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素养与地理教研论文写作

hhhh

<h3>成长共读打卡,聚团共进<br>【打卡人】陈俊蓉<br>【打卡始于】2023年4月15日<br>【日精进打卡第138/219天】2024年11月6日 <br>【今日讲座】文献检索素养与地理教研论文写作<br>【分享者】:刘斌老师<br>【用时】2.5小时<br> 没想到周三就能输出了,拆成两天看,就为了争取一块输出!论文写作一直都是我老大难的问题,可能是撰写毕业论文时心里阴影太深,当时正在疫情封闭期间,基本上居家完成,一周改一稿线上发给导师,等到满屏长长的回复和无数感叹号,把我吓够呛,想不明白也不敢问,崩溃哭一会儿,平静下来再找文章看看模仿改。(其实后来和导师语音谈修改,其实老师态度也没那么吓人嘛,纯属自己吓自己或者本来就有些畏惧权威)</h3> <h3>  答辩完之后这个文章也束之高楼,除非有什么评比或者任务,手头上没有别的东西,就拿来交一交。后来就是一些课题任务式的论文,基本上被安排任务,火速上知网检索相关论文,选看一两天,选定几篇叙事风格或者像刘老师说的结构化的文章作为框架的参考,先梳理出各个大小标题,大致写写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接下来就是不断补充新的文章和资料输出,慢慢“熬”完交差送去参加一些评比的比赛,很少动过投稿的想法,总感觉自己写的东西比较烂,糊弄投几个比赛还行,但刘老师说了如果能够有成功发表的经验,写作的自信心就越来越强,在这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互作用的驱动下,也许有一天就克服了这个问题了!不然就学余华老师的态度,投了被拒,换一家层次低些的再投。</h3> <h3>  刘老师的分享非常细致,几乎是手把手在教(大学也很需要这样的课啊!),从“收集资料-阅读软件-期刊信息-论文学习-论文写作-论文投稿”的全流程进行介绍,甚至拿出自己还没有发表的文章给我们做示范,让我们对论文写作“祛魅”,从认知上降低对论文写作的心理恐惧。</h3> <h3>  如果把论文写作当成是长期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把刘老师的写作方法拆解成学习策略来归类:</h3> <h3>一、认知策略<br>  第一步就是要先输入,所谓偶发的灵感也不过是长期积累和观察下产生的思考,因此刘老师无私分享了非常多的收集资料的方式,还给我们科普一下一般淘宝账号或者图书馆的第三方转接都会存在更新延迟的问题,可以多多检索寻找免费的方法,这也是对检索信息能力的锻炼。</h3> <h3>  在阅读学习论文上,刘老师对部分好文选择全文通读,附上满满的标注,这才是高效的阅读,既有信息输入,也有与大脑原图式同化顺应,进而输出。最妙的就是做笔记,刘老师提到做笔记主要是摘录论文写作的关键词句,以及梳理论文的结构,便于随时调用,替换部分表达,让论文更加分。</h3> <h3>二、元认知策略<br>  刘老师对自己论文学习和写作过程也有一定的认知和监控。首先通过下载高频优质的app以及关注高质量的公众号,提高自己在刷手机时信息获取的概率。而在论文写作上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计划性,例如先确定大框架,将小标题当做是一个个子目标,大概五天完成一部分,逐渐完成一整篇。和之前命题入门的田老师一样,设定周期性需要完成的任务,哪怕再累也要规定时间完成不拖拉,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我再次看到了长期主义的重要性。优秀的人一定是长期主义,对一件事情进行长期刻意训练,日积月累就有了“水滴石穿”的变化。</h3> <h3>  当把各类收集到的优质好文进行分类后,刘老师会找一个集中的时间,结合原先有道云记录的“灵光一闪”,把一个感兴趣的类别看完后,尝试写一篇相关的内容。刘老师还演示了一下如何对论文进行仿写和优化,例如注意篇幅精简、对仗工整、前后呼应等要求,写完就可以用好词好句替换部分表达。</h3> <h3>  刘老师梳理出一个论文写作的路径,强调了写作的意识是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到底想不想要写,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没有这个意愿,学习将很难发生。</h3> <h3>三、资源管理策略<br>  刘老师介绍了许多实用的软件和教程,善用周围的资源,包括加入一些社群进行学习,提到的罗瑛(B站号:GEO_大老鹰),惭愧惭愧,我也很久之前关注了,也进了学习的qq群,之前是大学同学推荐用的,但因为软件下载和使用比较卡顿,又因为学习动力一般,没有任务驱动,已经在收藏夹吃灰很久了,打算先把另一个ppt等基础制图的视频学完,再找些作品进行模仿学习,就像是刘老师对星球研究所一些图的模仿创作,真的和公众号里的产出相差无几啊!</h3> <h3>  在七八九月的时候,我集中参加了好几个线下比赛,也和别人整理了一些作品进行投递,就跟集邮一样,什么类型的比赛活动都尝试要参加一下,也想找找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但热闹过后也好似恢复了平静,可能P人就是这种特点,更偏向于灵活和即兴的方式,有任务驱动时候也是在等灵感来。</h3> <h3>  以前我就已经发现了自己这个问题,例如初中每周都要写周记,我会留到周六晚上十一点多才开始写,在此之前就看看电视电影,等到有点困的感觉后文思泉涌,写到十二点半就差不多完成了,往往这样的质量还高些,如果老老实实选个白天的时间些,憋很久也写不好。到了大四毕业要写简历,我在寻找简历模板的时候,突然来了兴致,去网站上面找了一张色卡,自己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两个小时设计一份原创的简历模板,但其实这样效率比较低。</h3> <h3>  有时也会很苦恼自己感兴趣的持续时间维持不了很久,找不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看着群里面的老师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也感到很羡慕。不过我也在尝试建立自己的“长期主义”,希望一段时间专注专业书籍的阅读,保持输入和适当输出一定是对的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