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娄山关</b></p><p class="ql-block"><b> 张卫军</b></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内心根深蒂固的军人情节使然,从娄山关回来,外出总喜欢背着印有“娄山关”字样的黄色小背包,虽与名牌包相比很不起眼,却与我们70年代当兵时的军用挎包相似,越洗越白,有岁月的沧桑感,背着感觉回到了投笔从戎的岁月,豪气满满,更有包上印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既有红色根基的伟大信仰,也有伟人浪漫主义的革命豪情。</p> <p class="ql-block"> 策划云南自驾游,将遵义作为回程的重要节点,毕竟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都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其一遵义是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走上胜利的关键点;其次,是因了那首《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互为融合的典型诗句。</p> <p class="ql-block"> 我感觉娄山关必须在诗意中行走,在诵读中感悟,只有在豪迈与英雄融合的心情荡漾中才能更好体会娄山关。车行路上,车内几个老兄弟好像说好的一样,齐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粗狂的老男人哑嗓子,恰到好处的展现出诗歌的雄奇悲壮。猛烈的西风,凄厉的雁叫、细碎的马蹄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军号声,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血殷红的残阳,内心世界律动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壮志,四个老兄弟三个退役军人,让娄山关之旅成为老退(退役军人的自嘲)的追思之行。</p> <p class="ql-block"> 娄山关北拒巴蜀,南扼黔桂,处于大娄山主脉的脊梁上,东西两侧群峰突起,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贵州通志有“万峰插天,中通一线”之说,是黔北著名的古战场,也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0日第一次攻克娄山关,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此时间段,毛泽东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红军二渡赤水后,回师黔北,2月25日再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2月28日重占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赢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情不自禁,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抒发了一腔英雄豪情以及获胜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随着景区大巴沿着蜿蜒山路不断爬升,好像正飞向一个充满诗意和斗志的世界,诗歌场景与娄山关接续,心里莫名的激动,既显得很远又显得很近,傍晚的残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霜染晨月的寒冷,雁叫、马蹄、喇叭、残阳,自己的幻想也随海拔的升高也仿佛爬了上去,眼眸与内心吟着诗,寻找着诗意,以一个老兵的心扉努力搜寻霜、搜寻西风、搜寻雁叫、搜寻染了鲜血的残阳,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瞬间划破寒空,心扉不禁为“西风烈”而耸然动容,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可堪英雄苍凉之气,不知道是我走进了诗意,还是走进了天险娄山关,还是走进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大捷。</p> <p class="ql-block"> 人和诗意恍如融而为一,忘记了此刻的山高,也忘记了此刻的自己,一幅幅再现当年红军战士的雕塑和风中猎猎作响的红旗演绎着娄山关的曾今,演绎着中国历史的一章浓墨重彩。讲解员融合了山风的耳麦荡漾着胜利的喜悦,一幅幅镌刻在山崖上的文字真实的记录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历史是不容忘却的,高耸入云的娄山关不仅仅是一道天险,更是一座永远的纪念碑,而我背着的黄色小包,或许是残余岁月的永恒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