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评课稿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有幸参加了开江中学“1+2”教育集团的语文教学论坛第一期活动,聆听了开江中学李老师带来的作文课《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年级学生,正经历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蜕变,如何转变教法,学法,从而达到七年级入门写作教学目标,值得研究。这节课,让我</span>有以下感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情感基点的建立要有的放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能是第一次到一所新的初中学校教课,李老师在还有二十分钟等待的过程中,并没有和学生互动,更谈不上自我介绍。上课伊始,便呈现出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1.懂得感动读者的关键在于真诚;2.培养一颗善于发现、易于感动的心灵;3.理解“为文即为人”的古训。个人认为,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但不是预定,更多地是一种生成的过程。因此,课堂开始不必出现本课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讲授逐一归纳,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目标,最后认识目标。作为李老师来说,先进行自我介绍,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困难,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那么第一个情感基点就得到了建立,那就是熟悉与认同,也能够为接下来的作文课教学奠定情感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李老师呈现出了材料1、材料2,材料1里有三个片段,具体见图。估计教师想的通过写景、写人、写事三个例子让学生发现情感基点,殊不知学生对于这些没有体验感,所以学生几乎没有多少反应。切肤,才能感之痛;远离学生实际的例子,其文本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且例2.例3都重在写人。教师对这三个材料处理也不充分。建议,两个材料足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片段文本。比如材料2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女人就是学生的目前, 孩子就是学生自己,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归纳出情感基点的建立出发点源自于喜欢、爱和心灵体验。材料3重点在过年这件事上,从而感悟过年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部分更重要地是引导学生说出心灵感应点,值得去记忆地,值得去歌颂的、值得去热爱和值得记录的才是写作的情感基点。李老师没有归纳出来,并且很快处理了这部分材料,且拉拉杂杂说了写作的困惑,啥子无中生有五个一之类的,所以事与愿违。在悟中说应该是这个材料处理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情感认知的过程要因势利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材料二的处理,李老师总体上还过得去。从这几个点的选取来看,有意义的只有1.3.5.6。在引导过程中,虽然都提到了善于发现,易于感动这个词,但是其中的文本价值没有很好的呈现。比如,春天的第一个嫩芽,秋天满地的落叶。这个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人成长的经历,更可以是人的价值实现。在5的处理上,李老师让学生说出了父母的不容易,父母爱得卑微,但是没有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如果把关键词“坚持”能够提炼出来,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坚持,是源于无私的爱,为了让我们真正成人,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坚持对于我们的意义就是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回报父母。爱,实双向的,单向的爱是没有价值可言的,这样学生才能解其中味。用网络流行的一句话,不信,你细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个人觉得,材料二和材料一虽有关联,但是更重要的是发现,放在一个环节处理就显得偏颇了。材料二的处理应该是在写中说,这样学生才能完成课堂训练1。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思维做了详细的解读,基于写作,写作的思维建立在情感的共鸣和表达的多样性上。比如对于3.可以用扩展的方式建立写作思维,如妈妈拿出了我婴儿时的照片给我看,我发现自己那时是这个模样。我转过头,不经意间瞥见了母亲耳旁的一缕白发。在扩展母亲为什么拿出照片,说了写什么……,借着学生说,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情感认知,这样训练一的完成就显得愈加必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李老师在板块一首先问了学生写作的困难和困惑,还专门说“无中生有五个一”现象。如果把五个一现象放在这里进行呈现总结,因势利导,教师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层层推进,层层拨开写作的迷雾,这样提纲挈领的作用就彰显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情感价值的表达要见微知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因此,饱含深情的文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环节,李老师提出了细节描写。诚然,细节描写很重要,关键是如何进行细节的选取,细节的表达。这里,我建议取一点,就是用合适的语言进行细节的正确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材料3里面,两个片段都是写母亲的。第一个片段重在呈现出母亲的任劳任怨;第二个片段重在呈现出母亲的欣慰满足。李老师在引导时没有注意到侧重点,一个是概述母亲任劳任怨的表现,围绕第一句中心句展开,帮忙、洗三、剃头、绞脸、哭、一声不响、肥母鸡这些词语,都应该是教师要提示给学生的,而不应该一笔带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训练2,教师在处理上只是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时候就应该让学生拿起笔来动一动了。在接下来的交流分享过程中,对照材料片段,对学生进行指导纠偏,这样学生就能由表及里地掌握描写的基本方法了。另,修辞手法可以贯穿其中点到为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情感评价的维度要血肉丰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深情地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发挥评价功能,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这里,姑且不论材料4.材料5和后面的练笔有什么关系。李老师在这里处理得还算是过得去,说了衣着、动作、形态、外貌等角度。但是,这些都不是评价的维度。在实践训练的点拨中,提出了“脸谱化”、“新时代的老师”两个词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总书记说, 新时代的教师要成为人师和经师,提出了“四有”好教师标准,做教育大先生。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接下来的写发生在你和一位老师之间的事,就要把教育大先生进行画像,而这个画像就要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说出来,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评价,评价突出针对性、可写性、个性,从而达到清晰画像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文课的评价,要突出学生心理年龄和认知水平,脸谱化这种提法我是不认可的,正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脸谱化写作容易让人走入死胡同。当然,这部分应该放在第二课时,一个课时讲这么多难免让学生囫囵吞枣,从而不能达成课程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这堂课还是有很多亮点,比如李老师的教态、适时的表扬和点拨。但是,作为初一的作文课,高中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移植过来的。我们提初高中语文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建立课程的视野,教学的视野,学生发展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一体,建立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人评课,仅供参考。拉拉杂杂说些,不妥之处敬请批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