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驮龙乡耀达村花山屯北面的明江东岸,画面临江。古人把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蘸上,在天然崖壁上直接刷绘出这些神奇的壁画。 2016年7月15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 参观花山岩画,需要乘船进入才能深入近距离游览, 我们在岜荷码头上船,沿着左江支流——明江顺流而下。 蓝天白云下,船儿在静静的水面上悠哉游哉地行进着,站在甲板上,和风拂面,空气清新,悠然自得。 江水清碧如翠,两岸座座挺拔的喀斯特石峰随着推开的水波往后退去,水边茂盛的凤尾竹一丛丛弯着腰,构成了典型的广西山水图卷。 峭壁之上,一幅幅奇诡画卷撼人心魄。关于这些壁画的来历,是众多专家学者力图解开的一个谜。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代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假说。 耀武扬威”说——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骆越民族首领用来显示统治力量,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的。专家认为,当时花山部落大首领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联合其他小部落结成联盟,而岩画就是记录当时部落会盟的场景。 祭祀神明”说——花山岩画是骆越民族用来祭祀神明的。古时人们的原始崇拜非常虔诚,对祭祀活动尤为重视,每逢祭祀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觉得不足以表达对神明的敬仰,于是把祭祀的场景描绘在崖壁上,用岩画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祭礼。 花山岩画绘制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花山岩画的最早记载,在明代张穆的《异闻录》,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执刀杖,或有无首者。”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出版的《宁明州志》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璧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 喀斯特石山的崖壁高耸陡直,在某些崖壁高处还可见近方形的岩洞,这是当地的一种葬俗,利用天然洞穴安葬死者,称“岩洞葬”。考古发现,岩洞葬中的随葬品数量多而丰富,因此岩洞葬的墓主非富即贵。 骆越是先秦时期中国南方“百越”的一支,是现代广西和东南亚族群的共同祖先,他们创造的骆越文化在今天的广西仍在传承与发展。这尊雕像就是根据岩画的形象刻制的,那个铜鼓也是根据岩画中古老的铜鼓刻制的。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 花山岩画景区的这尊骆越人雕像正是对画山岩画的具体印照,雕像完美的诠释了岩画上的人物形象。 花山岩画图像1800多个。图像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以人物为主。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不见五官和其他细部。 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身,作向前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羊角纽钟。其中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梧、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短小的侧身人。 花山岩画高44米,宽170米,面积达7480平方米,大约是战国至东汉时期绘制在崖壁上的图画,壮语名为“岜菜”,汉译为“花花绿绿的山”。画面临江,崖壁明显内斜。 岩画的绝大部分描绘着不同形态的人物,仍能清晰地看到的有1300多个,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不到0.3米。这些人物大多是裸体的,形象自然淳朴,两手上举,两腿叉开。有些画面可能是一场庄严而又欢快的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 岩画正中有一个腰佩长剑身高数米的巨人,威风凛凛地站在只怪兽背一上,观看着那些手举铜鼓、铜锣和其他桨器狂欢纵舞的人群。岩画画法原始古朴,线条粗犷有力。据专家考证,它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留下的艺术作品。 绘画是以赭红色的赤铁矿粉为颜料,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 花山岩画内容丰富、气势雄伟,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岩画点。画面经过反复重叠,形成了造型独特、风格简洁质朴、色彩鲜艳明丽、构图饱满的特点,给予人们以粗犷、勇猛激奋的艺术感染力。 花山岩画图案充分反映了从战国到汉代骆越先民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这样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壁画,不仅在中国少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所以说花山岩画堪称战国到汉代壮族的一部历史书卷,是壮族古代艺术的瑰宝和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千年文化的结晶。 观赏完岩画,进入壮族村寨。这位壮族姑娘为我们唱起了壮族民歌。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壮族同胞通过敬酒,主人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友谊,客人则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友好。通过敬酒这一传统习俗,壮族人民能够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敬酒时,壮族同胞还喜欢唱酒歌。酒歌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词,既增添了敬酒的氛围,也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歌唱才华。 壮族的生产工具。 铜鼓广场。 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铜鼓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 壮族民间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天琴是壮族人(布偏与布岱支系)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壮语称鼎叮,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 壮族天琴艺术的演奏形态分为“弹天”、“唱天”和“跳天”。弹天即天琴独奏。唱天即用天琴伴奏山歌或叙事歌的活动,弹唱结合。跳天即演奏者边弹琴边歌唱、边带领众人跳舞的融“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p class="ql-block"> 汉语喝酒壮语叫?</p> <p class="ql-block"> 汉语美女壮语叫?</p> 以花山岩画织成的壮锦。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 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div> 当我们要离开她们的村寨时,她们又深情地唱起了山歌。</div> <p class="ql-block">杨向东:原国家税务总局四子王旗税务局工作,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艺术摄影学会理事,四子王旗摄影家协会会员。</p>