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游历昌乐方山、方山庙

旺财冬至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p><p class="ql-block"> 方山地处昌乐县中北部,主峰位于五图街道境内,形成于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海拔338米,面积8平方公里,据《昌乐县续志·山川》载:“其山横亘,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p><p class="ql-block"> 方山是桂河、于河、小丹河三水之源头。她东携白浪,西镇丹水,北映孤山,南望汶河。实乃一邑之胜山。</p><p class="ql-block"> 方山又是一座历史古老的山,早在3500年前,先祖爽鸠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是华夏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据方山庙《柏树碑记》载,方山原有松柏1500余株,其中元柏至今已历700余载。先民们将这些松柏,规则地排列成一个硕大的“寿”字。</p><p class="ql-block"> 方山庙内的古树、庙外的古侧柏和古树群互相映衬,展现出方山繁体“寿”字的部分景象。另外,方山上还有五棵树龄在130岁至400岁间的柏树,构成了繁体“寿”字中“寸”的一点,当地人称这五棵柏树为“五棵松”。成为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方山还是一座宝山,享誉中外,名闻遐迩的昌乐蓝宝石盛产于此,是人们旅游探宝的绝妙去处。</p><p class="ql-block"> 方山之所以冠誉昌乐境内第一名山称号,是与座落在这座山上的一座古庙息息相关,这座古庙就叫方山庙。这座古庙供的是方山爷,方山因方山爷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3日清晨,借回乡祭祖,我们哥仨拜谒了方山古庙。</p><p class="ql-block"> 方山庙位于五图街道境内的方山西半坡。方山庙古称龙神祠,龙泉观、因龙神尊号西门大夫,也称西门大夫祠,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昌乐县内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古刹,在昌乐历史上称为一邑之胜。明代后方山庙内供奉的是方山爷,相传是为守护昌乐百姓平安而坐化的时任县令于子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天清晨的天气是凉爽而明媚的,阳光透过微云照射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让人心情愉悦。</p><p class="ql-block"> 我们哥仨开车来到闻名遐迩,竹苞松茂的方山西半坡古庙下,拾阶而上,通过山林防火检查站、实名登记后,来到方山古庙前。</p> <p class="ql-block">方山古庙山门</p> <p class="ql-block">  古庙前门是一个极普通的山门,周边用大青砖砌筑,红色的院墙,黑色的木门上面是青色的小瓦,两面出檐,门上张贴着一副对联:“一座方蜂千古秀,半谭龙池万年清”,横批是: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方山庙外800岁侧柏</p> <p class="ql-block">  古庙两侧古木参天,多为古柏老槐,有一棵800岁的侧柏位于方山庙外一侧,树高10.2米,胸围288厘米,冠幅7米。历经八百年风雨洗礼,它依然枝叶繁茂,展现出勃勃生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庄重威严。</p><p class="ql-block"> 方山古庙前右侧竖立着一方石碑,为2002年孟秋镌刻的《方山碑记》,慨述了方山的地质地貌、方山庙初建及民众祭祀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方山古庙前左侧竖立三通石碑,均为《重修方山庙碑记》,最近的一碑为二O一二年六月。</p> <p class="ql-block">  进入古庙,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青藤绕槐,紫薇丛生。正殿前有一山泉,依势凿池,名为方水或方山池,《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记曰:“祠前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内畜金鱼,池畔古槐绕藤,绿竹夹道,紫薇黄杨罗列左右……,寺外翠柏苍然,称一邑之胜”。池中间为一南北独拱小桥,桥面呈弧形,两侧有石雕护栏,桥边池畔,百年黄杨青翠,古松劲挺,因每年四季清晨池畔常有烟雾升腾缭绕,被誉为“方水朝烟”,是昌乐古八景之首。</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年间,昌乐县令于子仁(即庙神方山爷)作《方水朝烟》诗曰:“几缕朝烟冥色收,水光澄澈晓光浮。和云笼树添诗债,漾日成纹佐客瓯。有本源通沧海润,无波神护碧天秋。何人汲取池中水,噀于苍生济旱愁。”呼应了古庙山门上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方山庙主体建筑,自南而北分别由山门、过厅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高8米,阔9.6米,深7.2米,五檩、 双扉、两牖,飞檐斗拱、黑瓦覆顶,形制恢宏壮观。</p><p class="ql-block"> 大殿承重为圆木立柱撑持重梁,卷棚由八根石灰岩方柱撑持,中间四条明柱刻有楹联,中间一联曰“地献其灵,一道清泉千里润;神遗之福,万年甘雨四时春”。两侧一联曰:“应时雨露,功及稼穑慈恩广;延泽恩泉,化被田园福佑多。”</p> <p class="ql-block">  殿内梁架檩椽,皆作彩绘,四壁也曾彩绘神话故事。庙宇所尊之神民众称之谓“方山爷”或“西门大夫”,但“西门大夫”事迹,据清嘉庆《昌乐县志》载元代碑文所记,却是“遍考未见”,不知为古时何代何人。据《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方山爷所坐之正中神台下,有古洞“其深莫测”;方山爷两侧有妻妾使女,尽皆仪态端庄;大殿两端靠山墙下,塑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众神站像,自是各司其职,生动传神。</p><p class="ql-block"> 方山爷塑像前,曾雕有一座木质贴金并装有机械装置的坐像,触摸膝盖即能抬起手臂。这座木雕神像专供人们请回作祈雨或消灾避祸之用(这件作品,在特殊时期被损毁)。</p><p class="ql-block"> 方山庙外有一金炉,为新加坡侨商、侨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敬献。</p> <p class="ql-block">  方山庙内外碑碣林立,有元明清至民国历代碑刻20通,是研究方山庙乃至昌乐县历史变迁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其中见于志书记载的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重修方山龙神祠记》、明天顺七年《祈雨有感记》(1463年)、明隆庆元年《重修方山龙神祠记》(1567年)、清康熙四十九年《方山灵泉观碑记》(1710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重修龙神祠记》(1757年)、清嘉庆十七年《重修碑记》(1812年)、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碑记》。 </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明万历进士、知昌乐县事李思孝撰书的《方山池夜饮》诗二首(现存昌乐县博物馆),行草书体,遒劲流畅秀美,极有韵致;一曰:“池泉四绕碧云峰,月朗天高露气浓。古洞深沉常吐雾,老槐盘错欲成龙。客贪夜饮频呼酒,僧进霞餐旋煮葑。乘兴还期登绝蹴 ,南楼隔岸送晨钟。”二曰:“高山石窦水融融,冰雪侵人华发松。烹茗无劳求玉液,看花自有削芙蓉。疃钟几度全飞壑,明月高悬半落钟。胜地良辰多不再,漫题诗赋寄行踪。</p><p class="ql-block"> 另有《护山碑记》,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楷书体,刻以护山保林规约,如:“纵牛羊者罚钱十千,偷树株者罚钱五十千”等。是县内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护山护林碑,对后世亦有启示作用。</p><p class="ql-block"> 方山古庙始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但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重修方山龙神祠记》可知,此前庙宇已“几经烈火焚毁,庙貌煨烬”可以断定,方山庙建立应至少不晚于宋代或更早。方山爷神像是明代以后请上古庙神位的。</p><p class="ql-block"> 据三弟讲:作为一邑之胜的方山庙,名声远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六月二十七日,为传统庙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昌乐方山不仅自然景观壮丽,人文景观丰富,还充满了旅游的乐趣和历史的厚重感。无论是登山休闲还是文化探访,都能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7日于淄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