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一眼飞流挂云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千年非遗中江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题记:陈茂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因为一碗面,记住一座城。这是当代著名作词家陈道斌老师,专为中江挂面所创作的《一碗面一座城》词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中江挂面,烙印在中江人记忆里的乡愁。中江挂面的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据《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经数百年的传承,如今,觉慧村已打造成产业一体化“挂面村”。一团经发酵后的面团,在挂面匠人的巧手上,经过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做完全套工序需要16个小时,变成白如雪、细如发丝、中空的面条,这种神奇的工艺,已经在中江县上演了千年之久。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竹枝词》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便描述了中江挂面,远销京城的盛况。相传孟邵奉命巡察台湾凯旋归来,乾隆皇帝亲自设宴为其接风洗尘。席间,内侍献上中江挂面。只见莹润洁净的玉碗中银丝盘叠,油光可鉴。嫩绿的豆尖,清香的中江小葱花,吸引着在座官员们的视线。沁人心脾的芳香顿令众官员酒意全无,油腻立消,神清气爽,不由发出阵阵赞叹之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江的水是制作和烹煮中江挂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中江挂面最大的特点是:柔而不腻,久煮不烂,回锅不化,细如银丝,细而空心,老少皆宜。孩时的记忆里,过年或生日之时能尝一尝挂面,已是件很稀罕的事了。中江挂面只精选中间那一小段,俗称一刀面,二刀面,三刀以后就是“头子面”了。“头子面”是在手工制作挂面过程中,因挂架高达八、九尺,两端头的面很粗,且盐分下坠沉积而形成,“头子面”咸味十分浓重,烹煮时需要加放很宽的水,在哪生活十分困难的年代,老百姓拿“头子面”当作菜来吃。现在想来也别有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中江斥数亿元巨资,以非物遗产“挂面”为主题,集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为一体,打造舌尖上的中江名片——“挂面村”,倾其新颜容貌,盛世华章之势于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请随镜头一睹“一眼飞流挂云端,千年非遗中江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特别鸣谢!中江县摄影家协会的盛情邀请,组织安排此次采风活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因“挂面村”园区建设尚未完全竣工,本篇只是有感而发的片段性随拍,不能全流程,全貌反映“挂面村”新貌,待明年择期拍摄报道。见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一眼飞流挂云端 千年非遗中江面》•摄影•撰文•编辑•制作:作者简介:陈茂金,四川省中江县人,研究生学历,上校军衔,正团职,从戎25年,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化炮兵指挥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北京大学工商总裁课程班等。1982年入伍,先后在原昆明军区工程兵某部,原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边防守备某部、原陆军第十三集团军防空旅、四川省军区某部服役。历任:战士,学员,排长,副连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旅组织科干事,宣传科长,政治部副主任,某部政治委员;曾在雪域高原康巴藏区任职;先后两次参加中越边境防御作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记者协会·会员、中国航拍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摄影工作者协会·会员,国际影艺联盟·成员;《中华摄影》杂志社·特约记者,中国摄影通讯社·特约记者,《四川画报》•特邀摄影师,《世苏中国》•副总编•首席摄影师,四川省杂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分别在《中央电视台·4频道》、《解放军报》、《中国外交·传媒》、《印度尼西亚电视台》、《中国摄影报》、《中国乡土文学》、《香港文汇报》、《世苏中国》、《四川航空》等媒体发表。一位“追光影行摄无疆,随步履丈量人生”的业余爱好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