烟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推陈出新映出天汉历史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张纪平,1959年1月生于陕西省西乡县,现供职于陕西省汉中公路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摄影作品一千一百多幅。</p><p class="ql-block"> 2020年出版个人公路纪实摄影集《五彩秦巴路》(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 2021年出版个人摄影专集《蜀道——汉中公路往事》(中国摄影出版社),同年汉中公路管理局编辑出版大型文献性摄影丛书《汉中公路旧影录》(西安出版社),书中收录的数百幅图片均系张纪平拍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录]如何欣赏摄影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1、艺术摄影作品的欣赏</p><p class="ql-block"> 审美追求和创新追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艺术形象感动受众,引起受众的审美享受。评价艺术摄影作品时,需要关注其审美追求和创新追求的成熟程度和社会效果。</p><p class="ql-block"> 画面审美情趣:艺术摄影作品可以通过拍摄特技、暗房特技或电脑特技来实现创作者的审美情趣。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思想深度:思想在艺术摄影作品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好的艺术摄影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外表,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p> <p class="ql-block"> 2、纪实摄影欣赏作品的欣赏</p><p class="ql-block"> 纪实摄影的欣赏方法。讲故事的能力:纪实摄影的核心是用镜头讲故事,捕捉“决定性瞬间”。纪实摄影作品通常关注人物情感的表现和事件场景的再现,强调真实性和现场感。</p><p class="ql-block"> 社会责任感:纪实摄影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记录有意义的事件和人物,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 构图和光线运用:纪实摄影的构图要新颖,能够突出主题,背景要干净,避免喧宾夺主。光线运用得当,能够增强照片的时代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