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城博山(古称颜神)的暮秋十月,如同是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缓缓在大自然的舞台上铺展开来。天空如洗过的蓝,高远而清澈,几朵白云悠然自得,仿佛也在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阳光变得柔和而温馨,透过稀疏的枝桠,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大约九时一刻,与向银、向杰祖驱车前往夏家庄社区的一处宾馆,接上来自陕西三原的黄氏亲人们,前往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游览观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沿孝妇河西岸一路前行。孝妇河两岸的法国梧桐,碧叶如炬,虽是暮秋依然绿得热烈而深邃,仿佛是大自然最得意的调色盘,不经意间倾泻而出,将孝妇河装点得分外妖娆。河岸垂柳则换上了金黄色的外衣,随风轻轻摇曳,时有落叶如同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最终归于泥土。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一会儿,车至人立大厦,传宝、传亮祖和汝丰叔及来自于山西太原的传勇祖已在此等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大厅,导游带领我们登上三楼的琉璃馆,馆内琳琅满目的琉璃藏品尽展眼前。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琉璃馆的藏品,来源于博山区政府征集的部分文物、琉璃企业琉璃展品以及社会征集的文物。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陶瓷馆藏品来源于博山区政府征集的文物、向社会征集的文物、陶瓷企业提供的陶瓷艺术品。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琉璃馆的藏品包括古代琉璃、近代的琉璃雕刻展品、精品内画、玻璃展品、热成型类的现代琉璃展品、现代琉璃雕刻展品。</p><p class="ql-block">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琉璃馆的重要藏品有老艺人薛京万的《和平之春》内画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克昌的画有300多个人物的《洛阳兴殿图》内画瓶、山东画派开山鼻祖毕荣九的内画鼻烟壶以及博山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陶瓷馆重要藏品为部分古代陶艺及现代陶瓷中的雨点釉、茶叶末釉等名贵釉种。其中两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还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精美的蛋壳陶,是黑陶中珍贵的类型。来自陕西三源、山西太原的客人们对这些精湛的陶琉藏品啧啧称赞,不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陪同陕西三原、山西太原的黄氏亲人们前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颜文姜祠游览。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据史料记载,文姜祠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565年),在当时只是简陋的草庙或石庙,其大规模修建始于盛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经历代不断的修葺、扩建,全祠南北长64米,东西宽61米,主要建有山门、香亭、正殿、东西两庑、寝殿等计73间,建筑面积132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游带领我们逐一参观了颜文姜祠的山门、香亭、正殿及颜文姜故事塑像馆,并分别向我们作了详尽地介绍。颜文姜祠前院正中为正殿,俗称“无梁殿”,是该祠的主体建筑,也是该祠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殿高15米、宽13米、长17米。前有走廊,出檐深远,四角风铃,是一座飞檐斗拱两翘三昂十一踩的古代建筑。它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后经历代修葺,清顺治年间,孙廷铨恐其年久失修,在四个屋面翼角下面加设了支撑柱,并在《修灵泉庙碑记》中记录了此事,此番更加证明了该祠是经后代修葺,并非推倒重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晋代(公元266年)以前,在风景秀丽的齐鲁大地,有位民间孝妇颜文姜许聘与郭姓人家,未婚夫重病在身,婆家为了冲喜,娶颜氏进门,结果寅时娶亲,卯时郭家郎就去世了。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生性善良的颜文姜强忍悲痛,矢志侍奉公婆、抚养幼妹。孰料,婆婆对其百般虐待,命她到三十里外的石马村挑水。颜文姜的种种孝行感动了上帝,太白金星云游至此,送其一条神鞭放入缸中,一提即可取水。小姑趁其不在,猛提神鞭,结果酿成水灾。颜文姜问讯后,用身体堵住了泉眼,拯救了公婆、小姑和一方百姓。颜文姜则因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被奉为神明,并为之立庙建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完颜文姜故事的东塑像馆,一出门,有一股淡淡的异味扑鼻,观之,原来是落在地上的银杏果所为。文姜祠的东院内,有两株高大挺拔的银杏树,一揉粗细,正用一种近乎神圣的姿态,静静地诉说着季节地更迭与岁月地流转。它们宛若身披黄金甲的勇士,矗立在秋风中,每一片叶子都像被娇阳雕琢的艺术品,闪烁着温暖而耀眼的光芒。当微风拂过,银杏叶便如同一场壮观的金色的雨,在缓缓洒落。树下金黄色的落叶铺成了一条柔软的地毯,踏上去,仿佛步入了一个金色梦景,每一步都充满诗意和遐想。我们在院中小憩,这赋有诗意的场景,吸引着三原宗亲的三位美女,在银杏树下竞相拍照,留住了她们柔美而动人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告别了颜文姜祠,去探访博山山头镇的古窑村,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陶瓷发源地。古窑村,博山区山头河南东街道社区,占地总面积200余亩,其中,古民居建筑群占地50余亩。山头在宋代陶瓷业已具相当规模,村中遍布生产陶瓷的古圆窑,现仅存清代、民国时期的宋家窑、候家窑、李家窑、孙家窑等陶瓷古圆窑20余座。陶瓷古圆窑形似窝头,当地俗称窝窝头窑。就是这些陶瓷古圆窑,生产出了雨点釉、茶叶末等名瓷,蜚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居的墙壁与院墙,要么由青石与红砖、耐火砖或青砖混合砌成,要么由烧窑货(即陶瓷,博山人把窑炉里烧出来的陶瓷叫“窑货”,非常形象)用的“容盆”(也写作“笼盆”,即烧制时用来盛装陶瓷胚的匣钵。)堆砌而成。不论用哪种材料,都显得古朴、自然、美观,有浓浓的烟火气和生活感,耐用,耐看,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宅与圆窑建在一起,随处可见。利用烧制陶瓷废弃的匣钵,所砌屋墙、院墙,处处皆是,街巷、胡同风貌独特,更具陶乡民居风情。匣钵也是有使用寿命的,在一千多度的炉火中反复烧制之后,匣钵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它们被放在常温下正常阴干,随后又有了新的任务——砌墙。村民们将这些废弃的匣钵收集起来,和着泥将它们垒成院落和房子的墙壁,从而成了新的风景,云朵飘过,好像当年的烟火依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古窑村,不得不去陶琉大观园一游。博山陶琉大观园是一条街,外面有很多摆摊的小棚。从外围小摊开始逛,会意外发现一些很有特色的陶瓷、琉璃摆件。大观园内,两侧店铺琳琅满目,陶瓷、琉璃、小饰品、手绳、项链、餐具等应有尽有。从右侧开始,一路欣赏到尽头,再返回左侧出口,不会错过任何一处美景。这里商品价格透明,且非常亲民,茶具三五十一套,手串几块到几十不等,各种小摆件也很便宜,小的十元三四个,稍微大一点的十元左右,自用和送礼都超合适。来自于三原的亲人们买上了他们心仪的购件,或摆件,或茶县,或鱼缸,淡论着,欣赏着,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餐,安排在了姚家峪的红叶柿岩酒店。这里青山叠嶂,秀木参天,秋意斑斓,四层小楼贴崖而建,掩映于绿树丛中,来此,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如此美景,自有一番情趣潜心头。席间,品尝着博山的美食,亲情满满,其乐融融,相谈甚欢。陕西三原宗亲黄文兴先生、山西太原宗亲黄传勇先生先后举杯,深情地畅谈这次回老家的感慨,并感谢老家宗亲的盛情款待。不知不觉,一顿饭吃了三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再见了,亲亲的陕西三原宗亲们!再见了,亲亲的山西太原宗亲们!待到来年花正艳,盼得亲人再回家。</p> <p class="ql-block">图/石马实人</p><p class="ql-block">文/石马实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黄淑庆,笔名,石马实人。山东博山中石马人。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于原博山二中退休。现为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老干部之家》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诗词》、《诗词百家》、《诗词月刋》等刋物,参编过《博山山水》、《博山诗刋》、《饴山诗讯》,著有《汲水泉诗文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