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城市建设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四月的羊城,英雄树木棉花火红绽放之时,广州站搬迁至新建的流花地区。广州火车站广场周边落成的新建筑还有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展馆、流花宾馆、广东邮政枢纽大楼、流花邮局(设海关监管)、广东省长途汽车站和国际通信大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际通信大楼俗称国际站,它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中国通信事业蝶变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i>为广州站开通市内一次增添三条线路29、30、31公交车,国际站已然新地标</i></p> <h1><b><br></b></h1><h1><b>国际站的雏形</b></h1>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受西方的封锁国内还处于非常贫困的时期。对外贸易主要靠每年春秋两届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与世界各国联系。尽管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广交会”每年都在逐渐扩大规模。而负责广交会内外宾客国际通信的广州市电信局也倍感压力,每每要请求北京、上海局派人支援。</p> <p class="ql-block"><i>1970年培训队全体学员、外院教师和市局五位军代表合影</i></p> <p class="ql-block"> 1970年为期一个月的春交会(4.15-5.15)结束不久,六月份市电信局组建了“外语培训队”,由方德龙、艾芝萍、林建媚为队长,聘请广东外语学院“开门办学”的十多位教师轮流执教(当时外院尚未恢复招生),在石牌广东省电信学校开班。教学目的明确,学习风气清新,师生关系融洽,同吃、同住、同教学。当时邮电部建制拆分,原广东省邮电学校,划归省电信管理局后更名。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广东电信属军管部门,且广州局又拆分成长途电信和市内电话两个局。外语培训队学员大多是电报站和长话站1969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还有两位是市话黄埔分局的学员。</p> <p class="ql-block"> 培训队共有五个班:</p><p class="ql-block"> 英语一班10人(长话)杨瑞珍、韩厉、吴志军、谭丽容、王林辉、刘广信、钟莹、姚小波、余顺娟、邓惠娥;</p> <i>冷教导员、李队长、两位外院辅导员(后左2、5)和一班学员</i> <p class="ql-block"> 英语二班11人(电报公电),林建媚、韩玮玮、贾洁、白涛、张莉、梁曼贵、苏卫平、刘贵杰、张炬、孟宪芬、吴莉莉;</p> <i>外院老师(后左1、3、4)和二班学员</i> <p class="ql-block"> 法语班5人,周红建、武安安、曹永平、王健林、黄月芝;</p><p class="ql-block"> 德语班6人,方德龙、赵华中、余宝林、攸五一、范和平、李爱萍;</p><p class="ql-block"> 日语班9人,艾芝萍、李超、韩江、蔡建娃、杨海英、张建平、陈福耀、邓肇咏、张尚君。</p> <p class="ql-block"><i>学校军事化管理部队建制,71年7月培训队入编学校四连</i></p> <p class="ql-block"><i>培训队的人员、师资和行政管理仍按市局建制</i></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三个月的强化教学和准军事化的作息管理,学员素质不断提高。70年秋交会开幕时(10.15-11.15)所有学员参加广交会通信一线岗位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培训队领导和后来的杨锡芬、冯林英以及队里的学员,还有早期北京邮电学院国际通信专业毕业的何福林、张淑荣、赫崇兰、于芝庭,邮局服务局过来的文光先、李玉华和朱惠珍师傅,汕头局调来的苏小军。加上1972年广东外语学院分配的三名大学生关飚、柳勋、侯锦韶,和1973年在北京邮电学院国际通信专业毕业回来的刘丽硖、胡慧萍、乔和平、赵丽君、马东红等。这支参加广交会国际通信服务的队伍,也算是组建国际站最早的雏形。</p> <i>广交会海珠广场“陈列馆”时期</i> <p class="ql-block"> 学习一门外语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经过学员们不断努力广州局从此不再需要外援广交会的通信工作。培训队还成为内地天津、河南、长沙等地插班学习通信外语的“黄埔军校”,以及北京邮电学院学生(各大城市学员)和哈尔滨、杭州、上海、汕头、湛江、海口等局外语培训和国际通信的实习基地。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培训队还派出人员支援杭州局完成国际通信任务。在机场的电信柜台前她们还有幸见到了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i>经济困乏年代这样瓜果飘香的画面已经很奢侈啦</i></p> <h1><b><br></b></h1><h1><b>国际站的建立</b></h1> <p class="ql-block"> 还在培训队学习期间,省局、市局的主要领导就十分重视、关心学员们的学习和成长,还多次到学校看望学员,嘘寒问暖、听取汇报。每届广交会前,领导们都亲自做动员,学习外事纪律和政策。钟夫翔部长出访日本回国在省局礼堂作报告,省局领导还专门安排培训队的全体人员一起聆听。在广交会和各大涉外宾馆中,这群学员努力实践成了那里通信平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i>1973年底竣工前的国际站</i>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中国的国际通信只有两个通信出口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所以广州的国际通信路由必须经传京沪。然而广州的国际通信业务量已经占全国的半壁江山。每届广交会的报务、话务量都比上届暴增。国际站的建立已经开始提到国家电信总局发展的议事日程。</p> 1971年9月,广州市长途电信局国际通信站正式成立,当时尚未有固定站址。经过多处的选址、规划,据说还惊动了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最终1972年国家立项建设,在人民北路位于友谊剧院北面转角位破土动工盖电信大楼。 <p class="ql-block"><i>1974年4月充满国际范的营业大厅招牌</i></p> <p class="ql-block"> 国际站通信大楼1974年初落成,市话六局(涉外服务)纵横制500门交换机房、港澳线路载波机房和电力室同期安装调试。其中有周总理特批的411工程,广州—香港300路小同轴载波通信系统的调测开通。</p><p class="ql-block"> 4月10日国际站营业大厅开张对外服务。4月12日由白云路广九车站搬迁流花的新广州火车站——广州站开通。4月15日第35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启用流花展馆隆重开幕。国际站通信大楼通讯设施的运行,也标志着中国第三个通信出口局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i>飒爽英姿多才干</i></p><p class="ql-block"><i> 打起背包就出发</i></p> <h1><b><br></b></h1><h1><b>国际站的人才储备</b></h1> <p class="ql-block"> 1970年外语培训队组建后,每年两届的广交会成了学员们大显身手的主战场。广交会结束后,大家又回到邮校(习惯称谓)继续攻克外语,沉浸在学习深造之中。</p><p class="ql-block"> 1972年国际站大楼规划建设立项,市局在搭建国际站领导班子(包括配备军队教导员、指导员)后,在基建和建制的同时也计划加大招收员工。1972年6月24日,招收了一批国际报务员,由林建媚带队,刘贵杰、文光先、宋协彩、王立芳为报务教员,驻扎在白云山脚电信201基地培训。</p><p class="ql-block"> 这批学员阵容鼎盛:姜慧芬、孙小静、谭少军、杨小敏、韩少芳、王路平、汤军、林丽波、陈丽茹、王江穗、郭宝华、梁淑贞、于虹、于丽萍、周长雄、刘远东、马义良、叶荣灿、全毅、杨小灶、履星星、梁国新、陈名广、杨启光、王建会、王健、欧阳威、张怀辉、刘昌沛、黄海鹰、毛金顺、赵丘新、李海琼、袁少华、冷建刚、钟茂清、刘小洪、刘志、黄强。</p> <p class="ql-block"> 学习课目有电传打字、背电码、背局名等六项。每周分学习课目考试,其中几个女孩每每赴考成绩优秀,门门100分。被戏称“六百工分”(出自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姜慧芬、王江穗、孙小静、谭少军、杨小敏等佼佼者都是妥妥的学霸。其中杨小敏最小,当年才13岁。也许因为这批学员年龄小男孩又比较贪玩,学习成绩远不如女生。有个男生(小光头)喜欢画古装小人,《岳飞传》《水浒传》中人物画的有模有样、栩栩如生(入错行了)。然而,经过培训和实操,分到广交会各营业点,个个都是杠杠的。</p> <i>55型电传打字机练习</i> <p class="ql-block"> 1972年3月,外语培训队又增加了三个班:</p><p class="ql-block"> 公电英语班(新班17人),李国庆、李晋新、麦炳甜、武小燕、高虹、高东红、张延红、陈灿、周红兵、李慎芬、文旺卿、张海燕、黄洁虹、梁翠衡、张秀英、樊继军、牛庆国、潘德强;</p> <i>不同班组如同一家姐妹</i> <p class="ql-block"> 长话英语班(七班8人),丁秀玲、陈雪梅、张春萍、罗金秀、崔美芳、张小玲、颜丽群、周孝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语营业班(9人),何秀明、宋玉新、郭丽华、卢穗平、郑月英、刘洁苏、谭丽英、高惠卿、林宝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期间,培训队人员翻倍壮大,除了老班、新班,还有八九位来自河南省各地市的学员。在这之前,培训队还先后接受过来自汕头、湛江、长沙市和天津市等地的插班学员。此时,与广外的办学合作结束外院老师撤回,新班的教学任务由老班的同事完成。到1972年下半年,广东电信事业发展迅猛,促使邮校逐渐恢复招收学员,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增多,校舍开始紧张。当年秋交会后,培训队结束了在石牌邮校的学习,年底整个大部队以及在读的河南学员,一同整体迁到白云山脚的电信7094基地(现鸿波山庄),继续学习外语和国际通信业务。</p> <p class="ql-block"><i>一次自发的春游和谐友善、青春焕发洋溢在每个人脸上</i></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春国际站接收了一批复员军人,张冀湘、赵建国、苏晗、孙良庭、方凡敬、范林明、张小东、张广平、黄林山、王粤穗、罗慧、刘彩云、孟繁勇、廖明光、刘晓东等。大家昵称为“大兵”的新员工进驻7094基地学习国际报务。同期加入的还有孙五梅、宋燕芳、于萍、张书英等。说来也奇怪,几位没当过兵的女生,学习成绩也非常突出,与大兵们比那是遥遥领先。到了广交会通信发报自然都是一把好手。</p> <i>部分“大兵”们的合照</i> <p class="ql-block"><i>完成一次实弹射击打靶归来</i></p> <p class="ql-block"> 1973年12月7日,第一批调往国际站的七名机务员在东较场电报大楼局办公会议室集结,韩光和副局长做重要指示后,由干事孙红潮送往已基建落成的国际站大楼,配合先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七人中派往电力室的有于法森、章穗民;载波室的有辛茂松、梁冬生、梁学坚、李丹、李丽。这之前还有几位电传机机务员,梁炳南、任建国、胡建中等,多年来一直跟随和保障广交会通信的设备运行。</p><p class="ql-block"> 1974年初,机房交接验收过程机务人员在不断调入充实。机务人员中有一名张永兴师傅,江苏常熟人。负责国际站大厅和广交会电信服务长途电话小总机的保障和维护。在国际站工作几年后因个人原因,他调回老家常熟局。几十年后许多老同事都不记得他的名字了。然而,他那技术精湛、工作踏实、任劳任怨的形象深深印刻在大家心中,不能忘怀。这样的师傅有很多,其中郑保真、孙红潮、梁富才、关健铭、黄小霞、于法森等都是当年各机房里的优秀员工。他们的加入,以及日后通信技术不断迭代、设备更新,充实了国际站的建制实力。</p> <p class="ql-block"><i>亦工亦兵</i></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到1987年11月18日,广州移动开通了中国第一部模拟移动电话,揭开了中国移动通信历史的帷幕。移动通信交换机房落地国际站,时任邮电部部长杨泰芳亲自到国际站参加开通剪彩。具有八十年代国际水平的珠江三角洲移动电话网一期工程在广州竣工并开通使用。这标志着广州开始进入立体通信时代。</p><p class="ql-block"> 国际站也成为国内具有多种现代通信功能的分局,广州市电信局也把培养干部的重点落在国际站(后称国际分局),之后许多市局领导都有曾在国际站轮岗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国际站的建立作为一个分局,一跃成为国内第一个综合性的国际通信枢纽局。国际站通信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和集约化,也成了各省、市电信局领导来穗参观,以及邮电部许多领导调研、考察的打卡热点。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迈进,我国的通信事业突飞猛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世界互联网及通信发展的前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正值国际站建立50周年,当初那些风华正茂、青春靓丽的年轻人都已先后退休。他(她)们见证了国际站的诞生、成长和壮大。如今回首往事,这群国际站元老可以骄傲地说他们无愧于那个艰难而热火朝天的年代,他们为祖国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最美好的青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2024年10月31日,写于越秀山边流花湖畔。11月7日立冬完成第六稿。</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更多老照片</b></p> <i>东方宾馆留倩影</i> <i>烈士陵园中朝友谊亭</i> <i>工余爬白云山</i> <i>“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日子</i> <p class="ql-block"><i>1974年秋,林俊明教导员组织青年到烈士陵园活动。</i></p> <p class="ql-block"><i>1976年12月,国际站团组织活动参观广州农讲所。</i></p><p class="ql-block"><i><br></i></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资料由韩厉、高虹、陈灿、陈丽茹、陈明广、黄林山、于法森等提供</p><p class="ql-block">特此鸣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