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在家里头包馄饨,老伴儿带着孩子去院里玩儿了,我一个人在家里包,不经意间想起了我第一次看见作馄饨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六五年秋天的事情。那时我刚上初中,家里刚从安居胡同搬到了永池一胡同时间不长。我的奶奶偶感风寒,卧病在床,没有胃口。后来他自己说想吃点馄饨。妈妈给我几毛钱和粮票告诉我,顺着大街向北走,有一个卖酥烧饼馄饨的饭馆。我沿着青云路一直向北走,边走也找。大约在现在中环南侧那个地方,有一家卖馄饨和酥烧饼的地方。我自己带了一个直径二十来公分带拎把的小桶,是铝的,上面用一个搪瓷盘的当盖。这是一个不大的合作小吃铺(那时没有个人开店),里面只卖烧饼和馄饨,还有一些炝拌菜。交了钱,等煮馄饨时候,从窗口向里面看看包馄饨是什么样的,原来馄饨也像饺子一样是有馅儿的,用面皮包上,馅太小了,只用一根筷子头那么一点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会儿功夫,馄饨就煮好,给我打到了小小饭桶里。闻起来特别特别的香,馄饨</span>的汤奶白色,据说是用母鸡熬的(名叫鸡絲馄饨)。汤上面撒上点香菜,再滴上几滴香油。对于总吃杂合面的我来说,真是馋的够呛,很没出息地咽口水。回到家里,馄饨还没有凉。奶奶趁热就给吃了,我站在那里心想能不能剩一个让我也尝尝。但那个东西实在太少了(那时馄饨汤多馄饨少),奶奶也几天没好好吃饭了,喝的连汤都不剩,可能她也好久没有吃的这么香的东西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1959年到1965年),老师信得过的学生,大都有给老师跑腿打杂经历,大都是校内的事,少有校外的事情。取个什么东西,送个什么东西等诸如此类小事。学生也乐于此事,觉得老眼睛里有自已。</p><p class="ql-block"> 我大约在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给楚老师去买午餐。第一次看见冷面。老师给我一个铝饭盒,几毛钱和粮票。告诉我去给她买冷面。学校到那个卖冷面那个饭馆,大约也就是四五百米的样子吧。是一个很小朝鲜冷面馆,门口挂一个红色幌子,具体位置大约现在中国银行南侧那个街角的铺子,对于这个朝鲜冷面馆,我并不陌生,我有几个同家就在附近。 </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冷面都是现做的。滚开的大锅上架着一个木头饸饹床子(相当于挤面机)。拿一块面放到饸饹床子圆桶里面,用大杆子往下一压,细细的冷面就直接挤出来到锅里了。捞出来过两遍凉水,面就煮好了。这也是头一次近距离看着冷面是怎么做出来的。那时的冷面很白(可能没有碱原因),比现在的挂面还要白,而且非常细。浇上面汤还要放上半个鸡蛋和香菜。冷面没有太大香味儿,但色泽很诱人食欲,红白黄绿俱全。看到这个好吃的东西,很想上去来一口,但是还是没敢。待到我吃到冷面的时候,那已经是知青返城之后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那个时候觉得馄饨和冷面特别香呢?我想是“物以稀为贵”,首先那时是细粮、食用油和肉都非常短缺,平时什么好的都吃不到。偶尔来上一顿,有很大的反差,感觉就相对强烈。另外那个时候,自己家里有东也做不出来这些好吃味道。现在这么多种高效调料,白开水放上味精等调料,你喝着都好喝(比如方便面的面汤),现的饭店的奶白汤那个是真正用功夫熬出的鸡汤?那时候能做出香味儿来,确实需要真材实料和真正的手艺。现在的厨师,如果没有鸡精味精,十有八九都得歇菜了!</p><p class="ql-block"> 人老了,对儿时的事情,记得反倒清楚了,包括有些细节都能回忆起来(好奇怪!)。时不时遇到一些事情,就勾起一些儿时往事。</p><p class="ql-block">(2024.11.07随想即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