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史家胡同

宁简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半个中国,历史知识肤浅的我,带着好奇带着学习带着问号,走进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寻找到一条主线,同时借助网络的相关资料,我终于明白史家胡同的精彩,顺着我的游览路径,拍摄到的图片及借用的网络资料去了解史家胡同吧。</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是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境内道路,于灯市口大街东侧,连接了朝阳门南小街与东四南大街。史家胡同于元代始建,于明代得名,于1965年与京华邨、官学大院合并。史家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全长726米,宽7米。</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自明朝以来从未换过名字,甚至在1500年前就已诞生那时,这里还是阿史那氏族的聚居地而“阿史那”是突厥可汗的姓氏,也是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的祖先,时光荏苒,铁木真一统中原后。在这里建都“汗八里”,即元大都而这里便有了名字——史家胡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院有展厅、咖啡厅,茶室。</p> 展厅 史家胡同51号院模型 史家胡同23号院模型 <p class="ql-block">  胡同,这个词语源于蒙古语,原意为“水井”。在元朝时期,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方便居民生活,政府在城市中修建了许多水井,并在水井周围形成了居民聚集区,这些聚集区逐渐演变成为了胡同。</p> 史家胡同社区辖区图 史家胡同近代教育发端 <p class="ql-block">  在梁敦彦的据理力争和梁诚的斡旋下,并经与美国协商,清政府最终决定,将庚子退款全部用于教育。其中一部分用于派遣留美学生,另一部分则开办了“留美预备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9号院,原是史可法祠堂旧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现在则是北京大名鼎最的史家小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9年5月,清政府颁布专门办法,规定赴美学生主要学习实业,令外务部和学部派遣专门官员负责赴美学生的选拔,组成“学务处”。学务处先设址在侯位胡同,后又搬到史家胡同,</span>是清政府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家胡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气象学家竺可桢</span>等都是从这儿中榜,才有机会出国留学,胡适,他们归国后,大多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某种意义上,史家胡同是这场教育革命与文化革新的起点,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出口。</span></p> 史家胡同57号59号 <p class="ql-block">  59号和57号院,史家小学。北京最难进的小学。</p><p class="ql-block">史可法祠堂曾建在胡同59号院。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弘光元年(1645)四月,史可法镇守扬州,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坚决抵抗多铎率领的清军,城破被擒后,因拒绝投降而被杀。</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1724),原有史可法祠堂的59号院建起了“左翼宗学”。清朝灭亡后,左翼宗学改为市立第二中学。20世纪30年代,市立二中迁到内务部街。1939年,史家胡同小学在市立二中的旧址建立起来,时至今日,已成为京城赫赫有名的小学之一。</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名称与史可法无关,应该与元、明住此一史姓大户有关。</p> 史家胡同幼儿园 史家胡同幼儿园办学理念 史家胡同20号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0号,是北京人艺的摇篮。</p><p class="ql-block">1952年6月12日晚上7点,就在史家胡同20号院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宣布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任命曹禺为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赵起扬为秘书长。此后,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排练。</p> 曹禺 欧阳山尊 焦菊隐 赵起杨 史家胡同24号院 <p class="ql-block">  24号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原主人是民国时期的文艺女青年,才女凌叔华,她的老公陈西滢,民国时期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梁实秋誉为五四以来中国五大散文家之一(另外四位为胡适、周作人、周树人、徐志摩)。1926年,陈西滢和凌叔华在史家胡同24号院大婚,这座后花园作为陪嫁成为凌叔华真正的家,北大教授和女小说家的喜结连理,在当时也是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凌叔华婚后和陈西滢一起赴日留学,1930年,陈西滢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凌叔华随丈夫一起来到珞珈山,抗战期间,他们辗转重庆、成都,上世纪50年代后定居英国。</p><p class="ql-block"> 1946年,陈西滢先生受命前往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一职,后举家定居英国伦敦。</p><p class="ql-block"> 1990年,凌叔华病重,临终前躺在担架上,由女儿和外孙护送回到老宅看了看。此时,她的家已成为史家胡同幼儿园孩子们捧着鲜花,唱着歌,列队欢迎凌叔华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p><p class="ql-block">上世纪末,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p><p class="ql-block">与东城区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将这里建成了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凌叔华在后花园的闺房被父亲布置成一间精致的画室。</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文人们不定期的聚会成为一种时尚,凌宅的大书房成为当时文人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泰戈尔、胡适、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周作人、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萧俊贤等都曾是座上宾。</p><p class="ql-block"> 如今闺房早已经不见踪影,唯有一架紫藤,不知是否是当年小女孩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凌淑华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出身书香世家,擅画,善文,曾拜缪素筠为师,受过辜鸿铭教育,幼时拜王竹林为师,又师从女画家郝漱玉,她听过周作人的课,朱光潜评过她的画,它的“小姐书房”云集了众多才子佳人,比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成名更早。</p><p class="ql-block">当年许多文人墨客常在这里聚会,那时画会交流十分活跃,画会高潮处,许多大师即兴泼墨,就连搞文字的泰戈尔,都应凌叔华之邀,在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p> <p class="ql-block">24号院为凌淑华与陈西滢结婚时的嫁妆,胡适则是她们的证婚人。1947年,凌淑华到欧洲与丈夫团聚从此一家在欧洲定居,一住就是一生然而落叶终究要归根,她在89岁的时候,终于回到祖国,一解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名人展</p> <p class="ql-block">32号院,曾经住过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的城主——傅作义将军,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绥远抗战等众多战役是上个世纪声名赫赫的百战将军。</p><p class="ql-block">他曾创下五原大捷差点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位国民政府颁发“国光勋章”获得者傅作义在绥远他也曾主政绥远大兴水利,提出治军治水并重的口号,让偏僻的绥远地区成为“塞上江南”。周恩来在西柏坡会见傅作义,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是他“献出”了北平城,北平城市恢复了热闹,百姓恢复了安居乐业,大街小巷再次充满欢声笑语。毛主席说,他的功劳配得上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任水利部部长,遥想当年,他或许就在这里思考中国的未来,虽说今天但我们应该对他报以衷心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35号,周体仁,原国民党中将,北平警备司令,随傅作义起义,赴云南成功策划卢汉云南起义。</p> <p class="ql-block">范汉杰,国民党高级将领。</p> <p class="ql-block">章士钊(1882--1973)湖南长沙人,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期间资助过同乡学子毛泽东等人。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p><p class="ql-block">这里先要扯一段上海滩的往事。</p><p class="ql-block">话说1936年,上海永安公司有位美女售货员谈雪卿,因售卖美国康克令牌金笔而获“康克令小姐”雅号。当时的一支康克令金笔价值四块银元,而富家公子陈伯权几乎每天必到谈小姐的柜台来买笔,日久生情,两人终于走到一起,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时任军事委员会参议院院长的父亲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于是,已经生有女儿的谈雪卿聘请了大律师章士钊,把陈家告上了法庭,迫使陈家出五万银元了却此事。谈雪卿所生的女儿后来被章士钊收养,取名章含之。</p><p class="ql-block">1949年,燕京大学学生洪君彦(坊间传其为洪钧孙子,有待考证,自传称其父解放前曾任浙江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史载其人名为洪惟清),与14岁的章含之相识,1957年,章含之大学毕业,与洪君彦举行婚礼。</p><p class="ql-block">1960年,时任毛泽东英文教师的章含之与洪君彦随章士钊搬到史家胡同,他们育有一女,名叫洪晃。</p><p class="ql-block">1973年,两人离婚。章含之进入外交部,嫁给乔冠华,头顶“总督孙女,总长女儿,主席老师,部长夫人”四个光环,成为炙手可热的红人。乔冠华和前妻龚澎之子乔宗淮,现任外交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洪君彦也娶了第二任妻子大美女朱一锦,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拖拉机金花”。</p><p class="ql-block">洪君彦第三任妻子是自己当年的北大同学,晚年定居香港,颐养天年终得善终。</p><p class="ql-block">洪晃在打了一场官司后,将史家胡同51号归还了外交部。</p> 王炳南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3号曾是王炳南故居,现为全国妇联老年之家,较好地保留了当年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型制。</p> <p class="ql-block">王炳南 参与中美双边大使级会谈9年,协调钱学森回国。在西安事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组建新中国外交部。</p> <p class="ql-block">彭明治 高级将领 波兰首届大使。</p> <p class="ql-block">34号,石志仁,铁道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组织者和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乐松生 同仁堂第十三代传人 ,北京市副市长。</p> 邹雅 画家 <p class="ql-block">刘国豪 内分泌专家 同仁医院院长</p> 滑田友 雕塑家 杨朔 作家 <p class="ql-block">31号,罗工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主持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47号院是已故国家副主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现中信集团前身)老董事长荣毅仁生活多年的地方,“中信”的筹备工作就是在史家胡同荣老的家里进行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重量级的国际人士成为史家胡同47号院荣府家宴的座上宾。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都曾到访过史家胡同47号。</p> <p class="ql-block">55号院,原统战部长李维汉故居。</p><p class="ql-block">现在是归外交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的51号院</p><p class="ql-block">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钧的宅子洪钧有一妻一妾,妻是江宁王氏,妾是后来民国的名妓傅彩云,赛金花是她的艺名。清末曾朴所写</p><p class="ql-block">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就是以傅彩云、洪钧为原型的。</p><p class="ql-block">1949年前,51号院是香港《大公报》在北京办事处所在地,也做过抗日名将李树春将军的私宅。1949年后,51号院先是由外交部接管,后来则由章士钊一家居住。章士钊是民国教育总长,1949年曾作为南京国民党政府谈判代表参与北平和平谈判。</p><p class="ql-block">他曾为营救李大钊奔走为陈独秀出庭辩护,也与鲁迅有过著名的新旧文化之争又出任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还做过杜月笙的高级顾问。</p><p class="ql-block">建国后,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p><p class="ql-block">有段时间,他借住在东四八条的朱启铃家</p><p class="ql-block">两家人,一座宅,生活很不方便。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将51号院赠予章士钊</p><p class="ql-block">其实如今的51号院也只有原先一半,另一半就是如今的内务部街甲36号</p><p class="ql-block">住进51号院的那一年,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p><p class="ql-block">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p><p class="ql-block">并留校任教,当时章含之与丈夫洪君彦还住在斜对面的报房胡同外交部宿舍,后来搬到51号院与章士钊先生同居,1961年,章含之与洪君彦的女儿妞妞出生,妞妞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洪晃,宅院里三代同堂,温馨无限。后来,章含之离婚,于1973年,与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章含之对这个院子有很深的感情那些年,章含之常常坐在院子里听养父谈古论今,亲手种下的绿植郁郁葱葱,一年又一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都在她写的那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中。妞妞也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青春时代,后来,那个《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里天真可爱的妞妞,成了洪晃,2011年,已是中国“名门才女”的洪晃把史家胡同51号院交还给外交部。</p> <p class="ql-block">53号院 曾李莲英外宅,清末状元鸿钧的宅子,民国张治忠的私人宅地,民末又成为范汉杰的住宅。解放后,全国妇联驻扎在这里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p><p class="ql-block">华国锋实际上,今天的53号院只有原先的一半它与北面的内务部街甲44号院本为一体</p><p class="ql-block">1974年,奉命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p><p class="ql-block">就住在53号后院,而出入则在内务部街甲44号华国锋也在这里策划粉碎“四人帮”计划。</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是涉外宾馆:好园宾馆大门上的牌匾还是邓颖超题写的“好园”即“女子园”,恰与妇联工作“一语双关。1984年,此院改为好园宾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黄敬(俞启威)的故居</p><p class="ql-block">其妻子范瑾曾是北京市副市长。</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8号,俞启威(又名黄敬)故居,曾任天津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当时江泽民在他手下当副局长,其夫人范瑾,是范文澜的妹妹,曾任北京市副市长。</p><p class="ql-block">说起俞家,可是绍兴的名门望族,自古以来要想成为望族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儿孙满堂香火旺盛,其次是通过联姻以及两边下注,保证家族在任何形势下都不会受损。</p><p class="ql-block">咱们先从爷爷辈说起,俞文葆,咸丰元年举人,知东安县,后任知府,生三子一女:明震、明观、明诗、明颐。</p><p class="ql-block">女儿俞明诗,嫁给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生子陈寅恪,一代国学大师。不知道大师没关系,只要记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三弟俞明颐娶曾国藩孙女曾广珊为妻。女儿俞大彩,傅斯年夫人。儿子余大维,曾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国防部部长等职。</p><p class="ql-block">俞大维又娶了陈三立的女儿陈新午,生子俞扬和与蒋经国的唯一女儿蒋孝章结婚,生子俞祖声。</p><p class="ql-block">大哥俞明震生子俞大纯,曾任北洋政府工艺局长、陇海铁路局局长;俞大纯三子俞启威,也就是这所宅子的主人。俞启威长子俞强声,曾任国家安全局北美情报司司长,次子俞强敏。三子俞正声,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p><p class="ql-block">俞大纯长女俞珊,出生于日本,喜爱文艺,嫁给戏剧家赵太侔, 1930年代赵太侔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长期间,一位名叫李云鹤的文艺女青年通过他的关系,进入青岛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管理员,结识了俞珊的弟弟,19岁的物理系学生俞启威,进而热恋同居,多年后,李云鹤改名江青。</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1号,臧克家,著名诗人,作家,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13号细和裡</p><p class="ql-block"> 店里卖的是老板亲自设计的茶壶、茶杯、茶叶罐以及茶巾、桌布和服饰等纯手工制品。老板李慧是一位金融界的“女强人”,曾任职里昂证券MD,香港Ajia Acorn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拿出钱来开这家店,希望让资本和媒体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帮助那些濒临失传的手艺和手艺人走出困境。</p> 部分名人视频简介 <p class="ql-block">这条胡同里曾经的住户还有:</p><p class="ql-block">2号,胡绳,《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5号,李何林(1904--1988),鲁迅研究奠基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奠基者。原名竹年,历任天津师院、中法大学、华中大学、北京师大及南开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鲁迅博物馆馆长等...</p><p class="ql-block">11号,袁也烈,少将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23号,卫立煌,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p><p class="ql-block">44号,李天佑,上将副总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茶舍,品茶学习。</p> 博物馆内的咖啡店 <p class="ql-block">咖啡店做的门饰简介</p> <p class="ql-block">咖啡店做的胡同门简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后院</p> <p class="ql-block">深秋依然有牡丹盛开</p> <p class="ql-block">看完展览,饮完茶就走出博物馆在胡同里逛,感受胡同的历史变迁,感受胡同里的烟火气,看看胡同独有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北京有句老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似牛毛。”这些胡同中,只有一条胡同,13世纪元大都营造之初时就已标注在图纸上。700多年来,一个又一个名角儿在此登台,谢幕。仅仅近几十年,这里就接纳过荣毅仁、徐向前,走出过傅作义、章士钊,也聚集过北京人艺众多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700米的长度,700年的光阴,无数名人汇聚起的风华绝代,是史家胡同吞吐了“半个中国”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