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绕太行,精神动天下

景熟熟

<p class="ql-block">  在河南太行山下,有一个小县城叫林县。为解决世代吃水难,林县县委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组织了十万开山者,自力更生,历时十年,绝壁穿石,劈山引水,挖渠千里。在太行山悬崖陡壁上修建了一条天河,冠名:红旗渠。红旗渠像一条绿色的丝带,环绕在崇山峻岭中。国际友人见后,惊叹地称红旗渠为世界八大奇迹。周恩来总理曾激动的说:“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啊!你感动世人无数。有生之年,我能不去吗?</p> 叹息!红旗渠被一些年轻人遗忘了 <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我们下决心要到红旗渠走一趟,一来为亲眼见证这人间奇迹。二来是为了圆年轻时的那个梦。</p><p class="ql-block"> 在网上我查到了从郑州有一趟开往红旗渠的专列,心里很是高兴,于是就在郑州火车站附近订了一家快捷酒店,慎重起见我打了一个电话到酒店,寻问红旗渠专列的情况。令我吃惊的事发生了,服务台的小姑娘说,她不知红旗渠在哪里。我说这趟专列就是为前往红旗渠参观旅游方便而开通的,如今还正常开吗?她说没听过说河南有个地方叫红旗渠,并问我红旗渠在那个县?她还说,到河南旅游,你应该去开封、洛阳、少林寺呀……我郁闷的放下了手机,心中莫名其妙地涌上了一丝悲凉与失落。不应该呀,难道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红旗渠了?大约十分钟后,就在我犹豫着如何进一步到网上查实这趟列车时,我的手机响了,一看是快捷酒店小姑娘来电。原来,这位很有责任心的小姑娘,放下我的电话后,马上向火车站寻问。得知具体讯息后立刻给我回话。她说,每周周末的两天是有一趟从郑州开往红旗渠的专列,早上7点发车,2个小时后到达红旗渠站,当天晚上6点返回郑州。我急忙道谢,并如期住进了这家快捷酒店。</p><p class="ql-block"> 住进快捷酒店的第二天一早,我与夫人登上了郑州开往红旗渠的专列。在车上又发生了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我先后寻问了两位年轻的列车员、一位乘警:火车站离红旗渠还有多远?下了火车后如何去红旗渠?居然没有一人回答的出来,都说他们没有去过红旗渠,不知道怎么走。我非常不解地对一位列车员说,红旗渠专列上的工作人员,没有见过红旗渠,不知道如何引导旅客下火车去红旗渠,这好像有点“搞笑”吧,这不是空有其表吗?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时过境迁,当地部门对红旗渠的宣传工作做的如何?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p> <p class="ql-block"><b>(郑州市开往红旗渠专列,每逢周末朝发夕回)</b></p> <p class="ql-block">  我们带着疑虑下了火车,寻问红旗渠站台里的工作人员,这回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他们告诉我,火车站外有一趟中巴,专门开往红旗渠风景区,行程约半小时,票价5元钱。</p> <p class="ql-block"><b>(端庄整洁的红旗渠火车站,看了就舒心)</b></p> <p class="ql-block"><b>(红旗渠火车站开往红旗渠景区的中巴)</b></p> 欣慰! 红旗渠人声鼎沸 <p class="ql-block">  秋风萧瑟,十月的太行山凉意已深。当我们乘着小中巴,顺利来到红旗渠景区门口时,我看到的则是另一种光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扫我心中的阴影。真没想到,景区的停车场,停有全国各地来的私家车、大巴、中巴近百辆。前来参观人潮更是络绎不绝,人声鼎沸。让人欣喜!欣慰!完全消除了我原先的疑虑。我激动万分,对着崇山峻岭大吼了一声:红旗渠,祖国人民没有忘记你,我们看你来了。</p> 泪奔!红旗渠流传着辛酸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面对红旗渠,望着哗啦啦流淌的清水碧波,咱们怎能忘记林县人民昔日的苦难历史。“滴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一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县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受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县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至今流传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悲惨故事。生活在桑耳庄村的有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1920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香火头那么丁点。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他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惦念公爹去担水一天还未回来,就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新婚儿媳的尸体,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路。从此,这一家人再无音信。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这就是千百年来旧林县缺水的写照。</p> 盼水!红旗渠梦想成真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一代又一代的林县人民,不甘屈服地与干渴的旧山川进行着持续的抗争。有史记载从元朝到民国,他们曾自发地修过18条引水渠。但是一遇大旱,水源枯竭,渠道无水可引,便颗粒无收,无水可饮,只能逃荒要饭。</p><p class="ql-block">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了!</p> <p class="ql-block"><b>(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b></p> <p class="ql-block"><b>(一锤一钎一双手开凿隧洞211个)</b></p> <p class="ql-block">  胸怀梦想的人,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这一战,就是十年。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刻诠释了“实干兴邦〞的箴言。</p><p class="ql-block"> 千年期盼,一朝梦圆。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太行山的地图上,从此有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永久地插在太行之巅。</p> <p class="ql-block"><b>(红旗渠竣工典礼的那一天,场面空前,男女老少,上万人一早就到现场。太行山上红旗招展,披上了节日的盛装)</b></p> <p class="ql-block"><b>(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千年的期盼如今实现了,老少爷们喜笑颜开)</b></p> 壮举!红旗渠人间奇迹 <p class="ql-block">  “跨省调水、引漳入林”。这一想法和决策本就是解放思想的辉煌典范,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举。与“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样豪迈。这种前人从未想过、干过的创举,会遭遇多少荆棘与坎坷?又是怎样攻克、取得成功的呢?今天看来,有多少惊叹,就有多大胆略;有多少荣誉,就有多少担当;有多少收获,就有多少牺牲。</p> <p class="ql-block"><b>(凌空除险)</b></p> <p class="ql-block"><b>(悬崖点炮)</b></p> <p class="ql-block"><b>(铁姑娘大显身手)</b></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起步,蜿蜒1500公里,削平山头1250座,开凿隧洞211个,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条“人工天河”将漳河水引进了林县,让60多万人吃上了水,54万亩良田浇上了地。</p> <p class="ql-block"><b>(“红旗渠”三字系郭沫若先生墨宝)</b></p> <p class="ql-block">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一条刻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英雄诗。千里长渠是林县儿女,一锤一钎凿出来的,逶迤渠岸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修渠的10年里,有81名优秀儿女为实现梦想,血洒山崖,长眠太行。在红旗渠建设者的身后,矗立起了一座卓然不群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b>(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太行山上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b></p> 幸福!红旗渠的儿女们在歌唱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红旗渠引来了幸福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这里的一切都活了。是水给林县儿女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带来了欢歌笑语。</p> <p class="ql-block">  有了水,粮食增长了。有了水,由过去的耐旱的秋作物为主转变为以夏季小麦为主,由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变为多种经济作物同时并举。有了水,开始种植水稻,林县人从此吃上了大米饭。有了水,万年的荒山栽上了树,生态林、经济林同步发展,形成了“松柏林盖山顶,用材林缠山腰,经济林铺山底的立体绿色景象”。花椒、核桃、柿子、山楂、板栗等经济林为林县人民创造着新的财富,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经济林,商品生产基地”。 有了水,为发展畜牧养殖业创造了条件。奶牛场、养猪场、养鸡场等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基地建了起来,如今已成为全国生猪调出的大县。林县人民充分利用蓄满红旗渠水的水库、池塘养鱼、养鸭、鹅,谱写了一曲曲"太行渔歌"。</p> <p class="ql-block"><b>(“山碑”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b></p> 致敬!红旗渠不朽的丰碑 <p class="ql-block">  十易春秋寒暑,红旗渠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是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林县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写就的辉煌篇章。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p> <p class="ql-block"><b>(“青年洞”郭沫若先生题词)</b></p> <p class="ql-block">  1974年,新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向全世界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红旗渠走出了国门,感动了世界。影片《红旗渠》讲述了一个个催人泪下故事,是不熄灭的理想、闪光的信念,是足以让世人赞叹的林县人特有的精气神。今天的太行山依然巍峨,故事依然感动人,红旗渠精神之旗依然鲜艳。</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纪念馆里,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留言、题词,我被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留言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领导人的讲话语重心长,言简意赅。我就把这段话摘录下来,作此文的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部分照片取自红旗渠纪念馆,作者在此表示感谢!)</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景熟熟</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1月6日于福州家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