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游记感悟

觉者示现

<p class="ql-block">今日跟着朋友们踏上说走就走的旅途来到了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在这片文化浸润的土地上,我们斥重金请了讲解员,带领我们走进三味书屋、百草园,以及那些曾经鲜活在教科书里的人事物。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仿佛时空的绳索被解开,文学的画卷再次在我眼前熠熠生辉。她唤醒了离开课堂以后就不再打开的记忆匣子,那一抹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温柔地将我包裹,将我带回那个凌驾于时代之上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语文,这门学科,总是轻柔地带我们走进那些无法复刻的瞬间。初识时,只是白纸黑字;再见后,才看出每一个字符都镌刻进了人生无法摆脱的宿命。语文,在脱离考试任务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给人以浑身发麻的震撼之感。</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故居是那种典型的江南院落建筑风格,门外看过去已是白墙青瓦。走进去,左右两侧的走廊曲折蜿蜒,引我们来到当时小姐的饭厅。讲解员告诉我们,那个时候女子是不能与家族长辈同桌吃饭的,她们有专门的合欢桌,下人会定时来送饭。再往里走,便是小姐的闺房。虽然闺房并不算逼仄,但也着实不算宽敞。讲解员轻描淡写地说道,这基本是当时小姐生活的全部区域。这句话,却像是困住了那个时代女子一生的桎梏。她独自坐在象征团圆美满的合欢桌前,细细咀嚼还算丰盛的饭菜,有时甚至窗外的阳光也吝啬于施展温暖,只斜斜地挪到窗棂前,留下繁美的窗纹倒影。阳光虽灿烂,却照不进那时女子的身上。从出生那一刻起,她们的一生似乎就被注定了潮湿的命运。红木雕刻的床精美考究,却也无法为曾经睡过的灵魂提供温暖的慰藉。想到这里,我不禁庆幸生在了当下的时代,百年前的那两寸土地,是女子一生也走不完的诗句,而百年后的我,终于可以走出这个房间,用自己的眼睛替她们看看这美好的新世界。</p> <p class="ql-block">走出鲁迅故居,太阳已经暖烘烘地抚摸着我们的头顶。我们索性找了个露天咖啡厅晒晒太阳,休息一会儿。我倚在靠椅上,享受阳光晒到背后的暖意能量,随手翻看着我运营账号的评论区,尽力为每一位真诚的留言送去回应。突然,一条冗长而与其他内容大相径庭的评论吸引了我的注意。看措辞,应该是一位中年妇女的留言。她先是对我说了声感谢,然后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述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琐事:身体不好,老是拉肚子;丈夫从外面回来一瘸一拐,因为被撞了一下。第一次看到这一长段文字,我有些错愕,虽然单个句子还算清晰,但上下文毫无关联逻辑,不知道她想表达什么。看完一遍后,我还是有些云里雾里。虽然陈述确实有些混乱,但我还是耐着性子多看了几遍,细细读完以后,共情到了浓浓的人生宿命感。她的文字细致温柔,对于当时感受的表达恰到好处,只是她似乎很着急,想把生活中的琐事烦心事儿一股脑地说出来。她看似没有逻辑没有主题,但讲述她的故事,本就不需要逻辑。她只是想找一个地方,有个人可以听她说说。她好像在讲琐事,又好像在讲她的人生。当然,我不敢高傲地为这段文字背后界定一个令人动容的背景,我只是谈我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的鲜活生命力,对自己人生瞬间的感知与记录。人其实活着很多就是为了那些瞬间,也许是回家路上偶然遇见的那只特别亲人的流浪小猫,也可能是早起推开窗一刻看到的满天瑰丽的朝霞,亦或是忙碌一天后家里总为自己亮着的一盏小灯。也许那位阿姨的瞬间就是她写下的那些吧。我也不能说出什么更加高深的话,只能回复她“天天开心,注意身体”。</p> <p class="ql-block">我也似乎更明白了运营账号的意义——虽然评论区很多人叫我老师,但我其实并不敢当。我想做的也很简单,就像雅思贝尔说的那样:“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让那些无处诉说的灵魂有一处栖身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