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普陀宗乘之庙</span>,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历时4年,1771年落成,占地22万平方米。“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意为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寺庙布局仿西藏布达拉宫约按1:2比例建造,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这座寺庙不仅是藏式建筑,还融合了汉式建筑的元素,其用工时长、规模及等级居<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德著名的</span>外八庙之首。</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是为庆祝乾隆皇帝60寿辰和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建造。整座寺庙建筑疏密有致,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乾隆三十六年,为乾隆帝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之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汇聚承德,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为了敬重各民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这座融合藏式和汉式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大型寺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陀宗乘之庙坐北朝南,其山门在寺庙的最南端。山门</span>前有一座五孔石桥,是寺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清朝皇帝礼佛时,会从避暑山庄的西北门出,过此桥进入普陀宗乘之庙。桥的中孔较为宽阔,其余四孔偏小。如今的地面已高于孔洞,桥也失去了排水功能,仅作为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过五孔石桥,跨越狮子沟,来到庙前广场,眼前就是白台式山门和一对威武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山门由藏式城台及汉式殿宇组成。城台为砖石结构,开三孔拱门,拱门上列一横排6个藏式盲窗,城台上砌雉碟<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正中拱门上嵌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乾隆御題“普陀宗乘之庙”匾额。</p> <p class="ql-block">穿过山门,正前方是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碑亭”。碑亭正面券门的两侧各有一个瑰丽的金色法轮,这在全国其他庙宇中还未曾见到。</p> <p class="ql-block">碑亭呈平面四方形,砖拱结构,四面开拱券门,下承须弥座台基,白玉石栏杆。</p> <p class="ql-block">亭内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首方趺</span>石碑三座,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碑文。</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石碑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载了此庙兴建背景。中碑阳面以满文书写,背面是汉文。大清王朝打天下,皇帝是满族人,所以把母语放在正前方中央。碑后面是汉文,大概是因为大汉民族人口众多,可做大清王朝坚实的后盾。</p> <p class="ql-block">东碑上是蒙古文,刻的是《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载了蒙古土尔扈特部以近10万人生命为代价逃离沙俄魔爪、重返祖国的壮举; </span>西碑上是藏文,刻的是《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及清政府优抚安置土尔扈特部的史实。 蒙古人和藏族人是大清王朝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满蒙汉藏碑刻是我国民族团结及抗击沙俄奴役的历史见证。在此庙落成之际,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率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里东归</span>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赶到承德觐见乾隆皇帝,所以这里也成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特请的寺庙讲解员小栾非常细致地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区别满蒙文字,因为这两种文字看上去非常相似。小栾说道,满文中间是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的字,满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蒙古文就比较简单,去掉圈和点就是蒙古文,看起来特别干净。藏文是横着写的,满文和蒙古文都是竖写的。</p> <p class="ql-block">中碑后面是汉文,是皇帝写的。哪位皇帝呢?碑座以雕饰表明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面有</span>一条龙,龙的下面是一个铜钱,合起来叫“钱龙”,在此意喻乾隆。这石碑上的汉字是乾隆皇帝亲书,这寺庙为乾隆皇帝所建。</p> <p class="ql-block">碑亭后面是“五塔门”,这是一座高十余米的藏式白台,门额为乾隆御題“广圆妙觉”。台上自西而东立有红绿黄白黑五色喇嘛佛塔,对应构成宇宙的火、地、水、风、空五大元素,同时也代表着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塔居中。班禅和达赖都是黄教的弟子,他们的老师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p> <p class="ql-block">五座佛塔,相当于五方佛。进寺烧香,进庙拜佛。汉人是跪地磕头拜,藏民是双肘双膝和头着地五体投地的拜。皇帝贵为九五至尊,进入佛门,头戴龙冠,生穿龙袍,跪着趴着都有失皇帝尊严,所以皇帝拜佛是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举过头顶,如“头触佛足”,向佛顶礼膜拜。</span></p> <p class="ql-block">五座佛塔上分别饰有莲花、宝剑、摩尼珠、法轮、金刚杵,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只有这个寺庙有五塔门建筑,故成为小布达拉宫的一大亮点。 </p> <p class="ql-block">在五塔门前两侧,有一对非常漂亮的跪姿大石象。石象头顶宝瓶,寓意太平有像,五谷丰登。大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前腿向前跪,后腿向后跪,鼻子着地,一副五体投地的模样,被称作“伏跪象”,谐音“富贵象”,象征着能去灾避邪,带来祥瑞。</span>现在这两头石象耳朵没了,西侧大象头上的宝瓶也毁了。WG中红卫兵破四旧把大象给砸了。这对大象都是250年前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现在已经无法复原,可惜了!导游感慨道,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文化。 </p> <p class="ql-block">穿过五塔门,沿自然斑驳的石板路北行不远,就是“琉璃牌楼”,为三间四柱七楼形制,斗拱飞檐,流光溢彩,是250年前遗留下来的珍贵建筑。中楼前额镌刻乾隆御題“普门应现”,意为观音显现普度众生之门。牌楼前为月台,周砌红色的“女儿墙”,正中及左右三面设踏道,月台上一对石狮子雄踞两侧。</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前的石象是象征佛法无边,琉璃牌坊前的石狮,则体现皇权的威严鞭及四海。石狮与石像并用,象征着政教合一,属于等级最高的了。</p> <p class="ql-block">西藏在历史上分为前藏和后藏两部分。前藏位于西藏南部,包括拉萨市和山南地区,统治前藏地区的宗教领袖为达赖。后藏位于西藏西部,以日喀则市为中心,日喀则有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统治后藏地区的活佛</span>班禅的驻锡地,两位活佛均由清廷册封。</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在西藏会有两个活佛呢?因为皇帝是封疆而治,把一个人的势力分散开,两个人相互制衡,所以藏传佛教就出现了两大活佛,即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这两位都是藏传佛教主流教派格鲁派的领袖,分别驻扎在拉萨和日喀则,共同管理宗教事务。这一举措强化了清朝对西藏和蒙古地区的宗教统治,进一步巩固了清王朝的控制权。</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中门——皇帝走过的龙门穿过硫璃牌楼。牌楼背后題额“莲界庄严”,意为观音道场,神圣庄严。 琉璃牌楼是寺庙整体建筑风格转换的标志和等级的界限。有记载,“凡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入,其他官职许在琉璃牌坊瞻仰,不得入内”。</p> <p class="ql-block">从牌楼往北至大红台之间,是一片地形起伏的开阔地,苍松翠柏散植其间,石板路在山坡上曲折延伸,道路两旁错落有致分布有40余座白色建筑。首先经过的是西罡殿、中罡殿、东罡殿。</p> <p class="ql-block">西罡殿🔻 平面呈曲尺形封闭院落,北房五间为二层楼,此殿原为僧人坐禅修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藏式建筑特点,是修高墙建矮房。外观三四层,实际高墙上装饰的是三四排盲窗,高墙里面的房子可能只有一两层,从外面是看不到里面房子的。这在西藏地区有挡风沙、避免日光强辐射的作用,而且在高墙深院内清修更有利于免除尘世干扰。</p> <p class="ql-block">中罡殿🔻 平面呈长方形,碉房式高墙围成封闭院落。院内西北最高处建庑殿顶小殿,内供三尊密宗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东罡殿🔻 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正房为汉藏混合式两层楼,设梯形真窗,利于通风采光。后墙及两山白墙为藏式盲窗。沿西侧假山蹬道可达藏式碉房的后院。这里原为喇嘛经堂。</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三大主殿,其他大小白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功能各异。白台多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层高一至四层都有,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饰红色盲窗。有的两座白台组成一处院落作僧房;有的台上建汉式殿堂,作佛堂、钟楼;有的台顶置喇嘛塔;有的白台砌成实心,只起障景、增景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庙内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因借地形,参差不齐,高低错落,加之繁茂的松柏掩映,整个院落幽深肃穆,苍茫怪古,极富自然野趣。</p> <p class="ql-block">跟着导游小栾,我们终于来到普陀宗乘之庙北端最壮观的建筑群——大红台的跟前。</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核心建筑,高43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米,由上方的红台和下方的白台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红台高25米,白台高18米。</p> <p class="ql-block">红台下方的大白台,外观三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为巨大的实心基座,是用条石将山体围合垒砌,白色的墙</span>壁上饰红色的藏式梯形盲窗。大白台的两侧均有石阶通向巨大的基座顶部。西侧为入口磴道,分为两个52级折返。</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52级台阶隐于白台之内🔺 第二个52级台阶裸于白台之外🔻 导游说,走完这104级台阶,到达大白台顶部,代表可消除104种苦难(因108种苦难之中的生、老、病、死不可避免)。</p> <p class="ql-block">立于大白台顶部平台,放眼南望🔻 我们刚才走过路过的大大小小寺庙内建筑隐隐约约掩藏在一片青绿之中。</p> <p class="ql-block">向东眺望🔻 远处可望见磬锤峰,承德名山之一,上粗下细,像过去妇人家洗衣用的棒槌。故又称棒槌山;近有相邻的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是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建于1780年。</p> <p class="ql-block">白台之上,耸立着高大的红台🔻 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七层,一至四层为实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层间隔开真窗、盲窗。大红台的设计巧妙,利用山体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貌似一座巍峨的巨厦,视觉上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南面正中自上而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嵌琉璃佛龛6个,</span>供奉着六尊无量寿佛,象征着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时,恰逢乾隆帝六十大寿,寓意君主万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墙根下并排放置四口铁铸的消防大缸,古称“铁海”。</p> <p class="ql-block">虽然铁海内部已锈迹斑斑,但250多年过去,依旧默默守护在大红台前。</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前方宽敞的基座平台上并排设立四座高大的经幢竿,上面挂五彩经幡。挂经幡是佛教的传统习俗,它意味着向佛陀与佛法致敬。挂经幡也被视为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它激励人们不断积累善行与正念,去除内心的烦恼和负面情绪,<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而</span>带来好运和祝福。 我们入庙随心,在此处也挂起了我们的经幡🔻</p> <p class="ql-block">白台东侧,有一处称为“哑叭院”的地方🔻 此处是皇帝拈香礼佛时僧众人员回避之所。为了防止惊扰圣驾,院内人员临时居于此处规避噤声,故称“哑巴院”。</p> <p class="ql-block">白台两侧都能登上红台。东侧入口阶梯贴靠红台东侧墙,与哑巴院东西相对。</p> <p class="ql-block">东侧入口内有两条通道,一条向西通向大红台内;另一条向北通往红台东侧的大白台🔺 大白台里有皇帝看戏的御座楼。我们首先去白台内参观御座楼。</p> <p class="ql-block">御座楼🔻 位于大红台东侧高大的白台内,简称“东白台”。东白台外观四层,设四层盲窗,内为二层28间的群楼,平面呈“凹”字形,中间为空井,面北正中突出三间抱厦就是御座楼,此楼是乾隆皇帝来庙瞻礼、拈香时的休息场所。每逢皇帝及太后万寿,都要在这里表演藏戏,举行各种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藏戏表演就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御座楼北面</span>的小广场上进行,低处跳高处看。二层就是皇帝的御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御座楼</span>对面的二层回廊是三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官员坐的。表演结束,皇帝要去三楼休息。休息好了,便回避暑山庄入住。</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往上走,我们脚下的阶梯可是250多年前的原始石阶🔻</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东白台顶部,可以看到御座楼从白台空井冒出来的第三层。西侧就是红台建筑。</p> <p class="ql-block">红台顶部女儿墙的东<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span>、西三面设黄绿色琉璃佛龛99个,下侧两边嵌黄琉璃篆体“寿”字,意喻祝福80寿辰的皇太后福寿长久,万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权衡三界”,位于东白台两层群楼之上的东北角,为重檐八角亭,頂覆鎏金鱼鳞铜瓦。“权衡三界”意为:适于三界众生的方便法门。</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檐下悬挂乾隆御题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云龙陡匾“权衡三界”。</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吉祥天母鎏金<span style="font-size:18px;">铜质造像</span>,法相庄严,被藏传佛教誉为“三界荣耀女神”。铜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116公分,身下坐骑为骡子,故称“骡子天王”。</span></p> <p class="ql-block">女神铜像左右两侧有两个兽头人身的小型造像,底盘为大海。两侧悬挂楹联 “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上顶横额为“精严具足”。</p> <p class="ql-block">全组造像耗用红铜约600公斤、头等金叶57两。吉祥天母为观音变像,是达赖喇嘛的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洛伽胜境”,位于东白台顶层西北角,紧靠大红台,与“权衡三界”亭东西相向。面阔五楹,进深一间,单檐斗拱歇山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供七尊铜质佛像,居中的</span>是东方琉璃净土的药师佛,又称消灾延寿药师佛,供桌上摆五供、八宝等,是信徒们祈福和礼拜的重要对象。</p> <p class="ql-block">🔺东白台顶层全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御座楼俯视图</p> <p class="ql-block">🔻御座楼南面的第三层与群楼顶部平台完全齐平,皇帝在御座楼二层看完了藏戏来三层休息,就是走这南边的门进去吧。</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 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共二层,位于大红台中心,坐落在群楼正中的条石须弥座上。檐下正中悬挂乾隆御书“万法归一” 云龙陡匾,用满、汉、藏、蒙四种文体书写。这里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1771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一行。</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七间,平面正方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北正中三间🔺 东西正中一间🔻 </span>殿的四周有回廊。上层收为五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檐四角攒尖顶,</span>横窗上枋为金龙和玺彩画,檐下为单翘重昂斗拱。</p> <p class="ql-block">大殿迎门置铜胎掐丝珐琅喇嘛塔🔻 殿北上悬乾隆御題“万缘普应”匾额。金柱楹联为“总持初地法轮资福胜因延上塞,广演恒沙梵乘能仁宏愿洽新藩”。</p> <p class="ql-block">殿内主供鎏金铜质七岁释迦牟尼等身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桌上摆五供、八宝、珊瑚树等。靠北树屏风,原来是</span>宽3米、长10米的织锦唐卡,<span style="font-size:18px;">叫“无量寿佛三世佛”,是</span>当时乾隆皇帝给他母亲80大寿用金丝银线精工刺绣,秀女们为此绣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但是真品已在上世纪初被攻占承德的军阀卷走,至今下落不明。这里的三世佛是根据文字记载于1988年复制出来的。屏风后方左右两侧对称摆着紫檀木雕刻的寿字塔。</p> <p class="ql-block">佛龛后安置的宝座床,是乾隆帝特为西藏政教首领达赖喇嘛设置的。因为活佛睡觉是打坐而睡,一座两用,既是座又是床,这是用紫檀木雕刻的一级文物。但寺庙建成后,达赖从未来过,所以宝座床也一直空以待之。</p> <p class="ql-block">“万缘普应”匾额下面一圈精美的画卷是羊皮唐卡。在西藏,过去都是游牧部落,居所不固定,要拜佛,但带着佛又不方便,所以用纯天然的矿石粉把心中的佛画在牛皮羊皮上,居家可供奉敬拜,离家游牧可卷起带走。这里的羊皮唐卡经过250余年仍鲜艳亮丽,因为用的都是纯天然矿石粉,能长久保存不褪色,红色是朱砂,绿色是绿松石,蓝色是青金石,白色是珍珠碾成粉。这些羊皮唐卡属于一级文物,庆幸没有被军阀卷走。</p> <p class="ql-block">抬头往上看,鎏金的天花盘龙藻井上雕的是独龙戏珠,中间是一条金龙,底下是一颗龙珠,非常漂亮。这龙珠是纯白银实心的。龙珠上面有两个枪眼,导游说,这是军阀掠夺了殿内珍宝后,对着龙珠打两枪,想把龙珠打下来也带走。 结果没能打下来,万幸!</p><p class="ql-block">导游说,过去在这万法归一殿里,奇珍异宝,不胜枚举,经军阀掠夺、日本人侵略、WG中的破坏,现存珍宝已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的四周为三层楼阁,每层44间,四面合围,与空井中间的正方形主殿“万法归一”殿一起,如同大口套小口,形成一个“回”字,回到这里就是回家来了,这是皇帝迎接达赖喇嘛回家的建筑,亦称群楼。</p> <p class="ql-block">东群楼面额“庋经之阁”,意为收藏经文之处。楼内原有藏经108套,满文般若经18套。现供五尊菩萨。</p> <p class="ql-block">南群楼面额“秘密胜境”,意为此处是传授秘法的道场。一层正中现供黄教五祖佛,是宗喀巴五个时代的造像,皆为殿内原物。</p> <p class="ql-block">在南群楼殿里,能清楚看到真窗、盲窗相间的实际效果。在外面看大红台南墙时,外观七层,其中下面四层皆缀盲窗,围的是山体;上层三层真窗、盲窗相间,是有人活动的地方。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三层的第一层。</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这里的真窗叫天窗,高高居上,透过天窗能看见蓝天白云,但看不到外界的花花世界,有利于净心修行。</p> <p class="ql-block">南群楼的东西次间原各摆设一座八方紫檀木塔🔻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高19米,共9层,塔尖直达三层楼顶,每座塔内供铜镏金无量寿佛1080尊,俗称“千佛塔”。现在这里</span>展出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佛塔”的</span>仿制品,塔尖直达大红台顶部,由两个罩亭为木塔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西群楼面额“大乘妙峰”,意为佛居胜地。楼内原有经柜,各种供法器及佛画等。一层现供5尊观音菩萨的化身绿度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铜质</span>雕像。</p> <p class="ql-block">北群楼为“极乐世界”。群楼中,西北角为四层,其余皆三层。</p> <p class="ql-block">因为二楼三楼都是复制品展览,没有真迹了,我们就直接上楼去大红台顶楼。东侧有一至三层各23级木楼梯直通台顶,在二、三层内布有《万里东归》壁画与展览。</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大石碑是2006年复刻的,记录着历史上有名的万里东归史实。清乾隆三十五年末至三十六年夏(1770~1771年),为了摆脱沙俄的压迫,17万土尔扈特蒙古族人在年仅26岁的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冲破沙俄的围追堵截,战胜严寒和瘟疫的侵袭,行程近万里,以人畜减半的代价,最终<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向东返回清朝伊犁地区,</span>完成了东归祖邦的民族大迁徙。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p> <p class="ql-block">来到红台楼顶,首先闯入眼帘的是亮闪闪的大金顶。</p> <p class="ql-block">金顶,是大红台群楼主殿“万法归一”殿的金顶,殿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宝顶呈<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式</span>法铃状,屋脊饰以波状鎏金瓦,四角飞檐高挑,装饰豪华。万法归一、权衡三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航普渡</span>三处鎏金顶,仅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15000多两,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法归一”殿</span>金顶就占用万余两。据导游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法归一”殿金顶的鎏金鱼鳞瓦含金量高于另外两个殿,成色也最好,加之特殊的工艺处理,所以历经250多年仍色泽如新,而另外两个殿的鎏金铜瓦已被氧化泛黑了。</span></p> <p class="ql-block">重檐鎏金铜瓦顶的下层鎏金,被当年的日本侵略者用刺刀刮走,故下层顶的金色光泽已不复存在,裸露的是暗绿的铜锈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来日本兵还想把上层顶的黄金也刮走,结果一个日本兵不小心从上层顶上掉下去直接摔死。日本人也信佛,他们认为庙大神灵,皇家的寺庙是由神灵护佑的,他们的行为遭到神灵的报应。所以他们再也不敢继续刮了,顶层上的金瓦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金顶,金碧辉煌。导游说,若是在阳光下,这金顶耀眼夺目,更加明艳。 导游还顺口送出吉言:背靠金山,一生平安! 并为我俩在金山面前留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山</span>南部有两座重檐四角方亭,黄琉璃瓦绿剪边覆顶,这就是从大红台南群楼直通台顶的“千佛塔”的罩亭。据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复建的,所以看上去很新。</p> <p class="ql-block">慈航普渡殿🔻 <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大红台群楼平台西北端最高处</span>,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整座寺庙的最高点。</span>坐北朝南,是一座铜鎏金鱼鳞瓦覆顶的重檐六角亭。</p> <p class="ql-block">慈航普渡殿上层檐下,悬挂乾隆皇帝御題“慈航普渡”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云龙陡匾,<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为佛慈悲愿力如船一般,能普渡众生脱离苦海。</span></p> <p class="ql-block">殿内设讲经地坪,坪上供奉观世音菩萨,两侧配有条幅“水镜如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p> <p class="ql-block">立于殿外高台上,向南眺望,东五塔白台、西五塔白台、东罡殿、中罡殿、西罡殿、五塔门、山门等寺庙全景,还有远处翠绿山峦上蜿蜒迤逦的山庄宫墙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普陀宗乘之庙”是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所以观音菩萨所在殿被设置在“普陀宗乘之庙”的最高点,历经两个半世纪,默默见证了清廷运用怀柔政策抚绥土尔扈特蒙古和西藏地区的努力,也向今天的人们靜静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帝国往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配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陈慧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摄影|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录像|栾导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编制|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游览|2024年9月1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北漂游记·之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