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兴寺》

莫邪剑

<p class="ql-block">法兴寺,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慈林镇翠云山腰。据寺内碑刻记载,法兴寺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401年),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674年)高宗李治敕赐寺额---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更名法兴寺,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纵观法兴寺1600余年的发展史,曾四度兴隆,影响深远。其始于北魏,成于唐,盛于宋,复兴于明。北魏时期,伴随着政权由平城(今大同市)南移洛阳,佛教中心也随之逐渐南移,于是有沿途传教的佛门弟子开始在此驻足建寺造像。唐咸亨年间(670--673年)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时任潞州刺史的郑惠王李元懿,不仅为此寺带来了佛门至宝---37粒佛舍利骨,还建造了古朴别致的石舍利塔。回首往昔,法兴寺可谓是僧才济济,佛事兴隆。</p><p class="ql-block">‍法兴寺内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等四大类。其中唐石舍利塔、唐长明灯台、圆觉殿宋塑被誉为法兴寺“三绝”而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1988年,法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的法兴寺。其旧址原在东去不远的慈林山,因原址地处慈林山煤矿采空区,上世纪70年代末地基开始沉降,殿体开裂,终致寺内各殿主体构架严重变形。为抢救文物,山西省文物主管部门决定将全寺由原来的慈林山整体西迁至现今这里的翠云山。搬迁工程开始于1984年,于1996年主体竣工,历时12年。</p><p class="ql-block">‍法兴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保持了唐代特征。整组建筑随山势而布局,从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层层升高,两侧配以关圣殿、伽蓝殿和东、西配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工整严谨。</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法兴寺“三绝”之一的唐石舍利塔。该塔建于唐咸亨四年(673年),通体砂石构建,呈“回”字正方形,每个边长8.8米。下层内槽可绕行一周,原先塔内四壁绘有壁画,现早已损毁。这座石塔由郑惠王李元懿主持建造,造型别致,结构奇异,外观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似堡非堡,就目前所知,这种双层四角楼阁式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p> <p class="ql-block">别小看这座不起眼的石刻小塔,由玻璃罩罩着,足以看出其珍贵。这就是法兴寺的又一绝:唐长明灯台,也叫燃灯塔。该塔雕凿于唐大历八年(773年),通体青石雕造,小巧玲珑,形制秀古。塔身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是国内现存三座唐代石刻长明灯台中做工最精细、内涵最丰富、结构最精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据说,无论刮东西南北风,灯台中的蜡烛都不会被吹灭,长明灯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据说)</p> <p class="ql-block">寺院中央,高台之上,是法兴寺最重要的建筑圆觉殿。圆觉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后历代皆有修葺。大殿建筑结构舒朗,用材规整,出檐舒展,造型简约大气,为本地区木构遗存中体量最大的宋代建筑。精细、简约、实用,展现了宋代建筑特有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绝:圆觉殿宋代彩塑。</p><p class="ql-block">‍大殿内整组作品由“塑匠人:冯宗本;画匠人:陈道荣、吕荣”制作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造像布局为:中央佛台主像为释迦摩尼佛,两侧由内而外依次分列二弟子(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二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善神(俗称哼哈二将)像。背面为观自在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像。周围环列十二圆觉菩萨像。整组造像上承唐塑余绪,丰润饱满、雍容典雅;下传宋塑神韵,内敛含蓄、气韵生动。尤其是菩萨群像,妙相庄严的仪容下不仅闪耀着佛性的光辉,更洋溢着慈悲亲切的母性情怀,被中国美术史和雕塑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p> <p class="ql-block">以下便是被中国美术史和雕塑界倍加推崇的12圆觉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清新自然,超凡脱俗。</p> <p class="ql-block">慈眉善目,文静端庄。</p> <p class="ql-block">衣着华丽,体态丰润。</p> <p class="ql-block">怜悯慈悲,端庄安详。</p> <p class="ql-block">佛坛背面的倒坐观音像。</p><p class="ql-block">‍为何叫倒坐观音?因为寺院佛像通常是坐北朝南的,而此组造像在佛像的背面,坐南面北,故此叫倒坐观音。</p><p class="ql-block">‍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温婉端庄,高贵大气。现如今能幸存于世的北宋寺观倒坐观音菩萨像屈指可数。尤其是两旁的胁侍菩萨均为女相,这与元、明以后左善财、右龙女的组合迥然不同,具有鲜明的宋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最后是毗卢殿,这是一座明式悬山顶木构建筑。殿背琉璃构件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遗制,胎质细腻,釉色鲜丽。浮雕龙纹造型饱满,动感强烈,极富张力;各色人物形象生动,洗练传神,为现存明代琉璃制品的上佳之作。前檐额枋、雀替木雕,为清代嘉庆年间遗存,工整细致,颇具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殿内主尊造像为三身佛:中尊法身毗卢遮那佛、左尊报身卢舍那佛、右尊应身释伽牟尼佛。菩萨、弟子、天王、供养菩萨等胁侍像分列左右两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